浅议中职德育实践中的生态观

2011-02-21 14:12郭邦福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深圳518029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

郭邦福(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深圳 518029)

浅议中职德育实践中的生态观

郭邦福
(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深圳 518029)

随着国家加大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力度,中职教育被提高到重要位置,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对中职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关注被中职教育研究者们提到了新的高度。其中,近年来在德育研究中提出的德育生态观,利用生态学有关理论探索德育内涵,给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德育实践。

中职;德育实践;生态观

近几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中职在校学生规模,使中职教育的地位提到了更高的层次。但在多年的教育演变中,中职教育成为了中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学习意识淡薄,这些给中职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尤其是德育工作,在中职教育中既有着重要的地位,又十分复杂,开展起来难度很大。在这方面,很多一线教师和职业教育专家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索了很多德育方法;但时代的发展使得老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的同时,又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层出的问题使中职德育教师忙于应付。

有研究者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虽然德育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满怀热情、不遗余力地加强教学和研究,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做了大量工作,且很多学生对德育规范要求了然于胸,在课堂和校园里似乎也有实践这些规范的决心,但一经踏入社会,或受到来自社会的某些不良冲击,不少学生的道德意识马上减弱,甚至荡然无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在长期的学校德育实践中没有真正做到与环境相融,德育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学生生活的环境,造成单方面用力和力量的白白消耗,降低了德育的实效。

追本索源,只有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正如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逐渐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才提出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环保等口号,提出将人类生活重新带回到自然界中的最基本的规律——生态平衡;学生也是具体的生物个体,有他们各自所处的生物群落和所属的生态系统;从生态方面分析,有可能找出更适合中职学生的中职德育工作新思路。

德育生态观

(一)德育生态理论的提出

从中外教育研究史上看,德育生态的提出经历了较长的过程。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Archur Cremin)在 《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1990年出版的吴鼎福、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生态学著作。1998年5月,刘惊铎、王磊在《教育评论》中撰文首提“生态德育”一说。不过,上述生态德育概念尚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属于狭义上的理解。而后,易连云等的《德育生态环境研究》、樊浩的《“德”一“育”生态论》、李话等的《关于德育的生态论思考》、万敏的《学校“德育生态”理念的构建》、郭事军的 《德育生态:学校德育价值的新取向》、付晓容的《新时期关于学校德育的生态性思考》等作品,对德育生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朱家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德育生态学,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德育生态理论。

从当今德育发展情况看,德育生态的提出有其必然性。德育生态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提出来的,是用系统论的观点重新审视学校德育。“它把德育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试图通过探寻这个系统各层次结构的有序性、各构成要素的和谐性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性,以及在时空跨度上的统一性,使得学校德育有所作为。”(付晓容)

(二)德育生态观的含义

德育生态的理论基础是生态论。从生物学角度看,生态论是关于生物居住环境的科学。也可以说,生态论是研究生物及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德育生态也可理解为“生态化德育”。在过去的研究中,德育生态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德育运行的综合机制,是指 “学校以生态论、环境科学、教育生态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为指导来培养个体道德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朱家安)

现代研究认为,生态观是一种生态论世界观,是运用生态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德育生态观指的是在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生物属性以及生态属性,运用生态观为指导思想开展德育工作。具体表现就是以学生的生物属性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的社会属性为主线,围绕学生和其所处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表现出来的功能关系,打破传统的单一地以学校制度、活动形式开展德育,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多角度思考德育方法和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德育实践。

(三)德育生态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以德育生态观为指导思想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对德育工作者有两方面要求:一是全面性要求,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成长环境、教育历程、信息环境的影响。二是客观性要求,从学生的生物属性出发,对客观的个体在客观的现实环境中实事求是地进行德育工作,还必须遵从过程的客观性。

德育生态观对中职德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德育系统观

生态观的首要思想是全面、系统地看待学生德育工作,特别是对已经接受过小学、初中教育且将要走上社会的中职学生,更要站在新的高度着手德育工作。

德育工程的系统性 一方面,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大的方面讲,包括校内与校外德育,即小德育与大德育。校内德育有阶段性,包括小学德育、中学德育、高校德育,中职德育是中间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期德育效果、其自身已形成的德育观念,可通过查阅档案、谈话、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职德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标,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考虑,终身德育模式的建构是学校必须考虑的。在校时间相对学生的整个生命历程只是较短的一部分,学生必须学会走上社会后对是非观、处世观的主动分析把握;中职德育面向社会,德育工作者应当把握好社会大德育观与学校德育理念的一致性和衔接性,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对社会道德现象的判定和对社会道德的正确理解。

德育过程的系统性 学校德育过程的具体表现是学校的教师、学生、环境之间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具有鲜明的系统特征。以生态论为基本方法进行学校德育工作,应形成并坚持学校德育的系统观,对学校德育系统内部的要素、关系和功能进行研究和把握,并以关联观为辅助思想,才能有效地把握学校德育的各种关系,才能真正把学校德育看作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二)注重学生的生物属性

生物属性是人的基本特征,每个学生的生物特征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个性。德育既要把握好共性又要关注个性,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个体的智能差异 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人的智力或某方面的智能(特有的悟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先天性,个体间存在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分析能力、反应能力、理解能力等思维品质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德育理念的理解、德育实践的参与和反思都不同,影响德育效果。在中职学校这种差异性尤为突出。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现状,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有耐心,正视反复,多注重个别帮助,从而达到整体上提高德育效果。

固化条件反射 固化条件反射是指生物个体在过去接受教育或生活过程中已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条件反射。可以说,学校德育的目标大多是让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学生的行为活动中形成固化条件反射。对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已有的负面固化条件反射对德育工作形成阻碍作用,其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心理问题。例如,在礼貌方面,某学生也许最初很懂礼貌,但因为多次和别人打招呼或微笑遇到了冷面孔,逐渐产生了否定心理,慢慢地形成了冷眼对他人的不礼貌习惯。这原本非他本性,而是多次行为的固化而已。对学生而言,也许会因为某件事、某句话就深深地否定了原有的观念,形成德育中所谓不可思议的现象。在中职学校中这样的学生比例不小。对这类问题教师在最初时候往往很难发现,觉得对这样的学生德育效果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效果,常会发出“我已尽力,但无法改变他们”、“孺子不可教也”、“顽固不化”等感叹。在中职德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要充分了解,发现行为表现异常的学生,要注意多方面分析,走进学生的心里,消除产生固化的根源,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健康的条件反射模式并固化,当然这需要德育教师在实践中多积累方法。

生物体的生理特性 中职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青春萌动,精力旺盛,正如动物的本性一样,男生好斗、争强好胜;女生追求漂亮、喜爱打扮、虚荣心强;男女生异性相吸等都是他们突出的表现。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宜疏不宜堵。例如,对恋爱行为学校一般都抓得很紧,但限制并没使这种现象减少,相反,却越来越普遍。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严防死守,一旦发现就按校规严厉处置。于是,学生的这种行为转入“地下”。由于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学生中怀孕问题、情感问题时有发生。再如形象方面,学生形成一种周末时尚形态,其实中职学生即将走上社会,职场的形象要求并不只是校服形象,而是一种融入社会、融入职场的新形象,我们更多的应让学生学会对形象美的审视,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知道如何展示自己的形象。

(三)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态属性

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与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也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

每一个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同时属不同的生物群落,学校、家庭、社区、网络都是他的生物群落,而不同的生物群落有相应的道德观,教育或影响着学生。其中,学校教育是系统、全面、专业的教育,是德育的最主要途径。家庭教育始于生命诞生,并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社区教育主要表现为社区环境对个体的渗透与影响,网络教育是网络信息所承载的德育观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形成一种被动的自我教育。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网络教育方向一致,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时,就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德育对象的全面发展。而当它们方向不一致时,就会彼此抵消,乃至产生背离德育目标的效果。如在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有些家长这样教育孩子:“老实人吃亏”,“当今社会强者为王,弱者受欺”,“不要相信任何人”。网络世界中的暴力,社会新闻经常报道的贪腐事件,学生身边的权钱交易、有钱就能办事等社会现象,使学校的理论式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中职学生对外界事件很敏感也缺乏辨别能力,当家庭意识占主导时,会过分依赖家长,网络意识占主导时,将沉迷网络……要想真正做好中职德育工作,德育教师就要敏锐地把握学生所处的每个生物群落的核心道德理念,把握好主流思想,正确做好群落间的沟通。使学校德育意识成为学生德育行为的主导,便是德育的成功。

德育生态观从形成到应用,虽然经历的时间短暂,但这种德育观点打破了过去以学校制度规范为中心开展德育工作的思想方法,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当然,这种理论还需要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去发现新的思想方法,完善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中职德育工作。

[1]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

[2]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张晓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7.

[4]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5]付晓容.新时期关于学校德育的生态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G712

A

1672-5727(2011)09-0044-02

郭邦福(1972—),男,江西上饶人,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