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友 朱海兰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培养创新能力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竞争型人才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生物化学是高等院校理学、农学、医学等专业开设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因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学习难度较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说过:“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人类深处的一种愿望。对学生来说,老师的肯定、表扬和鼓励,是学生产生巨大学习动力的源泉。笔者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利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些体会与同行们交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激励为主要手段的评价来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培养其信心,让其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活内心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生动活泼的“激励性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获得肯定、鼓励和赞扬后,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1]。
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重要前提。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顺利地实施“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看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其次,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较多的发言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竞赛、表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对于表现突出或者较好的学生,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获得老师的赞扬后,就会受到鼓舞,增加自信心。
最后,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评价要真诚、中肯,要新颖、独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方法要灵活多样,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激励性评价”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能够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释疑的可能,要在关键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引发其创造的欲望。评价时可以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评价要有欣赏的因素,但更要客观,切忌夸张[2]。
“激励性评价”可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激励性评价”,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会起到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效果。“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以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程度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表扬与激励为手段,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欣赏的姿态对待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讨论,小组每个成员轮番当小组长,小组长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整个小组负责。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堂上每小组派1名代表上台讲解,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名誉感。
在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上,科学家寻找遗传物质并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格里菲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尽管高中的生物课和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材对这些经典实验都有介绍,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还有许多学生对其存有诸多疑惑和不解,个别学生怀疑甚至否定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例如,2007级林学专业的一位学生在给笔者的“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点看法”中认为,这个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并提出了7个疑问。面对这位学生的大胆质疑,笔者不但没有批评,而且给予充分肯定和课堂表扬。为了释解学生们的疑惑,认识科学家证明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研究思路,获得思想和方法上的教益和启迪,笔者查阅了有关材料,列举了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种种疑问[3-5],要求学生们分组课下查阅资料并讨论,课堂上每组派1名代表上台讲解,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寻求正确的答案,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生物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正确的做法予以肯定,错误的做法及时纠正,实验报告教师不能简单地写个“阅”字或记个等级或分数,而是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讨论部分,看学生是否能联系已经学习过的理论和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实验结果、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和技术等作出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对有独特见解或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给予高分,并加以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淀粉酶活力测定实验中,有1个班的学生都做得很好,在最后结果的处理上,不同的实验指导书有不同的计算公式,一些学生为证明哪本书的计算公式是正确的而争论不休,当有2位学生从实验的基本原理出发,用自己推导的方法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时,我就及时地给予表扬,赞扬他们不唯书、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并以此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要知道实验原理、步骤、结果,更要注重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实验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实验结果。
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不要简单地写个“阅”字或记个等级,而要从尊重、爱护、平等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实施适度的“激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学生的内驱力。例如,用欣赏性的语言指出优点,用鼓励性的语言提出作业中的不足,要做到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作业做得好,要适当地批上具有激励性的文字,使其再接再厉,争取做得更好。作业做得不好的学生也要写上鼓励的话,或肯定其好的方面,使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动力。
总之,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细微变化及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使用激励、赞美性的评价远比批评、指责更加有效。“激励性评价”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开启了学生心灵,使学生具有“更上一层楼”的信心和力量。“激励性评价”充分体现了“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根本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龚雯燕.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J].成才之路,2010(4):13-14.
[2]官兴容.英语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12):53-54.
[3]徐国恒.肺炎双球菌的转化涉及的几个问题[J].生物学通报,2005,40(4):24-25.
[4]丁振刚.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疑问种种[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6,2(3):24-25.
[5]张卓鹏.“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疑难问题解答[J].实验与教学仪器,2007(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