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处,长沙 410004)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与世界高等教育全面对接。走向世界的我国高等教育,深切地感受到来自欧美顶尖院校的挑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愿望愈发强烈。目前,国内大学的学科评价实践主要依据的是静态的总量指标,表现为对学科水平的一种评判,往往忽略了更加重要的动态的发展性指标。学界对学科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具体的评价模式和方法上。在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有浙江大学“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的《大学评价和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探讨》、丁哲学的《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技术构建高校重点学科评价体系》、张淑敏的《对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若干建议》等;在学科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方法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有董琳和刘清的《国外学科评价及其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研究》、王敬福的《图书馆学学科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等。
然而,笔者认为,我国大学采取的学科评价应根据学科评价的目的不同,选择性质、功能不同的评价。具体而言,就是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分别采用用于学科认证的水平评价和用于学科建设的发展评价。对这一观点,有学者在介绍国外学科评价种类和方法时有所涉及,但并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学科水平评价与学科发展评价加以辨析和阐述。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学科水平评价与学科发展评价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入的论证。
1.学科评价
近20年来,大学的学科评价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学科评价的内涵还缺乏科学准确、系统深入的认识与把握。董琳、刘清在《国外学科评价及其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研究》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与作者自己对学科评价的理解,指出瑞典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NFR)认为,一般而言,开展学科评价是基于某一学科范围的群体,并不针对具体的个人、小组,也不针对提及的项目,其对象是评议的学科整体;并指出单纯从概念的角度,学科评价目前在国外主要指的是科研管理机构对某一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进行评估[1]。笔者认为,瑞典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NFR)强调学科评价是以整个学科组织作为对象而非针对个人,这虽然是学科评价的重要特征,但并非是学科评价内涵的根本要义,更没有正面回答“学科评价是什么”的问题;同时,《国外学科评价及其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研究》一文的总结性阐释也不够全面,而且学科与专业纠缠不清。
大学的学科,指的是组织形态的学科,是“由一群学者以及学者们依赖于一定的学术物质基础围绕知识进行的创造、传递、融合与应用的活动所组成的组织系统”[2]。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织细胞,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3大职能的载体。所谓学科评价,就是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设置一定的标准,对特定时期内的大学学术组织系统和它所进行的知识创造、传递、融合、应用等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分析与评判;或者说是对特定阶段大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与结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评判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学科评价的名目繁多,就评价分析方法而言,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就评价目的而言,有鉴定评估、选优评估、认证评估、诊断评估等。根据学科评价目的的不同,大体可以将名目繁多的学科评价划分为 2大类:一是学科水平评价,二是学科发展评价。
2.学科水平评价
学科水平评价是国内外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广泛运用的一种学科管理手段与方式。具体而言,学科水平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特定学科在学科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学科基地与学科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和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综合评定当前学科水平与实力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学科水平评价,主要是通过被评学科各项指标数值与相应目标数值的比较,来测算该项指标的评价值;一般而言,从最低一级指标算起,逐级往上,最终综合各项指标的评价值得出被评学科的总评价值,从而反映被评学科所达到的水平。
3.学科发展评价
发展评价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常被人们所采用,但是主要用于区域经济的评价,近年来在中小学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发展评价用于高校学科评价,在实践中曾经有过,如《2001年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报告》就有论述。但是,学科发展评价作为高等教育理论发展范畴的学术概念,目前还没有人提出,其内涵也尚未得到界定。
学科发展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将发展过程的时间因素纳入评价范畴,根据学科发展各统计时间点的有关数据和情况,分析其相互联系与变动的关系,以综合反映学科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分析学科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从而客观科学地判断学科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目前的成长态势与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并提出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学科发展评价不设置统一的评价标准或参照对象,而是以学科发展的时序变化为主要依据,灵活设置比较对象,进而找出各学科发展的差异,评定学科发展潜质的好坏、成长态势和发展前景的优劣。学科发展评价采用跨越多个时间点的多维动态统计评价方式,兼顾了“历史”,着重于“当前”,着眼于“将来”,能够综合考察评价对象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的评价值,以全面、综合、发展的眼光研究学科发展现象。
1.国外学科评价的实践
国外学科评价的实践开展得较早,评价主体不同,所采取的评价模式和类型也不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2种类型。
(1)科研资助机构的学科评价
这类评价或运用诊断性学科评价,分析学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运用战略性学科评价,立足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前沿,确定学科所处的位置,并拟定学科发展的战略计划,例如英国研究理事会对英国“结构生物学”的评估侧重于“如何保持英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3]。总体来看,这2种评价的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科的发展,而不在于检测学科的水平,所以都属于学科发展评价。
(2)媒体等社会机构的学科评价
这类评价的结果主要体现为大学排行榜。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率先推出全美的大学排名,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大学及其学科专业的各种可比数据,以供他们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参考。1986年,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也发布了英国高等学校学科排行榜。此后,大学排行榜风行全球,并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显然,应用于大学及其学科排行榜的这类学科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揭示大学及其学科所达到的水平以及各自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高校中所处的位置,所以应属于学科水平评价。
2.国内学科评价的实践
我国大学学科评价的实践主要有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选优评价和社会机构开展的大学排行榜评价。
1988年,我国评选并公布了首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1995年又进行了一级学科选优评估。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2001年我国开展了第2轮全国重点学科评选。这次评选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和评选的国际视野使其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自198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赵红州、蒋国华等发表了中国第1个大学排名以来,我国有10余个单位发表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其中主要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等的“中国大学评价”、深圳网大公司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等。
目前,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学科评价,还是民间的大学学科排行榜,我国各种各样的学科评价尽管在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模式上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是以学科发展的历史总量指标(或者说是学科建设的结果)为主要依据的,没有考虑取得结果的过程,所以都应属于学科水平评价。与欧美大学学科评价相比,我国大学的学科评价形式比较单一,学科发展评价严重缺失。
1.在评价目的方面
从评价的目的来看,学科水平评价在于准确科学地评定被评学科在评价时段内的实力强弱以及所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以鉴定其优劣;学科发展评价则在于客观科学地分析被评学科目前的发展基础、发展状况和态势,预测将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促进学科发展的对策。也就是说,2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学科水平评价是回顾过去,通过看“历史”给当前的某学科“盖棺定论”;而学科发展评价则是回顾过去、着眼“将来”,以谋划学科发展的蓝图。
例如,学位点评审实际上是一种学科水平认证,主要是以大学某学科近两三年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照相应指标的要求——评价的标准值,来判定某学科是否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这类学科评价所反映的毕竟是在刚刚过去的两三年中某学科所达到的水平,并不代表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某学科的水平。因此,对我国大学而言,有必要开展学科发展评价,充分认识学科的优势与不足,及时发现学科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以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2.在评价标准方面
从评价的标准来看,学科水平评价是一种单维度评价,以预设的目标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截取在某个确定时间视域内被评学科各项指标的发展总量,通过对2者进行一对一的对照比较,断定被评学科在某时间视域内所达到的水准;学科发展评价是一种多维度评价,通常不设置固定的、唯一的参照标准,截取的是被评学科在不同时间视域内各项指标的数值,然后将其与国内乃至国外大学同一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行对照,在历时性的纵向对比和共时性的横向对比中深度评判被评学科的发展潜力、成长态势和发展前景等。由此可见,学科水平评价是一种以预设标准为“海平面”的绝对评价,一个指标只有一个评价值;学科发展评价是一种根据需要设置参照对象和标准的相对评价,一个指标可以有多个评价值,可以多层面、多视角地对评价对象进行立体的认识和评价。
因此,在评价数据信息的采集方面,学科水平评价在评价时段内每个指标一般只需要采集1个总量数据作为评定对象的依据;而学科发展评价则需要在评价时段内设置多个时间点,在每个时间点采集数据并构成一个时间数列,然后据此计算学科发展的速度,为学科发展评价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
3.在评价范围方面
从评价范围来看,学科水平评价是一种纯粹的学科本体评价,所有的评价指标都指向学科本身,不涉及学科的外部因素;学科发展评价则在强调学科本体评价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等因素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在内部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分析中全面评价学科。例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学学科提供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支撑与服务,同时也是影响学科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对此,学科水平评价只考虑学科对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而学科发展评价更注重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对大学学科发展的促进与拉动作用。可见,学科水平评价采用的是向内的视角,学科发展评价采用的是内外兼顾的全视角。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生态问题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2007年党和国家更是明确提出构建“两型”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外部环境因素提供的学科发展机遇与要求,以本位评价为主的学科水平评价显然是不可能反映的,所以只能借助学科发展评价来捕捉。通过学科发展评价,高等农林院校可以综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学科发展的各种信息,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机遇,从而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努力促进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孵化与生态学相关的边缘交叉学科,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例如,北京林业大学于2003年9月整合了哲学、生态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成立了生态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生态哲学与环境伦理、生态环境政策、生态建设与管理、生态经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心理学、生态教育、生态美学等领域的研究。
但是,我国学科发展评价的缺失导致大学对学科发展机遇的捕捉和把握迟缓,比国外晚了几十年。例如,1969年美国波斯顿出版的《颠覆性的科学》就提出了“生态学涉及人类的最终极义务”[4]。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环境哲学家卡洛琳◦麦茜特(C.Merchant)在《自然之死》一书中就指出:“生态学已经成为一门颠覆性的科学。”[5]
4.在评价方法方面
从评价的方法来看,学科水平评价是一种静态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依据的数据是已经凝固的指标总量数值,注重的是学科发展的结果,而对获得结果的过程忽略不计;而学科发展评价是一种动态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科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数值所构成的数列再现学科发展的过程与轨迹,综合反映学科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以分析学科发展变化的趋势。学科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科发展的结果,更强调学科发展过程的价值,将学科发展的动态过程放在首要的突出位置,从而在探寻结果取得的过程中获得对学科更多层面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之,学科水平评价是一种单一维度的平面性评价,学科发展评价是一种多维度的立体性评价。
1.功能上的相通性
首先,学科水平评价和学科发展评价都具有教育评价的一般功能,具体包括:(1)诊断功能:剖析被评学科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2)改进与形成性功能:探寻有效提高学科水平、增强学科实力的方法和途径;(3)鉴定功能:区分学科的优劣,对学科进行分等;(4)激励功能:激发评价对象的成就动机,促使评价对象追求好的评价结果;(5)导向功能: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与需要为准绳设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并使之成为学科发展追求的目标,从而使学科产生发展的内驱力和张力,努力实现发展目标。
其次,作为学科评价,学科水平评价和学科发展评价都是学科管理与学科决策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国家和高校都可以通过学科评价了解学科的水平与实力、优势与特色、差距与不足,掌握学科发展的趋势;进而科学规划学科的发展,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引导学科投入的流向,合理配置学科资源,以推动学科的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使学科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科评价还可以促进大学之间、学科之间的竞争,增强学科建设的危机意识,强化学科发展的紧迫感,形成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良性的竞争机制。
最后,学科水平评价和学科发展评价都是公众了解大学办学水平与地位的重要窗口,有利于促进大学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引导社会关注和支持大学及其学科的发展。
2.功能上的差异性
由于评价价值取向、评价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不同,所以学科水平评价与学科发展评价的功能和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有不同的“适用域”。
学科水平评价作为一种以静态总量为依据的终结性评价,能反映评价时期内被评学科的发展水准,主要适用于学科认证。然而,这种静态总量的单维终结性评价忽略了学科活动的过程,很少直接评价学科活动本身,只是把评价体系看作是一个“黑箱”,根据输入值和输出值来评价活动的结果,而不评价它是如何进行转换的以及转换的能力与水平[6],所以难以准确反映被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潜质、成长态势和发展前景。因此,学科水平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这导致学科水平评价的功能存在缺陷和不足,对学科建设的指导性不强,指导的准确度和力度远远不如学科发展评价。
学科发展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变的过程,由于学科内外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学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从而形成学科发展的走向——直接体现出学科的发展能力。学科发展评价通过多时间截面的数据与动态评价,“再现”和“还原”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在学科活动的过程分析中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发展效率和发展前景等,进而综合评价学科的动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学科发展评价对学科建设的指导性极强,能够为学科发展战略的制定、学科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提供直接、全面而有力的支撑,适用于高校学科发展决策和学科建设与管理。
下面以近5年N大学甲、乙、丙、丁4个学科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为例(详见表1),对学科水平评价与学科发展评价在功能上的差异性进行说明。
表 1 近5年N大学甲、乙、丙、丁4学科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
5年间,4个学科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总量均为100篇。学科水平评价以这个总量指标为依据,得出4个学科处于“同一水平”的评价结论。学科发展评价则不仅仅关注5年间4个学科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总量数据,更关注每个年度的数据以及增长量和发展速度。这样,在学科发展评价的结论中,4个学科的发展情形与态势是大不一样的,甲处于零增长的稳定停滞期;乙处于“朝阳式”向上发展的茁壮成长期,势头良好,发展力强劲;丙处于“夕阳式”向下发展的负增长期,发展力日益颓微;丁是强烈震荡的“过山车式”发展,升降交替,极不稳定[7]。显然,学科发展评价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能为学科建设提供直接、有效和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学科评价的目的一是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二是推进高等学校的能力建设[8]。目前,我国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大学学科评价,绝大多数是学科水平评价,在客观上导致为评价而评价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初衷。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学科水平认证之类的评价活动,从宏观层面引导高校的学科建设。但是,以历史总量指标为依据的学科水平评价,反映的只是某一学科在过去的某段时间所达到的水准,是“过去式”,并不能说明被评学科将来的发展走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因此,各高校要客观、科学地认识与看待学科水平评价和水平认证,不要片面强调或夸大学科水平评价的作用。
评价只是手段,建设才是目的。对高校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科的状况与结构、优势与劣势、成长潜力与发展态势、社会需求度与发展前景等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唯有如此,学科的发展建设才能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发展。因此,当前高校学科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颠覆学科水平评价在学科评价中的主宰地位,“不惟水平论英雄”,把学科发展评价作为学科评价的主流形式,建立科学、公正的学科发展评价体系和健全的学科发展评价机制。
[1]董琳,刘清.国外学科评价及其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1):37-40.
[2]宣勇.基于学科的大学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2(4):43-44.
[3]周建中,李晓轩.国外科研资助机构的学科评估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5(5):121-126.
[4]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5.
[5]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吴国盛,吴小英,曹南燕,叶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
[6]赵坤,王云贵,王振维.学科评估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中的运用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5(4):339-341.
[7]邹巅.基于学科统计的学科发展决策[J].求索,2008(2):65-67.
[8]王战军,廖湘阳,周学军.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的问题及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