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森林碳汇领域人才培养战略分析

2011-05-25 08:58周永斌刘明国陆秀君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林业森林

殷 有 周永斌 刘明国 陆秀君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沈阳 110866)

一、碳汇林业是中国林业发展新的战略目标

通过植树造林、森林保护与经营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CO2,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称为森林碳汇。每年全球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都来源于森林,林木蓄积量每生长1m3,平均吸收约1.83t的CO2,森林的碳汇功能与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气候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1]。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森林碳汇发展。2007年6月,我国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强调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等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同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15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倡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推动了该网络于2009年6月正式建立。2009年 2月,“碳汇林业”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出现在中央1号文件中;6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论断;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11月,国家林业局公布《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并联合北京市政府成立“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以稳步推进森林碳汇工作。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作出了“到2020年,全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综上所述,林业肩负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森林碳汇必将成为中国林业发展新的战略目标[2-3]。

二、森林碳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追求绿色GDP等,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除了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危害之外,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为了减少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国际社会实施了2项战略措施: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即减排,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等手段来达到;二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即增汇或碳汇,具体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森林经营管理等途径来实现。与直接减排措施相比,植树造林等碳汇措施不仅可以达到间接减排的效果,而且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是目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新途径。因此,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同时,森林碳汇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碳汇林业可以同时解决CO2的“减排”与“增汇”问题。根据《京都议定书》制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碳汇项目合作;发展中国家通过碳汇项目和贸易吸引发达国家到其国内投资造林,以换取更多的CO2排放额度。这样,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实质性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以用来实现发达国家承诺的减排目标,这一交易被称为“碳贸易”。目前,国际碳汇交易市场的容量非常庞大,已形成产业规模。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在2012年之前,全世界的CO2减排率要达到5.2%;到2040年,减排率要达到80%。随着CO2减排量的提高,碳汇价格也在上涨。目前,减排率在5.2%以内,CO2的排放价格为每吨10.7美元。如果减排率达到50%,CO2的排放价格将达到每吨200美元。

三、森林碳汇领域对高等林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挖掘并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碳汇功能需要高级技术人才

我国现有森林资源1.337亿hm2,森林蓄积量为101.3亿m3。我国要提高现有的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升碳汇能力,急需大量从事森林碳汇培育、经营和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碳汇林营造、经营和保护需要高级技术人才

我国2002年制定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到2010年,我国将新增森林面积 3148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0.13%;到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2960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3.14%;到2050年,新增森林面积4696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其中,大部分森林将以发挥碳汇功能为主。因此,碳汇林的培育、经营和保护需要具有新知识体系和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碳汇产业的经济管理需要高级管理人才

据权威专家估计,在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作出的“降低单位GDP的CO2排放量”的第一承诺期内,通过在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汇项目所产生的碳汇,大约占全球市场交易份额的 20%左右,折合造林面积大约为100万hm2;按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的碳汇价格计算(每吨CO2的排放价格约为3~4美元),将产生相当于3.63亿~4.84亿美元的交易额[4]。如此大的碳汇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从事碳汇经济管理。

(四)森林碳汇的行政管理需要高级管理人才

为了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林业局率先成立了碳汇管理办公室。因此,在碳汇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不仅国家林业局和各省市(自治区)林业厅需要专业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各市、县林业管理部门以及林场、自然保护区等也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碳汇项目的管理与经营。

(五)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需要高素质的科研人才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深刻的影响。碳汇林作为森林分类经营中的新林种,需要大批的科研人员长期从事该项目的研究,以保证森林碳汇的持久性。

(六)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相关技术的推广需要高级教育人才

随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广大林农面临着发展经济的新机遇。碳汇林业是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化、货币化的真正开始。因此,需要通过各种培训和相关技术的推广,正确引导林农开展森林碳汇造林、营林、森林保护与经营、植被恢复、生态修复、沙漠化防治以及碳贸易等活动。这就需要相关的高级教育人才。

四、及时调整高等林业人才培养战略,满足碳汇林业发展需求

(一)设置森林碳汇本科专业

传统的林学专业研究的主要范畴是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即森林培育、保护与可持续经营。生态学专业主要关注的是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与光、热、水等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气象学专业研究的侧重点是大气的观测及其动态规律。经济学则属于理学门类,对气候变化、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科学涉及较少。因此,有必要设置专门的森林碳汇本科专业。

碳汇林业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把森林固定CO2的量作为商品,用市场的手段解决生态效益问题,开拓了林业产业的新领域。图1以全碳循环为背景揭示了森林碳汇专业的范畴,体现了森林碳汇专业对其他相近专业的包容性和扩展性。由此可以看出,森林碳汇专业具有其他专业无法实现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森林碳汇本科专业的建设目标主要是以全球CO2的平衡为基础,以碳汇林培育和经营等技术为核心,以碳汇管理为纽带,对林学、生态学、气象学、经济学专业进行融合和发展,形成全新的专业,为发挥森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图1 森林碳汇专业对其他相近专业的包容性与扩展性

(二)在林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森林碳汇二级学科

1.设置森林碳汇二级学科的必要性

由于森林碳汇的研究是个复杂的科学体系,所以需要成立新的学科以培养研究生层次的高级人才,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奠定人才基础。森林碳汇研究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分类,碳汇林既具有公益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又具有商品林的提高经济收益的功能。但是,从森林经营技术的角度分类,碳汇林以碳汇交易为目的,不属于现有的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林种。

其次,虽然碳汇林的营造和经营与传统的森林经营技术密切相关,但是碳汇林的营造与经营目标较高,既要求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又要求以森林的固碳功能为工具,以森林碳汇市场化交易为手段,实现森林经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再次,在清洁发展机制(CDM)框架下,碳汇林的营造和经营必须符合国际林业碳汇交易规则以及国家林业发展的基本政策。

2.森林碳汇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1)碳汇林营造与可持续经营技术

碳汇林的培育和经营涉及碳基线、额外性监测以及造林树种的选择、新品种的选育等,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技术,而传统的5大林种(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的造林和经营技术已经难以适应。因此,需要开展有关碳汇林营造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的新研究。

(2)森林碳汇生态经济

碳汇林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以CO2为产品,以市场经济模式推进林业生态效益的产业化发展。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度中国CDM项目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量为7420万t的CO2当量,占当年全球签发总量的53.8%[5]。因此,为了满足森林碳汇的评估与营销需要,我国需要具有森林碳汇理论和实践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相关的经济学研究。

(3)碳汇项目管理

随着事业的发展,碳汇项目的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涉及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对策研究需要政策学、经济学、生态学、林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伴随全球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各种国际公约、造林与工业减排的直接价值交换制度、碳产权制度、与个人生活相关的碳税制度以及林业建设新的融资渠道——碳基金等,都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开展深入的研究和进行高水平的管理。

[1]李怒云,宋维明.气候变化与中国森林碳汇政策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2006(5):60-64.

[2]胡锦涛.强调妥善应对气候变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6-30(6).

[3]贾治邦.积极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大作用[J].求是,2008(4):50-51.

[4]谢朝柱,谢林.高度关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森林——展望中国林业发展的新使命[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34-36.

[5]章东升,李怒云,宋维明.国际碳市场现状与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5,25(1):1-7.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林业森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land produces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