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艺术创新素质培养刍议

2009-12-04 07:50
理论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教育

李 娟

摘 要: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艺术创新素质培养是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院校人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艺术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新素质培养是艺术素质教育的新课题。要从艺术创新的高度充分认识并发挥艺术素质教育的美育功能,处理好模仿、借鉴和艺术创新的关系,加强大学生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创新素质;审美教育;艺术审美;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10-0103-02

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是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院校人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艺术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净化情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从造就未来创新人才的高度出发,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大学生艺术创新素质的培养。

艺术素质,是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协调一致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比如从事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创作等方面的艺术家、作家,他们所具备的这方面的知识、理念和艺术感受力、创造力就可以称为艺术素质;以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等作品为对象进行审美鉴赏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理念和艺术感受力、创造力,这也属于艺术素质。所谓艺术创新素质,是在于强调艺术素质中的创新特点,即在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中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敢于在遵循艺术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颠覆常规,标新立异。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教育是指或开设艺术课程,或开展各种艺术鉴赏实践活动,即通过一定的渠道,依据一定的艺术对象,在审美或创美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的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美育的实践活动,它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艺术家,而在于调节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而达到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情感,完美人性,健全人格,增强艺术感受和创造能力的目的。艺术创新素质的培养是艺术素质教育的高层次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艺术教育革新和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

艺术创新素质培养和常规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在艺术教育的领域内,需要常规的艺术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一些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方面的基本知识,获得一些基本的技能,提高艺术修养,这是一个人艺术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基本需要。艺术创新素质培养不是要另搞一套,也不能代替常规的艺术素质教育,它是在常规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创新的要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突出求异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可以说艺术创新素质培养把艺术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艺术创新素质培养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是持续不断的艺术素质教育的革新,它的根本性变革主要指它的全面性、结构性、功能性和质量方面的革新。其次艺术创新素质培养在于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常规艺术素质教育主要是发挥教师的主教作用,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如教学生作画,教师讲知识教技法,学生被动地学,模仿着学,借鉴着学,由不会到会,也算提高了绘画素质,但如果其中缺乏了主体性,也就难有创新。可以说创新素质的培养贵在突出主体性,有了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不仅艺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迅速掌握,而且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艺术天分,增强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最后一点,艺术创新素质培养强化了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常规艺术素质教育也需要实践,但那是很有限的,艺术创新素质培养离不开艺术实践,它必须通过一种主体的活动过程实现培养,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口耳相传是不行的,因为艺术创新素质的获得是主体在不断的实践中表现自我的结果,是独创思维的结果,无论是审美感受,还是审美创造都必须在艺术实践中进行。

当前如何抓好大学生艺术创新素质培养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 充分认识艺术创新素质培养的美育功能

艺术素质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艺术知识,训练一些基本的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美育功能。艺术创新素质的培养无疑可以增强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提高美育效果。

1.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艺术创新素质培养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美育活动,它能够在艺术活动中使受教主体获得充分的美感教育。美和善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有人说它们是孪生姊妹。的确如此,在许多情况下美育就是善育,有人把美称为最高的善,这是因为美必须以善为前提,非善必非美,当善的事物成为非常吸引人、感动人的一种形象时它也就成为美,也就成为善中之最善者。很多学者认为它可以辅翼道德,锻造人格,就是说可以通过艺术创新性的美育活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人中很多贤能之士就非常重视以琴、棋、书、画等艺术创作或观赏来陶冶自己性情,纯正品格,学会做人。鲁迅先生说过:“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就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美育与德育是相通的,我们必须重视艺术创新素质培养中这种美育作用,使它在激发学生美感的同时,唤醒学生善的觉悟。我们相信艺术创新素质培养活动必能激发出学生更为强烈的美感,从而焕发出他们对善的追求。

2.陶冶情感,愉悦精神。人们对美育功能的认识首先是从愉悦精神开始的,艺术活动也必然具有这种作用。疲乏了,听一首乐曲,顿然会觉得心清气爽,精神振奋;苦闷了,跳跳舞,打打拳,或练练书法,画一幅画,也会感到心情舒畅;逢年过节玩玩社火,扭扭秧歌,也会给生活增加许多乐趣,艺术实践活动都具有这种功能,因为它是美的享受。梁启超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人一方面要工作学习,一方面要休息,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获得的快乐、怡情是最好的休息。艺术创新素质培养中所产生的美感更强烈,更有刺激味,因为它是美的创造,譬如当教师指导学生写出了一篇表现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当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的方法在一幅画中绘出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学生自然会格外的开心。所以说艺术创新素质培养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怡情和快乐。

3.获取知识,启迪智慧。艺术创新素质培养这种美育是积淀着理性的感性形式教育,它能够激励人们对知识、真理探索和追求,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艺术创新素质培养其实是在求美,求美和求知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但其本质是相同的,两种思维方式若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定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现代人脑科学研究证明,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两半球之间有一根神经连线,使二者左右相通,息息相关。当人们在求真遇到障碍时,参加一下艺术娱乐活动,有时会豁然开朗,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的科学发现所依赖的不是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想象,一种直觉,他甚至把审美作为科学发现的一个标准。他喜欢拉小提琴,喜欢读文学作品,艺术审美给予他的感性能力的锻造,对他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发现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肯定地说,艺术创新素质培养中所产生的美感足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智慧,活跃思想,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二、处理好艺术模仿借鉴和艺术创新的关系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一开始引导学生对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模仿、借鉴是必要的,古人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模仿、借鉴是创造的基础,是学生初步接触艺术对象,涉入某种艺术范围时常用的方法。模仿就是要求学生仿照、借鉴某一艺术范例,或仿照、借鉴教师的艺术方法进行艺术学习实践。模仿不是抄袭,不是机械翻版,虽然也要求仿习仿作,但重点是学习借鉴方法,掌握规律,获得艺术素养,这是常规艺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模仿、借鉴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中有标可依,有迹可寻,在艺术感受和艺术习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艺术修养。模仿、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因为它为学生的艺术创新提供了内容、方法以及规律性的基础,这种基础越雄厚、越扎实,艺术创新的条件就越好,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必须认识到模仿、借鉴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创新,只有走向创新教育,才能实现艺术创新素质的培养。

要处理好艺术模仿、借鉴和艺术创新的关系,首先要注意二者的结合,即在艺术模仿、借鉴中渗透创新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表现也非常可贵。譬如学习舞蹈,在模仿借鉴的同时要根据个人的理解,根据个人的自身条件尽可能使动作有点个性化色彩,表演艺术有很多共性特点,但绝不能缺少了个性特点,无个性也就没有了艺术。大学生在各种艺术教育实践中都不能依样画葫芦式的生搬硬套,生吞活剥而取之。同样,在艺术创新尝试中也要注意模仿、借鉴有价值的因素,要不断的学习艺术范例,这就是所谓在借鉴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高艺术素质。其次模仿、借鉴既有形式方面的,也有内容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艺术范例中的创新精神。凡是成功的艺术作品皆是创新的结果,其中必然渗透着作者的创新精神,艺术创新素质培养中特别要注意这方面的积极引导。要在学生的模仿、借鉴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反叛精神,鼓励他们向权威挑战。当学生出现错误,要善于引导,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的热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培养大学生艺术创新素质的根本。

三、加强大学生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所谓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是指受教主体在艺术活动中进行欣赏和创新的能力,它包括艺术审美感知力、艺术审美想象力、艺术创美表现力等。

1.艺术审美感知力的培养。艺术审美感知力是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凭借感官从形式上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审美感知是审美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感知就没有审美活动。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它主要通过人的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对艺术美对象进行感知。感觉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是艺术客体的个别属性在人头脑中的映像,它具有直接性的特点。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形式,它的功能是把感觉到的材料综合为完整的表象,从而引起人情感上的反应。根据这一规律和现象,在艺术素质教育中,教师应抓住艺术对象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体味,特别是对于艺术作品缺乏主动体验或不会体验的学生,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去感觉知觉艺术对象,也可以引导他们用哭泣、嬉笑、兴奋、叹息等方法去揣摩作品的含义,以便引起他们的感知觉意识。在培养艺术审美感知能力方面特别要重视艺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审美感知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审美感知的主观能动性。

2.艺术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艺术审美想象力是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以感知的完整形象为对象进行再现和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能力。有人说,想象是人类最不可思议的奇迹,是它给了人类生活无数珍贵的价值。的确如此,科学发现离不开想象,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同样离不开想象。想象在艺术审美中具有重大作用,成为审美反映的枢纽。艺术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艺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依据对象特点,利用周围环境及相关媒介的条件,引导学生用比较、联想、回忆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艺术想象力。比如绘画,可以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通过添画、组画的方式去想象,可以引导他们把诗句中或者小说中获得的印象巧妙地融入画中。再比如唱歌,“山青青,水濛濛”,要促使学生眼前出现一道道青山、瀑布飞溅、水流湍急的画面,让学生放飞思绪,尽情去想。想象是重要的形象思维,想象力的强弱对一个人艺术创新素质的影响很大。

3.艺术创美表现力的培养。艺术创美表现力是艺术审美感知力和艺术审美。想象力的统一,一定程度上是艺术创新素质的集中表现。它在主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它以情感为动力,融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心理因素为一体,使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形之于外,内外合一,协调一致,从而产生一定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大学生在创美表现力方面虽然也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主要还必须依靠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要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艺术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基本上是薄弱环节,所以多数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很少有艺术实践的机会,因而艺术创美表现力可以说非常差。这就要求普通高等院校不仅要加强艺术课程的教学,而且要开展经常性的校园艺术表演活动,多举办一些演唱会、朗诵会、故事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学社、剧社、舞蹈队、器乐队,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艺术创造和表现的机会。提高艺术创美表现力首先是艺术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既要学习模仿,更要善于利用一定的条件去大胆想象,“标新立异”。对于前人的作品既要尊重,又要敢于质疑,要以创新的理念去进行艺术实践。其实,无论是艺术审美,还是艺术表现都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的接受和模仿,教师要抓住学生

艺术实践的过程,启发他们多思多想,尽可能展现出他们的才情和理想。

参考文献:

[1]李玟.声乐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

[2]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出版社,2006.

[3]冯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浅议[J].教育与职业,2007.

[4]张天喜.语文美育教学论[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教育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