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09-12-04 07:50杨笑琪
理论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发展

杨笑琪

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理想的。揭示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丰富内涵,恢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应

有地位,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按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虽然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各不相同,但都以社会中的“人”为研究起点,对人的关怀贯穿始终,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目标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紧紧抓住人本身的根本问题,从社会实践(劳动)和社会关系的高度阐明了人的基本特性和本质,确立了人在自然——社会链条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指出:劳动即“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是人的类特性,劳动是能力的支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马克思一直关注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之奋斗。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3]恩格斯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2],“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4]。“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5]。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所有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最为理想的社会。

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维护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维护资本家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区别。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基本矛盾的揭示,马克思对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剥削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维护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科学地预示:资本家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产的。”[7]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复归,是指人从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状态中摆脱出来,消除异化劳动带来的种种影响,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彻底的解放。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变成畸形的、片面的、异化的人,变成了一架生产财富的机器,共产主义则把人从畸形的、片面的、异化的状态下恢复成正常的人。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解放。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的解放,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平等与自由;二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摆脱自然界的控制、支配和统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使人过上有尊严的、富裕文明的生活。而这两者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共产主义就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8]恩格斯在1880年所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并论证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5]共产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5]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作为人类最美好的发展远景,显示出他们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种高瞻远瞩的科学预见,包含了他们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性受到扭曲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也包含着对理想化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迫切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三种存在形态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以人为本中的“本”,需要放在各种关系中来理解和确定:一是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把人当作主体。二是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根据。三是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把人作为目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实践基础上的人及其活动是本体;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在创造着人类历史;把人作为目的和终极目标。其基本要求是:一要重视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及其满足,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二要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潜能及其需要,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三要重视并不断提升和满足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需要,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求一切社会历史活动都必须在根本上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利于人民群众作为“人”所具有的“人的类本质”的充分展现及其才能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也实现了其中国化的过程。我党三代领导人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准确把握新时期新特点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进行了新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具有创造力的新篇章。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马克思确定了“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社会价值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毛泽东价值观的主体。“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9]“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9]他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从而在党章和宪法中确立了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实现这个宗旨,毛泽东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并反复告诫全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之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的以人为出发点的发展观,闪烁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光辉。

邓小平遵循毛泽东提出的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面对新的历史时期,认真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判断标准,把共产党人的“以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升华为“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贯穿在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创新。在“以人为本”方面,邓小平关注更多的是实践,主要包括:一是始终以人为工作的出发点。“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0]他主持制定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就是以人民的富裕程度作为重要尺度。二是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教条化,加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平均主义盛行。邓小平坚决反对这种不讲物质利益的平均主义倾向,反复强调:“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11]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思考。在他看来,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主体性和价值取向。邓小平以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据,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他所说的“共同富裕”就是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从江泽民到胡锦涛,党中央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把人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统一起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真谛。江泽民在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2],“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12],进一步从终极价值层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认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12]。并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12]。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期的新特点,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以人为本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里的人不仅指人民,而且是指以自然人为基础的现实的、从事着实际活动的、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真正体现了马克思所讲的“现实的个体的人”,既是对马克思“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3]思想的升华和创新,又是对重物不重人,只求速度不求人的全面发展等片面发展观的否定。

三、以人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以人为本是核心。这是因为: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当然也是一脉相承的。二是科学发展观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是今后长时期内统领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思想,不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而且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都必须把以人为本放在规划和实践发展的核心位置,确保其成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评价标准。那么,顺理成章,以人为本也就理所应当地,应该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要求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宪政基础就是“以人为本”。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在中国当前的形势下,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解决了以人为本,也就解决了该问题。

以人为本,反映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然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剥削,消除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进一步明确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每一个群体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把人从阶级的视野中剥离出来,把矛盾从斗争的思维中提升出来,是以人为本的深刻意义所在。

“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长原点。即我们一切工作都必须考虑“人”的价值和发展要求,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是人。”[13]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实质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既是一个整体,也是个体的联合;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的群体利益,还有个体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的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以人为本,体现的是整体、群体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既不是把个人权益置于社会的首位,也不是只重视整体而忽视个人的价值和权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基本特征。“以人为本”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呼唤和重构“人本”思想,就是要在全社会建立尊重人、关心人的价值理念,建构服务人、完善人的管理平台,造就惠及人、富裕人的工作业绩。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4]“使每个人在个性、精神、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独立获得最充分和最自由的发展。”[14]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人的解放与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现实的要求,但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积累过程,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意,是今后长时期内统领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思想。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飞跃和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胡锦涛.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4-04-05.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发展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