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盲生的心理缺陷康复

2009-10-27 10:22王丽英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盲生盲童心理健康

王丽英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和最佳状态。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有不少盲生,由于生理缺陷与周围环境接触少,加上家长的百般呵护甚至放任,对生活缺乏积极的认识,极易形成不愿交往、自我厌弃、悲观绝望等心理,表现为过分焦虑、孤僻、敏感等人格倾向。笔者就如何康复其心理缺陷试论述如下:

一、心理缺陷的主要形成因素

(一)盲童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盲生由于视力障碍,社会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接收的信息量较少,很难了解外界环境,也很少与家庭以外的正常人交流。当他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样样不如人,从而精神不振,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丧失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对任何事物都觉得不顺意,从而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表现为无所适从、粗鲁,容易发怒等异常心态。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塑造儿童个性,形成品质,养成习惯,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父母或养护人是第一任导师,是盲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家长的心理状态和家庭教育对盲童身心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的家长能正视盲童的生理缺陷,冷静考虑教育方法,研究盲童生理、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缺陷弥补措施,在家长的影响下盲童会得到正常的发育和发展。但有的家长宿命论严重,认为失明是前世作孽,老天报应,羞于让孩子见人。他们常常把盲童藏匿起来,甚至对外不承认家中有盲童,以致造成盲童十分自卑。有的家长自身患有严重疾病或本身就是盲人,家境贫困,无力教养子女,对盲童态度冷漠,甚至视为累赘。盲童由于得不到父母抚爱和家庭温暖,就容易产生孤僻、多疑、冷漠等心理;个别家长本身品质恶劣,经常喝斥、责怪、打骂虐待盲童,这样的家庭容易使盲童向胆怯、怯懦或残酷无情两个极端发展,造成异常心理。也有父母负罪感严重,认为子女的视觉障碍是自己造成,深感内疚,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他们对孩子千依百顺,过多地代劳,过分地保护,以至造成盲童依赖、懒惰、自私等心理。

(三)学校教育不足的影响。在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几乎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从时空上限制了盲生的社会交往。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学校往往从确保盲生的人身安全方面考虑,制定了较严格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制度,如不准盲生随便走出校门,平时又由于经费问题,很少组织盲生到校外到社会去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这无疑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与外界“绝缘”的环境里,把学生的交往空间局限于一方校园,交往时间局限于有限的作息时间,交往对象局限于一群盲人,这就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退缩、怯懦、恐怖等不良心态。学生入住学校后,与家人联系沟通少了,与教师的沟通也相当有限,心理压力增加,有些盲生也容易走向极端,引发不良后果。

二、教育康复措施

(一)家庭康复

由于盲生的心理特征是由于生理残疾造成,从而决定了其心理康复必须从生理康复入手,而家庭早期干预是补偿缺陷的最关键时期。生理康复包括:运动、感知觉、语言、定向行走、外部适应等训练。同时要辅以必要的心理康复训练,包括:良好的自我认识力,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建立平等和谐、开放自主的成长环境、培养自立意识等等。

培养自立意识是战胜心理缺陷的关键。首先,家长要放手让盲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盲生家长应放手让盲孩锻炼,不要怕他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其次,积极鼓励盲孩参与社会生活。家长应将盲孩放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鼓励盲孩与家人一起外出购物或探亲访友,与街坊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从小培养参与意识,在游戏和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麻烦,对此,家长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积极予以解决。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教盲孩如何去处理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麻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因为盲孩长大成人以后,最终要步入社会,与人交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经受得住多种困难和挫折。第三,家长要对盲孩进行早期的职业指导。

(二)学校康复训练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康复必须有系统的计划与统筹安排,以下是一些工作要点:

1.要建立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给盲生良好的成长环境;要充分利用盲生的群体亲和力强的特点开展自我补偿工作;要定期有针对性地进行整体和个体的心理咨询解决实际问题。

2.要从教育、教学、管理等整体工作入手,有重点、有步骤地对盲生进行辩证思维方式训练,培养盲生从整体、从外部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要重视各种文化学习与特长培训,通过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提升来逐步实现其人格的平等性康复。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首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人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力上的管理和指导。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开设《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等课程,针对盲生学习、生活、升学、就业、交往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忧虑或困惑予以关注。通过这样的课程及专题讲座等形式,盲生的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在我们关注的视野下明晰而有步骤地推广实施;其次利用校园网,通过多媒体手段、网络技术、语音技术,在网上开辟类似“知心姐姐”等栏目,为盲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2)抓好教师培训工作,鼓励教师进修并为教师创造心理学专业培训的机会,并以他们为骨干,成立盲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俗话说“心病还需心医”,作为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教师及学校,要时刻做有心人,分析、研究、理解盲生的心态,和盲生展开积极的互动。(3)家、校配合是施行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双方要及时沟通,力求达到共识,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教师要注意研究家长的心理,讲究谈话的艺术和方式,让他们感到教师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对残疾孩子无私的爱心。学校教师与家庭及时沟通联系,取得了家长的支持,获得了更多的力量,也就主动创造出更加有利的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的友好协作关系有利于互相沟通情感与信息,以达到对盲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要对盲生进行社会适应训练,学校尽可能多的对其进行不同环境的训练与指导,使其学会主动适应环境、改变环境;要对家长、社会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让更多的人掌握与盲生有关的必要专业知识,从而改善盲生心理康复的外部环境。

(三)社会环境建设

从宏观上讲,盲生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促进,在康复、就业、助残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以满足盲生的心理需要。从微观上讲,组织健全人主动的与盲生交流、沟通是一个重要手段,丰富的心理交流,可以对扭转盲生的思维方式与情绪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盲生已经存在生理缺陷,如果产生心理缺陷对个人、家庭、社会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希望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存在生理缺陷的盲生尽快恢复健康。

猜你喜欢
盲生盲童心理健康
网络时代盲生德育工作策略探究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基于盲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浅析盲童生活化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