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素丽
摘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打好教学基础、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生;联系生活;教学模式;“数学美”
“数学素养”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中,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目标从应试型向素质型方向的转变。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这一目标,数学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一个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提升,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而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面地努力和探索。我认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应用,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打好数学基础、提高数学素养。
一、把握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容易接受,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能更放松、更主动、更有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学习活动会更积极。而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场景恰恰是他们最熟悉的,因此合理地把握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掌握好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度,才能恰到好处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人民币这一生活实际,将课前准备好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发给学生,然后创设一个“兑换人民币”的情境。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我这里有一张5角的纸币,谁来给我兑换成1角的纸币?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地与我兑换人民币,这时再鼓励学生之间自由兑换人民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了人民币的分类和元、角、分的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小售货员”的活动,首先创设一个“文具店”的情境,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文具店,摆满各种学习用品,并在每个物品上贴标价牌,接着,选出两名售货员,让其他学生用手中的人民币购买各种学习用品。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学习元、角、分的简单计算,通过模拟真实的购物情境,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追求“生活化”在课堂中“到位而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的境界,强调生活数学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的高度统一,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学习中形成的。是通过系统的数学教学来启发和培养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课前,我让学生分组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纸盒。上课开始,首先指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特征。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再通过“我是小设计师”这一活动,指导学生动手,用剪刀将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剪开,进一步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有六个面。最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卡纸,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纸盒,这时教师提问:你设计的纸盒需要多少白卡纸?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算一算,在动手操作和探索中,再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促使学生从求同思维方式向求异思维方式发展。着重培养他们从小就具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学生在互相讨论,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表现自我,在呈现思维的过程中形成比、赶、帮、带的竞争机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数学素质。
每次教学新知之前,鼓励学生“想一想”“做一做”“画一画”……,在这个阶段。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进行尝试探究、验证,长此坚持下去,学生会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具备良好的推理能力和勇于探究、不断进取的意志和精神。
探究性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特别符合学生好奇、好动、好试、好比、好胜的心理特点,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从小就树立不怕困难敢于探究的勇气和信心。
数学活动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质疑中探索、在挫折中创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渗透数学文化和体现“数学美”,在审美中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学生学习数学,往往认为数学枯燥、抽象。从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讲点数学美,注意挖掘并体现数学美的特征,诱发学生的内心美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能力。从而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师生共同欣赏蜻蜒、脸谱、树叶、蝴蝶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景物,引出新课,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通过交流、讨论,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进而拓展至数学中的图形,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找出数学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我在课前搜集了一些世界著名建筑,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讨论,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对称美。最后,欣赏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各种精美的剪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创造美,用剪刀剪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图案,进一步感受数学这种独特的、内在的美。可以想像这种从内心深处感到数学美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很高,也会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事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数学文化只有融入课堂,融入数学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价值才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学习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