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峰
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我国1.5亿的青少年当中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同问题的有3000万之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重视。通过对当前中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反映出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一些素材。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促进
首先了解一下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一词不仅仅指身体健康,同时还有其他两层含义: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在这里我们重点讲一讲心理健康问题。
一、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形成原因
(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32%的中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二)形成的原因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了社会、家庭、学校把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上。家庭关心的是孩子在班上的排名,学校关心的是将来有多少名学生能够考上重点大学,社会关心的是一所学校的升学率如何。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念头。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自然地养成了自负、骄傲、白以为是等心理弱点。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不知道如何向别人学习,更重要的是不知如何摆脱心理压力。再加上许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一项空白。即使有也很不到位,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
(一)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心理健康又能使身体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
(二)适度的体育活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
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适当地从事某项体育活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大脑的注意力往往倾向于身体的运动而把刚才的痛苦和懊丧抛到次要位置,从而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这也是为什么平时我们锻炼结束后心情比较舒畅的原因。
(三)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自信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目前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是避免不了的。体育活动大多具有艰苦、紧张等特点,学生在体育活动时必须克服这方面的弱点,才能在体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否则就会半途而废。在体育项目学习中,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不但可以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而且还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四)体育活动能提升自我价值
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学习上的不理想,这使这部分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处处抬不起头来。但他们的运动能力却是非常出色的,可是在平时的课堂上没有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体育活动给了他们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使他们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同时也向其他同学展示了他们的另一面。在活动中这部分同学的特长得以完美展现,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五)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家都非常清楚体育活动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双方的或集体性的活动。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不可能固定在一个群体环境中,经常是跨班、跨年级的甚至是跨学校的,活动中还经常更换对手。在体育活动中同学们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语言等进行交流,而不只以语言为媒介。随着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同学问不自觉地产生亲近感,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
(六)体育活动可以调节身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乐感
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体育的基本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参加或观看比赛,锻炼身体,增长体育知识,陶冶情操,调节身心,心理上产生轻松愉快的感受。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例如参加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在运动中可以不断克服害怕、恐惧等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活动可以改善犹豫、优柔寡断的心理;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项目的练习可以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改变急躁冲动的个性。
此外,学校体育环境的整治,体育教学环境的布置,体育教师健美的身姿、优雅的风度都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学校体育医疗、心理咨询设施的完善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在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去。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