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2009-04-21 09:45徐文清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方法与途径情感交流提问能力

徐文清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要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过多、学生提问甚少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种缺乏学生提问的课堂其实就是对学生主体漠视的课堂,它失去了对学生提问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粗浅地分析了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缺失的原因,并从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诱使学生去探索;注重对学生思路的引导,授之以渔等四方面,就如何提高学生提问能力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提问能力 创新思维 情感交流 方法与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这一原则,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将“向学生提问的课堂”转变为“学生提问的课堂”,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会求知,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但时下,“满堂问”的授课方式仍充斥着大中小课堂。教者课前忙于精心预设好琐屑而繁杂的问题,课上几乎围绕着一条规律组织教学,那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课堂的问题、答案都是预设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即使与教者预设的“标准答案”有偏差,教者也能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地把它拉回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建立了一个信念:教师的任何问题都是具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话语的霸权,主宰着整个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没有机会提问,不敢、不愿、也不会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了。

分析个中原因不外乎下列三个层面:

一是传统观念依旧。师道尊严的思想已经浸淫在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中。

二是不良的教学方法使然。片面追求升学率观念束缚下的教学是结论性教学。教师为了把结果交给学生,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在诸多教学方法中往往选择便捷、高效的传授法,只注重向学生灌注结论,而忽略了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的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无疑可问;有的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应有的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问;有的学生由于心理胆怯或自卑,生怕说错受训斥或嘲讽,干脆把问题深埋在心底,不敢提问;有的不懂的知识太多,问题如山,干脆自暴自弃,懒得问……

因此,语文课堂上只有教师的问,学生的答,亦或教师的自问自答,这种没有学生提问的课堂其实就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于是,课堂就本应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变成了教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陶行之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于一点问。”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该采取哪些策略,才能使学生的提问能力不再缺失呢?

一、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提问的勇气

好奇心理是学生提问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石,它可以使学生思维变得丰富,变得活跃。初中生正处于创新才能的闪光年华,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培养和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习兴趣,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应注重师生间的合作,要为学生提问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想问,敢问,多问,善问。例如: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的不良倾向,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提问的重要性,可讲授孔子“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名言,讲授瓦特从小爱问为什么,发明蒸汽机的故事,等等。

其次,消除学生提问时自卑和紧张的心理以及怕问问题的思想情绪,激发他们敢问的欲望,锻炼他们敢问的勇气。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包括向老师“发难”)、欢迎争辩”,“允许说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大胆说出学生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

第三,学习不仅是理智活动,更是理智与情感两种活动的交织;教学过程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所以,教师还应加强师生间情感沟通,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采用愉快教学法,在课堂上形成愉快的教学气氛,学生才能对语文课感兴趣,才能被老师讲解所吸引,也才能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现象——满堂灌。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尽量少提问,多讲授,甚至“满堂灌”,这种“注入式”的做法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发问,阻碍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多媒体引进课堂后,有些教师上课程序就更加简单化,第一步点击问题图片,第二步点击答案图片……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教学模式与“满堂问”“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如出一辙,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教师应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科学运用教学媒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把学生从被动位置推到主动位置上来,要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型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尽量做到少讲、精讲,给学生留有机会,让他们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不讽刺,而是耐心引导;对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大胆创新。在师生共同释疑过程中更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善于捕捉其思想的火花并给予赞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由表达的机会,不搞“一言堂”,不搞包办代替。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诱使学生去探索——给学生提问的启迪

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与“不好”就行。这样,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问题过于艰深,学生无从作答,莫衷一是,就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畏惧心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应具有思维性、层次性、逐步拓展性,通过设计的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促使他们尽快地进入思维状态,由此及比、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自己的探求欲望,而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直接说明答案。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也理应成为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主战场。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也会碰到学生提问的情况,所提问题大多是哪个字音该怎样读,哪个词意该怎样理解,哪个问题该怎样回答……这说明学生的提问还处于一种最初的浅易的机械的状态,他们从文本中很难找到自己“可疑”之处,即使发现了,往往也不知如何去提问、去深究,他们尚未进入探索性的思维状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设疑会对学生的质疑思维起表率作用,因此教师对文本的语言、结构、内涵诸多方面的提问,既要问得巧,又要答得妙,努力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给学生质疑以启迪。

四、注重对学生思路的引导,授之以渔——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在课堂上教师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1.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笔者在教宗璞散文《紫藤萝瀑布》时,先后引导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文题中为何用“瀑布”喻“紫藤萝”?文中写昔日家门外的一株紫藤萝花谢架毁的不幸命运有何作用?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每个生命是短暂有限的,文章又为何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从师生互动中归纳出来的这些问题涉及到文章的题目、语言、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诸多方面,这多样性的设问能让学生知道提问可从文本的不同角度进行,同样,解读文本也可从不同角度进行。

2.根据文章的文体去提问。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依据文体特征可以提出问题。如说明文,可以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方面发问;议论文,可以从论点、论证方法、议论结构等方面发问;记叙文,可以从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设置和发展等方面发问。

3.在阅读和写作中,让学生对文章、材料进行粘合、扩展、补充、延伸,通过联想、想象甚至幻想的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或写作,从中提出疑问。

4.从新旧知识比较上发现问题。在同一教学单元中的文章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这些恰恰是发现问题的基点。如在教《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时,可将作品主要人物孔乙己与范进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其性格异同;将他们身边的酒客与众邻居进行比较,体会两部作品主题的不同深度。

当然,“教无定法”,语文学科中的提问方法与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只要教者善于引导,巧于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2]刘为忠.问题学习法在运用中若干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6).

[3]林厚敬.变答问为发问[J].中学语文,2000,(7).

猜你喜欢
方法与途径情感交流提问能力
小学美术开放式教学模式之我见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优化教学互动,激活语文课堂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地域手绘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试论“批注式阅读”中找准批注切入点的方法与途径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细”
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促管理水平提档升级的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