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2009-04-21 09:45罗玉芳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信息技术

罗玉芳

人们常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描绘当今的时代,简言之,大家确实感到一个无形的信息之网扑面而来。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成为这信息之网的撒网人,而不是为之所缚,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问题将更加突出。在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于计算机教学的起步晚,没有任何教学模式可参考,又由于它与其他学科的差异性,一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很难借鉴,因此,计算机教学这块处女地有待大家共同来开发。在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明了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名正言顺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如果继续使用“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这一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是一个范畴较广的概念,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目前,中小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二、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对获取到的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自己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保存。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转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三、注意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对计算机这一门学科的看法、态度。学生对任何一门新开设的课程都有一种新鲜感,尤其是信息技术课。怎样才算上好了这堂课呢?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1.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上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乏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为了使学生长期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例如,与学生一起展望未来的生活(当然是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电子货币等从而引入到计算机的学习上来;也可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带有智能化的电器设备,从而说明计算机在现实生活开始广泛使用,而转到计算机学习上来;还可以利用中小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比如,在鼠标练习中,让学生玩系统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对操作计算机有一种欲望,发自内心地想学计算机。这样一来,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

2.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畏惧感。在学生的意识中都认为计算机是高科技产品,加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实物也不多,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无形中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加上计算机操作相对复杂(与其它家用电器比较),故障频繁出现,以及理论知识的相对难度,很容易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畏惧感。老师应当给学生指出:计算机的复杂是因为它的功能强大,如果我们用它来做简单的事情,它使用起来就简单,比如放影碟,它就像操作VCD一样;它只是我们手中的一种工具,只是这种工具的功能多一点,我们可以一样一样地来,从简单的开始学。并且告诉学生计算机故障是正常的,不要因为出故障而不敢操作,故障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只要我们在操作时搞清楚操作步骤,然后一步步来,减少操作错误,就完全可以避免大部分的故障,即使出了故障,找老师处理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而不敢去动它。并且要鼓励学生多去动手操作,第一次出了问题,下次就会了,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操作计算机。

四、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学生大多偏爱上机,那么教师就要想办法上好理论课部分,让学生喜欢理论课。要上好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非常重要。首先,要尽量少讲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理论,象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结构图、软硬件分类等这些知识对于中、小学生可不学,实际上也学不懂,反而会使学生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兴趣。其次,可安排一些既能扩展学生知识面、学生又感兴趣的知识,如计算机的维护与病毒、购买计算机的注意事项、计算机的功能、上网的作用,等等。最后,在理论课上还可以安排时间专门让学生提出在课上或课外上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帮学生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答案,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很有效。再一方面,每节课的内容多少一定要安排适当,可以采用老师边讲述边演示,或者老师在机房里巡回着讲述,有需要操作的,可以老师说步骤,学生在下面操作,这样一来,不至于让学生觉得理论学习枯燥无味。

在教学内容讲述结束后,及时给出相应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探讨多种方法,课堂活跃一些无所谓,这样有利于互相学习,掌握得也更加牢固;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如果老师讲述时不好好听,不好好看老师的演示,自己上机操作时就很困难,就不如别人快。对于接受能力或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可选出几名在当节课中做得好的同学去指导他们,这样一来减轻上机课老师辅导操作的负担,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练习;二来也可以加强学生教与学的能力培养,而老师的任务主要就是解决计算机故障及个别进行指导了。

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如语文教学,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这就是一个“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非常成功的例子。

六、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今天,信息技术日益走进学校和家庭,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和我们密不分了。“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不仅要抓其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相关素质的培养,其中就包括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只有正确、合适、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才能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日益丰富的网上资源使学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然而打开窗户的同时,苍蝇、蚊子等也随之涌入。无数事实证明,网络社会信息的丰富性也极易导致信息的膨胀与泛滥: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真信息与假信息以及亦真亦假的信息等混杂在一起,从而产生网络的“信息污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因此,教会学生选择,使其明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做什么就成为提高学生信息道德素质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可先让每个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不仅要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要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另外,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的一种途径。可在班会课上让学生进行“在中国打击盗版软件有益我国的IT业的发展”的辩论;开展“用电脑画你最敬爱的人”比赛;经常组织有关网络、时事、科技类的知识竞赛;通过班、队会交流上网心得;通过小广播介绍小经验;举行“网络安全”的专题讲座,等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中已经渗透了信息道德教育。长此以往,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七、课堂教学应增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不必完全按教材进行。因为教材从编写到教学,总要有一定的时间,而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速度是众所周知的。这就要求计算机老师要多关注计算机方面的课外知识,将一些适合的知识随时加进课堂,让教学内容尽量与社会接轨,将所传授的知识尽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全自动洗衣机、程控电话、光缆通信、生产流程线,等等,这些东西学生经常耳闻目睹,却不知其所以然,将它们引入课堂,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解释,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将计算机知识通过这些实例浅显地表达出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另外,教会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让他们自主地查询相关的知识,可以让那些渴望了解更多知识的学生吃饱。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要尽力避免传统课程的缺陷,不套用任何模式,不局限于任何形式,多开渠道,广开思路,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继续探索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高举素质教育大旗,让这门课程真正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计算机信息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