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急躁症的剖析

2008-10-31 12:51姚海勇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传授语文能力课外阅读

姚海勇

语文教学一直备受诟病,语文教学受批评指责的现状用八面受敌来形容也绝不为过。当然语文教学界对此并不是漠然置之,而是积极应对。看看时下红红火火的语文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即可知晓。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语文教学的效益问题依然不容乐观,为什么那么多的改革、研究依然无法攻克语文教学效益低下的顽固堡垒呢?我以为,不能说是我们正在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没有成效,事实上,每一项改革、研究应该说都是有针对性、有效果的,只是我们都太急于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了,所以不惜用猛药,追求立竿见影,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急于求成,以致违背了语文自身的规律,因而患上了一种痼疾,我姑且称之为“语文教学急躁症”。

且请看“语文教学急躁症”的种种表现。

一、把方法的传授视为解决语文教学低效问题的法宝

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两大能力,那么我们现在是如何来提高这两种能力的呢?观之四海而皆用的方法就是传授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在不少语文老师的头脑里,都存有这样的观点,只要把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可以大功告成了,所以,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传授各种方法,什么三步法、五步法,三段论、组合法、龙头凤尾法、亮点呈现法……不一而足。学生在老师的精心传授下掌握(是否掌握也不一定)的阅读、写作的方法不可谓不多,然而唯独缺乏的是实际的阅读、写作的操练。那么效果如何呢?且看看高考语文的阅读和写作就可知晓,高三一年或者至少半年,对阅读和写作的复习费时应该说不算少,几乎每次教学都要讲方法,但是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提高却实在是寥寥。是方法讲得不够吗?显然不是,方法讲得够多了,问题是多数学生是食“法”不化,生搬硬套,更有甚者,方法反而变成了一种框框,一种对思维的限制,学生在阅读时反而不能很好地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去鉴赏,只想着如何用老师传授的方法去套出答案。写作也是如此,僵化的写作思维使得学生无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八股文风行考场。当面对一个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作文题目时,很多学生束手无策,譬如2008浙江高考的作文题“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估计有很多学生依然是靠着老师传授的套路在写,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如何是可想而知的。包括作文的语言表达,也在老师的方法的传授下变得千篇一律,排比句一统天下,语言之审美性被高度单一化,这样的语文水平不被社会批评那才叫怪呢!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只能说是急功近利所致。面对高考,很多老师、学生已经没有耐心,当然也许也容不得有耐心去扎扎实实地提升语文素养了。方法的大行其道,弊病就在于一个“急”字,在于语文教学心态的急躁。

二、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感受文本就急于分析

阅读需要分析,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匆匆忙忙地阅读,然后是空空泛泛地分析这是普遍现象,很多老师在上阅读课时往往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熟悉文本,只读了一遍就开始分析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说实话,学生很多时候连老师分析的内容在文章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样的阅读分析会有多少效果呢?除了让学生记住了一堆空泛的分析结论,还能再有什么?阅读阅读,读为根本,没有充分的阅读作为基础,一切的分析、欣赏都是架空的,都是空中楼阁。再来看分析文本的过程,当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时,往往是在学生只能稍作思考之后便开始讨论、讲解了,学生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推敲,而事实上思考的过程、探讨的过程才是培养阅读能力最重要的环节;同时,对文本的深入把握也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够实现,“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古人说得非常精当,可谓切中阅读的肯綮,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又留了多少时间让学生“涵泳”呢?当然老师会说,我们也是没有办法,要赶进度,这我深表理解,但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说把课文上完就万事大吉了吧,没有质量的阅读只能是一种“空阅读”,没有质量的阅读教学无疑是一种“伪阅读教学”。分析其原因,还是一个字:“急”。

三、课外阅读只重量不重质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毋庸赘述,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要求和指导。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对于课外阅读我们往往都只是重视阅读的量,一味地强调要多读多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急于把大量的我们认为是好的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但是在这种急匆匆的阅读灌输中我们却发现,学生似乎并不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因为读得多了从而阅读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恰恰相反,不少学生甚至没有效果,以至于使其产生了怀疑和动摇。通过调查了解我发现,那是因为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操之过急了。阅读的东西只有内化为学生自己头脑里的东西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只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那留下的印象也必然是浮光掠影,阅读的时候已经是印象肤浅,时间稍有间隔就一定会忘得一干二净,更谈不上灵活地加以运用了。而少数阅读质量高的同学总结其阅读经验时都会谈到共同的一点,那就是他们对于阅读过的东西能够做到深入细致,印象深刻,每读一篇都能从中吸取好的东西。其实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自己也应该有体会的,我们自己的语文水平是如何提高的,我们自己是如何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的,大概很多语文老师在学生时代都有过细致地做札记,勤奋地反刍、背诵记忆这样的经历吧,而这才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最好的指导。当然仅此还是不够的,要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还有一系列事情要做,而克服急躁心理,乃是提高课外阅读效益的首要前提。

四、语文能力匆匆而练

语文作为一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们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却往往是练而不成,这里面原因当然复杂,尤其是语文能力本身的性质不容忽视。而从我们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所组织的能力训练过于急躁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譬如以作文为例,从审题到成文,其中包含了许多单项的能力,这其中的能力有些不是集中训练能够突破的,有些却是非常需要集中训练并且也是可以突破的。例如议论文写作的叙述事例的能力,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之一,有不同的叙述类型不同的叙述要求,需要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这项能力突破了,对于提升议论文的写作水平举足轻重,而且不是几节课、几次训练就能够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克服急躁心理,以足够的耐心组织教学,进行指导和训练,直至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叙述方式。看上去这很慢很费时间,但是一旦过关,必定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而如果只是匆匆一练,到时候又要返工,则费时依然不少,而且因为始终是在量的层面上徘徊,反而无法实现质的提升,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已经不少了。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语文教学急躁症”的流行,我们十分有必要提出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慢语文”的理念,语文学习需要慢,慢慢地读,慢慢地练,慢慢地积累。慢工才能出细活,慢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慢才能获得实效。我们只有切实有效的教学才有可能改变语文教学备受指责的现状,拿一句俗话来讲,就是要一榔头一榔头地砸到实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很好地向其他学科的教学取经。

总之,语文教学要有“虚”的东西,但更需要“实”的东西,尤其是在当前更要强调一个“实”字。只有“虚实相生”,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不良现状,使语文教学走上扎实有效又充满生机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传授语文能力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传授技艺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谈初中生英语授课方法
我的十年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