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

  • 审时之作
    摘 要:奠定了陈师曾传统守护者形象的《文人画之价值》一文,通常被学界视为是针对康有为“中国画改良”、陈独秀“美术革命”的反驳。果真如此,那该文章为何不诞生于康有为发表《万木草堂藏画目》的1918年,也非陈独秀《美术革命》通讯的1919年,而是发表于稍晚的1921年?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审时度势之后的选择?关键词:美术改良;美术革命;五四运动;文人画;陈师曾中国现代美术史,绕不开康有为、陈独秀二人。“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1] “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

    书画艺术 2023年3期2023-07-20

  • 美术沙龙在民国初期北京的兴起、发展与影响
    现代化;京派;陈师曾[中图分类号]J209.2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23)03-0029-09汉语“沙龙”从英语salon或法语salon音译而来。法语salon源于意大利语salone,表示主厅或会客厅,后常指由女主人主持、在宅院的客厅中举行的非正式聚会活动,来宾多为有知识、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法语salon的另一含义为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的展览会,后被广泛用来指代各类美术展览会。中文语境中,沙龙保留了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7-10

  • 陈师曾艺术理论及艺术风格
    许昌学院)一、陈师曾的艺术理论(一)重写生、重格调的绘画观进入20 世纪10 年代之后,中国传统美术正受到形形色色西方美术思潮及绘画技法的猛烈冲击。陈师曾则认为,必须站在广义层面上,对中国传统美术时代价值进行反思和分析。此后,陈师曾在中国画学论述中较为详实地探讨了这一问题,并且在其中提到,中国美术创新和发展的渠道是写生。由此,陈师曾投入到了写生之中,以此落实个人的艺术主张和理念。如今得以保留的陈师曾美术作品中,有大量写生作品,其中影响力较为广泛的则是《读画

    艺术品鉴 2023年14期2023-06-11

  • 陈师曾东京留学考*
    本文的研究对象陈师曾(1876—1923)为例,俞剑华、龚产兴、朱万章和胡健的研究专著均对艺术家在东京的八年留学经历语焉不详,缺乏对陈师曾学习的课程、内容及师承关系的考证,也鲜少涉及陈师曾在东京的交游状况。8俞剑华,《陈师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龚产兴,《陈师曾年表》,载王明明主编,《京派绘画研究》,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39—63 页;朱万章,《陈师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胡健,《朽者不朽:论陈师曾与清末民初画坛的文化保守

    新美术 2023年1期2023-04-20

  • 有意味的“画中画” ——陈师曾《读画图》赏读
    □ 李惠子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曾留学日本,善诗、书,尤长绘画。他的山水画在师法明代沈周、清代石涛的基础上,注重师法造化;人物画注重神韵,多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陈师曾出生的“义宁陈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祖父陈宝箴是近代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父亲陈三立为清代进士、同光体诗派的主要作家,兄长陈寅恪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如此传统文化深厚的家庭自然也令陈师

    老年教育 2021年11期2021-12-12

  • 陈师曾梅兰竹菊表现特色分析
    摘要:陈师曾,这位民国时期的艺术大师,在当时的画坛可谓别树一帜。他研古而不仿古,承袭古人笔调与技法的同时,注重写生和对客观对象的观察与思考,以绘画语言表达心性,创作出独具个人特色的杰出作品。他的花鸟画具有含蓄秀逸、古朴而不粗野、气韵动人的独特风格。本文论述了陈师曾花鸟画中梅、兰、竹、菊的艺术表现特色,总结了陈师曾在绘画创作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这些成就根源于其师法造化的艺术心境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关键词:陈师曾;花鸟画;梅兰竹菊;表现特色一、坚韧秀挺的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0期2021-11-11

  • 陈师曾的中国画改良之道
    杰出的理论家,陈师曾不断探索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对近代中国美术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从陈师曾对中国画的改良的角度来看,学界对陈师曾的研究仍显不足。近代美术研究突出了陈师曾的文人画理论,却忽视了他对中国画的思考。面对中国画的弊端,陈师曾曾提出了中国画改良理论,通过自己的探索积极地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关键词】 陈师曾;文人画;进步论【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

    今古文创 2021年26期2021-09-10

  • 固本求新
    要:民国初年,陈师曾在艺术界的影响力很大,尤其表现在绘画方面。本文从两方面出发,论述了陈师曾对文人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创新。此外,又结合时间性、地域性,探索其绘画风格。 关键词:陈师曾 文人画 传统绘画 继承 创新 近代以来,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大踏步地向现代化趋势迈进,近现代中国美术置身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宏大格局之下,深刻聚焦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借鉴、融合、创新,呈现出可观的局面,为当代及未来的中国美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

    艺术研究 2021年5期2021-01-12

  • 陈师曾与20世纪初南通中国画发展
    陈师曾的“南通时期”(1910—1913)给南通中国画注入了新的元素,并形成了巨大的“蝴蝶效应”,成为20世纪初南通中国画改良的领航人之一。徐志楠在《怀念吾师刘子美》中提道:“曾听到一些前辈贤达如费师洪、管劲丞、尤勉斋等说过,在南师任教而具有艺术威望者首推陈衡恪(师曾),继而是陈琦(效韩),之后就要数上刘璇(子美)了。”1其人其艺其思其志,对于当时以至后来的大多南通画家来说,都是“欲罢不能”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乃至今日也是影响深远。纵观南通美术发展史,20世

    国画家 2020年5期2020-12-26

  • 叶恭绰与陈师曾交游考辨
    ;而留日归国的陈师曾,也进入教育部与鲁迅成为同事,积极参与中国画改造,并迅速成为北平画坛的灵魂人物。1923 年梁启超在陈师曾的追悼会上给予他高度评价,“以所知者论,陈师曾在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1)。这一评价虽然未必中肯,但也可看出陈师曾在当时美术界的影响力。叶恭绰1930 年在《陈师曾诗集》序言中,如此回忆他与陈师曾的私交,“余年十九,识君于南昌。同盛气跳荡,以诗歌相倡和不辍”(2)。而成书于1946 年的《叶遐庵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叶谱》),记

    艺术家 2020年5期2020-12-07

  •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张孝玉摘要:陈师曾是近现代美术史的大家,以画名见著于世,兼擅篆刻,但其书名往往被画名所掩。本文从陈师曾各体书法入手,以作品为实例,通过对于陈师曾书法作品的分析,推导出他书法的师承与渊源,最后联系时代背景总结出陈师曾书法的成因,重新确认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关键词:陈师曾  书法  吴昌硕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朽者,别名唐石簃、染仓室、安阳石室等。陈师曾是近现代书画史上的一位全才,诗、书、画、印无不擅长,只不过他在绘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8期2020-11-06

  • 痛彻心骨,翁婿悼亡
    腑的悼亡诗作;陈师曾与孝嫦,后来与汪春绮都伉俪情深,范氏与汪氏都早逝,师曾有不少诗篇悼念她俩。范当世与陈师曾翁婿二人,于自己的妻子都写下来了凄恻动人的悼亡诗。关键词:悼亡诗;范当世;陈师曾作者简介:刘佳(1995-),女,硕士在读,现就读于南通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02宋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五《题亡室真像》:“求名求利两茫茫,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2020-09-01

  •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陈师曾
    文/邹典飞陈师曾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师曾,号朽者、朽道人、槐堂,晚年得唐代志石,颜其斋为安阳石室、唐石簃,因仰慕海派巨匠吴昌硕,又有染仓室之名。江西义宁人。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任江苏南通师范学校教员、长沙第一师范教员,1913年入京任教育部编审,先后兼任女子高级师范、北京女子师范博物教员,北京高等师范手工图画专修科教员,北京美术学校、美术专门学校国画教授等,后长期从事于中日书画艺术交流活动,1923年病逝于南京。陈师曾是中国近代著名

    艺术品 2020年5期2020-08-07

  • 齐白石的“多此一笔”
    白石和凌文渊、陈师曾、姚茫父、王梦白等几位画家一起去梅兰芳家中庆祝,这几人都是梅兰芳在学习绘画时拜的老师。到达梅兰芳家之后,陈师曾建议,干脆大伙共同合作一幅画,送给弟子梅兰芳作为生日礼物。陈师曾的提议当即得到其他几位的赞同。很快,大画家凌文渊第一个拿起画笔,他略一思索,便在画纸上画了一株枇杷,这株枇杷一下子占去了整个画纸2/3的篇幅。第二位动笔的是姚茫父,他娴熟地在枇杷的旁边又画了蔷薇和樱桃。此时,整个画面一下子显得生机盎然起来。轮到陈师曾时,他不紧不慢在

    华声文萃 2020年5期2020-06-08

  • 齐白石的“多此一笔”
    白石和凌文渊、陈师曾、姚茫父、王梦白等几位画家一起去梅兰芳家中庆祝,这几人都是梅兰芳在学习绘画时拜的老师。到达梅兰芳家之后,陈师曾建议,干脆大伙共同合作一幅画,送给弟子梅兰芳作为生日礼物。陈师曾的提议当即得到其他几位的赞同。很快,大画家凌文渊第一个拿起画笔,他略一思索,便在画纸上画了一株枇杷,这株枇杷一下子占去了整个画纸2/3的篇幅。第二位動笔的是姚茫父,他娴熟地在枇杷的旁边又画了蔷薇和樱桃。此时,整个画面一下子显得生机盎然起来。轮到陈师曾时,他不紧不慢在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14期2020-05-19

  • 陈师曾的中国绘画简史
    中国绘画史》,陈师曾著,徐文治主编,华文天下出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陈师曾(1876 年3 月12日-1923 年9 月17 日),原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绘画史》一书,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的讲座记录稿,是一流的艺术家写就的一流的艺术史,是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和入门经典,清楚梳理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系。真正用中西方调谐的眼光,去认识中国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在中间起

    齐鲁周刊 2020年6期2020-04-02

  • 试论美术文献在语境中的身份建构及其认知基础
    纪80年代以来陈师曾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试图从“语境”的理论角度分析美术文献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建构及其认知基础,以指出在学术研究中的“语境”意识是指一种“多层次”的“反思性”认知,而非“单层次”的“客观性”认知。关键词:陈师曾;语境;此在;身份;认知基础一、写作缘起在过去,不少研究陈师曾画学观的著述都会赋予陈氏一个立场较为鲜明的标签,较典型之例有“民初北京画坛‘传统派或‘国粹派的代表人物”或“民初画坛文化保守主义的领导者和实践者”[1]。以上的結论都

    书画世界 2020年12期2020-03-08

  • 齐白石的知音
    北京后,结识了陈师曾。在陈师曾的鼓励下,齐白石有了晚年的“衰年变法”,闭门多年专攻写意花鸟,形成自家面貌,独创了红花墨叶的两色花卉,以及浓淡几笔的虾和蟹等。1917年夏,55岁的齐白石为避兵乱,又来到北京,在琉璃厂南纸店挂了卖画刻印的润格。陈师曾见到了齐白石的篆刻印章,特去拜访,相谈甚欢,成了知音。陈师曾担任教育部的编审员,擅长写意花卉,在北京已是有盛名的名家。齐白石从行箧中取出借山图卷,请陈师曾鉴定,陈说齐白石的画格是高的,但还有不到精湛的地方,并题诗一

    同舟共进 2020年1期2020-03-02

  • 齐白石法源寺结缘陈师曾
    会有与画坛知己陈师曾的相遇及二人轰动东瀛、惊艳于世的画展。北京历史文化厚重,仅一法源寺便留下两位世界文化名人掌故——1917年,齐白石曾经暂住僧房;1924年,诗人泰戈尔赏丁香于古刹。古都建城800年,而法源寺可上溯至1300多年前的唐代。从遥远的湘潭而来的齐白石,当年下榻于哪间房屋已经无人知晓。整日念经的几位年轻僧人也只识佛珠,不认白石。只见寺内东厢的斋堂、方丈院及僧舍还在,西厢也尚存少许僧房。如果能考证当年画家所居的具体房间,立一牌匾,供后人观瞻,想必

    老年教育 2019年12期2020-01-10

  • 陈师曾写意梅花作品探微
    本文主要通过对陈师曾梅花作品的分析研究,来反映陈师曾的绘画艺术特色和蕴含于其绘画作品当中的画学思想。关键词:陈师曾;文人画;花鸟画;写意一、生平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江西义宁人。陈师曾出生于湖南辰沅永靖道署中,其祖籍为人杰地灵的江西义宁。“以诗书立门户,以孝悌为根本”一直为陈氏大家族所坚守。义宁陈氏崇尚诗文翰墨,祖传下来文墨余韵被很好地传承下来,读书习文始终伴随着这个逐渐兴起的大家族。由于这种内在精神被不断继承和发扬,使得这个家

    艺术大观 2019年36期2019-11-16

  • 不被自己的心挡路
    名满天下的画家陈师曾在琉璃厂南纸店看到了齐白石的作品,感觉齐白石的画有天然的生机、情趣。他主动拜访了齐白石,鼓励其不拘成法,结合自己的长处大胆创新。见到如此杰出的画家主动来拜访自己,齐白石当时的感动可想而知。随后,陈师曾又找了许多吴昌硕的画,让齐白石学习,并将许多书画名家介绍给他认识。1922年,陈师曾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他将陈半丁、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画带去展览,甚至把齐白石作品的价格标得比自己还高。齐白石的画很快被抢购一空,价格也

    做人与处世 2019年10期2019-06-18

  • 诗情画意两如何
    世人多知姚华与陈师曾要好,陈师曾绘画,常有姚华题写诗词,于是便形成了“陈画姚题”的认知观念,而对与姚华、陈师曾经常在一起,几乎是“铁三角”关系的周大烈则关注不够。周大烈(1862—1934),湖南湘潭人,字印昆,别号夕红楼,又号十严居,名其居为乐三堂。周大烈生长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十九岁在本乡教书,门生众多,颇有声望。而立之年受聘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名闻省县。1903年,周大烈在陈师曾父亲陈三立创建的南京思益小学教国文、历史。1905年,周大烈争取到湖南

    中国美术 2019年1期2019-05-28

  • 艺术传播者陈师曾—以促成金石画风北渐和发起、创建书画社团为例
    文/李兆陈师曾和自画像作为现代美术界第一人和中国画走向现代先行者的陈师曾,在“开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民初北京画坛,伴随着职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画吾自画,学贯中西,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凭借高洁的品性,在传统派的阵营中广泛参与艺术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就便是以艺术传播者的身份促成了金石画风的北渐和发起、创建书画社团。一、作为艺术传播者促成金石画风北渐作为艺术传播者,陈师曾和众多南方画家(如姚华)一同把金石画风引入了民初北京画坛。陈师曾从小接触传统文化教育,

    艺术品 2018年10期2018-12-20

  • 朽者不朽
    外如梵高,今如陈师曾。他们在短暂的生命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对后世影响经久不衰。陈师曾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位画家和美术史论家,虽只渡半生,但其艺术精神长存,影响了中国近代乃至现代美术的发展。关键词:陈师曾;中国画;理论主张1陈师曾思想之渊源1.1传统文化思想之渊源陈师曾生长于东西文化碰撞空前激烈、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戊戌变法之时,陈师曾已22岁。他亲历戊戌种种,眼观国人为之奋斗却又功败垂成,其间辛酸秘事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和影响,也对守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5期2018-08-08

  • 图写万象 笔墨寓怀—读陈师曾《北京风俗图》
    人画之价值”的陈师曾,创作了一套著名的风俗画册页—《北京风俗图》。他为何选择描绘这样的题材?这件作品与其绘画理论有何关系?与当时社会思潮有何关联?于民国绘画发展又有何影响?陈师曾是谁?其祖为陈宝箴,其父为陈散原,其弟为陈寅恪;其早年留学日本,曾与鲁迅有同窗之谊,与李叔同为莫逆之交,与齐白石有帮携勉进之谊;其广结各方文化人士,曾是“宣南画社”的重要成员、北大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北京多家美术专门学校国画教授,也是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生于1876年,

    书画世界 2018年12期2018-04-17

  • 连林人不觉 独树众乃奇—陈师曾书法研究
    容提要:本文从陈师曾各体书法入手,以作品为实例,通过对陈师曾书法作品的分析,推导出他书法的师承与渊源,最后联系时代背景总结出陈师曾书法的成因,重新确认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陈师曾是近现代书画史上的一位全才,诗、书、画、印无不擅长,只不过他在绘画和治印上的成就更高,使得人们顺理成章地认为陈师曾独擅此二艺。事实上,就书法而言,他也称得上是个中高手。本文将从陈师曾不受人重视的书法入手,以各体书迹为例,切实分析陈师曾的师学渊源和个性特征。一、篆书在陈师曾学习书法的历

    书画世界 2018年11期2018-01-25

  • 两幅肖像 一段交情—李毅士、陈师曾、王梦白之间的画艺往来
    三个人李毅士、陈师曾、王梦白,在多数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书籍中能分别找到这三个名字及三人的生平简介:图1 陈师曾 北京风俗画·墙有耳 28cm×34cm 纸本设色 1915年 中国美术馆藏李毅士(1886—1942),原名李祖鸿,江苏武进(今属常州)人。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李宝璋是清末画家,叔父李宝嘉是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的作者。1903年赴日本留学,次年转赴英国,1907年考入格拉斯哥美术学院,接受了五年严格的造型训练,并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美术史论,毕

    艺术品 2017年12期2018-01-22

  • “中国现代美术第一人”陈师曾
    朽”是吴昌硕对陈师曾的评价。吴昌硕是陈师曾老师辈的人物,他的评价,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普遍认可。而梁启超更是称赞陈师曾为“中国现代美术第一人”。为什么对陈师曾这样的人物可称之为伟大和不朽呢?因为,陈师曾的地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美术和美术史,而是整个文化界、思想界、教育界和社会界,涉及有关“美”和美术的本体问题。而梁启超更是称赞陈师曾为“中国现代美术第一人”,并在为陈师曾致悼词中说得更具体生动:“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5期2017-09-30

  • 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解析
    周子牛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解析周子牛在美术发展史上,一般认为,“文人画”滥觞于唐代,繁荣于元代,清代开始式微。清末民初的中国画坛,受西方思潮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画受到了严重质疑,以西画的理念、技巧替代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一时甚嚣尘上。陈师曾以他厚实的学养,对中国画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后,创作了《文人画之价值》等重要理论著作,在充分肯定“文人画”价值的同时,引导中国画朝着融贯中西的方向前行,为中国画的创新和传承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在中国画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对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8期2017-09-11

  • 陈师曾和他的时代
    朱万章陈师曾和他的时代朱万章一、参与组织美术社团陈师曾参与的重要艺术活动是组织和参加美术社团。这些美术社团主要有以下四个:“宣南画社”“西山画会”“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研究会”。其中,前面两个带有私人雅集性质,后面两个社团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宣南画社“宣南画社”是陈师曾在进入京城的第二年与汤定之、余绍宋在1914年组织成立的。严格讲来,“宣南画社”不是正规的绘画团体,其社员、组织结构比较分散。他们经常吟诗挥毫,切磋绘事,没有固定

    中国美术馆 2017年1期2017-09-07

  • “朽者不朽” 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 ——“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研讨会综述
    先行者 ——“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研讨会综述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值陈师曾诞辰140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故宫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荣宝斋协办的“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于2016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该展览为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览的重要项目,汇集相关作品两百余件,一方面展现陈师曾对于中国画各个方面推进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呈现其于书法、印章、诗词以及漫画、画铜、笺

    中国美术馆 2017年1期2017-09-07

  • 陈师曾与20世纪北京画坛
    陈师曾一直以来是我关注的学术话题,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陈师曾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突出地位,并提出了文人画价值的理论;另一原因是我曾就读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该系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教授叫陈寅恪,是陈师曾的弟弟,有这样一层因缘关系,所以对陈师曾的艺术、理论、绘画成就、交游都有浓厚的兴趣。我的研究起源于2003年应邀撰写的《陈师曾》。在这本书里,我勾勒了陈师曾的艺术历程。大家都知道陈师曾是一个并不高寿的画家,他只活了48岁。这个年龄现在来说还算是青壮年。

    中国美术 2017年1期2017-07-04

  • 陈师曾之缘
    我跟陈师曾有缘分。一个缘分是1962年我在济南的古籍书店花五毛钱买了本陈师曾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是民国1940年印的第八版。第二个缘分是到了中国美术馆之后,李树声老师给我们讲,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册页就在美术馆藏着。我就从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开始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第一篇就是1984年在《美术史论》发表的《文人画的回光返照——谈陈师曾的文入画观》,第二篇就是《陈师曾的<北京风俗>》。之后又写过两篇,1996年陈师曾诞辰120周年的时候,我打报告要

    中国美术 2017年1期2017-07-04

  • 20世纪北京画坛与京派美术——陈师曾
    今的重要作用,陈师曾、金城、姚华……正是其中的代表。陈师曾(1876—1923),祖籍江西,出身名门望族(祖父陈宝箴、父陈三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的改革家、学者,开明士绅),1902年同鲁迅及二弟陈寅恪留学东洋,并与李叔同结缘。1909年回国,受聘于江西教育厅教育司司长,后辗转于南通、上海,结识了张謇、吴昌硕等。作为艺术史型的艺术家,陈师曾深谙东西方的文化艺术,并坚守中国传统画学精髓。他的《文人画的价值》作为“传统派”的精神纲要,成为中国“现代性”多元选择

    中国美术 2017年1期2017-07-04

  • 探寻“不朽”之路:陈师曾研究综述及反思
    自号“朽者”的陈师曾猝然离世,吴昌硕为其题日“朽者不朽”,梁启超赞其为“真有不朽之价值”,“在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悼怀深切、评价甚高。逝后近八十年,亦有不少学者重新发掘其艺术史价值,认为“如果民初北京画坛少了一位陈师曾,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章将如何书写,至少,这段历史恐怕要显得黯淡得多了”。然而,这种“黯淡”对于陈师曾和北京画坛来说,确是存在且已持续了太长时间。无论是出于二元史观简单对立的矛盾发展观的认知逻辑,还是随着20世纪以来政治语境对于

    中国美术 2017年1期2017-07-04

  • 启辩与内观
    于洋关于陈师曾在20世纪中国画现代变革语境中的画学思想,已成为近现代美术史论研究的显学,但其中的核心问题仍值得深入討论。我们在今天谈论一百年前的陈师曾陈师曾的独特和伟大在何处呢?在本文来看,如果从两个角度来审视,一是从外部返观,二是在内部省思,一为“启辩”,二为“内观”。“启辩”是源于其外发性的时代背景,民国初期将西洋的、现代的思路引入到对于文人画的阐释和重建;而“内观”是陈师曾把那一场民国时期的中国画讨论的重心转移到文人的心性,牵涉到画家的主体心性。某

    中国美术 2017年1期2017-07-04

  • 梁启超何以把“中国现代美术第一人”的帽子送给陈师曾
    的“朽者不朽:陈师曾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特展”委实将民国书画展掀起了一个高潮。展览的名称也很大气、悲壮:“朽者不朽”。“朽者不朽”是吴昌硕对陈师曾的评价。吴昌硕是陈师曾老师辈的人物,他的评价,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普遍认可。而梁启超更是称赞陈师曾为“中国现代美术第一人”,并在為陈师曾致悼词中说得更具体生动:“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第一人”这样的称谓,在中国古代亦不乏,晚清民国时已普

    公关世界 2017年8期2017-05-30

  • 齐白石与“伯乐”陈师曾
    有的。这其中,陈师曾是最重要的一位。遇“伯乐”结为莫逆齐白石到北京后,在琉璃厂南纸铺挂了绘画及刻印的润格。在这里,陈师曾看到了齐白石的印章,十分赞赏,便特地到齐白石此时所居的法源寺去寻访。陈师曾当时在画坛享有盛名,对他的来访,齐白石自然高兴。他赶紧从行箧中,取出自认为可以代表水平的“借山画卷”请陈师曾鉴赏。细细看后,陈师曾认为,这些作品“画格是高的”,可还有不够精湛的地方。他随即题了一首诗,表达对齐白石的欣赏和期望: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

    公关世界 2017年10期2017-05-30

  • 国画大家陈师曾
    家派的国画大家陈师曾(1876—1923)。他出身世家,名衡恪,字师曾,江西义宁人。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由于社会动荡而呈颓萎之势,加上欧风东渐,伴随殖民者凭其坚船利炮而闯入的西方文化,粉碎了中国对古老东方文明长期所恃的优越感受与自信心。文化界有识人士则痛心疾首:“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康有为语)一些留学生归来的艺术家举起了“美术革命”的旗号,否定传统文人画,提倡以西方绘画和工笔院画的写实精神来改造中国画。这场虽有片面性但具有一定进取精神的美术革命,确

    公关世界 2017年10期2017-05-30

  • 陈师曾
    宋诗婷陈师曾了解西方绘画和艺术,却不迷信。在那个一切向西看的年代,他依然有着清醒的头脑,是中国文人画最重要的捍卫者。中国近现代画家、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陈师曾发现齐白石1917年,陈师曾42岁,这已经是他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第八个年头。4年前,他辞去了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教员的职务,北上发展。他和六弟陈寅恪自1902年起留学日本,一待就是6年。归国后的陈师曾一度顺风顺水。他本就是名门之后,父亲陈三立被誉为“最后一位古典诗人”,扶持过康有为、梁启超等大人物。他本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20期2017-05-17

  • 陈师曾,一个人捍卫一个时代
    陈师曾,(1876年—1923年),名衡恪,字师曾,号朽者、朽道人、槐堂等,江西义宁(修水)人。活跃于民国时期北京画坛。一生精于书画篆刻,又钻研理论,著有《中国绘画史》《文人画之价值》等。1902年3月的一天,上海吴淞码头边,天色苍茫,大海波澜壮阔。一艘赴日本的轮船上满载乘客,其中有对兄弟,哥哥二十六七的样子,弟弟还是个十多岁的少年。此行,他们都是去留学。多年后,弟弟成了一位国学大师,其名“陈寅恪”三字,至今有着赫赫威名。哥哥陈师曾,反倒湮没在历史的光影里

    环球人物 2017年1期2017-03-30

  • 陈师曾扇画的审美意 探究
    为推行于民间。陈师曾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陈三立(陈散原)长子,陈寅恪之兄。他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13年,陈师曾来到北京,历任北京各大学教授。陈师曾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书画家、理论家、篆刻家和教育家兼诗人,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与陈半丁、凌文渊、齐白石并称京师四大画家。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对于山水、花鸟、人物都有所涉猎。其山水画注重师法自然,从自然

    中国美术馆 2017年2期2017-03-06

  • 陈师曾绘画作品略论
    ◇ 邓峰陈师曾绘画作品略论◇ 邓峰陈师曾 牡丹扇24.6cm×53.4cm 纸本设色 1919年 中国美术馆藏款识:一迳林深白纸坊,依然云瓣惹衣香;最难赏胜人如旧,但恐迟来意已荒;邂逅轻阴留燕坐,安排好语答春光;酴醾亦与争新艳,满架妆成点额黄。戊午三月崇效寺赏牡丹旧作,并录于此。己未秋日,衡恪。钤印:朽(朱)一、朽木生花:君子、博物、金石陈师曾的花卉作品传世最多,“四君子”题材尤为其所擅长,此外,由于受到吴昌硕画风的影响,具有金石意味的写意笔墨是其花卉画的

    中国书画 2017年1期2017-03-03

  • 陈师曾的文人画艺术观与印象派传播
    方 茜陈师曾的文人画艺术观与印象派传播方 茜传统书画精英陈师曾,在新文化运动激进的反传统浪潮中挺身而出,捍卫文人书画的进步价值。他兼具深厚的传统绘学造诣与开阔的中西文化视野,又通过译述、传播印象派等西方现代绘画信息的经历,对中西艺术共通的价值精髓持有深刻洞悉,由此能坚守传统文化信念,并自觉为中国传统书画的现代发展探寻新径。文人画;印象派;陈师曾一、陈师曾的文人书画观及其文化语境在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的社会浪潮中,针对传统书画的口诛笔伐愈演愈烈。在此期间,在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2017-02-13

  • 陈师曾对传统文人画现代话语的构建
    211106)陈师曾对传统文人画现代话语的构建杨雅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06)陈师曾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素养,同时对西方文化有包容的心态,其作为传统文人画的倡导者,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维护文人画的主张并发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为20世纪的中国传统绘画在继承和发展方面构建了现代话语。陈师曾;文人画;理论观点1 绪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浪潮的掀起,仰慕西方文化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过激思想不断地威胁着中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2016-11-26

  • 陈师曾绘姚华题双清图镇尺赏析
    范大鹏(北京)陈师曾绘姚华题双清图镇尺赏析◆范大鹏(北京)镇尺长30.2公分,宽9.4公分,厚0.45公分。陈师曾绘山石兰竹,姚华于右上隶书题画“双清”二字,下署行楷“癸亥春分 师曾茫父合作”,附以手写“师曾”“茫父”两篆文印。(图1)陈师曾、姚华乃民国初期当之无愧的画坛领袖,且二人热衷于提倡并参与刻铜文房的艺术创作。关于二人合作书绘刻铜文房,姚华曾记述:“师曾画铜,余数数题之。”由此可知二人合作的方式大多为陈画姚题。癸亥春分日系1923年3月21日,这年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6年10期2016-11-20

  • 温和与激进:民初画学文化姿态的选择
    杭春晓的论文对陈师曾和北大画法研究会的关系做了深入严谨的探讨:张子谦的论文论述了中国画和西画的博弈结构及其均衡过程:刘巍对滕固的美术史学观尤其美术史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论证。如果有人对齐白石的艺术产生质疑甚至不屑,那么只能说此人看不懂中国画或者意气用事了。但本期张涛的文章从史料运用的视角对齐白石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书旂可谓民国绘画的又尸个案,胡光华对张书菥“现在派”花鸟画,尤其张书旂的创新进行了翔实阐述。1918年12月,金城、陈师曾等出面召集

    中国书画 2016年4期2016-09-19

  • 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内涵及其影响
    曹 贵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内涵及其影响曹 贵摘要:陈师曾,我国近代著名的书画家、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他诗文、书法、绘画、篆刻无所不精,就绘画而言,特擅山水、花鸟,成就卓著。在短暂却辉煌的人生中,陈师曾对后世中国画理论研究及创作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人画之价值》是陈师曾的代表作,它是发表于《绘学杂志》第2期上《文人画的价值》的文言文修改版,此文恰似春天里的一声惊雷,在美术界产生了非同凡响的效果。本文尝试着从定义、本质、格调和要素四个方面对其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7-13

  • 陈师曾绘姚华题双清图镇尺赏析
    0.45公分。陈师曾绘山石兰竹,姚华于右上隶书题画“双清”二字,下署行楷“癸亥春分 师曾茫父合作”,附以手写“师曾”“茫父”两篆文印。(图1)陈师曾、姚华乃民国初期当之无愧的画坛领袖,且二人热衷于提倡并参与刻铜文房的艺术创作。关于二人合作书绘刻铜文房,姚华曾记述:“师曾画铜,余数数题之。”由此可知二人合作的方式大多为陈画姚题。癸亥春分日系1923年3月21日,这年秋陈师曾卒于南京,此尺或为二人合作刻铜文房之绝笔,亦未可知。镇尺上,陈师曾以他惯用的中锋之笔勾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年10期2016-05-30

  • 美术革命浪潮下的坚守与呐喊——议陈师曾的画学思想
    冷静思考的人,陈师曾就是其中一个。一、从改良走向坚守陈师曾是一个“保留浓厚的士大夫意识”[1]的新知识分子,所以当他发现中国画坛所存在的弊病时,他选择了从两个不同角度出发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作为一个画家,他从中国画本体的发展规律的角度冷静思考,通过学石涛 、龚贤,反四王、提倡写生等手段来推进中国画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新知识分子,他又着眼于西方,希望能以西方视角来审视中国画坛,借助于西画来对中国画进行改良。然而,正当陈师曾还在着手于这两方面的努力之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8-15

  • 陈师曾先生《文人画之价值》
    摘要:陈师曾先生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其所作《文人画之价值》一文,是20世纪以理论形式肯定中国文人画的开山之作——分别从文人画之精髓、由来、要素等几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文人画之发展,讨论文人画之价值,直指文人画风格之关键。关键词:文人;文人画;陈师曾民国大家陈师曾(又名陈衡恪)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后又留学日本,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他是戊戌名臣、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是著名诗人陈三立之长子,更是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之长兄。他是20世纪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2015-08-12

  • 鲁迅和陈师曾
    赵明远陈师曾是鲁迅青年时代的同窗、同事和密友。鲁迅和陈师曾,一个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一个是杰出的画家。他们同处于一个政治动荡、新旧交接、东西方文化碰撞空前激烈的时代,都出生于官宦文人家庭并经历了家庭的巨变,他们从小饱读诗书,有着深厚国学根基,同时又不乏对西方文化的敏感和追求。正直、诚恳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爱国、救国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一陈师曾,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原籍江西义宁(今修水),1876年3月2日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比鲁迅年长5岁。陈师曾的家庭充

    钟山风雨 2014年3期2014-06-20

  • 朽者不朽的陈师曾
    继平朽者不朽的陈师曾文·图/管继平“文人书法”的提法,我想大约从“文人画”一说过渡而来。说起文人画,我回忆起一位早逝的大师陈衡恪(师曾)先生。管继平,笔名推仔、易安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九三书画院秘书长等。少小爱文辞,对传统文化颇为倾心。除书法篆刻创作之外,近些年以民国文人的书法、印章为研究主题,出版多部专集。在中国近代画坛上,陈师曾也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检察风云 2014年19期2014-05-04

  • 文人思想下陈师曾绘画题材的演变
    3)文人思想下陈师曾绘画题材的演变吕颖梅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文人画以表现画者的内在思想为主要目的,在传统文人画的范畴内,人物在画中的出现不是作为一个突出的表现主题,而是作为某个主题的载体而出现的。陈师曾的人物画突破了传统文人画题材的限制,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主题,表现了陈师曾在承继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精神以及“文人画”精神上的创新之处。文人画以表现画者的内在思想为主要目的。画竹菊表现的是洁身自好刚直不弯的气节;画山水表现了超脱尘世,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2011-08-15

  • “朽者”为何“不朽” ——陈师曾艺术创作观点探解
    “不朽” ——陈师曾艺术创作观点探解黄书生(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西景德镇333000)陈师曾的艺术创作观点主要包括:承继与创新相统一;要坚持适度原则;绘画不单单是笔墨上的工夫,其他方面的修养也必须加强。形成这种自信而务实观点的原因,在于他家学的影响和广博的学识。陈师曾;艺术创作观;成因一、“朽者不朽”——陈师曾的艺术人生陈师曾(1876-1923)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位杰出的画家和美术史论家,对于诗文、书法、篆刻、绘画诸艺术形式都很擅长,其中篆刻、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