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开立 张蒙 臧莹
摘要:古今中外不乏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的风流人物,古如王勃,外如梵高,今如陈师曾。他们在短暂的生命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对后世影响经久不衰。陈师曾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位画家和美术史论家,虽只渡半生,但其艺术精神长存,影响了中国近代乃至现代美术的发展。
关键词:陈师曾;中国画;理论主张
1陈师曾思想之渊源
1.1传统文化思想之渊源
陈师曾生长于东西文化碰撞空前激烈、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戊戌变法之时,陈师曾已22岁。他亲历戊戌种种,眼观国人为之奋斗却又功败垂成,其间辛酸秘事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和影响,也对守旧和改革有了初步的认识,无形中对陈师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在其思想上埋下了种子。在传统文化馥郁之前不骄傲自大、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在西学东渐、西风日盛之时不盲目自卑、否定自我。这种思想正是在后来的“美术革命”中陈师曾能够逆流而上,为中国文人画正名的动力所在。
1.2西方文化思想之渊源
陈师曾从祖父那里识字,打下深厚的国学功底。10岁在长沙从擅长画花卉的尹和白学画,之后,他又接受了较为西式的教育。在日本留学期间,虽然陈师曾并没有专门学习过绘画,但是他和李叔同交往频繁,而李叔同学的是油画科,属西方绘画。由此可见他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关注西方绘画的,这也为他的艺术理论奠定了基础。留学归来的陈师曾,不仅浸润着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东西文化的碰撞在陈师曾这里融会贯通。不全盘否定旧学,也不全盘接受新学,摒弃拿来主义,做到为我所用,成为近现代著名的美术史论家。
2陈师曾关于中国画之理论
2.1名流大家之“中国画倒退论”
“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把它定义为一个画种其实已经忽视了它的很多价值与特性……文人画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在这一点上它完全不同于任何一门简单的纯绘画的画种,尤其不可与西方绘画等同而论。”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代表,在后期已作为中国画的代名词。中国文人画与西方绘画的比较,本身不存在可行性,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激烈的转型期,学习西方之思想、文化、技艺、体制等已成风潮,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康有為在维新运动失败后游历欧美,将西方古典油画与中国画相比较,认为中国宋代绘画万国第一,宋以后画坛不求形似,致使衰落。要振兴中国美术界,必借助于西方的写实主义绘画。因此,康有为手书的《万木草堂画目序》中论述以上观点。
1918年,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之方法》在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此文提出了著名的“中国画倒退论”,他的“中国画倒退论”与康有为的观点一致,认为今不如昔、中不如西。细细思索徐悲鸿的“中国画倒退论”思想,很可能受到过康有为的影响。1916年他在上海作画时被康有为收为弟子,两人常谈书论画,交往甚密。想来在此之间,康有为应是向徐悲鸿表达过自己重形轻意及推崇唐宋写实绘画之观点的。时隔一年,《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美术革命——答吕瀓》,更是将这场美术革命推向了高潮。
2.2陈师曾之“中国画进步论”
面对康有为、徐悲鸿和陈独秀及其拥护者的“中国画倒退论”,陈师曾是保持警惕之心的。他以对西方美术的了解和本身具有的深厚的国学根基,对中国画即文人画的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发表了《中国画是进步的》和《文人画的价值》两篇论文,向“中国画倒退论”进行了强有力的回应和抗争。
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使陈师曾在诗文书画印方面无所不精,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各个流派都有所涉猎,甚至精通。再加上八年日本留学经历,对西方思潮有所接触和了解,使之站在中国文化的制高点。用两种眼光来看待东西方文化,发表对中国画的看法,以此来驳斥社会中盛行的“中国画倒退论”。
陈师曾在《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中重新定义了文人画:“风格和式样的问题对于文人画来说是次要的,文人画的真正意义就是文人对于绘画所抱的那种出入不物、得失随缘的态度。”这个新的定义赋予了文人画新的存在价值。陈师曾重新定义的文人画,摆脱了先前的桔桎,延续了文人的精神。他概括出文人画的四大要素,即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者兼备者即可为文人画家。这使得当时的文人学子很容易就接受此观念,扩大了文人画的社会基础。“可以说,陈师曾不是抗拒而是顺应了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而文人画的转型就是中国画现代化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面对康、徐、陈等人对中国文人画色厉内荏的痛斥,陈师曾认为文人画的不求形似是一种进步。倒退论认为文人画不甚考究,不具有写实精神,这与西画背道而驰。面对如此书生意气的诋毁和污蔑,陈师曾的反击铿锵有力。
自陈师曾提出“中国画进步论”至今的百余年间,中国画发展的势头依然旺盛,期间大家辈出,他们的成就与20世纪初陈师曾的“中国画进步论”遥相呼应,不仅驳斥了中国画没有发展空间的论调,更为20世纪乃至更长远的未来中国画的有序发展提供了论证。
3朽者不朽
陈师曾的一生虽只有48年,但这半个世纪的旅程却充实而精彩。先生以自己的美术创作及活动开一代新风,率先将西方绘画理论及技巧等思想引入中国传统绘画,文物鉴定与鉴赏1914-1915年间他创作的《北京风俗》便是最好的写照。丰子恺在《教师日记》中曾说“我小时候看《太平洋画报》上发表陈师曾的小幅简笔画”。
陈师曾英年早逝后,吴昌硕给予其“朽者不朽”之评价,这是对陈师曾人品及艺品的高度评价。他执教各重要美术院校,参与或组织各个画社活动,提携后进,培育良才,为中国画坛培养大量中坚力量。其不朽,不仅是艺术精神、学术思想之不朽,不仅是为画坛和中国美术教育鞠躬尽瘁之不朽,更是其伟大人格和对中国画坛的深远影响之不朽,我们缅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