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的生活影像 精彩的故事传说

2018-08-08 06:16倘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5期
关键词:许昌铜镜

倘红

摘要:铜镜是我国古代文明尤其是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故事镜题材广泛,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轶闻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许昌市博物馆“许之昌”展览展出的几面精美的人物故事铜镜,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铜镜;许昌;人物故事镜

铜镜在我国起源久远,是使用时间最长、流行区域最广泛的一种青铜器。它是古代文明尤其是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根据考古发掘,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就出土有距今4000多年的铜镜。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中国古代铜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也是影响广泛的美术品,其历史悠久,传播非常遥远。”

铜镜亦称“铜鉴”“照子”,是先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它之所以能在文化艺术宝库中熠熠发光,不仅在于它的装饰图纹,更在于它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铜镜一般作圆形,镜面磨光发亮,背面中央多设钮,在钮周围常装饰几何纹、动物纹、植物花草纹、铭文及人物故事纹等。人物故事题材广泛,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轶闻及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内容,其产生与流行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密切相关。

人物故事镜是中国古代铜镜史上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铜镜。从汉代频仍出现的东王公、西王母到唐代的月宫嫦娥,从汉代铜镜中的忠臣伍子胥到唐代铜镜中的孔夫子问荣启期,宋金铜镜中的犀牛望月、柳毅传书、许由巢父,明清铜镜中的八仙故事等。许多源远流长的美好神话和动人传说,在不同时期的铜镜里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其浓缩的生活影像见证了当时人们的信仰与追求。

宋代许由巢父镜(图1),许昌市博物馆藏,直径11.2厘米,边厚0.2厘米。镜圆形,圆形钮,素平缘。钮上部左侧有一棵树,枝叶繁茂;右侧峰峦起伏,其上有两座房屋,屋顶的瓦楞条条清晰可见。钮下有一座桥,桥下一条小河,河水波浪翻滚。上游河边坐一老者,右手弯曲抬至耳部撩水洗耳;下游处一人手牵小牛,牛回頭似想饮河水。二人侧脸正在搭话。这枚铜镜的装饰图案展现的是经典人物故事题材——巢父牵牛在河边与许由交谈的情景。许由和巢父是很好的朋友,巢父居住在山中,不谋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在树上筑巢而居。许由则“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尧帝知道许由贤德,欲禅让君位,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这时,巢父正好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饮水,他看到洗耳的许由,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许由告诉他说:“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对此,巢父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我犊口。”为了不让许由洗耳所用之水污染牛嘴,巢父就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许由巢父的故事也成为中原地区隐逸文化中的经典内容。

尧时,许由率其部落活动于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禹州、许昌、鄢陵一带,在鄢陵县陈化店乡常庄村结草为庐,安居下来,点燃起许昌的文明之火。这一带后来成为许国的封地。人们为了纪念许由,在这里修筑了许由寨,他也成为许姓的始祖。宋、金时期的许由巢父镜有很多版别,而许昌出土的这面许由巢父镜古朴典雅,构图苍劲,纹饰精炼,线条有力而流畅,浅淡的水波纹和高浮雕的人物树木巧妙搭配,远近高低相互呼应,立体感极强,凸显生动的故事情节。

许由巢父镜是宋、金时期流行甚广的人物故事铜镜,是当时宋文化高度繁荣发达、社会隐逸之风盛行及女真政权入主中原后承袭宋文化而高度“汉化”的产物。宋、金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这种隐逸清高的境界对许多高士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追求。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崇尚廉洁、高风亮节的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宋代犀牛望月镜(图2),禹州市文物管理处藏,直径17.6厘米,边厚0.7厘米。该镜八出菱花形,圆形钮,素缘。镜背纹饰由内外两区构成:内区上端一轮明月从一片流云中冉冉升起,月亮两侧衬托有八颗星星,镜钮下方一只犀牛站在礁石上回首仰望天空的圆月,四周为波涛汹涌的水面,右侧水中有数条鲤鱼在破浪前行;外区近缘处祥云纹环绕一周。这面铜镜造型独特,纹饰布局精美,刻画细腻,画面描绘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犀牛望月的故事。

犀牛望月镜也是宋、金时期广泛流行的镜种之一。犀牛自古被视为灵兽,因犀角有白纹,从角尖直通于脑,故感应灵敏,心意相通。相传,放老子出关西行的关尹曾撰文《五鉴》,最早提到了这一传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金代元好问《续夷坚志》中说:“凡犀遇山川、日月、草木、鸟兽,随遇成形。”大意是说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神物,其角像人脑一样,可以储存所能看到的东西。所以,古人用心有“灵犀”的犀牛望月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期盼,表达了人们祈求富贵、富裕、长寿的愿望。

这面犀牛望月铜镜中有鲤鱼破浪前行,《尔雅·释地》中说:“鱼丽,言太平年丰,物多也。”《诗经·陈风·衡门》记载:“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将食鱼与娶妻联系起来,这是因为鱼繁殖力强,生长迅速,象征家族兴旺,人丁众多。通过鱼纹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特别是富贵多子、后代繁昌的愿望。

犀牛望月常与象征长寿的鹿纹组合,与寓意富贵吉祥的杂宝纹组合。犀牛望月因其寓意吉祥,是宋、金时期比较流行的纹饰,在厌胜钱、玉器以及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瓷器上均有装饰。犀牛望月纹厌胜钱背面文字多为“长命富贵”“加官进禄”“金玉满堂”等吉祥语。

宋代群仙图铜镜(图3),鄢陵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直径18厘米,边厚0.4厘米。该镜圆形,圆形钮,素平缘。镜背面为群仙朝拜图。钮上部有一座宫殿,坐落于高山云雾之中,左侧大树垂荫,右有仙女骑凤。宫殿前设有香炉,香烟缭绕。四周诸多仙女环绕,或跪,或坐,或舞,后有一侍女为主人打伞纳凉。仙女发为倭髻,面部丰盈,宽衣长袖,姿势优美,神态各异。此镜制作精良,层次分明,画面构思巧妙,构图疏密有致,为人物镜的上乘佳作,对研究宋代制镜技术和工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宋代人物故事镜中属于难得一见的珍品。

北宋是继唐代之后道教的兴盛时期,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也随之进入高潮,造宫观,塑圣象,修丹成仙。崇道活动使道教神仙学说得以充分发展传播,神仙信仰在社会各阶层的深入人心,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日常照面饰容的铜镜,其题材也深深打上了这种鲜明的时代印记,仙山楼阁、寻仙问道等题材的神仙人物镜是这时期人物故事铜镜中的主流,呈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神仙意境。

明代八仙祝寿镜(图4),禹州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直径10.2厘米,边厚0.6厘米。该镜圆形,动物钮,素窄卷缘。镜背部有10个高浮雕人物。最上方为一个端坐于云朵之上的老寿星,寿星的两侧各有一个花篮。其下为传说中的八仙人物,他们各持宝器,有的身背宝剑,有的手持宝扇,有的吹箫,有的吹笛,神态各异。八仙之外还有一个呈舞姿的童子。这种题材凸显了益寿延年的吉祥寓意。

八仙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由于他们均为凡人得道,是惩恶扬善、济世扶贫的神仙,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是道教神仙思想在民间流传发展演绎的产物,是几千年道教思想发展的集大成者。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篮等八物俗称“八宝”,代表八仙之品。在以八仙为内容的铜镜中,有道教八仙手持的器物组成的八宝镜、吕洞宾斩蛟镜、八仙过海镜、海神出游镜、观音浮海镜、洛神镜等。明代铜镜在纹饰上已经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繁缛、神秘、威严的特点,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求道、修仙、祝寿等题材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使明代铜镜纹饰变得简单、明朗和喜闻乐见。

明代抚琴镜(图5),禹州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直径12.1厘米,边厚0.5厘米。该镜圆形,圆形钮,宽平缘。镜背上方有一个莲池,池内荷花、荷叶浮于水面。其下左侧有一座假山。假山对面一人长袍宽袖坐于石上,膝上横一琴,正低头躬身双手抚琴,身后有童子抄手站立。假山后的空隙处有一戳记,缘部饰一周祥云纹。《资治通鉴·汉纪》载:“(建安十五年)朝廷遣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津好鬼神事,常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道书,云可以助化。”《后汉书·仲长统传》载:“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宵汉,出宇宙之外矣。”由此可见,铜镜中无论是操琴、抚琴、鼓琴,还是听琴者,其目的自然是想借助琴的“神力”“化去不死”,变成可以凌霄汉的仙人,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神仙的向往,对长寿的渴求。

明代人物多宝镜(图6),许昌市博物馆收藏,直径8.5厘米,边厚O.6厘米。该镜圆形,银锭钮,素窄卷缘。钮左、右两侧上下各有一侍女相向而立,均手执宝物,姿态各异,人物外侧分别有一宝瓶。钮上方有盘旋的仙鹤和宝钱等图案,下方有鹿。另一面明代人物多宝镜(图7),禹州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直径10.9厘米,边厚O.9厘米。该镜圆形,银锭钮,素窄卷缘。由上至下形成三层排列:钮上方中央为仙阁,两边各有一只飞翔的仙鹤,仙鹤下有宝钱和花叶;钮上为犀牛角,钮两侧分别有头戴胡帽的四人手持宝物相拜;钮下有香炉,两侧各置一个宝瓶,外侧有方胜、宝钱、双角、盘肠,最下方有卷轴书画。两镜均为浅浮雕图案,在布局上,以镜钮为中心,分层布置,显得错落有致,热闹而不繁乱,表现手法较为固定。

人物多宝镜从元末发展起来,流行于明代早中期,由祥云、灵芝、如意、银锭、古钱、书卷、宝鼎、宝珠、犀角、珊瑚、方胜等宝物组成,同时配以人物、仙鹤、鹿、聚宝盆、仙阁或吉语文字等,多装饰在圆形或方形银锭钮镜上。在道教传说中鹤常伴于神仙道人之侧,暗喻长寿;鹿也是长寿仙兽,《抱樸子》云“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其色白”。所以古人常以鹤鹿为图,以喻长寿。明代铜镜的最大特点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图案和吉祥文字成为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题材。铜镜中的杂宝纹寓意富贵吉祥,表达了人们祈求长寿、平安、康宁、富足的愿望,在明代极为流行。

在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后,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才能凝聚在一面面铜镜上面,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神仙人物故事纹铜镜是唐代铜镜的巅峰之作,并一直流行于宋、金及以后各时期。唐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中西文化频繁交流,孕育了精整华贵、富丽堂皇、绚烂多姿的铜镜艺术。唐镜种类繁多,形制多变,题材广泛,纹饰华美,铸工精细,格调优雅,在铸镜史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卓越成就。在源远流长的中国铜镜铸造史上,素雅纤秀的宋代铜镜艺术是一曲晚唱,其装饰题材中多为写生画的花草虫鱼、山水楼台、小桥流水、婴童嬉戏及陶醉在大自然中的隐士,用精细的浅浮雕表现出来。这样的装饰是中国铜镜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显示了强烈的时代感。明代铜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纹饰、铭文等方面均有创新,更接近生活题材,在铜镜发展的末期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到明末清初之际,由于受西洋文化的影响,玻璃镜取代了沿用几千年的铜镜,从此铜镜退出了它的实用领域,成为一种艺术收藏和鉴赏品。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铜镜独成体系,传承有序。它铸制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集观赏、实用、珍藏于一身。其个体虽小,但方寸之间却凝聚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古人的思想情趣,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和铸镜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具有独特的神韵和无穷的魅力,堪称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猜你喜欢
许昌铜镜
铜镜,映照历史光芒的收藏品
初到许昌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玩转古铜镜收藏
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许昌城市品牌研究
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运用研究
许昌城市文化品牌定位分析与选择
铜镜
古代的铜镜
许昌发现“四比(币)当忻”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