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情情
摘要:翁牛特旗博物馆收藏了13枚元代铜权,合范铸造,权铸有年号、铸造地等信息,为研究元代铜权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翁牛特旗博物馆;元代;铜权
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于2013年征集了一批元代铜权,共13枚。现将这批铜权作一简要介绍,并初步识读与认识。
1号“南京”“皇甫”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5.6厘米,底径长2.9厘米,重130克。倒梯形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权身呈扁六面体,上窄下宽,下接上小下大的亦呈扁六面体台阶式底座。权身正面铸楷体阴文“南京”二字,背铸楷体阴文“皇甫”二字,“皇甫”二字左侧面铸有“三”符号,其意义不明,可能是铸造作坊的标记。
2号“南京”“皇甫”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8.7厘米,腹径4.3厘米,重368克。倒梯形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权身上鼓下收,束腰,底呈塔座形。权身腹部正面铸有楷体阴文“南京”二字,背面铸有楷体阴文“皇甫”二字。
3号“皇甫”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8.3厘米,底径长4.4厘米,重375克。倒梯形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权身呈扁六面体,上窄下宽,下接上小下大的亦呈扁六面体台阶式底座,底部合范铸痕明显。权身正面铸楷体阴文“皇甫”二字。
4号“南京”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8.4厘米,底径长4.1厘米,重380克。倒梯形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权身呈扁六面体,上窄下宽,下接上小下大的亦呈扁六面体台阶式底座,底部合范铸痕明显。权身正面铸楷体阴文“南京”二字,背面铭文不清,根据可见部分笔画推定应为“皇甫”。
5号“全宁路”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9厘米,底径长4.7厘米,重590克。倒梯形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权身呈扁六面体,上窄下宽,下接台阶式底座,权身正面铸有“全宁路”铭文,权身背面铸“至□□□”铭文。铜权锈蚀较重,部分铭文不清,器形不规整。
6号“大宁路”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10厘米,底径长5.2厘米,重560克。倒梯形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权身呈扁六面体,上窄下宽,下接上小下大的亦呈扁六面体台阶式底座,底座铸卷云纹一周。权身正面铸楷体阴文“大宁路造”四字,两侧面分别铸有“大德”“八年”,背铸楷体阴文“二□五斤”,右侧面铸“相同”二字,左侧面刻有“鳞□□”字样,其意义不明,可能是官府铸造时一种编号或记号,便于统一管理。
7号“至正四年”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9.3厘米,底径长6.2厘米,重790克。倒梯形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权身呈扁六面体,上窄下宽,下接上小下大的亦呈扁六面体台阶式底座。权身正面铸双竖行楷体阴文“至正四年□□□斤”,右侧面铸有“大都路造”,背铸双竖行八思巴文,其余三个侧面分别铸回鹘文、蒙古文和波斯文。
8号“至正二年”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6厘米,腹径3.2厘米,重193克。花式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圆球体腹,下部束腰,底座呈喇叭形,有两周弦纹。权身腹部铸有楷体阴文“至正二年”字。
9号“大”字铭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10.8厘米,腹径4.8厘米,重793克。倒梯形钮,中有穿孔,使用痕迹明显,权身上鼓下收,束腰,底呈塔座形。器底部有范铸痕迹,权身腹部铸有楷体阴文“大”字,器形制作规整。
10号铭文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9.3厘米,腹径4厘米,重371克。倒梯形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权身上鼓下收,束腰,底呈塔座形。钮外侧及器底部有突起的范铸痕迹,权身腹部正面铸有楷体阴文“至□□年”,背面铸有楷体阴文“□□□造”铭文。权在使用过程中磨损严重,铭文模糊不清。
11号铭文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9.8厘米,腹径4.7厘米,重444克。倒梯形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权身上鼓下收,束腰,底呈塔座形。器底部有范铸痕迹,权身腹部两面均铸有铭文,锈蚀严重,模糊不清,铭文不识。
12号铭文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5.4厘米,底径长2.8厘米,重94克。倒梯形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权身呈扁六面体,上窄下宽,下接上小下大的亦呈扁六面体台阶式底座。底部合范铸痕明显,权身正面铸刻铭文,锈蚀严重,模糊不清,铭文不识。
13号铭文铜权:铜质,合范铸造。通高8.8厘米,底径长5.4厘米,重481克。倒梯形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权身呈扁六面体,上窄下宽,下接台阶式底座。权身两面均铸有铭文,锈蚀严重,模糊不清,铭文不识。
据学者统计,在出土、传世和著录的历代权衡器中元代数量最多,有三百余件。大量流传至今的元代铜权反映出作为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元帝國当时贸易的繁荣景象。
元代沿用宋代度量衡制度,规定度量衡器全由官府制造,铜权的生产受各地地方政府监督并校勘。《元典章》载:“街市民间合用斛斗秤度,照依省部元降样制成造,委本路管民达鲁花赤长官较勘相同,印烙讫,发下各处,公私一体行用。”遇年号变更也会铸新权。有的还在铜权上铭刻皇帝年号,元朝共历12位皇帝,共用16个年号。像这13枚铜权中就有5枚铸有年号,6号铸“大德八年”(1304),8号铸“至正二年”(1342),7号铸“至正四年”(1344),5号、10号所铸年号已辨认不全,仅能看清“至”字、“年”字。
这13枚元代铜权中,有6枚记录了铸造地,7号铸有“大都路造”,5号铸“全宁路”,6号铸“大宁路造”,1号、2号、4号铸有“南京”“皇甫”字样。
大都路指今京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治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为元朝京畿重地,是全国政治中心。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大都路,唐幽州范阳郡。辽改燕京。金迁都,为大兴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遂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
全宁路,据《元史·特薛禅传》记载:“至元七年,斡罗陈万户及其妃囊加真公主请于朝日‘本藩所受农土,在上都东北三百里答儿海子,实本藩驻夏之地,可建城邑以居。帝从之。遂名其城为应昌府。二十二年,改为应昌路。元贞元年,济宁王蛮子台亦尚囊加真公主,复与公主请于帝,以应昌路东七百里驻冬之地创建城邑,复从之。大德元年,名其城为全宁路。”全宁路治所即在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政府所在地乌丹镇。2005年在乌丹镇内还曾出土刻于元泰定二年(1325)的“全宁路新建儒学记”碑。
大宁路治所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本奚部,唐初其地属营州,贞观中奚酋可度内附,乃置饶乐郡。辽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为北京路总管府,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统三年,割兴州及松山县属上都路。至元五年,并和州入利州为永和乡。七年,兴中府降为州,仍隶北京,改北京为大宁。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后复为大宁。”
“南京”为当时的地名,治所即今河南省开封市。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南京路,国初日汴京,贞元元年更号南京。”又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汴粱路,唐置汴州总管府。……宋为东京,建都于此。金改南京,宣宗南迁,都焉。金亡,归附。……至元八年,令归德自为一府。……九年,废延州,以所领延津、阳武二县属南京路,统……二十五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据此可知,元代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才正式设置汴梁路,在此之前一直沿用金代旧称南京路,简称南京。
铸“皇甫”字样的元代铜权发现也较多,并大多与“南京”字样铸刻在同一铜权上。对“皇甫”二字的解释至今没有定论,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皇甫”为工匠之姓氏:一说“皇甫”是指元大都皇城之内的部门所造;一说“皇甫”为官署指定的专门从事铸造衡器作坊的特定标记。
7号铜权上除铭刻“至正四年”“大都路造”外,还分别铭刻八思巴文、回鹘文、蒙古文和波斯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贸易的国际性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沟通交流与融合。翁牛特旗博物馆收藏的这批元代铜权内含诸多信息,为研究元代铜权提供了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