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思想下陈师曾绘画题材的演变

2011-08-15 00:47吕颖梅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
关键词:陈师曾文人画风俗

吕颖梅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文人思想下陈师曾绘画题材的演变

吕颖梅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文人画以表现画者的内在思想为主要目的,在传统文人画的范畴内,人物在画中的出现不是作为一个突出的表现主题,而是作为某个主题的载体而出现的。陈师曾的人物画突破了传统文人画题材的限制,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主题,表现了陈师曾在承继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精神以及“文人画”精神上的创新之处。

文人画以表现画者的内在思想为主要目的。画竹菊表现的是洁身自好刚直不弯的气节;画山水表现了超脱尘世,渴望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画人物是以人物为依托表现文人雅士的清逸、高洁的品德。文人画的主要功能不是描写现实生活,是以在题材表现上并不接触现实生活场景,就算是画有人物,也脱离不了佛道、仕女、高人雅士的范围,而描绘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景在文人画中较为少见。在传统文人画的范畴内,人物在画中的出现是作为某个主题的载体而出现的。宋代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绘有南宋诸爱国将领,表现的是颂贤扬善之意;马远《秋江渔隐图》标题就已经说明了这幅画的含义,体现了隐逸思想;宋梁楷《八高僧故事图》是佛道人物画;元周朗《杜秋娘图》是仕女图,画上只有一捧排箫的女子。明代吕文英有《货郎图》,绘写的是市井货郎贩货的画面,以季节共分有四幅,极其写实且富有生活气息,在文人画中十分少见。

陈师曾全力维护文人画的地位和本质特性,在这种情形之下,在他笔下竟然出现了《北京风俗图》这样一幅完全表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场景的画作,就显得很有趣了。

在陈师曾有关文人画的论著中,在表现题材方面有这样的话语:“……但说文人的思想感触,不寄在文辞诗赋里面,却要把他寄在画里面,就把眼前的山水、草木、禽兽做他的一种寄托的材料,这材料就随便他信手拈来,只要彀发表他的思想和感触罢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到陈师曾认为文人画的表现题材范围不包括人物,那么它是否可以归入陈师曾所认为的人物画范畴里面?陈师曾有一篇专门论述人物画的文章《中国人物画之变迁》,他在文章中写道:“今讲自汉唐以至现代人物画的变迁——性质的变迁,画法的变迁。”在人物画性质的变迁里,陈师曾谈到它的三变:自三代至汉代的伦理人物画——东汉至六朝的宗教人物画——宋朝之后赏玩的人物画。如果将表现普通百姓的绘画归入人物画一类,那么在陈师曾的绘画范畴里它也被排除在外了:它即不属于表现忠臣孝子和乱臣贼子的伦理人物画范畴,也不属于宗教人物画,只能勉勉强强的纳入“徒供人之怡心悦目便了”的赏玩的人物画里。但是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里所绘的那些人物又似乎不能被归入“怡心悦目”这一属性里。

在《北京风俗图》里,陈师曾专绘写普通的甚至是生活在底层的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走街串巷卖唱的艺人,“自得留声旧机械,十年糊口到而今”;卖水果的小贩,“贫家哪获尝新鲜”;瑟缩在一角的街边女性小贩“凄凄北风,守彼儿童。饥则白薯,渴则山里红”;穿着打补丁的棉袄捡拾破烂的人;跟在人力车后面向乘车的客人乞讨的乞儿,种种这些,绘画表现对象是当时生活在下层的贫苦百姓的真实生活,不能归入“怡心悦目”一类。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里也有可归入“怡心悦目”的,如逛庙会归家的夫妻、遛狗的旗装女子等,但这类画在这套系列画里所占的比例很小,陈师曾还是将更多的关注放在那些贫苦的百姓身上。在《北京风俗图》中的一幅乞讨图里,有程穆庵的题诗:“予观师曾所画北京风俗,尤极重此幅,盖着笔处均极能曲尽贫民情状,昔东坡赠杨耆诗,尝自序云:女无美恶富者妍,士无贤不肖贫者鄙。然则师曾此作用心已良苦矣,览竟为系一绝。”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悖论”现象:徐悲鸿等人反对文人画,恰是因为文人画不反映现实生活题材,太过于阳春白雪,脱离现实,他们主张应去创作适应普通民众审美水准的绘画;而陈师曾撰文反驳,认为实际情况正相反,应该提高普通民众的绘画审美水准,而不是去降低画的格调,不应以高就低地去创作绘画作品。依照这样的逻辑,陈师曾不应该去关注现实题材绘画,而实际上他不仅关注了,还付诸实践了。这大约与陈师曾“文人”身份下的人文思想有关。传统的中国式“文人”在绘画创作中以“出世”为标准,画作追求的是清逸出尘,不染世俗之念的意境,不论是花鸟还是山水,都是借景借物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就算是人物图,也是以隐士、高僧这类“出世”的高人为创作主体,仕女图是表现女性的柔美,均无关百姓之事。陈师曾出生在一个思想开明的家庭之中,家中长辈对西方文明有着开明豁达的接受态度,他本人又接受了较长时间的西式教育,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之下,他的传统“文人”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文人的儒学教育“修身、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不可能脱离大众而空谈,但是传统思想下的文人又被要求不被物欲、不被声色犬马所吸引,需时刻保持高洁的品格,仿佛是要站在普通民众之上,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影响之上,反映文人精神的绘画作品必须也要与普通民众有一定的距离。但是陈师曾却越过了这个距离,深入到了普通民众生活之中,将他们的生活一一真实地反映在了自己的作品中,并在题诗中流露出对他们的同情之情,这是他在承继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精神以及“文人画”精神上又有所创新的一个与众不同的方面。

[1]李运亨.张圣洁.闫立君编注.陈师曾画论[M].北京:中国书店,2008.3.

[2]陈师曾著.中国绘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吕颖梅,女,民族:汉,出生年月:1977年12月,籍贯:山东,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陈师曾文人画风俗
太平风俗美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痛彻心骨,翁婿悼亡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诗情画意两如何
当代画家 胡石
朽者不朽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