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06)
陈师曾对传统文人画现代话语的构建
杨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06)
陈师曾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素养,同时对西方文化有包容的心态,其作为传统文人画的倡导者,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维护文人画的主张并发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为20世纪的中国传统绘画在继承和发展方面构建了现代话语。
陈师曾;文人画;理论观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浪潮的掀起,仰慕西方文化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过激思想不断地威胁着中国的学术界,逐渐影响到传统文化边缘的绘画,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经不起现代力量的冲击而逐渐瓦解,学者们不得不构建新的话语来应对危机。最初康有为著《万木草堂藏画目序》来批判中国文人画的弊端,力求走西方写实绘画道路。接着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提出“美术革命”,针对中国画,直接把美术革命的矛头指向文人画。这样一来,对中国画的偏见越加强烈且缺乏学术分析的见解就占了画界的主流。改良派的激发使得陈师曾提出文人画的论调,以绘画实践维护文人画的地位。
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就是第一篇捍卫文人画传统,迎接“美术革命”挑战的文章,为中国文人画在20世纪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其中所发的观点都是对改良者否定文人画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辩论。在这一文中提出了文人画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其实不如说的是文人的四要素,这样陈氏可以拥有话语权,将绘画的客体转移到绘画创作的主体上进行论述。这为绘画在20世纪的发展和继承拓展了话语空间,也为画学的主体身份构建了合法性的论述。
2.1 文人画是陶写性灵的方式
在开篇中其谈到“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文人之感想。此之谓文人画”。从他的论述中可知文人画更多的是注重精神再现和绘画主体情感的表达,不把形似作为绘画的最高追求。有人认为,文人画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最终消失,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是历史将“文人”这个主体抛弃了,而是文人主动放弃了对文人画的选择。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相结合,这对于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大大的限制,一身兼长数艺实在是不小的考验,对于需要长时间而耗精力的艺术自然相同,绘画也如此。而大部分人反对文人画的原因是因其不求形似,不合科学精神所以要“打倒”。而上述观点却又埋怨文人画要求专业素养太高,现代人不能“一身兼长数艺”,因而文人画也不应存在。这不是选择主体的故意非难吗?社会在不断的更替,现代人基本没有了古人所谓的市隐之心,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不在存在也情有可原,传统的文人画精神流淌于血液里,需要国人一代代的传承。
2.2 不求形似是一种进步
陈师曾面对康、陈德观点,断然提出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也是一种进步,并从三个方面对他们否定文人画的观点进行了辩驳。首先他认为画画拘泥于形似则等同于照相,绘画这件事包括了思想活动,是性情的创作,去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与趣味,实在难为艺术可言。其次陈师曾认为中国的文人画与西方现代运动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注重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与表达对象的完美结合。陈师曾紧接着也谈到西洋画极其追求形似,而近现代的后印象派乃反其道而行之,在绘画的表达时并不注重对客体的描绘,而把主观放在第一位。其后的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等诸多画派思想的转变足以证明形似并非是绘画始终不变的追求。即使如康、陈所指文人画的始作俑者苏东坡,他的绘画主张也不是说文人画就不注重技法,相反他极其推崇吴道子格法严谨、造型讲究的人物画,把道子之画直比杜书、韩文、颜书。陈师曾也认为:“文人画首重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
2.3 不降低文人画的品格
“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贵族的、山林的、悠闲的艺术”,提倡大众的、民间的、走向十字街头的文艺,于是面向社会实用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性强的非文人画艺术成为画坛主流。而格调高雅的文人画却被视为“阳春白雪”,不见赏流俗,于是有人提出应降低文人画的品格来适应潮流,但陈师曾认为不可,想要普及文人画,首先要提高人们的绘画理念让品格得到陶冶。不然为了适应世俗而适应,文人画的特质必然扫地,且有工匠画存在,又何必降低文人画的品格来适应潮流呢。文人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建立一套标准的艺术系统,其中的奥妙不仅西方人不能完全理解,甚至就连国人也未必能读懂,这就要求欣赏的主体也要具备一定的修养,才能从寥寥几笔中看出技巧的拙劣,意境的高远。对于文人画来讲,它潜在的结构和意义,是由文人不断发展并积淀下来的关于笔墨、结构、造型等诸要素的结合。
2.4 文人画代表中国艺术的精神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包含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传达了国人的智慧和感知世界的特殊方式。复兴文人画,必须具备陈师曾所提出的文人画四要素,即人品、学问、才情、思想。陈师曾认为:“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他还用近世美学家所推论的“移情说”来解释。这也可以看出,陈师曾为驳斥康、陈二人的观点,始终注意康、陈以之为楷模的西方绘画及理论作为依据来反证他们立论的不成立。
现当代艺术丰富多彩,人们越来越注重自由创作与情感的抒发。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解衣盘礴”之道,正如陈师曾所说“所贵乎艺术者,既在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两者相互契合。而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的诸多流派都开始反对传统的写实主义,基本倾向于情感的表达。例如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象征主义等等。陈师曾敏锐地观察到中国文人画具有大写意的特点,与西方兴起的诸多流派有契合之处,并且是符合世界艺术发展的方向和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的。陈师曾学过西画,深切的知道西画关注的是当前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对其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参考。所以陈师曾的绘画在多方面又不同于传统文人“舞文弄墨”式的文人画作。相对于革命的改良者来说,陈师曾是站在世界绘画发展的制高点来重估文人画所具有的价值,这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民族传统绘画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有着难以估计的影响,为中国传统绘画在继承和发展方面构建了现代话语。
[1] 中国画改良论[J]. 徐悲鸿. 绘学杂志.
[2] 文人画之价值[C]陈师曾. 中国画讨论集.上海立达书局.
[3] 陈池瑜.《陈师曾中国画进步论之意义》.《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9期
[4] 成佩.《陈师曾关于文人画的理论》.《美术研究》.2005年1期
[5] 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 余英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4
杨雅杰(199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J223
A
1672-5832(2016)11-01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