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莹 王巧珍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
——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及采访报告
刘杨莹 王巧珍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临终关怀几乎被视为死亡的代名词,很多人拒绝更害怕谈及临终关怀,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必须先了解死亡,在了解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什么是临终关怀,所以我们在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及采访报告中就何为临终关怀、我国临终关怀的背景与现状、我国临终关怀存在的不足、临终关怀发展的展望四点对大学学生死观的教育发表了看法,并提出相应意见与对策。大力发展临终关怀具有深远的影响,当临终关怀事业深入人心,当社会不再忌讳、排斥临终关怀时,人们也就不会再害怕谈论死亡的话题,畏惧死亡了。社会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生死观,这对我们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贡献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生死观;临终关怀
对于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关注,我们大都将目光投射在如何看待生、如何认真地生活上,而较少地谈及死亡这个话题,或者说我们很多时候在刻意地回避着这个沉重的话题。然而死并不仅仅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而是对于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我们作为大学生当然要好好生活,丰富充盈自己的人生,但同时我们也要了解死亡,不刻意回避关于死亡的话题,树立起对于死亡的正确观念。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生活,也不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因为面临一些不幸与苦难而忘记对生命的渴求或放弃自救的机会。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死亡,了解生命,我们来到了离死亡最近的一个地方——医院。
我们了解到,这所目前为止杭州唯一的一所老年关怀医院,虽然名为老年关怀医院但其实还是一所综合性的医院而并非一所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护士姐姐说,来这个医院的病人基本上都是在大医院诊断后生命只剩下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了,他们医生也只能对症治疗,减轻他们的病痛,不是积极治疗,而且他们的医疗水平也有限,该医院也没有什么大型的先进仪器设备。我们也谈到了关于“尊严死”和“安乐死”的话题。我们了解到安乐死在我们国家是违法的,医院是绝对不能实行的。护士还说,其实尊严死目前在中国还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人们心中实在太根深蒂固了。家长也很难沟通,即使病人满身都插满了管子,生命垂危,家属也不愿意放弃治疗,依然要求医生进行抢救。我们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希望能够延长病人的生命,而不会说为了提高病人的生命品质,而让病人自然离开。中国这种家庭观念和文化传统,很大程度上导致在临终关怀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差很长一段距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我们中国人是不太开明的。
其中谈话期间,我们了解到,医院只招收60岁以下的中年人来工作,而且也以女性为多。我们又询问了几位护工,其中也有一位叔叔,大家的情况也都大致相同,都是外省来得,经过朋友介绍来到这里工作,一年也只有在过年才回家十天左右。因为刚来对护工的工作不熟悉,他们也都是经过护士的指导,上过一两节培训课再开始工作的。
这家医院为这样的老人准备的床位共有330张,但都是满的。因为大医院不太愿意接受这一类病人,所以很多老人被送到这里,医院也不做关于这方面的宣传,因为床位绝对是供不应求的,且需要提前预约,有时提前预约都很难预约到。这位护士告诉我们,她们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指导护工护理,但目前医院里照顾这些老人的护士是严重缺编的,原本按要求是一个护士1.5个病人左右,但现在是一个护士要照看24到28个老人,但是因为要控制成本,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当我们问到是否会有大学生志愿者或是义工来医院协助一些较简单的工作,这位告诉我们有一些护理专业的学生会来见习,但还是以观看学习为主,并没有实践环节。
临终关怀事业的发生发展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环境认识的提高,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临终关怀事业的开展体现出人们卫生服务观念和健康观的进步,是精神文明建设前进的表现,也是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结构,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完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就需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逐步探索和完善临终关怀模式,打造优秀的临终关怀队伍,促进这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开展了十余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死亡教育,改善伦理环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息服务机构,促进临终关怀加入医疗保险等举措,必将使我国临终关怀服务朝着理论深入化、教育普及化、实施适宜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发展。临终关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系统工程。
如果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帮助、乐于奉献、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临终关怀这一新鲜事物必然得到蓬勃发展。同时,我国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主体是医护人员,急需其他学科人员如营养师、心理医师、理疗师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的参与。当整个社会接受理解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认为这时人们也就逐步的树立起了正确生死观,这会成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对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生命观起着巨大的作用。
R193
A
1672-5832(2016)11-02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