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庄

  • “芝麻粒儿大的命” ——《梁庄十年》中的女性叙事
    150025]《梁庄十年》是梁鸿继《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后再次返回梁庄,以全新的视角对梁庄进行的勘探与打量,并对梁庄内的生命生存进行再发现和再反顾的一部力作。《梁庄十年》让“梁庄”再一次回归公众视野,在《梁庄十年》当中除了关于乡村环境、留守老人和回乡打工者境遇等问题,还可以发现作品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女性叙述声音,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并且具有独特意味的女性文本。苏珊·兰瑟曾在《虚构的权威》中将叙述声音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个人型叙述声音、集体型叙述

    名作欣赏 2023年23期2023-08-25

  • 直到《梁庄十年》,梁鸿才改变了“姿态”
    也不足为奇了。《梁庄十年》(梁鸿:《梁庄十年》,三联书店2021年版)作为“梁庄系列”第三部推出,依然采用非虚构写作的形式,围绕河南穰县的村庄“梁庄”,记录了自2010-2020十年以来乡村社会、风俗人情的巨大变化,为观察十年来急剧变革的中国农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从《中国在梁庄》里作为返乡者面对现实中与回忆形成巨大反差的故乡所流露出的震惊、迷惘,到《出梁庄记》作为记录者走遍全国各地聆听梁庄离乡者在城市打拼故事的心酸、反思,再到《梁庄十年》,梁鸿重返故乡

    博览群书 2023年7期2023-07-28

  • 梁庄”十年的情感历程及其故乡书写的独特意义
    构”专栏刊发有关梁庄的文字,到2021年《十月》第1期发表《梁庄十年》,这十余年间梁鸿所有的创作都围绕着梁庄、吴镇、穰县(故乡)展开,从非虚构的《中国在梁庄》(1)《梁庄》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2010年第9期;2010年11月单行本出版,改书名为《中国在梁庄》;2021年1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时改为《中国在梁庄:当代作家与她的故乡》,本文中均称《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2)《梁庄在中国》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2012年第12期;2013年3月单行本出版

    天府新论 2022年6期2023-01-25

  • 从“梁庄”系列到《梁庄十年》 ——论梁鸿乡土写作与“非虚构写作”的新变
    鸿凭借着《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优秀作品占据了非虚构创作的重要位置。2021 年,梁鸿出版了“梁庄三部曲”最后一部《梁庄十年》,以近十年来梁庄的变迁再次反映乡土中国与个体的真实命运。除了关注农民生息相关的土地问题、打工者的困境、留守儿童感情的缺失与总结性地追溯了前两部作品中曾出现的人物命运变化外,《梁庄十年》还深挖了乡村女性的生存境遇,美貌被乡村舆论裹挟,成为女性的枷锁。这系列“梁庄”题材作品反映了现代改革下农民生存的阵痛、身体的磨损与更深层次精神的缺

    名作欣赏 2022年35期2022-12-31

  • 论梁鸿“梁庄三部曲”的“未完成性”
    10 年《中国在梁庄》对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现实问题的揭示,到2013 年《出梁庄记》对进城务工者在外漂泊命运的书写,再到2021 年《梁庄十年》对梁庄十年间农民文化心理演变的关注,变化的是梁庄村容村貌、基础建设的日益完善和个体精神的不断丰富发展,不变的是作者十年如一日的烛照与省视。在这个过程中,“梁庄三部曲”以不断融入新知识与新话题的方式展现了它的丰富性与开放性,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文学叙事现象。当然,这里的“未完成”“并非仅指文本意

    文艺评论 2022年3期2022-11-15

  • 梁庄的空荡荡的家
    己前后五年写作“梁庄”的过程作一个回顾。这一邀约来得非常及时。到美国的一个月,我其实无所事事,无论是坐在房间里,还是在大学图书馆里,都无法找到内在的支点进行写作。这不单单是因为身处异国他乡,也与2012年底完成《出梁庄记》之后的空虚状态有关。远行并没有让我获得宁静,相反,那一丝空虚犹如细细的颤音,和孤悬的塔尖遥相呼应,盘桓萦绕。时间很慢,一些未曾被意识到的、但却极为重要的东西逐渐回到心里。谁又能想到,2022年2月,仍然是远行,这一次到了以色列的特拉维夫,

    扬子江评论 2022年4期2022-10-20

  • 梁鸿论 ——知识分子返乡书写症候分析
    21),梁鸿围绕梁庄创作了三部“非虚构”作品和三部虚构作品(小说),记录了现代化冲击下乡村的全面崩溃,这些作品在激发公众关注乡村热情的同时,也固化了农村衰落的刻板印象。究其因,在于梁鸿想象乡村的方式:梁鸿尝试通过对梁庄人命运与情感的书写,展现村庄结构与伦理关系的瓦解,进而揭示乡土中国的命运。这种想象方式是乡土文学启蒙传统与农村社会学结合的产物。但回到梁庄之后,梁鸿的整体意识不断受挫,这促使她逐渐回退到记录村庄变迁的旁观立场上,也就将其无法融入乡村的困境合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2年10期2022-02-24

  • 梁鸿“梁庄”系列研究述评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出版后,广为畅销,好评如潮,并获得众多奖项。《中国在梁庄》获“2010年度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奖”“《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第七届文津图书奖”“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等。学界对“梁庄”系列的研究也呈现出较高的热情。对“梁庄”系列的研究,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从乡土文学视角进行研究,将“梁庄”系列置于乡土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乡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2-01-01

  • 我为什么要再写“梁庄
    鸿为什么要再写“梁庄”?“梁庄”新的表现形式在哪里?新的思想和新的哲学在哪里?这是我放在文档开头的第一句话。每天打开文档,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句话。它会让我有那么片刻的停顿,犹疑、思考,也是提醒。这一发问,既是就现实而言,也是就文学而言。中国当代村庄仍在动荡之中,或改造,或衰败,或消失,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村庄的改变,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形态、性格形态及情感生成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我想以“梁庄”为样本,做持续的观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直到我个人去世,这样下来,

    阅读时代 2021年6期2021-09-10

  • 梁庄十年》:立足大地,见证时代的变迁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甫一出版,便引起非常大的社会反响,获奖无数。这本书以作者自己的家乡“梁庄”为原点,考察了一个普通北方村庄的老人、妇女、儿童及其整个家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命运,激发了无数人的共鸣,也考察了“梁庄”整体的文化状态、道德结构、自然环境和家族状态,里面每一个人物故事背后都蕴含了乡土文明在现代转型中的遭遇。该书虽然是一本文学的非虚构作品,却因使用了田野调查方法、口述历史以及里面所衍生出的现实问题,而被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广泛讨论。2011年,梁

    新晨 2021年4期2021-08-11

  • 那个沉浮于时代与社会中的乡村世界 ——关于梁鸿长篇非虚构文学《梁庄十年》
    个层面对梁鸿的《梁庄十年》进行考察。其社会学价值集中体现为乡村政治的涣散与乡村女性部分主体地位的缺失。其文学价值集中体现为对梁庄若干女性人物深度精神世界的艺术勘探。作品一个总体性的思想内涵,就是思考现代化或者说城市化思潮强劲冲击下,像梁庄这样的乡村世界到底应该向何处去。只有在这次面对这部《梁庄十年》(载《十月》杂志2021年单月号第1期)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梁鸿那部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中国在梁庄》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发表时的作品标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7期2021-04-16

  • 新书信息
    代的风流逸致。《梁庄十年》作者:梁鸿定价:52.00元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横跨十年,继《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后,梁鸿重审故土,构建更为完整、曲折的农村变迁史。《丈量世界》作者:【英】萨拉·巴克斯特定价:180.00元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连接这个星球的500条经典铁路路线,从悠久古道到现代奇观,从绿皮火车到高速子弹头列车,乘坐火车前往众多奇异而美妙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小康 2021年7期2021-03-15

  • 《中国在梁庄》非虚构叙事下的女性形象
    遇。二、《中国在梁庄》的非虚构写作性《中国在梁庄》作者梁鸿本是一位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评论家,之所以跨界进行文艺创作,是由于其不满于工作与现实生活长期间接性接触体验,以及当代文学史中的乡土小说描写和叙事仍局限于鲁迅那个时代逻辑的现状。梁鸿认为“我们不自觉地按照闰土、祥林嫂、阿Q的形象去理解并继续塑造乡村生命和精神状态,它已经变为一种知识进入作家的常识之中。”出于强烈的内省和反思意识,这位具有前瞻性目光的评论家大胆走出城市,重返故乡,以梁庄女儿的身份用真

    环球首映 2021年7期2021-01-13

  • 梁鸿:我骨子里还是“梁庄”的孩子,保持了对世界的好奇
    时间的缘故,《出梁庄记》我是快速翻阅的。我留意到你大概也就在两个地方发了明显的议论。有一处你像是引用了里尔克说的“传统是一条运载的河流”,你谈了你的理解。还有另一处就是在第一章里,你对一个村庄里的闲话是怎么回事发了一通议论。梁鸿:对,《中国在梁庄》里,有很大部分议论,也有一些解释。《出梁庄记》,稍微严谨了一些,让这些议论、解释都后撤了,但多少保留了一点。说实在,我自己特别喜欢《出梁庄记》第一章,尤其是那个叙事结构。“闲话”其实一点不“闲”,它代表的是一种生

    西湖 2020年12期2020-12-28

  • “非虚构”作品多元叙事的可能性 ——《中国在梁庄》的叙事研究
    容提要:《中国在梁庄》是新时期中国“非虚构”文学作品中的发轫之作,本文结合“非虚构”文学的创作特点,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对作品的叙事模式、视角、语言进行分析,总结出该作品运用“归乡者”的经典叙事结构、“倾听者”的第一人称视角以及散文化的语言三个特色,以期对具体的“非虚构”创作实践和构建“非虚构”文学的叙事理论有一定裨益。2010 年,《人民文学》杂志开辟了“非虚构”专栏,相继刊发韩石山的《既贱且辱此一生》、祝勇的《宝座》、梁鸿的《梁庄》、李娟的《羊道·春牧场

    百家评论 2020年3期2020-12-14

  • 梁鸿小说的底层书写
    000)《中国在梁庄》主要书写的是梁庄这个村落的生态环境、政治现状、老人和儿童的生活现状等,曾在201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非虚构”专栏,获得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奖、《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奖等奖项,在学界引起了重大反响。此后不久,作者在2013年又出版了《出梁庄记》,书写了梁庄人外出务工的生活困境。两部作品都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梁庄人为书写对象,写出了他们在时代前进的缝隙中不得不削足适履来图存的日常。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12-11

  • 梁鸿:梁庄是我生命中无法绕过的存在
    在农村。《中国在梁庄》,一部唤醒中国人集体乡愁记忆的读本,一部获得十几项文学大奖的书,一部引发300多家国内外媒体争先报道的书。梁庄,生她养她的地方,让她魂牵梦萦的故乡。这片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在梁鸿的笔下慢慢道来。2011年,因为做《出梁庄记》的调查,梁鸿来到青岛,去采访五奶奶的儿子,每天晚上,她都跟她婶子睡一张床,对方一动不动的,紧紧地抱

    新民周刊 2020年32期2020-09-06

  • 梁鸿,走不出的梁庄
    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和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2020年4月,最新长篇小说《四象》出版。梁庄有一条河叫湍水,河水静静流淌,不管春夏秋冬。在靠近村子的河坡之后,不远处有一片墓地,梁鸿的父亲和母亲就安葬在那里。一到春天,墓地附近的合欢树开满粉红色的合欢花,风一吹,落红缤纷。30多年前,母亲去世,梁鸿才刚刚进入少年。之后年复一年,父亲带着他们姊妹几人去墓地上坟。有时,他们会去读那些掩藏在荒草中的墓碑,父亲往往会讲墓碑下的人是

    环球人物 2020年8期2020-05-27

  • 李子柒视频里没有的《中国在梁庄
    刘跃进《中国在梁庄》是梁鸿的“梁庄系列”的第一部,最初以《梁庄》之名发表在《人民文学》2010年第5期的“非虚构”栏目,后单行本更名为《中国在梁庄》,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民文学》杂志社在2010年启动了一项“行动者”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开辟了“非虚构”栏目,意在“呼吁作家摆脱书斋想象,离开二手经验,走向民间世界和生活现场,走向‘吾土吾民”,《中国在梁庄》(梁鸿著)、《中国,少了一味药》(慕容雪村著)、《词典 :南方工业生活》(萧相风著)、《春牧场

    博览群书 2020年3期2020-04-20

  • 《中国在梁庄》:“外来者”视域下的乡村想象
    119)《中国在梁庄》2010年刊登于《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学者梁鸿在书中以人类学、社会学方法为经,以田野调查和人物实录为纬,围绕故土——河南梁庄,描绘出一幅社会转型期斑驳杂芜的乡村图景。该书不仅入围当年各类文学刊物“好书”大奖,成为梁鸿从书斋学者向非虚构作家转型之作,而且亦赢得学界“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李敬泽语)“从这里,可以触摸今日中国与文学的心脏”(阎连科语)的好评,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理论学界之外受到普通大众的热捧。如果说《中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2-24

  • 梁鸿:梁庄是我生命中无法绕过的存在
    授,著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获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等文学奖项。重返我们曾经逃离的故乡《检察风云》:二十岁以前您一直在农村生活,就一直在梁庄吗?梁鸿:实际上21岁之前,我都在以我们老家为中心的县城附近生活,上了3年中专,又回到乡村教书。《检察风云》:是不是到了北京以后,才对故乡有了强烈的感觉?梁鸿:其实我觉得“故乡”这个词是比较游移的,我原来去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一两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

    检察风云 2020年22期2020-01-28

  • 迷失与阵痛中的吾土吾民 ——梁鸿的“梁庄”系列作品解读
    文学院教授)的“梁庄”系列作品,即《中国在梁庄》(2010)和《出梁庄记》(2013)作为典型的中国“非虚构”创作,获得了许多相关奖项,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中,作者运用口述性实录的非虚构方式记录真实事件,通过叙写梁庄现状感受乡村变迁、关注乡民生活。在《中国在梁庄》一书中,作者梁鸿的关注视角并不是对新农村发展中的成就歌功颂德,而是将着眼点放在伴随着乡村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2011年,梁鸿又重回梁庄,并着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02-15

  • 梁庄书写,为看不见的人发声
    三秋树梁庄因为梁鸿而著名,她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及新近出版的《梁光正的光》,将一个隐形的中国带入了我们的视野。读之,悲泪滚滚。对故乡的非虚构式书写,让教授梁鸿走出高校的大门,行走在寻找山河故人的路上,她因此被称为“乡土作家”。这番书写,给了她最真实的疼痛与困惑,乃至分裂,也让她以更深远的方式回到家乡。问路梁庄,故乡已经面目全非梁鸿1973年生于河南省邓州县张村镇梁庄。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一路刻苦读博最后成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她与故乡梁庄

    莫愁·智慧女性 2018年6期2018-07-30

  • 城市化发展中乡村传统文化的溃散 ——论梁鸿的《中国在梁庄
    庄。”当梁鸿回到梁庄,眼前的梁庄已经与记忆中大相径庭。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显示着乡村现今的破败,承载着梁鸿童年时期美好记忆的坑塘现今变成了黑色的淤流,村中虽然盖起了一座座楼房却都上着锁,走在村里的路上只能看到年迈的老人。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相伴随的还有乡村伦理观念的溃败。原本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被城市化进程打破,大多数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年幼的孩子便留在老人身旁。老人对于照顾孩子的任务大都显得力不从心,老人与孩子的隔膜、孩子与父母的隔膜、老人与儿女的隔膜盘根错节在整

    名作欣赏 2018年21期2018-07-13

  • 庄严的荒诞之歌
    摘 要:梁鸿《出梁庄记》作为中国当代长篇非虚构文学的力作,以冷静庄严又带有一丝荒诞反讽色彩的笔调,以河南一个叫梁庄的村子为代表,写出了工业文明蚕食农业文明,乡土社会土崩瓦解的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徘徊于城乡“断裂带”之间艰难的农民工,在身心上的艰难跋涉。本文分析《出梁庄记》中庄严和荒诞之间形成的张力,给文本带来的独特魅力。关键词:农民工;梁庄;庄严;荒诞作者简介:崔靖晗(1996.12-),女,山东省青岛市人,汉族,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文艺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1期2018-06-22

  • 梁庄书写,为看不见的人发声
    到滋养自己的根。梁庄因为梁鸿而著名,她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及新近出版的《梁光正的光》,将一个隐形的中国带入了我们的视野。读之,悲泪滚滚。对故乡的非虚构式书写,让教授梁鸿走出高校的大门,行走在寻找山河故人的路上,她因此被称为“乡土作家”。这番书写,给了她最真实的疼痛与困惑,乃至分裂,也让她以更深远的方式回到家乡。问路梁庄,故乡已经面目全非梁鸿1973年生于河南省邓州县张村镇梁庄。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一路刻苦读博最后成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她

    莫愁 2018年17期2018-06-20

  • 我们如何理解农民?
    情感来阐释“中国梁庄”系列非虚构写作的脉络、肌理与内在症结。作为这一问题的“自叙传”式书写,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思想架构与内在的情感逻辑,有助于从情感深处理解今日中国之农民。关键词:乡土文学;乡土中国;梁鸿;梁庄;农民《中国在梁庄》写的是梁庄人在梁庄的生活。这本书出版之后,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其中天津的一个出租车司机,辗转了很多人,打电话给我说,我一定要给你打电话,因为你写的是我的村庄的故事。这本书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关注?并不在于我写了梁庄的什么什么,而是,

    创作与评论 2018年2期2018-05-22

  • 梁鸿:微尘里的光
    用“梁光正”和“梁庄”。她遇到了叙事的困难。换成“梁光正”和“梁庄”之后,小说一下子活了过来。没有父亲梁光正,就没有非虚构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梁光正的光》这本虚构的小说更是直接因为父亲。在小说里,父亲的核心性格被无限夸张。“他真的看到的话,也不会介意,他是一个有趣的人。”梁鸿说。梁鸿的父亲在两年前去世,她在悲伤中回忆起父亲,包括父亲带给自己的快乐。人生中的某些转变看上去都像发生在某一偶然瞬间。在这一瞬间,她决定用一本小说纪念自己的父亲。破碎的

    记者观察 2018年1期2018-05-16

  • 梁鸿:夜晚,阴险的庄稼地爬到你的窗前
    澄净的光,使整个梁庄都剔透了起来。作家梁鸿独自行走在村后的田埂上,跨过一片庄稼地时,泥泞沾上了裤腿,她回头望,感觉很好:凛冬的雪像在平原上铺开一层画卷,此刻,干净的画卷上只有一排来时的脚印。仿佛天地间只有自己一人。父亲的墓就在不远处,与母亲的挨着。四下宁静,空旷。不远处的大河已经结冰。大河见证了她的孤独。幼年时,這里是梁鸿嬉戏的场所,她常常独自一人在河里闲逛;少年时代,河道成为记忆中最恐怖的经历:那是每晚下夜自习后,从镇上回村的必经之路—入夜后,空寂的道路

    人物 2018年2期2018-03-06

  • 关于梁鸿的阅读札记
    到梁鸿的《中国在梁庄》 《出梁庄记》;然后是《神圣家族》;接下来是我们现在读到的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梁鸿跨越了文类的边界,文本的体积也在增大。无疑,在不同领域,以不同的文体形式写作并不始于梁鸿,梁鸿和许多有才华的写作者一样显示了她多方面的才华和可能。梁鸿角色转换的意义是什么?梁鸿的独特意义是什么?我回想起那次聚会,意识到当时的梁鸿身在北京,已心在“梁庄”。当我把梁鸿的文学批评、非虚构文本、小说文本等不同类型的书一起堆放在案头时,我想到的问题是:有无可能

    扬子江评论 2018年1期2018-03-03

  • 乡村挽歌与身份迷失 ——解读梁鸿的非虚构文学《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
    虚构文学《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禹权恒(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谋生,身份迷失和精神痛苦成为他们永远难以抹掉的印记。“纪实”和“虚构”作为一种“矛盾共同体”,已经有效融入梁鸿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过程中,其利弊得失值得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2-25

  • 乡土荒野与都市图景 ——再读“梁庄系列”
    150080)“梁庄系列”以社会调查和口述实录的方式进入乡村,尽可能客观地呈现了当代中国农村凋敝的荒野图景,并以此来投射中国。与虚构文学相比,显然,它与生活的关系更加贴近。“非虚构作品的根本伦理应该是:努力看清事物与人心,对复杂混沌的经验作出精确的表达与命名,而这对于文学来说,已经是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1]一、回梁庄——探索吾土吾民的生存图景“非虚构”专栏的设立虽是意外之举,却旨在号召作家们离开二手经验,走出书斋,走向生活现场,走向吾土吾民的真实生活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2-22

  • 父亲的白衬衫
    亲密相处。因为写梁庄,他陪着我,拜访梁庄的每一户人家,又沿着梁庄人打工的足迹,去往二十几个城市,行走于中国最偏僻、最荒凉的土地上。没有任何夸张地说,没有父亲,就没有《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这两本书。对于我而言,因为父亲,梁庄才得以如此鲜活而广阔地存在。那是我们的甜蜜时光。但是,我想,我并不真的了解他,虽然父亲特别擅长于叙说,在写梁庄时,我也曾把他作为其中一个人物而做了详细访谈。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太过庞杂,我无法完全明白。父亲一直是我的疑问。而所有疑问

    小品文选刊 2018年2期2018-02-05

  • 父亲的白衬衫
    亲密相处。因为写梁庄,他陪着我,拜访梁庄的每一户人家,又沿着梁庄人打工的足迹,去了二十几个城市,行走于中国最偏僻、最荒凉的土地上。没有任何夸张地说,没有父亲,就没有《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这两本书。对我而言,因为父亲,梁庄才得以如此鲜活而广阔地存在。父亲一直是我的疑问,而所有疑问中最大的疑问就是他的白衬衫。那时候,吴镇通往梁庄的老公路还算平整,两旁是挺拔粗大的白杨树,父亲正从吴镇往家赶,我要去镇上上学,我们就这样在路上相遇了。他朝我笑着,惊喜地说,咦,

    读者 2018年4期2018-02-02

  • 当下乡土中国写作的叙述策略一种
    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塑造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乡土中国图景,引发业界书写“乡愁”的热潮。《梁庄》的叙述策略注重形式结合,重新使乡土中国富有了张力,更具现实意义。梁鸿采取了乡土叙述、学者叙述以及乡愁叙述三种不同的方式,不仅赋予作品形式上的意味,引发了关于文体的思考,更为乡土中国的再理解与再叙述提供了借鉴与反思。关键词:《梁庄》 鄉土叙述 学者叙述 乡愁叙述 乡土中国一、前言“站在梁庄的大地上,并非就意味着我们看见了梁庄,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最有资格叙说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1期2018-01-25

  • 梁鸿:回声来自冰层的更深处
    刘远航因为梁庄系列的非虚构写作,梁鸿被人熟知。这一次,这位作家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虚构作品。她不断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转化视角,希望可以呈现出现实与人心中复杂暧昧的形态车子从西四环的田村开往中关村,周围低矮的建筑慢慢被随处可见的高楼所取代。梁鸿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晚秋的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因为睡得太晚,她显得有些倦怠。她出版了新书《梁光正的光》,作为因为书写“梁庄”而被人熟知的作家,这一次,梁鸿写了一本虚构的长篇小说。汽车终于到达中国人民大学。这些年,梁鸿在北京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44期2017-12-04

  • 浅析21世纪乡土文学创作中的社会责任
    者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以故乡梁庄为背景,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人生故事,传达出了乡村的内在生态。作为21世纪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她和她的书勇敢地承担起了作为乡土文学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把厚重的情感、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精神家园深深地烙在读者心中。乡土文学真实厚重人文关怀精神家园乡土文学起源于1920年,纵观整个20世纪,大多数作家都是从农村出来,并受到鲁迅的影响,半数以上的作品都可以划入乡土文学的范畴。然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2017-09-14

  • 乡土中国的村庄与农民
    词:村庄;农民;梁庄梁庄”系列,把时代变化下的社会状况浓缩到一个乡村,通过村庄的凋敝和衰落,农民的哀痛和无奈,能够看到中国乡土社会半个世纪的变迁。梁鸿以一个梁庄女儿的身份,用一种思想者的笔法,在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回忆与当下之间,表达出归乡赤子对故土的挚爱之情,从忧虑悲悯的情怀中,深切地体现了她对乡村未来出路沉重的思考。一、村庄的凋敝与衰落村庄,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人口生存与聚居形式,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质与生活方式。在中国大地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1期2017-03-15

  • 梁鸿非虚构写作的乡土关怀
    者梁鸿的《中国在梁庄》(2010年出版)与《出梁庄记》(2013年出版)是两部重磅力作。作者怀着对农村那片土地强烈的爱与责任,以对乡村、农民的理解与关怀为出发点,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性的农民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在村庄中与走出村庄后的生存、情感及所面临的问题,真实地展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与中国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在看似客观的笔触之中,凝聚的是作者浓浓的乡土情怀。一、生存关怀《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是梁鸿对自己的故乡进行

    文艺评论 2016年3期2016-09-28

  • “我”眼中的世界 ——论梁庄印象兼及非虚构文学的女性书写
    中的世界 ——论梁庄印象兼及非虚构文学的女性书写⊙吕佳蒙[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 130024]《人民文学》2010年第二期推出的“非虚构”专栏掀起了一股“非虚构”热潮,其中学者梁鸿的“梁庄系列”是影响最大的两部非虚构作品。梁鸿在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梁庄印象”,透过小梁庄我们可以透视整个中国乡村。同时梁鸿用独特的笔触使关注社会现实的非虚构文体与强调个人化叙事的女性写作相遇,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梁庄印象 非虚构文学 女性书写“非虚构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2016-08-15

  • 城市化与回不去的故乡
    要]在《中国在梁庄》里,梁鸿用回忆过去与叙述现在双重交织的叙述策略对农村、农民这个巨大挣扎和沉默的底层进行了一种触目惊心的真实呈现,写出了梁庄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苦难史”,叙说了一个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明的全面溃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精神失根的痛苦等,揭示和表现了一个隐蔽的现代乡土中国面貌。[关键词]城市化;乡土中国;溃败;梁庄“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它意味着,孩童失去了最初的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7期2016-07-26

  •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尊严的
    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是怎样一本书?作者梁鸿是这样记述的:2008年的夏天和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穣县梁庄,前后住了约有五个月的时间。在这五个月中,我对我故乡的亲人们——梁庄的老人、妇女、儿童,对梁庄的自然环境,对梁庄村庄的文化结构、伦理结构和道德结构,进行了考察,试图写出梁庄人的故事,并勾勒、描述出梁庄这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命运、生存图景和精神图景。最终,以《中国在梁庄》为名出版。—— 原文摘录于梁鸿《出梁庄记》本文即是《中国在梁庄》的读后感思。《中国在梁

    档案天地 2016年9期2016-05-14

  • 作为神话和故乡的南阳
    〇年十月十一日,梁庄的梁贤生在南阳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在南阳火化之后,贤生十三岁的儿子抱着骨灰盒回到梁庄。贤生的两个弟弟已经先回到梁庄,买好棺材,放在村南头的自留地里,等着贤生回来。人们都说,最早出去的,又最早回来。只是,回到梁庄的地下去了。贤生是最早离开梁庄的人。那时候,我不到十岁。之后偶尔的见面都感觉像见神话人物一样。贤生穿着一件黄色的军大衣回来了,贤生带着一个洋气的城市姑娘回来了,贤生一家开着汽车回来了……贤生威风凜凜,我们充满敬畏,不敢近身。然后,

    文学教育 2016年6期2016-05-14

  • 故园归去却无家:评梁鸿的梁庄系列
    容摘要:梁鸿的《梁庄在中国》和《出梁庄记》两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乡土中国的新的视角,“我”是一个身份复杂的归乡者,从“我”的视角中展现了过去与现在的梁庄,“我”的情感牵引着整个叙事框架的构建,表达了深沉的乡愁。从留守梁庄和外出打工的梁庄人的视角,探讨的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及现代文明下“异乡人”的情感呈现。梁庄系列展现了乡村从内到外、从形式到精神不可逆转的崩溃,我们归乡的灵魂将无所寄托。“回到梁庄”成为了对童年、家乡、存在,甚至身份认同的追寻。关键词:梁

    文学教育 2016年3期2016-03-18

  • 从“梁庄”出发的生命记忆
    0001)从“梁庄”出发的生命记忆欧阳蒙,欧阳宁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摘 要:《出梁庄记》讲述了进城“梁庄人”的时代命运与生存体验。梁鸿以口述实录与乡野调查的方式拓展了叙述深度与情感力度,记录了“梁庄”在现代化冲击下的生存图景以及打工者痛苦、惶惑、耻辱、麻木、无奈、善良、温情的复杂情感。梁庄人具有“否定性”的城市体验,对故乡依然持有诗意怀念。《出梁庄记》是非虚构的文学作品,具有表现最大限度的真实的文学意义。关键词:梁鸿;《出梁庄

    天中学刊 2016年1期2016-02-12

  • 一朵发光的云下兀自生长的“吴镇”
    一个关于她两部“梁庄”的对谈计划。那时候梁鸿应该已经开始了《云下吴镇》的写作。2014年10月,《云下吴镇》第一篇《漂流》在《上海文学》发表。奇怪的是,这是我们开始对谈的时刻,却都没有涉及这部新作,而且这篇对谈也成了半途而废的“残篇”。但即便如此,由于这一次未完成的对话正好连接着《云下吴镇》的写作,也许恰恰可以成为我们观察梁鸿《云下吴镇》的前史。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对谈,至少我,是想在更辽阔的、不拘泥于“文学”的疆域,讨论梁鸿写作的意义,而与此同时,梁鸿的《

    上海文学 2016年1期2016-01-04

  • 追寻中国新农民的精神归属
    先后出版《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以纪实手法集中展现了七十余个穰县农民出身的人物形象,他们的生存求索、生死悲欢无不体现着中国新一代的农民群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的众多人物形象,希望对新时期下中国农民的精神归属问题做出有益的探讨。[关键词]梁庄;农民;农民工;精神归宿;人物群像;口述实录中图分类号:1206从2008年始,学者梁鸿历经五年时间,在河南穰县及全国各处穰县农民工聚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针对农村留守人员及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精神状貌等

    雪莲 2015年9期2015-12-15

  • 以“乡愁”为方法 ——读梁鸿的《出梁庄记》
    ——读梁鸿的《出梁庄记》乐绍池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在二○一○年甫一发表即获广泛关注和喝彩,作品深沉地书写了其故乡梁庄,准确说,是一半的梁庄,扎在土地里而根部不断松动,日渐倾圮的那一半。两年后梁鸿推出了同样广受赞誉的续篇《出梁庄记》。《出梁庄记》把目光投向了走出梁庄,进入城市谋生的梁庄人,另一半的梁庄,流动、奔波而沉默的另一半。我们随着梁鸿的脚步和文字“看见”了她的,也是我们的故老乡亲;随着她含带深挚情感却节制谨慎的叙事方式和语言方式进入出梁庄者的

    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6期2015-11-14

  • 非虚构以及“看与被看” ——论“梁庄系列”的叙述策略
    被看” ——论“梁庄系列”的叙述策略○叶君近年,作家梁鸿的《中国在梁庄》(2011)和《出梁庄记》(2013)在文学和社会学界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事件并非偶然。特别是《中国在梁庄》,甫一面世便斩获诸多大奖,是对梁鸿所做努力最为直接的认同,亦传递出中国读者对于写作者的别样期许,以及对于中国现实的深度关切。梁鸿的成功,在我看来,是其写作立场、写作态度、叙述策略对于人们阅读期待的有力回应。“梁庄”的写作之于梁鸿,毫无疑问是一个转型,从一个研究中国

    文艺评论 2015年5期2015-09-29

  • 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 ——读梁鸿的《出梁庄记》
    ——读梁鸿的《出梁庄记》李云雷梁鸿的《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姊妹篇,《中国在梁庄》主要描述梁庄的历史与现状,以梁庄为个案展示了中国乡村在二十年中的巨大变迁;而《出梁庄记》关注的则是另一部分梁庄人——外出打工的梁庄人,作者追踪这些从梁庄走出的人,描述他们的人生与命运轨迹,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大变迁中这些人物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在《出梁庄记》中,作者从梁庄出发,足迹遍及西安、南阳、内蒙古、北京、郑州、南方、青岛,耐心地追寻梁庄人在这些城市留下的脚印,最后又回到

    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6期2015-05-04

  • 梁庄,见中国
    一梁鸿的新作《出梁庄记》毫无疑问是《中国在梁庄》的自然延伸:二○一○年,梁鸿将目光和笔触聚焦于她的家乡——河南省穰县梁庄,用口述实录和田野调查的方式完成了一组对中国农民生存现状的描述,这就是《中国在梁庄》。二○一三年,梁鸿将视野延展开来,追踪采访走出乡村的梁庄人,记录他们在现代城市中的挣扎与困惑,以及身份的转换与重塑,这便是《出梁庄记》。这一创作路径基本上是一个必选之题:对于梁庄的乡愁式的描写只是中国这一巨大“现代神话”的半张脸,而另外半张,则在梁庄之外,

    当代作家评论 2014年1期2014-11-14

  • 无需退让的卑微
    耿聂焱《出梁庄记》记录了最普通的人群——民工们最普通的生活,真实地将他们的生活现状呈现在读者面前,从那些既熟悉又陌生,既真实又虚幻的生活片段中,你也许隐约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为寻找梁庄人的足迹,作者梁鸿两年间走遍十多个省市,倾听三百多人的故事,将无奈、揪心、震撼的画面用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如梁鸿所说,他们来自梁庄,也可以说来自中国的任何一个村庄,他们像吹散的蒲公英种子,飘零各地,随遇而安,无人问津。中国大地遍布梁庄人的沉重、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带来的压抑、依

    莫愁·时代人物 2014年10期2014-10-21

  • 梁鸿与梁庄
    写了一本《中国在梁庄》。2011年到2012年,她又到南阳、呼和浩特、北京、郑州、深圳、青岛等地,寻访几十位梁庄外出务工者,写成《梁庄在中国》,在《人民文学》2012年第12期发表。四十多年前,我下乡当过知青,深知城里人要想真正了解农民的命运,很不容易。我插队三年,和农民一样挣工分,经历了近乎脱胎换骨的痛苦,才懂得农民为什么说自己是“受苦人”。如今,有官员到农村调研、慰问、扶贫,也有记者、作家、学者到农村采访、体验,说到底,他们是外人,身份不同,不是居高临

    杂文选刊 2014年9期2014-08-22

  • 视点
    意义不言自明。“梁庄”无疑是近几年最夺目的中国文学地标。从《出梁庄记》到《中国在梁庄》,学者型作家梁鸿以她的家乡梁庄为标本,理性而深情地关注那个小村庄的人在这几十年里的苦难生存。梁庄是中国无数乡村的缩影,也是中国的缩影。梁鸿的梁庄是一个窗口,我们可以从这里看见一个有着粗砺坚硬质感的中国。《梁庄:归来与离去》依然是这一观察的延续。春节期间发生在梁庄的这一切,也发生在赵庄、李庄和无数的中国村庄。诚如作家在文中所写道的:那短暂的欢乐、突然的热闹与生机勃勃的影像只

    作品 2014年6期2014-08-15

  • 说农民爱土地是虚妄的——梁鸿访谈录
    脱责徐鹏远:《出梁庄记》的后记当中,和您接受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发表感言的时候都提到两个关键词,就是“忧伤”和“哀痛”。想问您的是为什么选择这两个词?梁 鸿:这两个词确实是我反复思量的,我觉得在我行走的过程中有很多难以叙说的思绪,比如说你的羞愧,你的软弱,这是你个体的感受,但是最根本的机缘和情绪在于你内在的那样一种确实可称之为是“忧伤”的东西。我为什么提到帕慕克的“呼愁”这个词呢,因为在帕慕克的土耳其语境里“呼愁”是具有宗教的意味的,它对应的是数百万人共有的阴

    文艺论坛 2014年24期2014-08-15

  • “非虚构”文学的无力 ——从《中国在梁庄》说开去
    ——从《中国在梁庄》说开去许俊莹(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泰安 271021)文坛上掀起了一股“非虚构”文学之风,以《中国在梁庄》为代表的一批“非虚构”文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仅仅依靠“非虚构”文学就能应对纷纭复杂的现实吗?“非虚构”文学存在的单向度摄取,无法深入人物内心,简化生活等弊病限制了其对现实的深入反映。“非虚构”文学的成功,尤其是《中国在梁庄》的成功给予文学的启示,不是“虚构”文学没有价值,而是“虚构”文学选材上必须要贴近现实。“非虚构”文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4-17

  • 行动者写作
    而言,读梁鸿的《梁庄在中国》以及她此前的《中国在梁庄》也是一次极其私人的“自我清洗”的过程。这样的阅读能够回应我对自己的日常生存状态——亦即所谓大学教师(回避使用“学院知识分子”这个词)围绕着课题、论文、晋职等展开的工作和生活现场——的不满。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这种拘囿在书斋里的知识生产的意义何在?它完全不能使我和日日新的世界建立起一种“常识”和“真实”的联系。反而让感到和世界的断裂、脱节,每当枯守书斋,听着楼下由远及近的卖米收旧清洗煤气灶的喊声,生活就像空

    青春 2013年1期2013-08-15

  • 走出梁庄,却走不进城市
    去,也无法打破。梁庄走出的少年民中,曾在新疆、广州、东莞打工,做过工人、汽修厂学徒,后来到西安,和父辈一样,在当地做起三轮车夫。与父辈们在镜头前的热情不同,对于拿着相机的来访者梁鸿,民中更多是无视。而这其中,隐藏着他对“闯入者”梁鸿的拒绝、排斥,甚至某种仇恨。1973年生于河南梁庄的梁鸿,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2008年梁鸿回到故乡,在五个月中,她对梁庄的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梁庄的自然环境、文化结构、伦理结构和道德结构进行了考察,用纪实的方式写

    小康 2013年3期2013-08-15

  • 触摸中国乡村的痛与悲——读《中国在梁庄
    文/秋 实梁庄是河南的一个小村子,也是作者梁鸿生活了20多年的故土,但是再次回到这片土地,如果不是有家人、有老屋、有亲人的坟在这里,梁鸿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自己曾经生活了20年的梁庄。走在路上,她总有迷失的感觉, “我的家乡怎么变成了这样?”梁鸿对河南故乡梁庄的田野调查,以社会学工作方法为基础,以对故乡、对农村、对中国的理解与同情为底蕴,看似客观的笔触之中,凝聚的是深情,更是诘问。《中国在梁庄》呈现的现实触目惊心。在书中,作者通过对进城农民工、留守老人、留守儿

    中国合作经济 2012年10期201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