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中国乡村的痛与悲——读《中国在梁庄》

2012-01-28 14:39文/秋
中国合作经济 2012年10期
关键词:梁庄梁鸿乡土

文/秋 实

梁庄是河南的一个小村子,也是作者梁鸿生活了20多年的故土,但是再次回到这片土地,如果不是有家人、有老屋、有亲人的坟在这里,梁鸿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自己曾经生活了20年的梁庄。走在路上,她总有迷失的感觉, “我的家乡怎么变成了这样?”

梁鸿对河南故乡梁庄的田野调查,以社会学工作方法为基础,以对故乡、对农村、对中国的理解与同情为底蕴,看似客观的笔触之中,凝聚的是深情,更是诘问。

《中国在梁庄》呈现的现实触目惊心。在书中,作者通过对进城农民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村政治精英这几大主体的采访,记录了农村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安全等领域的时代变迁。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因青壮年人口的常年流动,农村整体失去活力;因家庭教育不健全和教育的产业化,农村教育困境重重;因工业化、市场化的侵蚀,农村的经济和生态面临严峻挑战;农村以礼教为权威的秩序传统也同时被世俗的财富权力所取代。

梁庄的改变深深刻进了乡邻不断向前的日子里,深到成为隐痛———那是故乡,可又是那样陌生;那是中国已经或者正在逐渐消失的40万个村庄中的一个。正如《中国在梁庄》封面上所言 “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通过 《中国在梁庄》,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在梁鸿忠直而谨慎的描述中,梁庄成为了认识中国乡土之现在与未来的醒目标本。

梁鸿认为,梁庄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当代农村的普遍命运,梁庄所经历的变化也恰恰是乡土中国与现代性冲突的缩影。但对于这种冲突本身,她自己也暂时给不出任何答案。“中国现代化转型以来,乡土中国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方面的变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存在,难以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衡量。”但她希望,读者能够因为她的这本书,而对 “我们的社会、文化与现代化进程多一个思考的维度”。 毕竟,“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子宫。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的农村,而且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让更多的农村变成城镇,已经成为民间和官方一致认可的关于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战略。作为战略也好,作为破解中国改革开放瓶颈的钥匙也好,都需要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甚至工业化、全球化的高度去认识,但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并承受了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苦难和变革的农村,正在走向衰败不但是既成事实,也是趋势所在。那里的树木、小河、鸟儿在我们的回忆中依然美好但却逐渐模糊,那里的平静祥和、自然淳朴、宗族礼教在历史的视野中依然浓墨重彩,但在现实中却逐渐消失。我们是应该因留恋乡土中国的内敛宽厚而在主流的工业文明中保卫记忆中的这些美好,还是应该为求取工业文明的高效实用而蚕食它们?这是读完《中国在梁庄》后不得不引起人们思考的问题。

每一部关于农村问题的深度报告,都能引起 “三农”问题的革命性变革,因为,每一个中国人,几乎都是农民的儿子。但愿 《中国在梁庄》能够让更多的人全面、客观地认识农村的现状,科学、认真地思考,从而去建设中国千万个 “梁庄”的未来。

猜你喜欢
梁庄梁鸿乡土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我为什么要再写“梁庄”
《梁庄十年》:立足大地,见证时代的变迁
不因人热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梁鸿,走不出的梁庄
乡土中国
不因人热
梁鸿尚节
故园归去却无家:评梁鸿的梁庄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