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市的大事。县里的4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突然关门停业,负责人下落不明,2500多名村民储存在合作社的1.1亿元钱款也不知所踪。经过正规审批的合作社为何会被不法分子利用,上亿元的资金说没就没了呢?相关人士认为,这4家农民资金互助社没有明确的身份和监管机构是主要原因。
创建金融机构,为合作社成员提供金融服务,是国外经济合作组织一个普遍的、重要的服务内容,这些金融组织一方面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同时也成为政府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和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支撑,向农民提供融资服务的重要渠道,扶持农业农村发展、消除农村贫困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也有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发展内部资金互助业务,但鉴于合作经济组织的特殊性,一些不法分子钻政策空子,以合作社之名谋一己之利,于是灌南县事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国发【2009】40号文件曾经明确提出,“鼓励供销合作社的企业法人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参与组建村镇银行。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互助合作保险试点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的业务合作。”国家为何如此看重供销合作社这个全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所发挥的作用呢,它及其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没有能力避免类似灌南县问题的发生呢?
“供销合作社作为我国最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健全的基层网络资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开展金融服务特别是信用合作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戴公兴在中国合作社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论坛上所言非虚。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短缺,除了体制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农村分散,农户经营规模小,服务成本高,风险较大,网点难以覆盖以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供销合作社长期扎根农村,熟悉农村市场,了解农民需求,通过大量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开展农村综合服务社,与农户和普通中小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并经营加工农产品,拥有相对较多的农户生产经营和信用信息,掌握农户的现金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风险识别问题。同时,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拥有遍布城乡的经营服务网络,具有其他部门、机构或企业难以比拟的优势。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有各类经营服务网点78万个,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县以下的农村。
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经济实力日益壮大,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截至今年7月底,全系统资产总额为8656.6亿元,所有者权益突破2000亿元,达到2016.9亿元,1—7月份,全系统已实现销售总额13151亿元,利润87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8.6%和17%,预计全年销售总额将超过2.5万亿元,资产总额将接近1万亿元。资产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为供销合作社开展金融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近年来,不少地区供销合作社秉承多元化发展思路,大胆探索农村金融服务,通过与社会资本联合、与政府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合作等途径,发起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和农信担保公司,探索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和农业合作保险,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村镇银行建设。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有小额贷款公司29家,贷款金额22.7亿元,担保公司74家,担保金额39.4亿元,参股农村商业银行或村镇银行23家,设立资金互助组织31家,贷款金额1.5亿元,规范开展内部资金互助的专业合作社151家,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模式,为供销合作社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服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创造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危害性大,只有具备防范风险能力、能把防范风险作为开展金融业务生命线的组织、资本,才能最终在农村金融市场赢得农民的信任。供销合作社如今已经成长为这样一个组织,并在地利人和的优势下,正审慎、稳健地为农民资金安全、增值及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竭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