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行

  • 好民与好官
    作弊,江苏巡抚张伯行表态要追查,而两江总督噶礼却极力反对。噶礼不仅是张伯行的顶头上司,还是康熙奶娘的儿子。张伯行却仍然坚持原则,于是发生了督抚之争。虽最终张伯行取胜,但中间也付出有理却被革职的代价。好官的共性是认真履职尽责,严格遵纪守法,坚持一心为公。范仲淹的无私奉献,林则徐的敢于抗命,张伯行的刚正不阿,还有于成龙的清正廉洁,包拯的不畏强权……一句话,把权力当成服务和履职的载体,把自己的利益时刻放在之后,这种“不易”許多官员未必能做得到。做好民不易,当好官

    检察风云 2024年5期2024-03-08

  • 《白鹿洞学规》精神与台湾书院的具体实践
    规》;朱子学;张伯行;陈璸;台湾书院学规[中图分类号]  K2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23)06-0015-08Influence of  Bailudong Academic Regulations and the PracticalSpirit of Academic Scholars in TaiwanDENG Hongbo,WU Danru(Yuelu Academy,Hunan University,Chang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6期2023-12-07

  • 却赠檄文
    一”的清代名臣张伯行,曾任地方按察使、巡抚、礼部尚书等职。他一生以周敦颐的“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自勉,始终坚持清正自守,且政绩卓著,成为古代廉吏的典范。张伯行极为注重品行操守。他曾说:“为人要诚实,存心要谨慎,学术要醇正,品行要端正,操守要清廉,任事要勤敏。此居官之急务也。”升任江苏按察使后,张伯行未按当时“惯例”给上司送礼,还公开表示:“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次年,康熙皇帝南巡。到苏州境内,康熙对随行大臣说:“朕听说张伯行任官非常

    检察风云 2023年13期2023-07-27

  • 中原文化的道成肉身
    刘士林张伯行(1652—1725),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卒谥清恪。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历任福建、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以清廉刚直称,为士大夫之楷模。其学宗程、朱,著有《正谊堂文集》等,及门受学者数千。康熙帝赞誉:“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清史稿》记载:“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2014年3月18日,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

    书屋 2023年4期2023-04-20

  • 清初理学视角下的“三苏古文”选评 ——以张伯行为中心
    八大家类选》、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沈德潜《唐宋八大家古文读本》、刘大櫆《唐宋八家文百篇》等。储欣等人的选本体例较大,独有张氏选本较精简,方便流通,评语多从理学角度出发。从张氏选本可看出清初文化导向,展示理学与文学间的矛盾。从理学角度来看,张氏《唐宋八大家文钞》标志着清代“理学家之理学”与“文学家之理学”[1]分化的开始,有着典型性意义。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对古文的评述并不成功。一、张氏选本的体例与选编思想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与茅坤选本同名,体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3期2023-02-08

  • 一杯水包含了什么
    为民造福。清代张伯行说过一句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做官做到别人敬一杯酒都怕玷污你的人格,其清廉之名节,也就抵达让人无法不仰望的境界。这一杯水,标志的是子孙的幸福。世间没有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后代,怎样去爱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一个真正爱自己的子孙,就必须使他们明白:自己的双手永远比长辈的权力和遗产可靠。世界是公平的,活在权力的幻觉和物质享受中的人,其名字随着职位的失去而黯然无光。活在百姓心

    中外文摘 2022年12期2022-08-02

  • 慈心善语
    自我国清代名臣张伯行写作的《禁止馈送檄》。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时,江南官场贿赂之风盛行。一日,六合县县令将自己绘的一幅画悄悄送到张伯行府上请其指教,张伯行回家后拿起画卷,竟从画轴里抖出一根金条。于是,张伯行找来县令,还赠一幅字画。县令欣喜收下,谁知回去后竟也从画轴里抖出根金条,再看张伯行所题墨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至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县令阅后甚是羞愧。“恩深必报,德盛必崇。”我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

    慈善 2022年4期2022-07-15

  • 听廉政故事 悟为官之道
    而深刻的理解。张伯行《却赠檄文》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解读】以张伯行的行止事迹说明,小事小节是恪守廉洁的第一道防线,良好

    环境 2022年8期2022-05-30

  • 河南新编廉政戏剧《张伯行》的语言特色研究
    编廉政历史剧《张伯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作为河南“廉政文化三部曲”的压轴之作,该剧凭借精彩的剧情和精湛的演技获得广泛好评,对弘扬主旋律、传播廉政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语言艺术入手,探讨剧中人物唱词和念白的运用对剧作的影响。调配语音,唱词灵活生动语音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戏曲唱词和念白的直接承载者,对观众形成第一层的感官冲击。巧借语音表达的优势,可以用优美的旋律浸润欣赏者的听觉系统,使其感受美的熏陶。谐音随“谐音”是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达到说

    文化产业 2022年7期2022-04-09

  • 清正持敬张伯行
    矩改了,新巡抚张伯行大人不收礼了。六合县王知县不死心,他辗转找到张伯行的家里,送上一幅山水画,敬请“指教”。张伯行回来后,掂掂这幅分量颇重的山水画,一下子就发现了藏在画轴里的金条。张伯行没有声张,他把这位王知县找来,连连夸赞他的画画得好。最后,张伯行温和地对王知县说:“你的画我收下了。为了礼尚往来,我也送你一幅字吧!”王知县很高兴,接过巡抚大人回赠的墨宝就回去了。回到家,王知县一抖开,画轴里掉出一根金条来。仔细一看,正是他送去的那根金条。再看这幅字,“一丝

    党员文摘 2022年6期2022-04-06

  • “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
    一位大清官,叫张伯行,河南兰考县人。张伯行历官近30年,一贯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对上敢于揭露权势煊赫的贪官污吏,对下为民请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在任上,从不携带家眷,不贪图享受和损公肥私,一直过着清寒简朴的生活。他的日用米面菜蔬寸丝尺布以至磨面用的牛和磨石都是从河南老家运至江南任所,仅用江南清水一杯,真正做到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身为堂堂巡抚,有80个享受朝廷奉禄的名额由张伯行支配,一般官吏都用来安排自己带来的家丁亲友,他却一个不要。每到一处,他都积极筹资

    闽南风 2022年2期2022-02-24

  • 自尊不是别人给的
    秋 康熙年间的张伯行,官至礼部尚书,为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康熙曾称赞其“居官清正,天下所知,为天下清官第一”。当初他任江苏巡抚的时候,他的本家一位秀才来到他这里想求个一官半职。 秀才见到张伯行张伯行问秀才想做些什么?秀才说:“我文采很好,可以当师爷。”张伯行说:“你既然文采很好,为什么不去考举人?” 秀才说:“我考了几次都没考上,就不去了,太丢人了。” 张伯行问:“既然考不上丢人,那你来我这里就不丢人吗?” 秀才说:“大人只要不往外說,我就不丢人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49期2021-12-28

  • 奏折与赌局
    一厢,江苏巡抚张伯行紧急奏报副主考官赵晋受贿舞弊、主考官左必蕃失察,激起民愤。总督、巡抚所报案情性质完全相反。因此,康熙一边派遣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为钦差大臣,火速赶赴江南,彻查这次科场案,一边不断密令李煦“再打听,速奏”。紧盯案情钦差大臣兼程赶赴江南,坐镇扬州着手调查案情。会审中,赵晋等3名考官承认受贿。钦差大臣将他们当场撤职锁拿,以为案情清楚,准备结案。接着,提审已中举人的行贿考生程光奎、吴泌,结果让在场的人大为惊愕。钦差大臣张鹏翮出题,令吴泌

    领导文萃 2021年23期2021-12-16

  • 古代清官的数字雅号
    一巡抚”。清代张伯行居官清正廉明,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张伯行曾特地撰写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段话仅五十六个字,共享了八个“一”,张伯行由此赢得了“八一巡抚”的美名。

    恋爱婚姻家庭 2021年27期2021-09-23

  • 古代清官的数字雅号
    一巡抚”。清代张伯行居官清正廉明,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张伯行曾特地撰写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段话仅五十六个字,共享了八个“一”,张伯行由此赢得了“八一巡抚”的美名。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1年9期2021-09-22

  • 古代清官的数字雅号
    八一巡抚。清代张伯行居官清正廉明,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张伯行曾特地撰写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段话仅五十六个字,共用了八个“一”,张伯行由此赢得了“八一巡抚”美名。(郝景田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2020年12月11日/图 雨田)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1年5期2021-06-24

  • 古代清官的数字雅号
    八一巡抚。清代张伯行居官清正廉明,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张伯行曾特地撰写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段话仅五十六个字,共用了八个“一”,张伯行由此赢得了“八一巡抚”美名。(郝景田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2020年12月11日/图雨田)

    思维与智慧 2021年15期2021-05-24

  • 爱“廉”杂说
    南第一清官”的张伯行,正因康熙帝的信任与支持,才得以蹚过浑浊的河流,干干净净地上岸。与上述杨震一样,张伯行也无法与身边的贪官污吏和谐相处。张伯行调任江苏按察史,无视当时官场“潜规则”,不肯向总督与巡抚送礼。一般来说,四千两银子只是个平均数。对于张伯行“一毛不拔”的行为,总督怒了,巡抚也怒了,于是两人联合起来压制他。康熙帝南巡到达江苏,希望地方荐举贤能官员。督抚二人递交了一批名单,心照不宣地抹去了张伯行的名字。谁知康熙早就心中有数,开口就问:我听说张伯行清白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1年8期2021-01-13

  • 清初理学儒臣张伯行经世事功探赜
    430074)张伯行(1652-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历侍康、雍二朝,为官二十余载,官至要职。他为官清正廉洁,颇具政声,康熙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其病逝后雍正帝赐谥号“清恪”,荣宠备至,洵为罕见。作为儒臣,张伯行不仅以政绩饮誉其时,而且谨守程朱理学,深造自得,建树尤多。有清一代,以大儒为名臣而从祀孔庙者,仅有三人,张伯行便是其中之一。清人称其“学术事功,炳耀天壤……鲜有伦比”“醇德礼功,辉映两朝,为邦家之瑞”[1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12-27

  • 《正谊堂丛书》与《正谊堂全书》考论
    7)清康熙末,张伯行编刻《正谊堂丛书》①55种(下称“康熙本”)。同治间,左宗棠设正谊书局,延请杨浚重刻《正谊堂全书》63种;后正谊书院又续刻5种。由于《正谊堂丛书》已散佚10余种,故今人只知《正谊堂全书》68种(下称“同治本”)之目,而对于《正谊堂丛书》55种之目未知所以,甚至是张冠李戴,贻误他人不浅。因此,本文根据《张清恪公年谱》(下称“《年谱》”)、《正谊堂文集》和《续集》、《正谊堂全书》第一册以及《中国古籍总目》等的相关记载,对康熙本的编纂和刊刻,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12-24

  • 丝粒名节厘毫脂膏
    孙葆元张伯行在清康熙四十二年调任山东济宁道时五十二岁。适逢当地旱灾,农民绝收,当务之急是让农民有饭吃。饭从何来?粮仓内有粮,可是却不敢动,那是皇粮,关系国家命脉。无计可施之際他从家乡河南仪封调来钱粮并缝制棉衣救济灾民,那些粮钱是他自己家里的,非公帑库存。这仍然是杯水车薪,他的奏疏一直禀报到紫禁城。康熙接报,旨令各道赈灾,允许他开仓济民。他打开粮仓取出两万两千六百石粮食赈济汶上和阳谷两县的灾民。这本是一个拯民利民之举,上有政策,下有应策。偏偏有人节外生枝,指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0年8期2020-10-28

  • 为官清廉张伯行
    在多个场合提到张伯行,他说:“我一直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赈灾有功 勤政爱民张伯行(1651—1725),河南仪封(今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考中进士后没有立即去做官,而是在家中口诵手

    群众 2020年16期2020-09-21

  • 清代天下第一清官
    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他做官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百姓称赞他是“天下第一清官”。在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授任山东济宁道,当时正值灾荒,人民流离失所。他就让人从家中运粮食救济灾民,又捐出钱帛分发给百姓。到任后,他立即开仓赈济,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为此,他被指控擅动仓谷,应该革职问罪。张伯行认为“仓谷为轻,民命为重”,据理力争,最终使上司免去了给他的处分。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按照当时的官场旧例,新任的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尊敬,也表示请求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 2020年23期2020-06-21

  • 《正谊堂丛书》与《正谊堂全书》考论
    作用。关键词:张伯行;《正谊堂丛书》;左宗棠;正谊书局;正谊书院;《正谊堂全书》中图分类号:G2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1-0071-08Abstract: There is little knowledge about the categories of Zhengyi Tang Series and  Zhengyi Tang Quan Shu by Zhang Boxing in the Kangxi Dyna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5-12

  • 土天牛与奇石
    令周显道给巡抚张伯行献上一块奇石。张伯行为官清廉,见此石通体金黄似玉,便献给了康熙帝。康熙帝命能工巧匠雕刻出一方九龙印,随身携带,不久,多年的腰疼病竟与日渐轻,太医称这与奇石有关。康熙帝大喜,赏张伯行黄金千两,周显道连升三级为怀安知府。一块石头就能连升三级,周显道赶紧找来女婿方宝才,问他石从何来,方宝才说石头是他在山上捡到的。周显道忙命女婿多带人手,继续在捡石处细细寻找。正在这时,有人来报,说州府境内数千亩甘蔗田连遇虫灾。害虫身披甲壳,长着大牙,专门啃咬甘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20年3期2020-04-24

  • 张津官箴传后世
    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曾自撰《禁止馈送檄》示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句被誉为清廉从政的“金绳铁矩”是张伯行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任江苏巡抚后总结出来的,在此之前,有位明代御史张津有类似的说法,张伯行应受到了张津的影响。张津,字广汉,号罗锋,广东博罗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第二年,也就是弘治元年(1488 年),授张津建阳知县。县衙前的“戒石亭”内立了一块大石碑,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19期2019-12-23

  • 张伯行:不取民一文
    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康熙年问,张伯行却因“不取民一文”,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他一生为官清正自守,政绩卓著,成为古代廉吏的典范。操守清洁张伯行自幼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家学家教深厚。他熟读经史,深知“宫无大小,在得民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作为士人,他为官时民胞物与,心怀天下,砥砺道德,培养能力,出仕后廉洁奉公,时政为民。儒家自律、诚敬之道,对张伯行的为人、居官有深刻影响。他回答康熙皇帝的褒奖时说过:父亲当年常

    国企管理 2019年12期2019-09-10

  • 廉洁自持的循吏
    。康熙时期名臣张伯行在1706年被提升为江苏按察使,是当时巡抚的属下。当时官场流行送礼之风,新任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期其能提携。张伯行廉洁自持、秉性耿直,对此腐败习气深恶痛绝:“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他拒绝收礼送礼,打破当地官场潜规则,得罪了总督和巡抚,受到他们的排挤。1707年,康熙亲巡江苏,在当地总督和巡抚举荐名单中,没有看到具备良好官声的张伯行,就质疑总督、巡抚举荐不公。康熙当场破格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1709年,张伯行调任江

    公务员文萃 2019年6期2019-07-10

  • 新编历史剧 张伯行
    苏、北京人 物张伯行——字孝先,江苏巡抚。噶 母——噶礼之母,康熙乳母。噶 礼——两江总督。康 熙——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皇帝。张夫人——张伯行夫人。张鹏翮——钦差大臣、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丁尔戬——落第廪生。老秀才——落第老人。太 监——传旨者。吴 泌——行贿考生。程光奎——行贿考生。左必蕃——江南乡试主考,副都御史。赵 晋——江南乡试副主考,翰林院编修。常 保——张伯行仆人。师 爷——噶礼师爷。李 奇——安徽巡抚师爷。众官员、众秀才、众百姓、众官兵

    艺海(剧本创作) 2019年4期2019-06-23

  • 本资民用不为殃
    龙(湖南邵阳)张伯行为官清廉,康熙难得开金口,开口即为金誉,“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人间事说不清,好事多磨,好人多难,好人好事好像做不得似的。张伯行在清朝做清官,做得不顺。大家都晓得,张公调任江苏巡抚,照大清前乌龟规则,张公当照着爬,给总督噶礼等一干人马送见面礼。张公却一分钱也不给,便与总督等官僚关系不协,掣肘甚多,自然多是阴着来。后来矛盾公开化,一次,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收取贿赂,张公弹劾赵某,赵某后台正是噶礼,官场关系“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事情闹得蛮

    清风 2018年10期2018-11-19

  • 一篇檄文可作镜
    蒋光宇张伯行(1651年—1725年),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他为官二十余年,刚正清廉,从不收受礼物,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张伯行被任命为江苏按察使。按照当时的官场潜规则,新任的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白银四千两),可这数目等同于张伯行20年的俸禄总和,要是不贪污不搜刮民脂民膏就不可能筹到这笔钱。张伯行根本不想巴结上司,对这种腐败之风深恶痛绝

    共产党员·下 2018年4期2018-11-01

  • 一篇檄文可作镜
    张伯行(1651年—1725年),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他为官二十余年,刚正清廉,从不收受礼物,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张伯行被任命为江苏按察使。按照当时的官场潜规则,新任的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白银四千两),可这数目等同于张伯行20年的俸禄总和,要是不贪污不搜刮民脂民膏就不可能筹到这笔钱。张伯行根本不想巴结上司,对这种腐败之风深恶痛绝,说:

    共产党员(辽宁) 2018年8期2018-05-21

  • 康熙如何处理科场舞弊?
    ,会同江苏巡抚张伯行(汉人)及他的上司两江总督噶礼(旗人)一起审理此案。案子其实并不复杂。被人举报“平日不通文理”却中举的吴泌和程光奎二人被押到扬州复试。尽管复试试题并不算难,无奈这两位确系草包,其复试结果可想而知,考得驴唇不对马嘴,严刑拷问之下真相很快大白。原来,徽州府歙县考生吴泌系扬州盐商吴宗杰的独子,家产百万,当铺、钱庄遍布江淮。然而吴泌却不愿当商人,一心一意想做官,可惜满肚子肥油却无墨水,于是便企图花钱买个举人的功名。另一个新科举人程光奎也是如此。

    小康 2017年20期2017-07-27

  • 干群关系之张伯行
    本也是很多的。张伯行之干群关系,是另种版本,患难,友情见真情;下台,民意见真章。张伯行被撤职了,锄者忘其锄,店家忘其营,来归相怨怒,只因抱不平,“时百姓闻先生将解任,皆罢市撤业,数万人围集公馆,哭声震扬城,欲相率赴京叩阍。”此处三五个地方可见民意真章,一者,张公是被撤职了,非在台上,百姓在挺他;二者,一个人挺他不算,数万人呐;三者,百姓都在干活的,活都不干了;四者,从来皆百姓告官至上京京控,这里却是为保官而要群体上访;五呢?百姓眼泪汩汩流啊,不动真情是没得

    醒狮国学 2017年6期2017-07-05

  • 张伯行“清官天下第一”
    第一”有三个,张伯行就是其中之一。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清代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康熙三十一年补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人、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为官数十载,一直忠于职守,清正廉洁。张伯行生活在康熙中后期,那时康熙开始对下属官员多有放纵,贪贿之风渐起,官员间送礼已成俗例。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时,已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按照当时的旧例,新到任的下级官员,要给上司送礼,一是表示

    公务员文萃 2017年3期2017-03-28

  • 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
    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公元1651年~公元1725年)。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贪腐。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

    支部建设 2017年3期2017-03-14

  • 江南织造真是康熙的情报站?
    奏报,江苏巡抚张伯行也上了奏折,呈报了相关情况,康熙大怒,命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前去查处,同时命两江总督噶礼、安徽巡抚梁世勋以及张伯行等三人也参加会审。由以上5名高官组成的“专案组”很快找到了线索,初步查明副主考赵晋以及同考王曰俞、方名等人都存在勾结考生作弊的行为,但在案情要进一步深挖的时候,总督噶礼和巡抚张伯行却发生了分歧,噶礼主张结案,张伯行认为犯罪嫌疑人所交代的行贿细节还没有完全弄清,应继续深挖,看看幕后还有没有其它人。噶礼和张伯行一向有矛盾

    廉政瞭望 2016年21期2016-11-26

  • 官员撕逼引出的“诈尸案”
    熙五十一年的“张伯行噶礼互参案”说起。康熙平定天下后,对帮他获得巨大成就的明珠、曹寅等朋友和功臣极为“义气”,当这些功臣犯错时,康熙念及旧情,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多口头警告一下。所以到了康熙朝后期,政局未免文恬武嬉,贪污成风。如果单纯看噶礼的履历,看不出什么究竟,只知道他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督运军粮,在陛见时应答有度,得到康熙帝赏识,自此平步青云……其实这里面隐藏了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那就是:噶礼的妈妈是康熙帝的乳母,噶礼和康熙是“同乳

    山海经 2016年13期2016-11-26

  • 江南织造真是康熙的情报站?
    奏报,江苏巡抚张伯行也上了奏折,呈报了相关情况,康熙大怒,命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前去查处,同时命两江总督噶礼、安徽巡抚梁世勋以及张伯行等三人也参加会审。由以上5名高官组成的“专案组”很快找到了线索,初步查明副主考赵晋以及同考王曰俞、方名等人都存在勾结考生作弊的行为,但在案情要进一步深挖的时候,总督噶礼和巡抚张伯行却发生了分歧,噶礼主张结案,张伯行认为犯罪嫌疑人所交代的行贿细节还没有完全弄清,应继续深挖,看看幕后还有没有其它人。噶礼和张伯行一向有矛盾

    廉政瞭望 2016年11期2016-11-19

  • 张伯行“清官天下第一”
    第一”有三个,张伯行就是其中之一。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清代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康熙三十一年补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人、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为官数十载,一直忠于职守,清正廉洁。张伯行生活在康熙中后期,那时康熙开始对下属官员多有放纵,贪贿之风渐起,官员间送礼已成俗例。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时,已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按照当时的旧例,新到任的下级官员,要给上司送礼,一是表示

    中外书摘 2016年8期2016-07-26

  • 儿子作恶,母亲灭亲
    下去了,派大臣张伯行南下江苏秘密查案,结果噶礼反咬一口,强烈要求革去张伯行之职。此事闹得很大,几千名老百姓去为张伯行喊冤。不过,康熙念及噶礼做事勤快、能干大事,未对他加以深究。这件轰动一时的大案没成为压倒噶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最终促成康熙法办噶礼的,居然是噶礼的母亲,也是康熙的乳母。噶礼的母亲不喜欢噶礼的所作所为,有一天她在皇宫中遇到康熙,便将儿子的贪污和暴行如实相告,同时也为张伯行喊冤。康熙对她的大义灭亲之举很满意,感叹说:“连噶礼的母亲都以噶礼的行径为

    百家讲坛 2016年8期2016-07-23

  • 既廉且能?守正养德
    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廉洁自律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贪腐。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

    紫光阁 2016年1期2016-05-30

  • 雍正反腐启示录
    身为江苏巡抚的张伯行,在第一时间,将此事整理成奏折,并上呈给了康熙皇帝。张伯行曾是福建巡抚,在清朝政坛上以廉洁著称,还曾被康熙赞誉为“清官第一”。而下令围捕江宁举子的噶礼,则是康熙身边的红人,是一位满族高官。他此前在山西任职时,就有多次贪赃不法的记录,但并未受到康熙皇帝的惩处。所以,在常人看来,这次张伯行的行为可能会吃亏,因为一旦康熙不追究噶礼的责任,噶礼必然会报复张伯行。看到张伯行将此事上奏朝廷,身为主考官的左必蕃坐不住了,他也拟了一份奏折,首先承认此次

    妇女之友 2016年2期2016-04-08

  • 康熙帝判决噶礼张伯行互参案心路历程探究
    康熙帝判决噶礼张伯行互参案心路历程探究毕卫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康熙五十年(1711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辛卯江南科场案。科场案审理尚未结束,又突发互参案,即两江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互相参奏案。噶礼与张伯行之间不但互相攻讦,公堂对质时,两人还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康熙帝先后两次派出钦差大臣,会审长达8个月之久,仍未结案。在多数官员偏向噶礼的情况下,康熙帝对如何判决噶礼与张伯行互参一案摇摆不定,难以决断。最终,经过慎重考虑,康熙帝

    枣庄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2-15

  • 张伯行的“一清二白”
    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张伯行做官虽晚,但他任官始终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因而声名闻于天下,不但康熙皇帝对他多次表彰、擢升,百姓也称赞他是“天下第一清官”。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二年),江苏乡试发生了作弊案,副主考赵晋内外勾结串通,大肆舞弊,发榜后,读书人议论喧哗。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由于牵涉到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案子错综复杂,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张伯行愤而上奏弹劾噶礼。噶礼买通官吏,得到张伯行弹劾奏稿。然后

    文史月刊 2016年1期2016-01-28

  • 康熙兄弟“诈尸”奇案
    礼遭“刺儿头”张伯行弹劾这不是什么鬼怪故事,而是清代著名学者钱咏记录在《履园丛话》第一卷里发生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六月二十日的真实事件。事情还要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张伯行噶礼互参案”说起。康熙朝后期,文恬武嬉,贪污成风,噶礼便是其中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噶礼的母亲是康熙帝的乳母,如此说来噶礼和康熙可谓“同乳兄弟”,这份情谊使康熙帝势必会重用噶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噶礼被任命为户部侍郎,旋擢两江总督。正所谓小节不惩,必成大奸,贪污无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6年1期2016-01-06

  • 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
    张伯行(1651—1725),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康熙曾称誉其为“天下第一清官”。②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任山东济宁道,正好碰上灾情严重,粮食歉收,他马上派人回老家河南把家里存粮装船运往灾区,又赶紧制棉衣,以救百姓饥寒。③不久,康熙诏命赈济,张伯行亲自到汶上、阳谷两县,开仓放粮两万多石。康熙南巡时,特意赐匾“布泽安流”奖励。④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按当时的惯例,新任的官员要给巡抚、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1期2015-12-21

  • 让康熙大帝惊诧的“诈尸案”
    去路,此人名叫张伯行。康熙五十一年二月,时任江苏巡抚的张伯行弹劾噶礼于上年江南乡试中做手脚,一时引起朝野震动。一来,科考上的舞弊最容易引起士子不满,引发大案;二来,张伯行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是个人见人怕的刺儿头,他与噶礼开撕,不能不惹动天下人侧目。康熙刚开始还想维护噶礼,但是偏偏有个最该维护噶礼的人站出来支持张伯行了。这个人就是噶礼的母亲、康熙的乳母。《啸亭杂录》卷十有言,噶礼的母亲“不喜礼之所为”,张伯行弹劾噶礼的时候,有一天老太太正好去孝惠章皇后处问安

    晚报文萃 2015年9期2015-11-14

  • 清官办的糊涂事儿
    周礼张伯行是“大清第一清官”,深受康熙帝的赏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好官,却在晚年办了一件糊涂事,甚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情发生在康熙五十二年(1714),江苏巡抚张伯行在检查商船贸易时,无意中发现巨商张元隆与两江总督噶礼有勾结。张元隆是何许人也呢?他是当时有名的海外贸易商,他组建的商船规模十分庞大,他们往返于日本和东南亚,主要出口大米、丝绸、茶叶、瓷器等,经济实力相当雄厚。本来张元隆打算再造一百艘大船,继续向欧美扩张,但偏偏在这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10期2015-10-28

  • 张伯行:康熙朝第一清官
    张海增张伯行是康熙盛朝的肱股之臣。他自幼勤勉好学,十三岁便熟读四书五经。康熙二十年,赐进士出身。康熙三十一年,补授内阁中书,历任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之职。张伯行一生为官勤勉、清廉,虽几遭奸佞之臣弹劾,但却不改为官时“廉政”的初心。致仕初年,送礼之风日炽,下官奉上官金帛、宝器以求被提点的陋习由来已久,世时朝野盛传“各行省积弊最深者莫如江南”之言,这不禁使时任江苏巡抚的张伯行身负压力。一次,六合县令登门求见张伯行,假借赏画之名,

    看历史 2015年8期2015-05-30

  • 好妻胜珍宝
    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以参照的言行故事。他曾任福建和江苏巡抚,官至礼部尚书。他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他清正廉洁,从不收受下属的礼品,在当地的老百姓中有口皆碑,康熙称其为“天下第一清官”。江苏六合县的王知县业绩平平,但是他总想升官发财。他认真地琢磨了升迁之道,认为除了要有才能和机遇之外,还要有人提携。当时,张伯行任江苏巡抚。王知县心想:若要升官,离不开他。一天,王知县去拜访张伯行,适逢张伯行不在家,他便将随身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5年4期2015-02-12

  • 督抚一掐架皇帝也犯愁
    熙时期的噶礼与张伯行互参案,这对冤家一个是大贪官,一个是大清官,可谓黑白分明,但清官的结局则令人唏嘘。噶礼本是一个“大老虎”,康熙也很清楚。但噶礼是满人,又很能办事,能办事的贪官也算好官。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噶礼任两江总督。为了牵制噶礼,康熙又调著名清官、福建巡抚张伯行任江苏巡抚。在康熙看来,一贪一廉,满汉各一,混搭的模式或许相当于一公和一母两个老虎。谁知,两人掐得更厉害。和雍正时期的田文镜一样,噶礼上任后也开始弹劾治下百官,如前任江苏巡抚于准、布

    南都周刊 2015年9期2015-01-20

  • 诗文中的民生情怀
    来?——〔清〕张伯行《禁止馈送檄》简评:清代大臣张伯行在任督抚时,为杜绝送礼者,写了这篇檄文,高悬堂上,以明其志。此檄一悬出,果然使行贿者望而却步,悻悻离去。当地百姓戏称他为“悬檄督抚”。这段文字的大意是:一根丝,一粒米,都关系到我的名誉节操;一厘金,一毫银,都是民众的血汗钱。少收一分,老百姓受惠就不止一分;多取一文,我的为人就不值一文。谁说行贿馈送是官吏交际难免的平常小事,要知道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损害“清廉知耻”之德。如果你说这些钱物并非不义之财,那么请你

    月读 2014年3期2014-11-15

  • 《国学教你成功》章节选
    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这个职务在巡抚之下。按照当时的官场旧制,新任的官员要给总督、巡抚等上司送礼,以示尊敬,也表示请求以后关照提拔,这大概需要白银四千两。但张伯行秉性耿直,不巴结上司,对此腐败风气深恶痛绝,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可办此?”不但拒绝送礼,在任内还尽力革除地方弊病,整顿吏治,因而得罪了总督和巡抚,常受到他们的排挤。第二年的正月,康熙皇帝南巡到达江苏,要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在举荐的名单中没有看到已闻名朝野的张伯行,康熙皇帝

    新闻前哨 2014年8期2014-09-23

  • 清廉源自亲民
    朋清康熙朝的张伯行,享有“天下第一廉吏”的美誉。他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官做得挺大,却能身居高官而秉持清廉。《新世说》载,在地方当官20余年的张伯行,每到一地,总是轻车简从,不带家眷赴任;每天吃用的米麦菜蔬,一布一丝,甚至推磨的牛、碾米的石碾,都从兰考老家运往任职之所,不沾当地一丝一毫。有次无锡县令送来惠山泉水,他觉得自己清廉如水,也就接受了,后来得知泉水系用老百姓的船运来的,耗费不小,顿觉心中有愧,立即退还。张伯行之清廉,实至名归。清廉为官

    唯实 2014年2期2014-05-06

  • 清廉源自亲民
    乐朋清康熙朝的张伯行,享有“天下第一廉吏”的美誉。他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官做得挺大,却能身居高官而秉持清廉。《新世说》载,在地方当官20余年的张伯行,每到一地,总是轻车简从,不带家眷赴任;每天吃用的米麦菜蔬,一布一丝,甚至推磨的牛、碾米的石碾,都从兰考老家运往任职之所,不沾当地一丝一毫。有次无锡县令送来惠山泉水,他觉得自己清廉如水,也就接受了,后来得知泉水系用老百姓的船运来的,耗费不小,顿觉心中有愧,立即退还。张伯行之清廉,实至名归。清廉为官

    唯实 2014年2期2014-02-14

  • 《近思录集释》绍介
    精良者为叶采、张伯行、茅星来、江永四家。四家旧注中,江永本、张伯行本曾在民国时期刊行过铅印本,而叶本和茅本迄今都无铅印本出版。建国后,虽然《近思录》有各种不同新注出版,但四家旧注一直未能面世。这对爱好和希望深入研究宋理学及《近思录》的读者,特别是想仔细阅读了解《近思录》四家旧注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不过,现在终于有了一本这样的书,可以帮助读者简洁方便地阅读到《近思录》最精良的四家旧注了,这就是2010年10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张京华君輯校的《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2011-04-08

  • 康熙两保张伯行的玄机
    四十九年正月,张伯行就任江苏巡抚。清制,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噶礼是张伯行的顶头上司。噶礼是满洲正红旗人,办事干练,很有能力,官方对他的评价是“勤敏能治事”。在担任两江总督重任前,他的职位是山西巡抚,时人评价他“纵吏虐民,抚山西数年,山西民不能堪”,可谓声名狼藉。然而康熙对他却是爱护有加,不仅对参劾噶礼的奏折不予理睬,反而把他上调到两江总督的重任上。张伯行,河南仪封(今兰考)人,是康熙朝有名的大清官,曾经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并赐他

    百家讲坛 2009年15期20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