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官天下第一,你可能会想到很多人,不过康熙口中的“天下清官第一”有三个,张伯行就是其中之一。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清代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康熙三十一年补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人、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为官数十载,一直忠于职守,清正廉洁。
张伯行生活在康熙中后期,那时康熙开始对下属官员多有放纵,贪贿之风渐起,官员间送礼已成俗例。
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时,已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按照当时的旧例,新到任的下级官员,要给上司送礼,一是表示自己的敬意,二是请求对方对自己多加关照。这礼送下来,至少也要四千两白银。这么大的数目,就算哪个官员想自己出,恐怕也没这么多的家底,所以多是从百姓那里搜刮,然后孝敬上级。
张伯行生性耿直,对此腐败风气深恶痛绝。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不但没有送礼,还下大力整顿吏治,以期至少在小范围内改变行贿受贿的风气。但是如此一来就得罪了他上面的总督和巡抚,所以他要时常忍受他们的排挤。
他上任之后的第二年,康熙南巡到了江苏,让地方官员举荐贤能。康熙看了名单之后,厉声申斥总督、巡抚:“朕听说张伯行为官清廉,是难得的栋梁之才,你们为什么不举荐!”然后转身对张伯行说:“朕是知道你的,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将来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绩来,天下人就会知道朕是明君,善识英才;不过你要是贪赃枉法,天下人都会笑朕不识善恶。”诏令升张伯行为福建巡抚。
张伯行到了福建之后,发现衙门里面帷帐都是锦绣,器皿全是金银,他感到非常奇怪,就把衙役叫过来问是怎么回事,衙役回答说:“百姓帮忙准备的,历来都是这样。”张伯行说:“百姓生活本就不易,我如何能拖累他们?而且我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无须如此奢侈。”然后下令将那些陈设全部撤除,还给百姓,只留下前任巡抚不用的旧物。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张伯行由福建巡抚调任江苏巡抚,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他在赴任之前,就派旗牌官到江苏通知当地的官员,不必为了铺设衙门而摊派百姓。“及入署,四壁萧然,公(伯行)恬然安之。”他从福建行至江苏,一路上只花了一两银子。而在当时,一个太守赴任,都往往携带三百多人,别说给他一两,就算给他一百两恐怕也不够用。张伯行到任之后,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文中写道:“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张伯行说到做到,从未拿过一文不当之财。
在他为官期间,一切属于私人的花销包括米麦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从河南老家带来的。
张伯行知道百姓生活不易,所以对于官员的贪墨行为尤为厌恶。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苏省乡试发生舞弊案,发榜之后,苏州士子哗然,千余人抬财神入文庙,以示抗议。
康熙下令户部尚书张鹏翮会同总督噶礼、巡抚张伯行、安徽巡抚梁世勋共审此案。结果查到此事的原因是总督噶礼与乡试的副主考官受贿,噶礼从中受贿索银达五十万两。但因为噶礼势大,案子审了一个多月还不能定案。张伯行气愤难平,上奏弹劾噶礼受贿,而噶礼听到此事,也立时上奏,弹劾张伯行污蔑上官。而那些审讯此案的人因为惧怕噶礼权势,纷纷依附噶礼。康熙将二人解任,先押往京师。
当时扬州、苏州等县的百姓听说张伯行将被解职,相继罢市。在张伯行上京前,携家带口拿着水果、蔬菜送给张伯行,张伯行坚辞不受。百姓们哭着说“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张伯行听此言,再不能推脱,但只收了一块豆腐、一束菜。在进京的路上,扬州士民担心张伯行路上会遇到危险,数万人在江岸边上集结护送。天下人都知道张伯行是清白的,但案子审下来,竟然是张伯行革职治罪,噶礼免议。
康熙听到这个结果,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降旨,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消息传出之后,江苏百姓欢声如雷,许多人在门旁写红幅,上书“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康熙也手书“天下第一清官”六个字以示嘉奖。
张伯行为官数十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正如他本人所说:“臣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未脱寒酸故态。”而正因为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从不以私废公,才深受百姓爱戴。福建百姓在鳌峰书院的旁边为他建祠塑像;江苏百姓建春风亭为他立祠;山东百姓在五岔口给他立生祠。及他去世,雍正赐“清恪”两个字给他做谥号,说他为官清廉,恪勤职守,而他的名字也得以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