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
- 康熙看清官
皇帝对那类严酷的清官是有警惕的,他的原话是“清官多刻”。康熙皇帝特别不喜欢那种表演型清官,时常呵斥那些装廉洁的官员。河督张鹏翮算是很得宠的大臣,康熙皇帝因其办事不力斥责他“徒有衣食菲薄”。雍正皇帝登基没几日就谕示知州知县,不得“或借刻以为清,或恃才而多事”。也就是说,不要把苛刻严酷当作清廉,不要自以为有才能而政事频出以累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早涉及所谓清官批判的是《老残游记》,比康熙皇帝对清官的警惕晚两百多年。康熙皇帝对某类清官的警惕,并不意味著他鼓励官员腐
杂文选刊 2023年6期2023-06-17
- 康熙看清官
皇帝对那类严酷的清官是有警惕的,他的原话是“清官多刻”。康熙皇帝特别不喜欢那种表演型清官,时常呵斥那些装廉洁的官员。河督张鹏翮算是很得宠的大臣,康熙皇帝因其办事不力斥责他“徒有衣食菲薄”。雍正皇帝登基没几日就谕示知州知县,不得“或借刻以为清,或恃才而多事”。也就是说,不要把苛刻严酷当作清廉,不要自以为有才能而政事频出以累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早涉及所谓清官批判的是《老残游记》,比康熙皇帝对清官的警惕晚两百多年。康熙皇帝对某类清官的警惕,并不意味着他鼓励官员腐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3年3期2023-04-24
- 康熙看清官
皇帝對那类严酷的清官是有警惕的,他的原话是说“清官多刻”。康熙皇帝特别不喜欢那种表演型清官,时常呵斥那些装廉洁的官员。河督张鹏翮算是很得宠的大臣,康熙皇帝因其办事不力斥责他“徒有衣食菲薄”。雍正皇帝登基没几日就谕示知州知县,不得“或借刻以为清,或恃才而多事”。也就是说,不要把苛刻严酷当作清廉,不要自以为有才能而政事频出以累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早涉及所谓清官批判的是《老残游记》,比康熙皇帝对清官的警惕晚两百多年。康熙皇帝对某类清官的警惕,并不意味着他鼓励官员
领导文萃 2023年3期2023-02-15
- 清官文化“装”不出,也“藏”不住
员的污点,包装成清官大肆宣扬。有的地方为争夺清官的籍贯归属闹得不太愉快。还有的地方,把清官文化的宣扬做成了一桩生意。华中某地的长江沿岸,古代一名清官曾旅居于此,当地县政府以这名清官的名义打造了一个廉政文化公园,内设各种娱乐设施,门票50元,游览一圈发现,景区内与该清官相关的景物和遗迹十分稀少,大都是毫无特色亮点的仿古建筑,大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记者还到过一个地方,那里坐拥历史上最知名的清官之一,却处处抗拒这名清官带来的话题和影响力。前两年,该地一名喜好
廉政瞭望 2022年9期2022-07-30
- 清官文化“装”不出,也“藏”不住
员的污点,包装成清官大肆宣扬。有的地方为争夺清官的籍贯归属闹得不太愉快。还有的地方,把清官文化的宣扬做成了一桩生意。华中某地的长江沿岸,古代一名清官曾旅居于此,当地县政府以这名清官的名义打造了一个廉政文化公园,内设各种娱乐设施,门票50元,游览一圈发现,景区内与该清官相关的景物和遗迹十分稀少,大都是毫无特色亮点的仿古建筑,大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记者还到过一个地方,那里坐拥历史上最知名的清官之一,却处处抗拒这名清官带来的话题和影响力。前两年,该地一名喜好
廉政瞭望 2022年5期2022-06-11
- “清官”文豪
三金宋朝有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杨万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杨万里为官清正、做人正派。刚开始做官的时候,他是一个县令。上班第一天,他发现牢房里被关的全是百姓。了解情况之后,杨万里大怒。原来,这些百姓食不果腹,缴不起给朝廷的税,就被抓了起来。杨万里立刻下令:不允许随便抓百姓,每家每户缴税的时间再放宽一点儿。这样一来,百姓特别感谢杨万里,回去都努力地干活,有钱了就赶紧缴税。百姓都说,杨万里是个好官啊!杨万里官儿做得好,诗也写得非常棒。他有一首非常
好孩子画报 2021年11期2021-12-17
- 新时期小说中的反腐与社会生态关系研究
早期改革小说中,清官反腐重公心轻私欲,具有改革想象色彩。在政治小说/官场小说中,除了延续传统的清官反腐外,还出现了丧失公心变味变调的清官反腐,清官家风也摆脱了“夫良妻贤”的既定模式。部分小说中官员灰色权力运作,表现了现实生存法则、权力运作机制对人性的异化对社会生态的破坏。小说刻画的贪腐查处有汲取新闻案件,但还有艺术创作及社会影响的考虑。小说中的贪腐/反腐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但其思考对于反腐倡廉建设有启示意义。关键词:反腐 清官 灰色权力 查处 社会生态新时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6期2020-03-01
- 古代“清官文化”的启示
养浩……这些古代清官,既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了难以释怀的廉洁情结,也启发人们思考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官员清廉则国运兴盛,官员贪腐则国家败亡。对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如果不解决官员的贪腐、奢靡、纵欲、享乐问题,必然会导致人亡政息、国将不国。清官之念长期以来,在古代史料典籍中,在千千万万的百姓心中,对官员都有这样一种理想期盼:他们心中装着百姓,恪守着“清、勤、慎”的为官箴言;他们公正无私、廉洁自律、大义灭亲;他们为了百姓,不惜丢掉乌纱帽,自毁锦绣前程,敢与贪
月读 2019年5期2019-05-28
- “清官甚乐”乐在哪
一步补充说:当个清官,守着俸禄过日子,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倘若心生贪念,还要惦记着河里、江里、海里的水,一旦东窗事发,落入法网,不仅河里、江里、海里的水没你的份,就连自己那口井里的水也难保住。清康熙皇帝也有类似看法。据《清史稿》记载,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植清官。他不是等清官去世后才谥什么号,而是在清官还健在时就予以表彰重用。像大小于成龙、傅拉塔、张鹏翮、彭鹏等,都是康熙发现并加以重用的廉吏。为了勉励地方官员,他还大力宣传
清风 2018年5期2018-11-20
- 莆仙清官文化对高校廉洁教育的启示※
名进士,这些历代清官的事迹和言行汇成了内涵丰富的莆仙清官文化,深深影响了莆仙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莆田历史文化遗产的精髓。今天,我们在大力弘扬莆仙清官功绩的同时,对莆仙的清官群体进行细致的梳理,通过理论思考,探究其成功之道,借古鉴今,探讨莆仙清官文化对高校廉洁教育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一、清官文化的内涵和渊源何谓清官?清官源何而来?清官与清官文化一样吗?《辞海》对清官的解释是“称公正廉洁的官吏,与‘贪官’相对”(《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在古代正史中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5-30
- “清官甚乐”乐在哪里
一步补充说:当个清官,守着俸禄过日子,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倘若心生贪念,还要惦记着河里、江里、海里的水,一旦东窗事发,落入法网,不仅河里、江里、海里的水没你的份,就连自己那口井里的水也难保住。清康熙皇帝也有类似看法。据《清史稿》记,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植清官。他不是等清官去世后才谥什么号,而是在清官还健在时就予以表彰重用。像大、小于成龙、傅拉塔、张鹏翮、彭鹏等都是康熙发现并加以重用的廉吏。为了勉励地方官员,他还大力宣传做
检察风云 2018年10期2018-05-28
- 《老残游记》“清官”反思
塑造了一系列的“清官形象”,如玉贤和刚弼,这些“清官”在“不要钱”的原则之下却表现出更为残忍的行为:杀民如杀贼,蛮横而固执,为自己的升迁做出一系列的血迹斑斑的恶绩。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够对“清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清官”。关键词:《老残游记》;“清官”;批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刘鹗的《老残游记》列为谴责小说之列,并且给予刘鹗揭露清官之恶很高的评价:“摘发所谓清官者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言人所未尝言。”作者刘鹗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
神州·上旬刊 2017年9期2017-10-15
- 广东科举清官在广西民族地区的政绩及成因
义行事是广东科举清官在广西民族地区政绩的主要表现。广东科举人才辈出;封建朝廷对广东官员在职期间的严格考核;两广均有客家移民群体;广东官办学府及家庭注重“淡泊寡欲”的思想陶冶,是广东科举清官在广西民族地区取得政绩的人才、任官制度、民族人口及教育原因。同时,一些“清官”假借朝廷名义增加税收,成为广西民族起义比广东数量多的原因之一。关键词: 广东; 封建社会; 清官; 广西; 民族中图分类号: K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05-30
- 从“清”字管窥古代莆仙官员廉政思想
,涌现出过一大批清官能吏,本文从莆田历史上出现的著名清官入手,分析他们所体现的廉政思想,以史为鉴,为当前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关键词】莆仙 清官 廉政莆田自古文化发达、科甲鼎盛,据《莆田传统文化概论》所载:“自唐贞元七年(791)林藻中进士成为闽人进士之始,至清光绪废科举止的1145年中,莆田一邑中进士者多达2000多人,其中状元11人,又有武状元11人。尤其宋、明两代,莆田科甲鼎盛于八闽,总计有1941人,其中状元9人
长江丛刊 2016年6期2016-11-26
- “清官难断家务事”
之所在。关键词:清官;家务事;家庭纠纷中图分类号: D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3-0191-02作者简介:李丹,硕士研究生,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教务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法学。一、什么叫“清官”,什么叫“家务事”(一)清官的概念。对于什么叫作清官,我们从字面上理解,首先是清朝的官吏,其次是为民做好事的官吏。进一步考察其内涵,在我们自古以来这个官本位的国度里,还有两个内容一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由于人们崇尚虚玄,不
法制博览 2016年8期2016-05-14
- 清官价值的计算公式
吴思清官值多少钱?本文试图给出一种计算公式。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出任浙江省淳安县知县。他本着儒家教条主义的精神,一丝不苟地照章办事,把招待上级领导和同僚过客的费用压回到合乎文件规定的水平上。海瑞上任前,淳安每年向老百姓征收12950两银子,这笔钱主要用于本县的招待费,还要分摊上级政府的招待费。海瑞上任后,经过大力整顿,削减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开支,拒付上级政府摊派的费用,淳安每年向百姓征收的银子下降到925两,相当于原额的7%。仅此一项,海瑞每年为
当代党员 2016年4期2016-05-14
- 浅析我国传统意识中的清官思想
我国传统意识中的清官思想曾盈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朝代的更迭始终没有走出一人掌权的恶性循环。在古代,自魏晋酒瓶官员制度形成以来,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官员越来越多,清官却凤毛麟角。关于清官这个特殊的历史概念,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理解清官的概念、起源,以及清官思想的几种模式,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直至今日,清官思想仍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一、 对传统意识中“清官”的理解清官,既廉洁自律、秉公为政的官员,也是一种靠“官德”维系统治的人治机制,极为历代
商 2016年12期2016-05-09
- “清官难断家务事”
——以法社会学的角度观察
830000“清官难断家务事” ——以法社会学的角度观察李丹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在当今社会的纠纷当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个人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然而,法官在处理各种纠纷的解决方式上也呈现出了多元化,但是,唯独在家务事上,看似有理由有据的背后,法官在审理的过程中,却产生了种种阻碍,其中一点最为关键的就是,有关家务事的纠纷,能否简单的根据法条一判了之呢,背后的社会效应又该如何得到解决
法制博览 2016年23期2016-02-01
- 古代“清官文化”的启示
养浩……这些古代清官,既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难以释怀的廉洁情结,也启发人们思考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官员清廉则国运兴盛,官员贪腐则国家败亡。对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如果不解决官员的贪腐、奢靡、纵欲、享乐问题,必然会导致国将不国。清官之念长期以来,在古代史料典籍的文字中,在千千万万的百姓心中,对官员都有这样一种理想期盼:他们心中装着百姓,恪守着“清、勤、慎”为官箴言;他们公正无私、廉洁自律、大义灭亲;他们为了百姓,不惜丢掉乌纱帽,自毁锦绣前程,敢与贪官污吏、
决策探索 2015年4期2015-09-10
- 论元杂剧的清官主事观念
现出非常明显的“清官主事”观念,特别是在复仇相关剧目中,这一观念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观念的存在与中国历史上的“官本位”思想密切相关。在元杂剧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清官”本人还是含冤受屈的百姓,都认为“清官”身上负有主持公义的责任,也只有“清官”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关键词:元杂剧 清官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具有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作为以等级制为政治文化核心的封建社会,普通百姓是难以得到与掌权者等同的权力的,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只能将命运和
作家·下半月 2015年9期2015-06-30
- 清官情结
一个需求并呼唤“清官”的国度。而我国似乎又是一个出产“清官”特别多的国家,从远古开始直至明清,清官如过江之鲫,历朝历代层出不穷。从皋陶、伊尹、比干、傅说、百里奚、公仪休,一直到姚崇、包拯、况钟、海瑞、袁可立、于成龙,一连串清官纷沓而至,卓荦立世,绵延不绝。我国历代为清官立传的著作很多,二十五史中的《循吏传》《良吏传》《良能传》成为介绍历代清官的百科全书。但是,“循吏”“良吏”“良能”等是否可以和所谓的“清官”完全画上等号,还需具体分析。在廉吏、循吏、良吏、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3期2015-04-20
- 海瑞精神研究
。关键词:海瑞;清官;法律思想;法律实践中图分类号:D691;K207文献标识码: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425(2015)10-0112-04Abstract:Hai Rui was an honest and upright officer, and he left for descendants’ spirit wealth including honest and upright officer spirit, the spirit of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年10期2015-02-20
- 《聊斋志异》的仁政思想与理想清官
的仁政思想与理想清官刘迎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公案小说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而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用了将近十分之一的篇幅阐述了他的公案诉讼理论,这些小说集中体现了蒲松龄的仁政以及清官思想,他希冀通过“仁政”解决清初社会上存在的病态现状,出现“仁爱”“智慧”的理想清官来维持社会正义,为民伸冤。关键词:公案小说;仁政思想;清官公案小说,就是并列描写或者侧重描写作案、断案的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一种历史久远、非常重要的题材。
法制博览 2015年31期2015-02-07
- 明代海瑞对海事廉勤典型培树的启示
:本文揭示了古代清官与当代廉勤典型的关系,分析了海瑞成长发展为大清官的因素,提出了培树海事廉勤典型的具体措施建议。关键词:海瑞 清官 海事廉勤引言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当属明代海瑞。海瑞一生廉洁清正、勤政爱民,其事迹深入民心、流芳万世。研究分析清官海瑞现象,借鉴培树海事廉勤典型,有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古代清官的现代转型----廉勤典型从本质上讲,古代清官是封建社会“人治”的产物,封建统治阶级需要他们来维护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老百姓需要“清官”
中国水运 2014年11期2014-11-27
- “清官”曾国藩如何收礼
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科举出身,从翰林院编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在那之后,他创建湘军,带兵打仗,最后一路做到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以说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我们可以通过曾国藩这个具体典型,观察一下清代地方官员的经济生活状态,观察一下清代官场的潜规则是具体如何运转。成为地方大吏,一個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礼品。一旦升官,任何一位前来谒见的下属,都不会空手而来。身在官场,从始至终片礼不沾是不可能的。如此“不近人情”,不符合曾国藩“和光
方圆 2014年16期2014-09-10
- 漫谈戏曲作品中清官的形象塑造
,从元代到当今,清官戏的创作一直受到剧作家的青睐。在这些戏剧作品中,清官一身正气一心为民,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将欺压百姓的强权贵族绳之以法,为民除害。这类戏剧作品一方面展现出群众百姓渴望官场出好官、出清官的良好心愿,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儒家思想对于戏曲作品、戏曲人物塑造的影响。[关键词]戏曲 儒学 清官从中国古典戏曲产生至今,描写不畏强权、清正廉洁、为民办事、保国安宁的清官好官的戏曲作品不计其数。本文将以闽剧《贬官记》为例系统阐述戏曲作品中清官的形象塑造。《
艺海 2014年7期2014-08-12
- 清官价值的计算公式
吴思清官值多少钱?本文试图找出一种计算公式。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在浙江省淳安县当县长。他本着儒家教条主义的精神,一丝不苟地照章办事,把招待上级领导和同僚过客的费用压回到合乎文件规定的水平上。海瑞上任前,淳安每年向老百姓征收12950两银子,这笔钱主要用于本县的招待费,还要分摊上级政府的招待费。海瑞上任后,经过大力整顿,削减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开支,拒付上级政府摊派的费用,淳安每年向百姓征收的银子下降到925两,相当于原额的7%。仅此一项,海瑞每年为
领导文萃 2014年7期2014-05-24
- 清官亦有腐迹
文/沈栖清官亦有腐迹文/沈栖将封建社会的官吏分为“清官”与“贪官”两大类,大致还是靠谱的。前者受到人们的赞颂和期盼,后者则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当年,“文痞”姚文元在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曾断言:“清官比贪官更有危害性”,说清官善于伪装,有着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纯属扯淡!要不然,现如今“清官戏”怎会如此受到追捧?百姓中怎会依然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清官情结”?但是,封建社会官场“潜规则”所带来的腐朽和黑暗,对清官多少会有一定的影响,真要做到“出
检察风云 2014年17期2014-05-06
- “清官情结”是靠不住的
根据笔者理解的“清官情结”,前者是“清官出现了的时代”,后者是“渴望清官出现的时代”,此种理解显然使人悲怆和伤感。贪官污吏横行肆虐时,人们自然呼唤“清官”横空出世。一些文艺作品中出现的“清官”,与其说是确有其人其事,不如说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精神幻想和道德寄托。古代和现在的社情民意都在传播“清官精神”,且引导和抚慰着社会心理,于是建立在这种社会基础和大众心理上的“清官文化”便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子,“清官情结”也成为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宋代的
杂文选刊 2013年11期2013-05-14
- 清官情结与法治
文◎冯景合清官情结与法治文◎冯景合*翻阅中国的史记和文学作品,可以发现,都用大量的篇幅文章来给清官立传,对他们进行歌颂,当今的影屏,也是如此。可以说,这种对“清官”的肯定和认同已经渗透到全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作为一种情结产生了强大的文化惯性,在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一种崇拜情结背后都有其思想基础,说到底,它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思维方式,并由此传导出公民社会解决纠纷诉求的依赖主体和渠道选择。古往今来人们追求并相信能实现“君子国”、“大同世界”,期盼
中国检察官 2013年19期2013-01-30
- 做清官等2则
做清官小贝的爸爸当上了局长,小贝便要求爸爸每天都吃一碗方便面。爸爸好奇地问他这么做的原因。小贝很认真地回答“因为我要爸爸做一个清官!”这个回答让爸爸有点摸不着头脑,他继续追问说:“吃方便面和做清官有什么关系呀?”小贝拿出一包方便面说:“我听说这里面有防腐剂,只要爸爸每天吃一碗,爸爸就不会腐败了啊!”别具爱心一学生在学校没买到票,就去火车站买票,下面是他排了5个小时后和售票员的对话。问:有去汉口的卧铺票吗?答:没有。问:坐票呢?答:没有。问:那站票有吗?答:
意林 2011年5期2011-05-14
- 宁用贪官不用无能清官?
宁用贪官不用无能清官?□卢华为有人认为清代多贪官缘自俸禄过低,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雍正养廉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没有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方能收到实效。吏治腐败问题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是最高统治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他们千方百计地加以防范,但结果却是防不胜防。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动严刑,甚至屡兴大狱,采取酷烈的手段,亦未能根治腐败。康
领导文萃 2010年17期2010-09-08
- 宁用贪官不用无能清官
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这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方能收到实效。吏治腐败问题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是最高统治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他们千方百计地加以防范,但结果却是防不胜防。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动严刑,甚至屡兴大狱,采取酷烈的手段,也未能根治腐败。到清代,精于治道的康熙政尚宽仁,采取了颇为不同的做法。他认为加强纠察、惩处贪官只是消极的防堵措施,而明智的做法是培养清官。康熙
百家讲坛 2009年18期2009-11-16
- 清官旧藏唐宋元玉器类比分析示例
[关键词]北京;清官;旧藏玉器;类比分析[摘要]清官旧藏玉器中,唐、宋、元玉器比较有代表性,各地出土的与之相对应时代的玉器也很丰富。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均明确的标准器,与旧藏的传世古玉在形制、花纹等方面作对比研究,从而重新找出传世古玉当初的时空与地点,为我们研究、确定传世古玉的年代和归属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经过器形、纹饰、玉质、加工特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拽出了传世品与出土物在断代上的差异,同时明确了传世品的出土地域;二是断代相
文物春秋 2009年4期2009-10-30
- 从民族集体无意识角度阐释历史文学影视中的“清官”
论知识精英们对“清官”的态度如何,历史清官戏的流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将会是一个较为长期存在的历史事实。本文以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为依据,从民族文化心理角度阐释历代清官文学影视流行的基本原因-认为“清官”是数千年民族文化心理机制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沉积于民族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英雄原型之再生和变奏。因此,任何针对历史清官戏的科学态度都只能以此为依据,方可使其为我所用。[关键词]清官;清官文学影视,集体无意识;英雄原型当前活跃荧屏的历史清官戏到底是穿越时空的人性颂歌
电影文学 2009年2期2009-10-09
- 中国人的“清官情结”
孔令广摘要:“清官情结”一直深深地凝聚在中国人心中,透过这种情结我们又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制度的缺失和法治的不健全。而这种情结的产生、发展和消失应该说和社会民主程度的高低是息息相关的,关键词:清官情结:法治与人治翻阅中国的史书和小说、戏剧等,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史料还是文学作品或者民间传说中,都用大量的篇幅文章来给清官立传,对他们进行歌颂。在历代史书中,对清官的称呼一般称之为“循吏”,这种称呼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之后的史书中如《汉书》《后汉书》等许多史书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5期2009-09-18
- 从清官神话到张平反腐小说
命运的希望寄托于清官身上。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便很难实现。面对黑暗现实,民众束手无策,清官情结由此产生。即使今天,面对某些邪恶、腐败现象时,民众依然把希望习惯性地寄托在“清官”身上。从1980年代初柯云路的《新星》中的“李青天”李向南,到张平的《天网》、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天”、“星”给了人们公道和希望),再到《抉择》、《十面埋伏》(张平)、《大雪无痕》(陆天明)、《人间正道》、《至高利益》(周梅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4期2009-09-09
- 《聊斋》中的清官形象
述了《聊斋》中的清官形象,古今俱有,大小、文武、阴阳齐备。清官有“四清”,实际上寄托着蒲松龄的爱憎、信念和艺术追求。本文资料丰富,观点新颖,给人很多启发。关键词:聊斋;清官;特点;蒲松龄情思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12(2009)02-0013-09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聊斋》的印象是歌颂青年男女的情爱录,对政府的官员则是“刺贪刺虐”的,评论家们也多注目于《聊斋》的情爱篇章,在评议涉及官员的篇章中,也多关注《席方平》
蒲松龄研究 2009年2期2009-09-05
- 说破清官惊煞人
”:“贪官”和“清官”。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于“贪官”的无比憎恨,可以说是“必欲食其肉,寝其皮”方才解恨;而对于“清官”,则一律加以敬仰膜拜、感激涕零。由于对清官有一种“盼之如云霓”的迫切心理,在中国民间甚至形成了一股浓郁的“清官情结”,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中国的戏剧等文艺表现形式中, “清官戏”和“清官故事”已经成为一个不衰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热门题材。然而,如果对这些所谓的“清官戏”或者“清官故事”认真深挖下去的话,就会发现这些文艺作品所歌颂的所谓“清官”
唯实 2009年5期2009-06-19
- 说破清官惊煞人
古至今,中国人对清官都有一种“盼之如云霓”的迫切心理,因此在中国的民间就形成了一股浓郁的“清官情结”,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中国的京剧、各地的地方戏、通俗小说以及最为民间化的评书等文艺形式中,“清官戏”和“清官故事”已经成为一个畅行不衰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热门题材。然而,倘若把这些作品中的清官形象与历史镜像中真实的清官一一加以对照,就会发现这些文艺作品中的清官形象,其实都是一些被深度加工后寄托了中国民间审美情趣和诉求的理想人物,与历史真实人物有天壤之别。具体而
百家讲坛 2009年10期2009-06-01
- 清官情结:历史的错位
铁 丘清官和清官崇拜在当今也算一个热门话题,受到社会比较广泛的关注。它时常被人挂在嘴边。也频繁地出现在媒体、文艺作品和学术文章中。但是,今天人们口中的清官和对清官的呼唤。与过去的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从根本上需要给予厘清的问题。在过去人所共知的特定年代里,对于清官。曾经有过这样一些评论:有的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清官。也有的说法认为,清官与贪官都是统治者的工具。他们是一丘之貉:清官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更虚伪、更阴险奸诈的人物。他们
蓝盾 2009年4期2009-04-14
- 清官之恶
能叫得上名字来的清官,多有人格缺陷。他们缺少人文情怀,尤其不具悲悯情怀,高举“不贪”二字,有恃无恐,傲慢无礼。文革前夕,因为大批判的需要,姚文元等提出“清官比贪官更坏”。大意是说,清官搞清明政治,不贪不私,获得百姓的认同,使社会平稳发展,但实际上是延缓了封建社会的灭亡,帮了封建社会的忙。这种论调自然是扯淡,其实清官于社会并没有那么大好处,也延缓不了“封建社会的灭亡”。《老残游记》中,刘鹗有一段关于清官的著名论述:“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意林 2009年4期2009-02-11
- 清官三辩
周丽萍清官是不是吉祥物?有人说,“清官不是吉祥物”。意思是说清官出世之时,是世道黑暗、法制不明、腐败猖獗之时,离一个朝代的灭亡也不远了。那么,这个话有道理吗?清官吉祥还是不祥,是盛世祥瑞还是末代征兆?笔者认为,盛世出清官,越是清明世道,越是清官辈出,没有清官的时代才是最不祥的时代。 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古代清官比较多的时期,恰恰是政治清明、国力鼎盛的时候。西汉文景时期腐败发生率很低,唐太宗时期被誉为“历史上没有腐败的朝代”,康熙一朝在历史上是一个特例——清
廉政瞭望 2008年4期2008-06-17
- 话说清官
就是笔者最初的“清官启蒙”。我想,多数国人的“清官意识”,也便是这样熏陶而来的吧。没有舞台戏曲的浓墨重彩和民间故事的口口相授,清官不会像现在这样深入人心、世代风行。原因很简单,在古代社会中,多数民众都不识字,他们是通过语言而不是文字来认知历史的。其实,“清官”称谓本就起于民间。在二十四史中,对好官一般称为“循吏”、“良吏”、“廉吏”。“清官”一词是受宋元民间清官文学的影响,由民间用语转而被吸纳至官方法律文书中的。时光荏苒,时移世易,中国经历了百年来沧桑,许
廉政瞭望 2008年4期2008-06-17
- “清官思想”与公民意识
开的座谈会上对“清官思想”说了几句不恭敬的话。谈话在《中国青年》第8期发表后,许多热心的读者来信发表意见,有人赞成,但更多的人是反对。短短几句话居然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是本人始料不及的。为了回答各位朋友提出的问题,我想出了“清官思想与公民意识”这个题目,希望以此推进广大青年朋友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清官思想”与清官是两回事。一位温州读者在信中写道:“清官思想保留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美德,凝聚着历史上当政者的许多优秀品质。”我认为这是混淆了“清官思想”
中国青年 1986年12期1986-08-20
- 公案小说和《儿女英雄传》
呢?象包公这类“清官”,当然是效忠皇帝、维护封建统治的。而且,封建统治下的人民,主要是农民,指望着包公这样的“清官”,就看不见封建统治阶级之作为一个阶级压在他们头上,误认为这样的“清官”就可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书中所谓“侠”、“义”,都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与一部分反抗封建统治的所谓“盗”、“贼”对立的。我们有充分理由说,包公这样的“清官”有其欺骗性,虽然我们也反对四人帮那种论调,说什么贪官要比清官好。如果我们认为这类公案小说并不反动,就无法理
读书 1979年9期197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