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编廉政戏剧《张伯行》的语言特色研究

2022-04-09 22:35马玲玲
文化产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唱词

马玲玲

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在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在紧跟时代发展,丰富新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有关反腐倡廉题材的剧作也日渐增多。河南新编廉政历史剧《张伯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作为河南“廉政文化三部曲”的压轴之作,该剧凭借精彩的剧情和精湛的演技获得广泛好评,对弘扬主旋律、传播廉政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语言艺术入手,探讨剧中人物唱词和念白的运用对剧作的影响。

调配语音,唱词灵活生动

语音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戏曲唱词和念白的直接承载者,对观众形成第一层的感官冲击。巧借语音表达的优势,可以用优美的旋律浸润欣赏者的听觉系统,使其感受美的熏陶。

谐音

随“谐音”是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达到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效果。《张伯行》中巧妙地利用谐音现象,不仅使唱词灵活生动,也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可感。

1.——想你可是“四书”“五经”样样精通了?

——不敢说样样精通,但五经之中我起码知道三经。

——哪三经?——《三字经》。

这是钦差大臣张鹏翮奉命到江南调查科考舞弊案时,和新科举人吴泌的一段对白。“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的简称,并不是某一部书的名称,这是求学士子应该知道的常识。对话中巧借我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名称中的“经”字和“四书五经”中的“经”字造成同音效果,让观众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把吴泌不学无术、恬不知耻,全靠行贿主考官得来“举人”之名的纨绔子弟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2.“张伯行,你真行,以下犯上太寡情。”

这是两江总督噶礼,在得知张伯行针对自己涉嫌受贿一事已经上了奏折时,恼羞成怒的唱词。用表示“能干”的形容词“行”,和张伯行名字中的“行”构成谐音,既简短明快,又将噶礼对张伯行参奏自己的嘲讽、愤怒之情表达了出来。

押韵

“押韵”是诗词歌赋中经常用到的写作手法,《张伯行》的唱词中多处用同韵的字,使节奏和谐优美。

1.“早知你是大清官,从来不取一文钱。圣上御笔赐金匾,廉吏美名天下传。得知你来任巡抚,不由老身喜心间。今后恁俩互帮衬,黎民社稷谋周全。多为百姓办好事,多为朝廷来分担。督抚同心担大任,撑起江南一片天。”这是戏剧刚开始,张伯行来到噶礼府中给噶礼母亲祝寿时老夫人盛赞张伯行的唱词。每一句末尾的字都有相同的韵“an”,属于十三辙中的“言前韵”。噶礼的母亲是皇上的乳母,身份比较特殊,但她有很好的大局观。整段唱词句式整齐,韵律和谐,毫无保留地表达出对“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的赞美,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向张伯行学习,以黎民为上,为朝廷和百姓鞠躬尽瘁。唱词表明了老夫人的态度,为戏剧的发展埋下了情感上的伏笔。

2.“可怜我寒窗苦读数十冬,从少年读成白头翁。时乖命蹇屡不中,到头来只落得两手空空。为科考二老爹娘吃尽苦,节衣缩食把我供。二老贫病把命送,临去世还盼我取功名。本想今科能考中,告慰爹娘在天灵。哪料想锦绣文章全无用,科场比的是臭铜。”这是江南科举考试中,众多落榜士子代表——老秀才的一段唱词。每句中有相同的韵“ong”,属于十三辙中的“中东韵”。一句唱词一把泪,声声泣诉江南科场考试中的铜臭熏天。众多科考士子满腹经纶、妙手文章,都比不上那些胸无点墨之徒的真金白银。整段唱词节奏紧凑,音韵协调,把老秀才倾其一生在科举考试中的无奈与痛楚表达得淋漓尽致,引发人们的共鸣。

精选词汇,语言朴实明快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精心选用恰当的词语组成语意丰富的句子,能够最大程度地表达人物情感,推动剧情发展,带动观众情绪。

方言词

戏曲是以方言为载体的,豫剧的载体当然就是地道朴实的河南话。精选有代表性的河南方言词,让《张伯行》中的唱词和念白接地气,充满浓郁的河南味道。

1.“大爷是堂堂新科举人,那咋就不能我站这里了?”

2.“大爷就是买了,咋的,有本事你也买啊!”

以上两例中的“咋”在河南话中读作去声,表示“怎么”。由高而低的直降声调,展现了新科举人吴泌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丑陋姿态。

3.“孩儿我能有啥事呀,都是那个张伯行。”

4.“有啥了不起,砍头我也不怕!”

上面两例中的“啥”,河南话中也读作去声,表示“什么”。第一例用拖长的一个去声“啥”,表明了噶礼对张伯行的不满。第二例用高降的一个去声“啥”,表达了常宝不畏权势,甘愿与张伯行同进退的决心。

5.“大老爷稳坐在大堂前,听我给恁背诗篇。”

6.“今后恁俩互帮衬,黎民社稷谋周全。”

以上两例中的“恁”,在河南话中读作阴平,是第二人称代词。前一例表示“你”,句中指的是钦差大臣张鹏翮。后一例表示“你们”,句中指张伯行和噶礼。

7.“俺家给他送过钱,有钱谁还当孙子!”

8.“大人为俺主公道,严格执法惩贪官。”

上面示例中的“俺”,河南话读作阴平,是第一人称代词。两句话中的“俺”分别指的是新科举人程光奎——科考落第的一个寒门士子。

俗语

“俗语”是人们口头常用的短小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用质朴的话语表达深刻的道理。《张伯行》的唱词中多处用到了俗语,阐明事理,表达情感。

1.“自古有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恩师怎可袒护权臣?”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口头常用的短句,帝王的儿子触犯了法律,要和平民接受同样的刑法,意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张伯行对恩师张鹏翮说的话,表明了他要与噶礼斗争到底,让噶礼认错伏法的决心。

2.“你知道,噶礼是官场上的不倒翁。”“不倒翁”是惯用语,比喻某些善于应付环境而能长期保持自己权位的人。这是张鹏翮劝诫张伯行的话,把噶礼看作官场上的不倒翁,既指明噶礼凭借自己和皇上的关系,长期纵横官场,权势膨胀,作威作福,也暗示张伯行不要一意孤行地与噶礼作对,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3.“你这是在本督背后捅刀子。”“背后捅刀子”是惯用语,指一些人在暗地里做一些对自己不好,甚至背叛自己的事情。这是噶礼对张伯行说的话,指张伯行向皇上参奏自己在江南科考中涉嫌受贿一事,不顾情面,背地里折损自己。一句通俗的念白,使噶礼的不满、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4.“张大人呐,你这次可是捅大篓子了。”“捅娄子”是惯用语,比喻闯祸、惹麻烦。这是张伯行因为上表奏折得罪噶礼之后,恩师张鹏翮的念白,指出了张伯行势单力薄,难以与噶礼抗衡,定会惹祸上身。

5.“封锁消息密不透风,想查明真相比登天还难。”“比登天还难”是口头常用的短语,形容事情非常艰难,就算有再高的本领也难以解决,直接表现出以噶礼为首的江南官场盘根错节,朝廷想彻底查办科举考试舞弊的案件并非易事。

詈语

“詈语”是骂人的言语。使用詈语本不文明,但却通俗易懂,在百姓生活中也不鲜见。戏曲有时会用到一些詈语,来增强人物语言的通俗性和鲜活性,丰富表达效果。

1.“狗官,科场舞弊对我们太不公平了。”

2.“这副对联就送给那些收受贿赂的狗官们吧!”

以上两例都是在科场考试中落第士子的唱词,他们把两江总督噶礼、朝廷委派的主考官赵晋等人呼作“狗官”,并把对联“众多才子名落孙山,宵小之徒名登金榜”送给那些贪官,直接用唱词表现出对江南科场贪腐之风盛行的愤慨之情。

3.“骂你们有眼无珠是轻的,叫我看是你们狗眼瞎。”

钦差大臣张鹏翮亲自领教了新科举人吴泌连“四书五经”都不知道、《三字经》也背不全,程光奎就会写一个“钱”字的浅薄无知。恼羞成怒之余,骂主考官是“狗眼瞎”。堂堂钦差大臣,本该温文尔雅,却被这些贪腐之徒气到口不择言,可见科场腐败对朝廷取士的影响之恶劣。

4.“叫这个胡攀乱咬的疯狗拖下去,乱棍打死。”

5.“什么一字诗,狗屁不如。”

以上两句均出自噶礼之口。第一句是前任安徽巡抚叶九思的管家李奇招供噶礼行贿之后,噶礼气急败坏地称他是“疯狗”。第二句是噶礼对张伯行“一字诗”的无情嘲讽,彻底撕下脸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活用修辞,意蕴丰富深刻

修辞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而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不拘一格的修辞样式对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张伯行》劇作中也巧妙地用到了多种辞格,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比喻

“比喻”是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打比方,使所比事物形象化,让人印象鲜明。

1.“帮儿白,白似玉;叶儿青,青凌凌。”噶礼的母亲过寿,各路达官显贵都送来了贵重的寿礼,张伯行却送给老夫人一桶自己种的青菜,并把青菜的帮儿比作玉,喻指洁白无瑕,洁身自好,表明了自己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态度。2.“我的儿噶礼贪心重,日积月累变蛀虫。”这是噶礼母亲来到大殿向皇上请罪时的唱词。老夫人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皇上的乳母而有恃无恐,更没有对自己的儿子有所袒护,而是一面盛赞张伯行“忠社稷,为黎民”的两袖清风,一面直接陈述噶礼贪赃纳贿的滔滔罪行,并将其比作蛀虫,表明其危及社稷谋害百姓。形象的比喻既展示出噶礼贪得无厌的丑态,又使老夫人重大局、大义灭亲的形象得到鲜明的体现。

对偶

“对偶”是把两个结构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关联的句子对称排列,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加强表意的概括力。

1.“芒鞋竹杖常入农家走访,田间地头共话百姓家常。”

2.“往来富贾之家,奔走权贵之门。”

第一句是噶礼母亲对张伯行在福建任巡抚时日常行为的描述,结构对称的句式,把张伯行心系百姓、以民为本的作风深刻展示出来。第二句是落第士子对监临安徽巡抚叶九思的家人李奇行为的控诉,“往来”与“奔走”并列,“富贾之家”与“权贵之门”对举,强调出富贵权势对科举考试取士的影响至深。

3.“写奏章达圣听,正科场慰士心。”

4.“上负天子爱才之心,下屈壮士报国之志。”

5.“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以上三句均是张伯行的唱词。第一句“写奏章”“正科场”语义紧凑,表达出张伯行决意要揭开江南科场舞弊的黑幕,为众多才子主持公道。第二句“天子爱才”与“壮士报国”整齐对应,表明如若不揭露噶礼等人的行径,必将上对不起朝廷,下对不起江南百姓和莘莘学子。第三句中“一丝一粒”和“一厘一毫”都是极小的单位,表现了张伯行对自己为民请命之名节的爱惜,对百姓来之不易的财产的珍视。

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近、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依次排列,起到提高表达力的效果。

1.“免台湾赋税,救凤山灾荒,建鳌峰书院,办义舍学堂。”这是老夫人对张伯行的赏识之语。四个动词“免、救、建、办”开头的句子构成一个整齐的排比,既表达了老夫人对张伯行所办实事的赞许,也让人们对张伯行为民办事的具体行动有了直观的了解。

2.“以模棱为晓事,以避事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做官之计。”这是判决张伯行和噶礼互相参奏之事后,皇上对朝堂上一众官员的批判之词。四个“以……为……”的句式整齐排列,揭露出朝廷上下投机取巧的乌烟瘴气之势。这组排比句式,是皇上对众大臣的批判,也是对他们的警醒,让他们时刻谨记“明非亡于清,实亡于腐”,直言腐败的危害。

反语

“反语”是故意使用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来的意思,以增强讽刺、幽默等效果。

——你可是满腹经纶,妙笔生花?——妙笔生花不敢当,但我会写《百家姓》。

——好大的学问呢!

新科举人程光奎本应是饱学之士,却只会写《百家姓》中的“钱”,真正的胸无点墨登金榜,钦差大臣却说他有“好大的学问”,正话反说,无情讽刺。

除了上面的修辞手法之外,该剧作中还用到了对比、借代、夸张等修辞格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戏剧创作也具有多维性。除了情感表达、文化诉求、叙事方式、文学价值,语言艺术也是戏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对语音、词汇、修辞的灵活调配和使用,使戏剧《张伯行》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这也是该剧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路琪.从豫剧语言看河南方言的特点及其发展情况——基于《朝阳沟》等四部不同时期豫剧电影语言的比较分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新时代河南廉政戏剧创作的多维性研究”(项目编号:2020-ZZJH-223)。2021年度中原科技学院科研培育重点项目“黄河文化视阈下豫剧语言艺术的本土化研究”(项目编号:ZIST2021B009)。

猜你喜欢
唱词
唱词(外一首)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皮影戏唱词的衬字特色
培养学生识谱能力的措施摭探
有理采茶戏述略
皮影唱词的记录形式
广西桂中南地区师公戏唱词艺术特征分析
《西厢记》的“师古”与“新声”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石屏彝族海菜腔唱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