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雨
一生为官清廉,不取民一钱。康熙帝封他为“天下清官第一”,雍正帝赐予他“礼乐名臣”匾额,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康熙年问,张伯行却因“不取民一文”,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他一生为官清正自守,政绩卓著,成为古代廉吏的典范。
操守清洁
张伯行自幼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家学家教深厚。他熟读经史,深知“宫无大小,在得民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作为士人,他为官时民胞物与,心怀天下,砥砺道德,培养能力,出仕后廉洁奉公,时政为民。
儒家自律、诚敬之道,对张伯行的为人、居官有深刻影响。他回答康熙皇帝的褒奖时说过:父亲当年常常训诫我,当以廉洁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是不孝。这种清廉耿介,得罪了不少上司,却得到了康熙皇帝极大赞赏。
张伯行一生,居官常清,立德常廉,康熙帝给予其极高评价,说他“操守清洁,立志不移”,曾多次称赞其德修。但他的为官之路却并不平坦。他做官虽晚,但他任官始终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因而声名闻于天下,不但康熙帝对他多次表彰、擢升,也受到百姓的称赞。
在康熙42年,张伯行受任山东济宁道,当时正值灾荒,人民流离失所。他就让人从家中运粮食救济灾民,又捐出几船钱帛分发给百姓。到任后立即开仓赈济,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为此,他被指控擅动仓谷,应该革职问罪。张伯行认为“仓谷为轻,民命为重”,据理力争,最终使上司免去了给他的处分。做官为民是张伯行始终坚持的原则。
张伯行身居朝野,但多年未能重用。他任江苏按察使时,按照官场旧例,新任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尊敬。但他却对此深恶痛绝,说:“我为宫,誓不取民一钱,焉办此。”不但如此,在任内他还尽力革除地方弊病,整顿吏治,自身节气特立于朝堂,使其屡受排挤。直到康熙帝46年南巡时,亲自举荐其任福建巡抚,他才得以重用。
金绳铁矩
清官之难,难在身正。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康熙46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宫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但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认为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百姓分担承办,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
后来张伯行奉旨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从偏远之地来到繁华的大都會,人皆喜之。但他却深怀戒惧,如履薄冰。有了在福建的教训,这回他上任前,就先行下令,禁止铺设官署。等到他来到官邸,四壁徒然,仅小桌一张、床榻一副,尽管陈设简陋,他却恬然自得。有属官写诗赞叹道:“一架绳床供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他个人在江苏官署的日常用度,大多从老家带来,尽量不用公家钱物。无锡县令每日送来的惠山泉水,是他享受的最大馈赠。但当他得知,这些泉水全是派百姓运送,就坚辞不受。
张伯行出任过很多要职,对于僚属门生等歇礼拜谒,他都一律谢绝。赴任苏州的全部路费仅花一两银子,让人难以置信。到任后,他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贪腐之风。其文如下:“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虽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文章虽短,掷地有声,高悬堂上,以明其志。从此有求者纷纷望而却步,欲走偏门者纷纷停足,皆悻悻离去。当地百姓戏称他为“悬檄督抚”,檄文不胫而走,广为传颂,时人誉为从政之“金绳铁矩”。
烟雨江南,富甲一方,张伯行却从未改变,含冤离任之时,百姓携物相送,张伯行依旧一厘不取。有老者叹日:“公在任,只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他才收下豆腐一块,青菜一把,以慰民心。
仗义直言
张伯行疾恶如仇,浑身上下洋溢着浩然正气。康熙50年,张伯行时任江苏巡抚,是年秋试,副主考赵晋及提调、安徽布政使马逸姿狼狈为奸,大肆舞弊。学子多年寒窗,终难抵黄金珠宝。
发榜之后,舆论哗然,议论纷纷。苏州百名义愤填膺的举子将贡院门口匾额上的“贡院”二字涂改成“卖完”,还将财神像抬进文庙。这件事引起了康熙帝的重视,立即下旨命噶礼与张伯行同审此案。
案子审理过程中,噶礼处处包庇,层层徇私,让案子很难进行下去。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最终张伯行还是把此案查的清清楚楚,愤而上奏弹劾噶礼。按理说接下来的审讯该顺利了,然而未必。噶礼对张伯行怀恨在心,于是噶礼为首,上下铁板一块,反咬一口,诬陷张伯行。面对这种纷繁复杂的情况,康熙帝无奈,只好将二人一同解职。
督抚同被罢职,对簿公堂尚须时日。在此期间,噶礼并为停止活动,他暗地策动有关人员罢市,演起挽留他留任的闹剧。与此同时,扬州和苏州士民亦罢市、撤业为张伯行鸣不平,贴出赞颂张伯行德政的歌谣,才使噶礼自感无趣而不了了之。
后来,噶礼买通官吏,被判无罪,张伯行终因耿介解职。此事传出,天下哗然,但百姓心中自有经纬方圆,士子们纷纷上书。康熙帝相信张伯行的品行,力保他以示自己保护廉正官员的苦心,之后痛斥大臣们是非颠倒,并亲自降圣旨: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一场正邪之战,历时两年有余,终于在皇帝的直接干预下画上了句号。之后曾因噶礼徇私舞弊而被关进牢狱中的诸多士人,也都还以清白,无罪释放。
听到张伯行留任的消息后,江苏官民们争相庆祝,为表感激之情,他们在苏州的观前街上贴了一纸醒目的榜文:“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更有上万人进京到了畅春园,跪谢皇恩。可见张伯行受人民爱戴之深。
雍正2年,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皇帝赐谥“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尽职守。张伯行一生立功、立德、立言,“只饮江南一杯水,四海清官数伯行”,他的功绩品行不仅享誉当世,亦为后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