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2014年,法国“工业明珠”阿尔斯通突然被美国通用电气收购,比参与竞争的德国西门子和日本三菱重工所出价格竟然低了几十亿美元。这一违反“价高者得”商场定律的奇葩收购,震惊业界。直到2019年初,《美国陷阱》一书问世,才戳破了阿尔斯通被收购的谜团。
阿尔斯通成立于1928年,作为全球交通运输和电力基础设施的先驱,业务遍及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曾与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并称世界三大能源巨头。
在能源电力、轨道交通行业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世界上每4个灯泡中,就有1个灯泡的电力来自于阿尔斯通的技术”“天然气发电厂的核心设备和万吨级航母的动力心脏,都是用阿尔斯通制造的燃气轮机”“阿尔斯通研发的燃气涡轮发动机是非电力牵引火车的最高时速保持者”……然而诡异的是,这样一家巨无霸公司,竟然被美国以170亿美元“吃掉”,如今世界500强的企业名录里早已没有它的身影。
收购,“苦难”重重
进入21世纪,阿尔斯通已经跻身全球500强,与通用电气并驾齐驱。
2000年,阿尔斯通从合作伙伴ABB手中花费50亿欧元巨资买走ABB的全部股份,但因为之前合资厂生产的一种发电机组设备被发现存在缺陷,阿尔斯通又为此付出了20亿欧元的额外修理费用。
作为世界大型豪华游轮的制造商,阿尔斯通为了向加勒比海地区游船公司销售产品,设计出一个多赢的融资方案,然而“9·11”事件使加勒比海地区游船公司业务量骤减,遂停止向国际银团支付租赁费,国际银团转而向担保方阿尔斯通逼债,阿尔斯通因此雪上加霜。
阿尔斯通的“苦难”还未完结,在运行“欧洲之星”高速列车的英法海底隧道修通后,作为总承包商的阿尔斯通虽然进一步确立了行业的领导地位,但预算失误导致了高昂的建造费用,造成其经济收益的进一步亏损。
阿尔斯通的“三重苦难”直接导致了其财务出现危机,濒临破产,如果阿尔斯通宣布破产,不仅仅是世界各地的11万员工将失去工作,而且还将导致其数10家债权银行接连破产。
员工成了阿尔斯通向法国政府申请援助的护身符,为了获得法国政府提供的援助,在欧洲竞争委员会的要求下,阿尔斯通靠大甩卖回血,卖出了造船和电力传输资产,只专注于发电和运输设备业务。
在获得法国政府援助之后,阿尔斯通又忍不住走回了收购道路,选择重新买回了电力传输部门,并把公司重组为热力发电、电网、轨道交通和可再生能源4个部门。
兜兜转转将近百年,阿尔斯通又变成了刚成立时的样子,4大部门里有3个都是与能源相关。换言之,只有能源需求(特别是电力需求)一直旺盛,阿尔斯通的财报才会一直靓丽。不幸的是,随着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下跌、可再生能源稳步发展以及能源需求增速放缓,法国乃至全欧洲都面临着电力过剩的问题,电价大幅下滑。阿尔斯通虽然有可再生能源部门,却因为价格原因,利润率很低,远远不能填补热力发电和电网部门的损失。
2013年,阿尔斯通经营陷入困境,公司想把旗下最重要的电力部门出售。同年4月,阿尔斯通前高管皮耶鲁奇在肯尼迪机场被美国FBI直接逮捕,美国司法部指控他在印尼的一起投资案行贿当地政府。皮耶鲁齐以为法务上的小问题没有什么重要影响,很快就会被释放或者保释,但事情并没有他所想的那么顺利。
在罗德岛一间戒备森严、关押暴力罪犯的监狱里待了3个月之后,皮耶鲁齐要参加一场认罪听证会。他面临两难的选择,一种选择是不认罪并接受审判。另一种选择是认罪,与美国当局合作,只需再关几个月就可以出去了。皮耶鲁齐当时只承认了贿赂印尼官员的指控
美国司法部提供的邮件显示皮耶鲁齐即便没有怂恿行贿,也是知情者——承认这部分罪名只会让他被处以最多六个月监禁。但尽管如此,直到2018年9月他才出狱。
敲诈,“大棒”挥起
为何美国司法部门要对皮耶鲁齐动手?其实美国的目标并不是皮耶鲁齐,只是让他作为“经济人质”,最终要“围猎”的目标,是通用电气公司的最大竞争对手阿尔斯通。
为帮助美国那些巨无霸公司在全球打击对手,维持所谓的“公平竞争”,美国政府会把原本用于打击匪帮和勒索犯的那一套做法,用在外国企业高管头上,搞出外国企业不正当竞争的“黑材料”,对企业进行数以亿(美元)计的天价罚款,逼着后者达成和解。
由于阿尔斯通公司在全球的扩张,已经成为美国多家大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触及了美国的利益。为拔掉这颗“眼中钉”,从2010年开始,美国有关部门对阿尔斯通进行调查,目的就是要查到阿尔斯通如何用“不公平”方式,在美国之外获得数10亿美元大单的。
美国司法部逮捕了皮耶鲁齐,通过一些手段迫使其交出了关于阿尔斯通的内部文件,但光是皮耶鲁齐交代的“黑材料”还不足以让阿尔斯通屈服。2014年春天,为了对阿尔斯通继续施压,迫使该公司与美国司法部合作,美国当局又在其他地方逮捕至少3名皮耶魯齐的前同事。美国方面拿出对皮耶鲁齐的那一套,威逼他们认罪从而获得轻判。在“反水”成为美方线人的高管协助下,美国检察官拿到了阿尔斯通内部长达49小时的所谓“秘密谈话录音”,成为他们围猎、肢解阿尔斯通的重要武器。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敲诈。”皮耶鲁齐在其今年出版的新书《美国陷阱》中说。这一事件向人们昭示,美国如何滥用国内法律,将其作为经济武器,对其他国家发起“隐秘的经济战争”。
抓捕高管对他国企业施压,再把这种压力转嫁给他国政府,以获得美国企业在海外竞争和美国霸权利益彰显的“双赢”。美国多年来大肆玩弄这种“长臂管辖”手段,其打击的公司有来自法国、德国这样的盟友、也有来自巴西、印度这样与美国关系正常的国家、更有来自伊朗、俄罗斯、中国等被美国视为敌人和竞争对手的国家。
美国发起“经济战”,所持的《反海外腐败法》是以上行动的“尚方宝剑”。《反海外腐败法》通过于1977年,规定禁止美国企业针对一切国外企业、政府、政党的贿赂行为。1998年,美国国会修改了该法,使其拥有域外效力,同样适用于外国企业。《反海外腐败法》就这样在道德的掩护下,成了美国发动“经济战”屡试不爽的神奇工具。
依据美国国内法律,被美国罚款超过1亿美元的外国企业迄今已达29家。1977年至2014年,外国企业受到的“罚单”占总额的67%,其中尤以欧洲企业“贡献”最高。2008年以来,最终支付罚金超过一亿美金的公司共有26家,欧洲企业占14家,法国企业占5家,而这些罚金最后统统进了美国国库。
阿尔斯通正是使用设在美国的银行账户,以“咨询费用”的名义将贿款打入印尼官员的账户而引起美国顺藤摸瓜的调查。
2014年,阿尔斯通与美国达成和解,以170亿美元出售其包括电力在内的大部分重要资产给美国通用电气,并认缴高达7.72亿美元的罚款。
博弈,躲避“陷阱”
日前,人民网采访了此前因遭受美国长臂管辖被“肢解”七成以上业务的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前高管、《美国陷阱》作者皮耶鲁齐。在与皮耶鲁齐的对话中,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建议。
现在皮耶鲁齐主要从事咨询相关的工作,创立了一家专注于合规咨询的公司,为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提供合规方面的咨询业务。他的公司会帮助企业建立合规流程,培训员工相关方面的知识,确保企业不陷入同样“经济”陷阱。
此外,还协助法国政府,推动制定新的法规,例如以法国社会党人、财政部长米歇尔·萨潘的名字命名的《萨潘第二法案》,也就是法国的《反腐败法》。
事实上,任何拥有战略工业及企业的国家,都会被美国司法部视为目标,而美国政府表面上则以伦理道德及《反海外腐败法》作为掩饰。
为了保持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掌控地位,会使用各种手段,制约和打压自认为对其经济影响的经济体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国家并没有很多选择,只能选择有组织的回应。目前,在欧洲层面还没有反腐法或检察院足以回应美国的司法部门,欧洲也无法采取更为严厉的姿态,例如控告行贿的美国企业。法国已经出台相关法令,其他国家也应出台相关法令依据。
但是,首先应意识到,美国政府事实上只关注国力强弱。受到美国牵制的国家,如果无法建立针对美国司法的平衡机制,就会面对美国政府利用司法制度干扰其国家企业,以此制约经济发展。
中美贸易谈判一波三折,双方在反复博弈中,美方不断背弃双方共识。
8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宣布,美国将于9月1日开始,对中国3000亿美元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不包括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所征收的25%的关税。面对朝令夕改,任性而为的美国,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
據统计,早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2002年2005年,中国屡遭受美国“337调查”34起,占同期美国“337调查”的41.5%,而随着中国出国贸易额持续增长,美国更是不断将贸易保护惯用的“337调查”瞄准中国制造。
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中,中国企业更需要加强内部的合规建设流程,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重视对《反海外腐败法》和不断更新地禁运法规的关注和研究。不仅如此,中国企业应该学会以法律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或者聘请外部律师协助这项工作,而不是轻易地放弃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