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女
- 会话含义视角下的戏剧对话翻译研究
,对经典剧作《卖花女》杨宪益译本中的人物对话翻译展开剖析,归纳其中体现的翻译策略,探究译者如何巧妙传达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会话含义。【关键词】《卖花女》;会话含义;戏剧对话;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0-0094-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0.028随着人民对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
今古文创 2024年10期2024-04-07
-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卖花女》杨译本中的方言翻译
样。经典戏剧《卖花女》以英语标准语和伦敦东区方言为题材,充分体现了标准语与方言的区别和各自的语言特色。如何将剧中的方言准确、生动地传达给读者,让汉语读者拥有跟英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是每个翻译《卖花女》的译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界的核心理论之一。该理论重点关注了形式和内容的对等、读者反映论等问题,与《卖花女》的翻译重点非常契合。本文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对杨宪益中译本《卖花女》中的方言翻译进行分析,从而体会杨译本的翻译特点。【关键词】《卖花女》;
今古文创 2023年40期2023-10-30
- 《卖花女》新解
——亲子矛盾与恋父情结对剧本结局的影响研究
十一个剧本,《卖花女》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剧作之一。在该剧中,语言学家亨利·希金斯通过六个月的语言教学,将伦敦街头卖花女伊莉莎·杜利特训练成为操持一口高贵口音的“王家公主”。虽然萧伯纳以“浪漫”形容该部剧作,希金斯与伊莉莎在剧本结局却没能够结成夫妻,该结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争议。自1912 年问世以来,学界从希金斯的恋母情结和女性主义等角度对其结局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产生了对剧本结局的不同解读。在已有的研究与解读中,人们忽略了缺失的家庭关爱对伊莉莎的影响以及
名作欣赏 2023年3期2023-03-06
- 窈窕淑女与“正反馈”
纳有部戏剧叫《卖花女》,后来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被翻译成《窈窕淑女》。这个故事说有个语言学家跟人打赌,说他能把一个粗俗的街头卖花女伊莉莎给训练好,让她学会上流社会的口音,变成一位淑女。语言学家的口音训练很顺利,可是别人还是一眼就看出伊莉莎不是淑女,举止仪态都不对。后来有人提出一个洞见:你要想让她成为淑女,就必须像对待淑女那样好好对待她。伊莉莎就享受了淑女的待遇,处处受到尊重,最后果然成了一个真正的淑女。你当她是什么人,她最后就真的是什么人,这个效应就叫“窈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48期2021-12-14
- 《卖花女》潜台词意义推导模式解析
对萧伯纳剧本《卖花女》出现的大量生动、有趣的语料,进行潜台词的意义推导分析,特别是对它的非字面信息的推导分析,力图解释《卖花女》出现的诸多语言文化现象和潜台词的蕴涵意义。1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和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康德的意义推导理论综述对意义推导理论的详尽研究,我们可以最早追溯到美国哲学家格赖斯在《逻辑与会话》中,为推导会话含意而提出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Grice,1975: 41-58)。作为推理语用学的开山鼻祖,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隐含理论(1957)
外国语文 2021年4期2021-03-07
- 窈窕淑女效应
纳有个戏剧叫《卖花女》,后来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被翻译成《窈窕淑女》。这个故事说有个语言学家跟人打赌,说他能把一个粗俗的街头卖花女——名叫伊莉莎——给训练好,让她学会上流社会的口音,变成一位淑女。语言学家的口音训练很顺利,可是别人还是一眼就看出伊莉莎不是淑女,举止仪态都不对。后来有人提出一个洞见:你要想让她成为淑女,就必须像对待淑女那样好好对待她。伊莉莎就享受了淑女的待遇,处处受到尊重,最后果然成了一个真正的淑女。你当她是什么人,她最后就真的是什么人,这个
意林 2021年23期2021-01-16
- 解读《卖花女》和《窈窕淑女》的不同结局
家萧伯纳所著《卖花女》和由其改编的音乐剧《窈窕淑女》的结局截然不同:前者伊莉莎离开她的改造者息金斯;后者伊莉莎回到息金斯身边。依据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以及费边社会主义等思想,分别解读两种结局,探寻不同设置的目的。[关 键 词]《卖花女》;《窈窕淑女》;萧伯纳;创造进化论;费边社会主义一、引言继威廉·莎士比亚后,乔治·萧伯纳是公认的英国杰出戏剧家,他著作等身,凭借《圣女贞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萧伯纳的另一剧作《卖花女》(1912)
名家名作 2020年7期2020-09-26
- 英语戏剧《卖花女》中不礼貌话语回应策略研究
结合英语戏剧《卖花女》,探讨主要人物使用的不礼貌回应策略、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戏剧中的功能,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戏剧语篇。一、不礼貌与不礼貌回应研究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不礼貌话语。兰卡斯特大学英语语言学教授Culpeper将不礼貌视为“说话人实施面子攻击并导致社交崩溃的策略使用行为”[6]。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Culpeper等人将不礼貌定义为“使用交际策略攻击对方面子并造成社会不和谐的行为”[1]。学界对不礼貌的定义虽未达成一致,但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8-07
- 笑料
萧伯纳的新戏《卖花女》要首场演出了,于是给丘吉尔两张戏票邀请他来看,但是还不忘挖苦他两句,在请柬上写:亲爱的温斯顿爵士,送上戏票两张,希望你带你的朋友来看《卖花女》的首场演出,但最后一句是:假如阁下这样的人也有朋友的話。丘吉尔哪肯吃亏,于是也给萧伯纳写了一封回函:蒙赐戏票两张,非常感谢,但是我和我的朋友因为太忙了,所以不方便分身去看阁下《卖花女》的首场演出,但是我们会去看第二场,假如你这样的戏也能有第二场的话。
视野 2020年13期2020-07-18
- 《卖花女》中伊莉莎的身份转变和身份危机
的社会意义,《卖花女》(1913)是一个典型例子。研究者主要聚焦于女性主义批评、存在主义批评以及原型批评去剖析这部作品,而女主角伊莉莎的身份转变以及转变后的困惑与困境却没有得到太多关注。本文试图从“身份”的理论这一角度切入,探究《卖花女》中伊莉莎的身份转变和身份危机,继而挖掘萧伯纳在该剧中所传达的身份意蕴。关键词:《卖花女》;身份危机;伊莉莎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3-00-040 引言萧伯纳,爱尔兰
艺术科技 2020年13期2020-07-03
- What Makes Pygmalion Impressive as A Comedy
体学视角解读《卖花女》[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03):21-23.[2]王璐.《不可兒戏》的文体风格特点之再现[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57-62.[3]王崇凯,王淑萍.论《卖花女》的喜剧色彩[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03):49-50.[4]于海峰.萧伯纳《卖花女》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译策略[J].戏剧文学,2017(03):121-125.作者简介:宁曦(1998—),女,汉族,四川成都
锦绣·中旬刊 2020年3期2020-06-24
- 招小波的诗 [组诗]
花墟曾邂逅一位卖花女我买了她一株带香的蝴蝶兰此后《城市之光》中卓别林与卖花女的剧照挂在我的心里八年后旧地重游她已拥有三间花店我也写了八部诗集她触摸我的诗魂我仰望她的花坛我们都百感交集但深信不可互换就像卓别林与卖花女在善良的偶遇之后只留下美丽的唏嘘送一头水鹿上飞机颜艾琳给香港带来阿里山的气息那天,她像一道风景美了一个下午当她完成了一切礼仪我自告奋勇送她上飞机那时我在想我像护送一头美丽的水鹿回森林她回去之后日月潭才有呦呦的鹿鸣临时保姆曾是江湖大嫂母亲的保姆春节
诗潮 2019年8期2019-08-23
- 《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塑造
尹丹摘要:《卖花女》体现了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思想,其主人公伊莉莎是剧作家着意塑造的承载人类进步的“生命力”的女性角色。伊莉莎纯真善良、自尊自爱、顽强独立,与贵族资产阶级构成鲜明对比。对《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分析将增进对萧伯纳创造思想的理解并促进读者更好地体会该剧的艺术魅力。关键词:《卖花女》伊莉莎 “生命力”人物塑造一、萧伯纳和他的《卖花女》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剧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2期2019-04-15
- 解读电影《窈窕淑女》
萧伯纳的剧作《卖花女》改编,该影片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于1964年,奥黛丽·赫本担任女主角。影片于1964年公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以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等二十余项大奖。影片以语音学家亨瑞·希金斯教授伦敦大街上的卖花女伊莉莎·杜立特标准英语发音为主线,通过幽默诙谐的对白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再现了英国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措辞幽默含义深刻的对白、离奇的故事情节和英语发音的节律与歌舞结合的方式的描述,分析该影片的成
艺术评鉴 2019年24期2019-01-19
- 张孝玉诗词中的绘画手法
玉的《卜算子·卖花女》:“长辫带霞烟,来自溪深处。惹得嗡嗡小蜜蜂,一路争相顾。深巷大街边,遍洒香无数。仅靠两篮黄白红,欲把春留住。”孝玉这首《卜算子·卖花女》的词也是小写意。“长辫带霞烟,来自溪深处”,有形象但不细致。“惹得嗡嗡小蜜蜂,一路争相顾”,是卖花女形象的点缀,更是花气充盈的暗笔,同时也是为“深巷大街边,遍洒香无数”铺垫。“仅靠两篮黄白红,欲把春留住”,是卖花女形象的进一步渲染,也是写意的总结。解读了美的魅力,花虽不多,劳动的美、心靈的美是可以留住
东坡赤壁诗词 2019年6期2019-01-17
- 多模态话语分析《卖花女》中英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
研究针对剧本《卖花女》中英语虚拟语句,并结合电影《窈窕淑女》进行多模态分析其语用意义。本文通过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分析人物的表情、动作等进行佐证发现虚拟语气既可以用来进行讽刺,也可以为了维护面子而成为不威胁面子理论的语言工具,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不仅能够读懂还明白虚拟语气所赋予的言外之意,这就说明虚拟语气正在发挥其语用功能。同样,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法形式去表达说话者的情感(请求、建议)则是十分有效并且让听话者接受。故笔者认为虚拟语气与语用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9期2018-12-08
- 浅析《窈窕淑女》中口音差异与社会地位的联系
一个地位卑微的卖花女,在语言学家希金斯的帮助下,改变了口音,最终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的故事。它改编自萧伯纳的《卖花女》。在萧伯纳的时代,标准发音极其盛行。语音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方言土语受到上流社会的蔑视,正如在《卖花女》的序言中,萧伯纳指出了语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当一个英国人开口说话的一瞬间,另一个英国人却露出鄙视的神情。”在 1926 年《英语发音词典》第三版中,丹尼尔·琼斯采用标准发音这一术语述这种发音,尽管琼斯声明,标准发音只不过是一种可以被广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2018-08-22
- 乔治·萧伯纳的《卖花女》的文本分析
治·萧伯纳的《卖花女》得到了各方学者的研究,尤其是语言学界的多方面研究。本文立足于其语法特征、修辞特征和语用特征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它的文体特征,希望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关键词:《卖花女》;文本分析一、导入《卖花女》是乔治·萧伯纳最为著名及成功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位名叫亨利.希金斯的语音专家与友人打赌,说他可以把一个言语粗俗的卖花女伊莉莎.多莉特训练为一个说标准英语的优雅女士,并且最后他成功了。它用戏剧化的方式证明了语言作为一个人的社会标志的重要性,并且处理了
北方文学 2018年14期2018-07-13
- 舞台性对戏剧翻译的影响
杨宪益所译的《卖花女》,阐述舞台性因素如何影响译者对戏剧翻译策略的选择,导致译文在语言、风格等层面的差异,探讨以舞台性为归结的戏剧翻译原则及其对表演效果的影响。关键词: 戏剧翻译 舞台性 《卖花女》1.引言戏剧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在综合多种舞台艺术的同时,兼具文学性和舞台性。然而,很多学者在翻译戏剧时却忽略了演出效果对戏剧翻译的特殊要求,以翻译文学作品的标准定义戏剧翻译。他们在翻译时考虑的不是“舞台上的‘直接效果”,而是希望“把原文中丰富的旁征博引、联想、
文教资料 2018年6期2018-06-30
- 浅析萧伯纳《卖花女》的喜剧效果
嘉楠摘 要:《卖花女》是萧伯纳的一部讽刺艺术的典范之作,透过反差幽默手法、幽默讽刺的语言和喜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表达对贵族阶层的虚伪浮夸的批判以及对伊莉莎女性意识的颂扬。关键词:萧伯纳;《卖花女》;喜剧效果;美学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喜剧作品《卖花女》是一部以反差幽默为主要特点的讽刺艺术的典范之作。在剧中,萧伯纳喜剧化地为大家展现了卖花女伊莉莎“麻雀”变“凤凰”的过程,同时揭露上流社会的虚伪浮夸。从喜剧美学的角度来透析《卖花女》,对理解该剧作具有重要意义。一、
速读·下旬 2018年6期2018-06-01
- 电影海报《卖花女》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法,解读电影《卖花女》的宣传海报,探讨图像是如何通过文字、构图、色彩等因素共同实现表意功能的。二、理论背景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在50年代末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它将语言视为社会符号,并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 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1]Kress & Van Leeuwen 认为图像也是社会符号,因此对图像的分析完全可以采用类似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他们将 Halliday 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延伸到视觉层面,构建了视觉语法分析框架,提出了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2018-04-01
- 英语方言的社会意义分析
任欢摘 要:《卖花女》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经典作品,这部戏剧作品曾在1938年就被翻拍成黑白电影,并先后的被改编成歌剧、音乐剧等形式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本篇以1956年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这一版本的电影为切入点,不涉及这部经典戏剧本身的文学赏析,只是对剧中的英语方言这一剧情的元素进行分析,并探索英语方言的社会意义,和世界上大多数的语言一样,英语也是存在方言的,无论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还是其他的英语国家,在发音拼写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地域差异,并简单分析方言
考试周刊 2017年39期2018-01-31
- 《卖花女》中息金斯教授的自恋型人格及其影响
之一,其作品《卖花女》讲述了独身主义者息金斯教授和一个身份低微的卖花女伊莉莎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反映了当时充斥在英国社会的等级意识。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息金斯教授的自恋型人格进行分析,并试图说明该性格对息金斯教授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影响。关键词:息金斯教授;自恋;自恋型人格作者简介:辛思远(1993.6-),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2一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9期2017-11-08
- 《卖花女》中的人物形象和女性意识
00093]《卖花女》中的人物形象和女性意识⊙邢方方 华 燕[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卖花女》这部风靡20世纪英国文坛的戏剧是大剧作家萧伯纳先生一生中所创作出的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作者以希腊神话中奥维德的“皮革马利翁”为原型,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大胆革新和改编,从而创造出了不一样的主角形象和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对《卖花女》中的关键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解读伊莉莎命运蜕变与成长的全过程,探究其女性意识的觉醒,深挖其人物性格与命运之间的深邃关系,
名作欣赏 2017年15期2017-07-13
-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之路
——浅析电影《窈窕淑女》中伊莉莎的形象
剧家萧伯纳的《卖花女》改编而成的。该剧的女主人公伊莉莎在与语言学教授希金斯相处的六个月中,不仅通过刻苦努力的练习获得了上校和教授的认同,同时追求精神平等的她也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从新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伊莉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窈窕淑女》;伊莉莎;女性意识;精神平等电影《窈窕淑女》是根据萧伯纳的五幕传奇戏剧《卖花女》(《Pygmal ion》)改编而来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语言学家希金斯用一个出身贫苦的卖花姑娘伊莉莎做实验,
大众文艺 2017年17期2017-07-13
- 浅析《卖花女》中人物形象与当时英国阶级面貌关系
要:本文从《卖花女》中鲜明各异的人物角色切入,结合二十世纪初伦敦的社会背景,力图解读英国不同阶级的精神面貌,剖析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关键词:上流社会;底层民众;中产阶级[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賣花女》是萧伯纳1912年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贫寒的卖花女由于偶然机会得以向语言学家希金斯学习从而进入上流社会参加宴会,被认为成公主的故事。《卖花女》的创作来源于塞浦路斯国王与他雕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8期2017-07-10
- 你还美吗
下子就从落魄的卖花女变成贵夫人了。”阿彦不以为然地撇撇嘴:“今天打算带你去五星级酒店吃海鲜自助,你刚才的样子我都不好意思带你去。”我心里暗骂:“那叫朴素!多么难能可贵的美德啊,不懂欣赏!”但是那天晚上,阿彦一直很高兴,恩恩爱爱地挽着我的手进了餐厅,为我端菜倒酒,十足的绅士派头。我禁不住想:要是我依然是那副落魄卖花女的打扮,估计阿彦不会这么殷勤吧?事后我换位思考了一番:如果阿彦不修边幅、胡子拉碴地和我出席各种场合,我会欣然接受吗?既然我希望自己的老公风度翩翩
爱你 2017年13期2017-06-10
- 巧言善辩的丘吉尔
前来观看拙作《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的话。”萧伯纳的幽默以尖刻著称,所以他这样奚落丘吉尔并不奇怪。丘吉尔也不甘示弱,马上写字条予以还击:“亲爱的萧伯纳先生,蒙赐戏票2 张,谢谢!因我和朋友有约在先,无法分身前去观看《卖花女》的首场演出,但是我一定会赶去观看第二场的演出,假如你的戏还会有第二场的话。”3丘吉尔有一个癖好,就是泡在浴缸里抽雪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来到白宫,请求美国总统罗斯福给予军事援助。一天,他正在惬意地泡澡抽雪
快乐语文 2017年34期2017-02-18
- 沁人心脾的花香
着翻脸不认人的卖花女人。“你看看你手里的花都快死了,肯定是自己弄的,现在的小孩儿啊……”她的话语渐渐模糊,那股浓郁的花香也逐渐淡去,倒是手中朴实的茉莉像一下子开放般,散发着沁至灵魂的芳香。原来真正的花香是来自心底。教师评语文章对比手法运用得好,可以说处处有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文章主题。如:城里卖花女对同行与顾客前后态度的对比,城里卖花女与乡下卖花女在小作者买花与换花过程中言行的对比,城里卖花女的花的“香”与其灵魂的丑形成对比,乡下卖花女的花的“淡”与其灵魂的
学生之友·最作文 2016年11期2016-12-05
- 窈窕淑女成名60年后,依然风华绝代
on,又译作《卖花女》)。自1956年3月15日上演,便在百老汇连演了近10年,共2717场,成为上世纪50年代最脍炙人口的音乐剧。“窈窕淑女”还成为一种现象。它不仅在纽约和世界各国都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先后被译成11种语言,唱片销量高达500万张,还被搬到世界很多国家的舞台,在1964年又改编为电影,并且之后多次重新上演,被誉为“完美的音乐剧”。变成淑女前:凌乱的头发,脏兮兮的脸蛋,完全跟“整洁”搭不上边的衣服,再配上搞笑的表情——这是卖花女伊莉莎。剧中
珠海 2016年4期2016-12-05
- 巴黎的玫瑰
个名叫洛希亚的卖花女悄悄起身,开始了一项不起眼的工作。第二天清晨,凯旋门广场周围几乎所有人家都收到了一束玫瑰,里面附着一张纸条:“明天上街请怀抱鲜花……”那个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道的侵略者突然发现,在街上迎接他们的不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卖国者,也没有挺着脖子高呼口号的抗议者(事实上,这意味着自我毁灭)。在巴黎的街头,德国军人见到了大批手捧鲜花的女子。她们满面笑容,充满了自信与对生活的热爱。那一束束玫瑰,充满了对占领者的嘲弄和不屑。多少年后,当战争的
情感读本·道德篇 2016年6期2016-10-21
- 城市之光,真情不灭
此降临。可是,卖花女是看不见的,她误以为流浪汉是有钱人,而富翁是喝醉的,酒醒后便完全忘记了这位朋友是谁。善良的流浪汉当然清楚自己的地位,他爱上卖花女后只是极力去帮助她,见卖花女生病就打工赚钱帮她看病,知道卖花女交不起房租便不顾自己弱小的身躯参加拳击比赛,为的是赢得奖金帮她交房租。当富翁又一次酒醉把流浪汉当朋友时,他慷慨解囊,给了流浪汉一笔钱,却在酒醒后忘记了这一切,于是警察误以为钱是流浪汉偷来的。流浪汉不顾警察的追捕,仍旧带着钱镇定自若地再次扮演有钱人的角
音乐爱好者 2016年7期2016-08-04
- 对杨宪益《卖花女》译本的探究
文以杨宪益的《卖花女》译本为例,就其具体的翻译特征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我国戏剧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关键词:《卖花女》 译本研究 翻译特征《卖花女》作为英国戏剧史上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目前,其已经被翻译成众多语言版本,同时也已经被翻拍成许多电影和电视剧等题材,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当前我国众多《卖花女》的汉译版本中,杨宪益先生的汉译版本无疑是最为经典的一个翻译版本,其再现了原作中的文学精髓,提升了翻译质量。因此,对于杨宪益先生的汉译《卖花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4期2016-06-03
- 想想别人
夏之间,常有一卖花女经过,这景象,并不如陆放翁所言“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正相反,她常围着一条花头巾,拖着一三轮车的并不娇艳的花,实在不算文雅。这天闷热,她来了,“卖花嘞”的喊声划破了小巷的宁静,脆生生的声音点亮了夏天,也引得一阵蝉的聒噪。耳畔燥热,我心中也是烦闷,“大中午的为何要卖花,让人烦躁,为何不想想别人呢?”她似乎并没有想想别人,吆喝声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正烦躁,忽然,闷热的天气转瞬间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本以为,这个卖花女会就此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6年16期2016-05-11
- 对原型的移位与回归
——从萧伯纳戏剧《卖花女》到电影《窈窕淑女》
从萧伯纳戏剧《卖花女》到电影《窈窕淑女》范柯(上海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201306)萧伯纳的《卖花女》以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为原型,展现了一位卖花女自我认知和心灵发展的历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原型进行了移位和颠覆,给读者造成强烈反差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而由《卖花女》改编的奥斯卡获奖电影《窈窕淑女》则出于其独特的创作目的对剧本的原型进行了回归的尝试。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可深入探讨《卖花女》与《窈窕淑女》之间的原型体现、移位和回归的意义。《卖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29
- 对原型的移位与回归
——从萧伯纳戏剧《卖花女》到电影《窈窕淑女》
从萧伯纳戏剧《卖花女》到电影《窈窕淑女》范柯(上海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201306)萧伯纳的《卖花女》以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为原型,展现了一位卖花女自我认知和心灵发展的历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原型进行了移位和颠覆,给读者造成强烈反差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而由《卖花女》改编的奥斯卡获奖电影《窈窕淑女》则出于其独特的创作目的对剧本的原型进行了回归的尝试。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可深入探讨《卖花女》与《窈窕淑女》之间的原型体现、移位和回归的意义。《卖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29
- 342次初见
时,流浪汉发现卖花女是一个盲人,而卖花女误会流浪汉是一位富翁。最初的设想是流浪汉向卖花女买花,而卖花女拿错了。卓别林发现,这样可以表现卖花女是盲人,却表现不出她误认流浪汉为富翁。他很快有了新主意:若是富翁先来买花,然后流浪汉再来买呢?拍摄后,他发现仍未表现出误会。卓别林反复思考后,决定让流浪汉买完花,又返回再买一朵,让卖花女误认为是返回的富翁。可拍完还是觉得不理想。一天清晨,卓别林醒后,突然听到窗外传来汽车的开门声。他灵光一闪,有了新构想:递给流浪汉的花掉
环球人物 2016年1期2016-03-07
- Nothing is impossible; the word itself says“I’m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不可能”的意思是:“不,可能。”
》里变成贵妇的卖花女,她用她的作品诠释了什么叫作“不,可能”,她的人生亦如是。赫本曾说:“在我不会演戏时我被叫去演戏,在我不会唱歌时我被要求唱“Funny Face”,在我不会跳舞时我被要求与弗雷德·阿斯泰尔共舞——所有这些我都没有准备过,为了能做到,我就近似疯狂地尝试和努力。”你曾因为possible前那可笑的前缀“im”而放弃过努力吗?赫本告诉我们,它不再是前缀和否定,而是坚定的自我。是局限在“不可能”的假定里,还是发掘“不可能”中潜在的“可能”,你会
英语学习(上半月) 2015年10期2015-12-11
- 皈依
——浅析卓别林的《城市之光》
林给了流浪汉和卖花女一个最新颖也最让人会心一笑的邂逅。流浪汉用自己身上仅有的钱买了盲眼卖花女的花,假装走远后悄悄折回,观察这个女孩到底是真的看不见还是假的,却不曾想在女孩喝水前接水涮杯子时被泼了一身水。爱情总是以最出人意料的方式降临,流浪汉在狼狈地悄悄离开的时候,他爱上了这个女孩。夜幕降临,去河边散步的流浪汉巧遇将要跳河的富翁,略施巧计将他救下。不再寻死的富翁把流浪汉看成自己的朋友,邀请他到自己家做客,拿出酒和香烟招待他,甚至请他吃饭。吃饭时流浪汉与人发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10期2015-10-29
- 浅析《卖花女》中伊莉莎新女性思想的升华
逄勃在《卖花女》中,萧伯纳将伊莉莎塑造成了一个追求独立、平等、自尊自爱的新女性形象,并且在伊莉莎与息金斯等人的接触过程中,她在自我认知上也得到了升华,最终成为了一个新女性的形象。在萧伯纳的笔下,《卖花女》主人公伊莉莎从一个卑微粗俗的伦敦街头卖花女,在经过语言学教授息金斯的语言改造之后,成为了一名语言优美,举止优雅的女士,并在这个过程中伊莉莎在自我认知上也得到了升华,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立、追求平等的新女性形象。实际上,在伊莉莎还是一名街头卖花女时,新女性思想已
参花(下) 2015年6期2015-05-30
- 戏剧对白中的话语标记语与人物性格关系
一定的作用。《卖花女》的对白中出现了大量的话语标记语,且不同人物在使用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本文结合话语标记语的人际功能,选取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通过分析他们对话语标记语的使用透视他们的性格。关键词: 戏剧对白 话语标记语 《卖花女》 人物性格一、引言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是口语表达中常见的一种话语成分,它们在句子中没有具体命题意义,但往往有某种特定功能。话语标记语涵盖了多种语言因素,包括部分连词、副词、感叹词,以及一些短语和小
文教资料 2014年26期2015-01-06
- 戏剧对白中的话语标记语与人物性格关系
——以《卖花女》为例
关系 ——以《卖花女》为例张 丽1秦红梅2(1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2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课部,江苏 徐州 221116)人物语言是剧作家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因此,分析戏剧中的对白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话语标记语是戏剧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往往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卖花女》的对白中出现了大量的话语标记语,且不同人物在使用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本文结合话语标记语的人际功能,选取剧中的三个主要
文教资料 2014年26期2015-01-06
- 浅析《卖花女》中文化权利操控下的不适感
: 萧伯纳通过卖花女伊莉莎的蜕变,揭露了个人在文化积累上的不平等决定了社会权利和文化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布尔迪厄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究了语言和资本、权力的隐秘关系。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实践的社会空间;文化同样是支配的源头。关键词: 《卖花女》 文化资本 权利操控1889年出版的由萧伯纳主编的《费边社会主义论文集》,第一次集中表达了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他们意识到社会中存在的等级意识,期望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平等。《卖花女》中,萧伯纳讲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2014-10-20
- 浅析《卖花女》中文化权利操控下的不适感
234)浅析《卖花女》中文化权利操控下的不适感张春燕(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萧伯纳通过卖花女伊莉莎的蜕变,揭露了个人在文化积累上的不平等决定了社会权利和文化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布尔迪厄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究了语言和资本、权力的隐秘关系。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实践的社会空间;文化同样是支配的源头。《卖花女》 文化资本 权利操控1889年出版的由萧伯纳主编的 《费边社会主义论文集》,第一次集中表达了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他们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2014-10-20
- 戏剧语篇的话轮转换量化研究
框架,以戏剧《卖花女》中的三个片段为语料,研究话轮转换与戏剧人物间的权势关系、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剧情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验证了话轮转换量化研究方法应用于研究文学批评的可行性。【关键词】话轮转换 戏剧语篇 量化分析 《卖花女》【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30-02发展中的语用学、话语分析、文体学、认知诗学不断为戏剧语篇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末,Sacks、Schegloff和Jef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8期2014-09-25
- 六月是否和年龄无关(外一首)
、露天酒吧一个卖花女跟在一对情侣身后贴身吆喝:“嗨,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急忙回家?”正像她说的,迷幻的六月人们为什么匆忙回家——鲜花一束束快速卖了出去但当她走到我的面前那般无动于衷让我感到对自己的深刻怀疑:“48岁,穿正好突出小腹的长裤……”——可近五十岁的女人也还是女人吧?在她目光闪烁来回搜索着年轻姑娘时我关心的则是:六月是否真的和年龄无关?街头即景一袭红裙的摩登女郎铿锵有力地穿过马路引起一阵汽车喇叭大赛蹬脚踏车的少年自顾自在路缝里辗转腾挪——眨眼就飞出了
北京文学 2014年1期2014-04-29
- 南阳民歌《卖翠花》的地方特色及演唱分析
鲜艳花朵的美丽卖花女形象。“她”即是作者心目中美好妇女形象的呈现,也是家乡南阳无数青年女子的代表。在作品风格上,有效地结合了南阳民歌具有的歌舞结合的特点,曲调婉转、节奏感强。于是,笔者在处理作品之初,就把此曲定位在“表演唱”的范畴。衬词衬句的使用使民歌富于语言上的变化,推动音乐的发展,最能体现民歌的风格特色。在作品《卖翠花》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习惯性衬词和语气衬词频繁使用,使歌曲更加形象化、生活化。衬词①“咿吆嗬”,在南阳方言中表示感叹、赞美的意思。同时,“咿
北方音乐 2014年2期2014-04-29
- 《卖花女》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30022)《卖花女》的文学伦理学解读刘茂生,王 英(江西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意图通过语音矫正和文法学习成为上层社会优雅小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伊莉莎在人生重大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际困境和自我身份的迷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主人公伊莉莎做出身份选择的伦理环境,探讨伊莉莎改变自我的动机以及此后所面临的伦理身份困惑,揭示导致其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萧伯纳通过讲述伊莉莎的故事,集中展现了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4-17
- 《皮格马利翁》中的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
神话:第一部分卖花女被训练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淑女;第二部分为从淑女到独立女性的蜕变。初读这部剧本,读者会误认为这是一部灰姑娘的故事:出租车是童话故事里的南瓜马车,把戴着鸵鸟毛帽子、穿着粗布外衣的灰姑娘带到了希金斯的实验室。通过语言学教授希金斯对其六个月发音、讲话方式和行为举止的训练,灰姑娘伊莉莎成为语音纯正、谈吐文雅、仪态端庄的淑女。在萧伯纳的笔下,卖花女是无知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差异,只是着眼于较为肤浅的外在品质,即高贵的谈吐方式和优雅的礼仪风度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2014-03-12
- 对卖花女伊莉莎的身份认定的思考
李静,马英对卖花女伊莉莎的身份认定的思考李静,马英萧伯纳戏剧《卖花女》中的伊莉莎通过接受语言学教授的语言试验,从出身贫寒的街头卖花女转变为仪容优雅的小姐,仿佛出身于豪门贵族。这种转变给伊莉莎的人生带来了许多困惑,使她一度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促使她思考自我认定的问题。伊莉莎的转变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她内心深处的觉醒。分析了伊莉莎自我认识的心理变化过程。萧伯纳;《卖花女》;伊莉莎;身份;蜕变;自我认识;觉醒肖伯纳(1856-1950)写于1912年的作品《卖花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3期2011-08-15
- 从《卖花女》中的戏剧突转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
0715)从《卖花女》中的戏剧突转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王玲丽(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萧伯纳是现实主义戏剧家,其作品大多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但是在喜剧《卖花女》中,萧伯纳却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妥协。这种妥协主要体现在剧中情节的突转上。萧伯纳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但是他没有办法实现其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愿望,只能借助一些不现实并略带荒谬的戏剧突转实现其命运突变。这种借助不现实的外力改变主人公命运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年9期2011-08-15
- 口音比外貌更重要
名在电影《卖花女》里,伦敦街头一个满口乡音的卖花女遇到一位语言学家。后者与人打赌,说只需6个月的发音训练,就可以改变卖花女的身份。6个月后,操着一口纯正英国腔的卖花女出现在上流社会的舞会上,几乎人人都把她当作一位公主。口音有这么大的魔力?研究表明,在辨识身份方面,口音的作用甚至超过种族。就像成年人一样,儿童也拿种族、性别和年龄这些视觉因素来把人们分门别类。他们喜欢与跟自己类似的孩子交往。哈佛大学心理学家Kinzler与同事给5岁的美国儿童看不同小孩的照
意林 2010年15期2010-05-14
- 水兵的圣诞礼物
上了年纪的法国卖花女,她身穿一件旧外衣;水淋淋的,一双破烂的鞋子也湿透了。她挎着一旦花,从一张饭桌挪向另一张饭桌。“买花吗,先生?只要一法郎。”众人无动于衷。卖花女疲惫地坐在美国水兵和我们之间的桌子旁,朝店员喊道:“来一碗汤!整个下午连一束花也没卖出去。”她又声音嘶哑地向钢琴手抱怨,“约瑟夫,圣诞前夕喝汤,你说是啥滋味?”钢琴手指指空荡荡的钱匣子。年轻的水兵用完了餐,起身准备离开。他穿好衣服,走到卖花女的桌旁。“圣诞快乐!”他微笑着挑出两束胸花,“多少钱?
青年文摘·下半月 2001年8期200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