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民歌《卖翠花》的地方特色及演唱分析

2014-04-29 11:10王雨
北方音乐 2014年2期
关键词:衬词南阳声部

王雨

【摘要】南阳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其民歌尤为丰富多彩,在各县流传着许多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它们汇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歌曲海洋。故南阳有“音乐之乡”之称。本文结合南阳民歌《卖翠花》的排练演出实践,对南阳民歌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唱风格进行分析,以及对产生这一音乐特色的地域文化做一些探讨。这对未来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南阳民歌都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南阳民歌;《卖翠花》;地方特色;演唱分析

南阳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千百年来,南阳民歌伴随着民间歌舞,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变发展着。其民歌尤为丰富多彩,在各县流传着许多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它们汇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歌曲海洋,和南阳人民的日常生活相伴,婀娜多姿,繁荣昌盛。南阳也被赋予“音乐之乡”、“歌舞之乡”的美称。笔者在指导南阳民歌《卖翠花》参加河南省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的排练和演出实践过程中,对南阳民歌的地方特色的演唱风格进行分析,并对产生这一音乐特色的地域文化做一些探讨。这对未来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南阳民歌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南阳民歌(《卖翠花》的产生

(一)历史文化影响

南阳淅川锣鼓曲是中国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采用民歌连缀说唱故事的形式表演。它的曲调多采用流行于当地的民间小調、山歌、田歌、号子等。而“卖翠花调”是其中重要的传统曲目。南阳民歌《卖翠花》就是根据淅川锣鼓曲“卖翠花调”写作而成的。本曲的作者河南著名作曲家、河南大学教授朱敬修先生说:“正是南阳这片丰富的沃土滋润我成长,南阳的民间艺术赋予我无限的艺术灵感。”

南阳古称“宛”,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这里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闻名于世。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最庞大的钟鼓之乐的乐队编制。而和湖北随县相毗邻的地区南阳淅川一带也出土有大量的编钟等文物。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两个地区就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

南北朝时期,在长江中上游的荆、郢、樊、邓(南阳邓州一带)等地又是当时最有名气的“西曲”传播地带。“西曲”和南阳乃至中原民歌也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东汉时期,南阳地区又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大量出土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品种繁多的音乐、百戏、舞乐图,又充分反映出南阳音乐文化,特别是舞乐、百戏的绚丽多姿。这些都为南阳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然地理影响 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深刻地影响到传统的文化面貌,使之千姿百态、五彩纷呈。如西北黄土高原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民歌——脚夫歌,音调高亢、奔放、激愤、感慨,甚有凄苦之情。但在江南水乡,可以听到稻区普遍流传的各类秀美婉转的秧田歌曲。南阳西部山区淅川县的那种歌调激越、高亢而又朴实的“淅川锣鼓曲”与东南部桐柏县月河的那种歌调悠扬、节奏舒缓而自由的桐柏山歌、秧田歌曲形成鲜明的对照。

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气候、山脉和河流。山脉对于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常常起着阻碍和分割作用。南阳西部的秦岭,与北部的伏牛山脉以及东南部的桐柏山和淮河,在“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与“江汉氏族文化中心”之间,划分了一条天然界线。南阳虽地处中原,但境内的丹江、白河、唐河3条水系在湖北襄樊注入汉水,属于长江水系。淮河源头在桐柏山下,东流经信阳入安徽。

南阳复杂多样的地理结构,因山脉走向使南北水系不同,气候不同,植被不同。反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语言以及气质、风格特征上也不相同。它对南阳这一区域的古代文化、社会经济、风俗、民情等都有着决定性影响,使它们产生了区域性差异。同时,南阳地处种稻区与种粟区南北之间的一个交插过渡地带。所以,它有南北两类特点共存的特征,在民歌的流布上南北兼有,这就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生产方式对南阳民歌的形成流传产生的直接影响。 二.(《卖翠花》的地方特色 《卖翠花》创作于2006年,是女声合唱作品。作者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头上插着海棠花,手里的花篮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翠丽鲜艳花朵的美丽卖花女形象。“她”即是作者心目中美好妇女形象的呈现,也是家乡南阳无数青年女子的代表。在作品风格上,有效地结合了南阳民歌具有的歌舞结合的特点,曲调婉转、节奏感强。于是,笔者在处理作品之初,就把此曲定位在“表演唱”的范畴。

衬词衬句的使用使民歌富于语言上的变化,推动音乐的发展,最能体现民歌的风格特色。在作品《卖翠花》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习惯性衬词和语气衬词频繁使用,使歌曲更加形象化、生活化。衬词①“咿吆嗬”,在南阳方言中表示感叹、赞美的意思。同时,“咿吆嗬”的使用也使拖腔行腔圆润,不但扩充了乐句,而且较好地抒发了歌中的情感。根据南阳方言的特点,衬词②“呦嗬咳呀”中“嗬”发“hao”音,表达出歌曲的趣味性和俏皮的味道。衬词③“咿呀伊子”、“咿子”的“子”加儿化韵,衬词④“平叭古堆儿”加儿化韵。起到调节作品节奏,达到使作品轻快活泼的目的。用衬词⑤“咳呀…‘呦嗬咳呀”作为语气或语尾拖腔的衬字,使语句唱起来更加带劲,朗朗上口,流露出卖花女愉悦的心情。更为巧妙的是,作者在音乐的创作中,高、中、低3个声部采用了3种不同的衬词,从而形成了3种不同的节奏。这就使音乐声部更加丰满,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衬词和曲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较长的段落。此时休止符的连续使用和方言的声调紧密结合,各个声部交错有致地进行,巧妙地表现出大伙儿对姑娘的赞美之情,也从侧面更加深刻地反映出卖花女的美丽和纯朴。

乐曲发展到最后,逐渐进行到高潮部分。各个声部交替进行,以和谐的衬词、紧促的节奏、多变的音调表现,使歌曲气氛更加热烈,情绪更加活泼。

三,《卖翠花》的情感表现与演唱分析

整首合唱作品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先交代姑娘的十七八岁的年龄,从一头青丝出发到手提小花篮,再到头上斜插着海棠花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卖花女形象。后面姑娘开始介绍各种花并以花喻人,再到姑娘“走路风摆柳”、“歌声一路洒”的姿态描写,更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活泼俏丽的卖花女形象。歌曲第二部分开始引入第二、第三人称,“姐妹们说她美”“小伙们都来夸”“叽叽喳喳”的重复强调使用,使卖花女美丽、娇羞的形象更跃然于歌曲中。

歌曲中呼气断句的运用要格外注意,也就是断音或顿音,也叫截气唱法,它是民族唱法的润腔之一。曲中所有衬词的演唱都加上呼吸断句的运用,利用力度与时值的停顿,加强歌唱中的表现力,用来表示轻松愉快的情绪,而且起到装饰和美化演唱的作用。

四、《卖翠花》演唱中的节奏强弱处理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只有保持音乐节奏等速度稳定,敏感地跟随节奏的变化,才能在演唱中表现出很强的乐感。在唱这首作品时,不能像绷紧的弦一样,每个音都很强,每拍都很重。只要基本保持开始的速度,把节奏中的强拍,歌词中的衬词、衬句突出来唱,就能达到演唱要求。

《卖翠花》中多处衬词、衬句都要注意强弱的处理。作品写作时,作曲家巧妙地把南阳方言中表示感叹的“哟”放在了切分节奏中的重拍位之上,在处理上一定注意做“强”处理。而衬词“咳呀”做“弱”处理演唱。这样,能更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卖花女”的赞美。在女高声部中描写“红的是牡丹,俏的是桃花,玫瑰香万家”。在花前面的形容词“红”“肖”做“强”处理演唱,衬词“咳呀”做“弱”处理演唱。这样形成对比,使声部层次之间更加明确。在多声部演唱进行中需突出强弱的对比。只有使强弱关系在各声部中保持平衡,才能使整首歌曲在演唱上达到和谐统一。

同样,女高声部中形容卖花女“走路风摆柳,歌声飘飘洒洒”的四个“飘飘洒洒”依次做“强弱强弱”处理演唱,同时进行的女中声部的“风摆杨柳,歌声飘洒”要做顿音演唱处理,这样使整个声部音色饱满的同时,卖花女的形象也更加生动突出。

再如女高声部衬词“咳呀咿呀咿子…‘咳呀平叭古堆儿”中“咳呀”做“强”处理演唱,“咿呀咿子”、“平叭古堆儿”做“弱”处理演唱。女中声部中衬词“咿呦嗬”依次做强弱弱处理演唱。女低声部中“咿呦咿呦”均做重低音效果处理。这样用各种层次的音色对应出高、中、低3个声部,用声音模拟出乐队的效果。

2013年1月,笔者排演的表演唱《卖翠花》在河南省大学生艺术节上获奖,既是笔者对南阳民歌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也是笔者对南阳民歌的研究尽到了一己之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同行、学者对南阳民歌的研究有更深、更广的总结归纳。

猜你喜欢
衬词南阳声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