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朴元杂剧《墙头马上》主人公裴少俊看中庸之道

2014-04-29 10:34陈颖
北方音乐 2014年2期
关键词:嬷嬷后花园千金

陈颖

【摘要】裴少俊为白朴杂剧《墙头马上》中最具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主人公。通过剧情,可以看出中庸之道对裴少俊性格的影响,而这恰恰促成了剧情结尾的大团圆结局。 【关键词】裴少俊;性格;中庸之道;大团圆 元杂剧《墙头马上》一本四折,短小精悍却演绎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被称为十大喜剧之一。其中提及的人物共有12个,而人物性格真正展开的只有三人:裴少俊、裴尚书、李千金。而在三人中裴少俊的性格又最具丰富性和复杂性。

关于裴少俊的形象,很多文学史都未加重视,如果提及也只不过采取批评的态度,说裴少俊软弱、妥协。笔者认为这种评价对裴少俊来说实在过于冤枉。事实上裴少俊是《墙头马上》戏剧完满结局最关键的因素,之所以称为戏剧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因为从裴少俊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庸之道对他的影响。恰恰是中庸之道促成了剧末的大团圆结局。

何谓中庸,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既不要“太过”又不要“不及”,也就是兼顾之意。孔子有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中庸即为适合,也可以解释为完美。中庸之道往往会使人不走极端,在情感与理性之间求得和谐。在某些事情上,这种中间道路不愧为人生的最佳选择。 说裴少俊是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接受者,是不无证据的,请看剧中的裴少俊:兼顾众人、能屈能伸。他对爱情的要求很高,出生高官之家,但并非纨绔。剧本第一折中裴尚书就欣慰地称赞自己的儿子“才貌双全”、“年当弱冠,未曾娶亲,不亲酒色”。可见裴少俊在见到李千金之前并非没有机会接触才女佳人,而是他自己有着爱情的标准,不轻易钟情于人。他对李千金一见钟情,虽有爱慕之心,但还是采取了儒雅的方式来表达心意。他遣侍从为他传达诗句于李千金,并叮嘱道:“那小姐喜欢,你便招手唤我,我便来;若是抢白,你便摆手,我便走。”可见裴少俊不仅有着对感情至高的要求~他喜欢女子,同时那女子也要喜欢他;这不啻为对对方选择的尊重。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过分的行为,一切在兼顾自己和他人的氛围中进行。在得到李千金的认可之后,他毅然决然地决定了他感情的归宿;他如期赴约,见面时声称:“小生是个寒儒。”很明显裴少俊没有说出自己的官宦家庭,目的是再次给李千金从感情上选择的机会。好事多磨,这个兩情相投的约会被嬷嬷发现,并以告官相胁,矛盾发展到了高潮。如果说嬷嬷把事情告到官府,结局是不可收拾的。李千金和梅香都恳求嬷嬷饶恕,但嬷嬷当然不会手下留情。见此形势,裴少俊灵机一动,想出一招:谎称嬷嬷要了他买花栽子的银子,让梅香引他来的。这样裴、李、梅三人反败为胜,嬷嬷退居下风,裴李两人得以私奔。在矛盾就要激化时,裴少俊用的计策调和了形势的恶化。

设想一下,裴少俊带走李千金后,就把她带到了父母的面前,那会是什么样的局面。无疑,裴尚书怒不可遏,阻止裴李两人的结合,最终裴少俊要么是违背礼教,与家庭决裂;要么放弃他与李的爱情。裴少俊应该知道那样做的后果,也应该分析了利害,所以他才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两全之法:既能和父亲其乐融融,又能和所爱相依相伴。他和李千金私自住在后花园,一住就是7年。在这7年里,在父亲面前裴少俊扮演着乖儿子的形象,对李千金也恪守夫道,“每日只在后花园中看书,只等功名成就。”裴少俊既尊父母之情(同时合“三纲五常”)又要尊爱情,在当时的环境下要兼获两情,裴少俊只有走择中之路

隐瞒父母,后花园“藏娇”。

当裴尚书无意中去后花园散步发现真相后,大动肝火、恼羞成怒,要把裴少俊送官。裴少俊为平父怒,违心地说:“少俊是卿相之子,怎好为一女子,受官司凌辱?情愿写休书便了,告父亲宽恕!”至此,我们不能把裴少俊的这一表现简单地归结为懦弱和彻底的妥协、不珍惜爱情。相反,他是不忍与李千金分离的,他也怨怒:“父亲,你好下的也!一时间将俺夫妻子父分离,怎生是好?”一边收拾琴箭书箱准备上京应试;一面悄悄地送李千金回家。这与当时和李千金私自住后花园的出发点一样,他试图兼顾。他以为赴京应试是在顺从父愿的表象下希冀着裴尚书态度和缓的机会,同时如若中举又为夫妻团聚打下了基础。果然,他一举状元及第,“柳岸花明”,他再次登门请求与李千金重做夫妻,裴尚书也带着孙子孙女上门陪话,万事大吉,剧情以大团圆告终。

从以上对裴少俊的分析看,裴少俊在求爱和解决矛盾斗争的过程中都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中庸的处理方法。中庸并非软弱,而是审时度势后采取的一种择中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我想剧中人物之所以能欢天喜地地大庆团圆,不能不说是受益于裴少俊的中庸哲学及其处理事情的方式。

裴少俊的中庸哲学有着传统渊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视为东方人的《圣经》,尤其是在元代,《四子书》更被悬为功令,对于读书人来说它们是获取功名的阶梯。而中庸作为一个概念,第一次被使用就来自于《论语》,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中庸是一种极难遵守的道德信条和方法原则。中庸观念几千年来长期占据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核心位置。当然,裴少俊生活在极度奉儒的时代,他更难逃脱中庸思想的影响。况且裴少俊生在读书求功名的传统家庭,其父深信“今生坐享荣华福,不是读书哪里来”,所以他自然就要求儿子也走通过读书求得功名的道路。裴少俊听从了父亲的意愿,也在不断地安心读书,他所读的书很难在“四书”、“五经”之外,儒家处世之方(主要是中庸之道)深深地影响着裴少俊。

裴少俊接受并采用中庸哲学不仅有着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着自身特定处境的要求。中国人自古重情,“中国民族之特征,在于执中,不在于偏倚,在于近人之常情,不在于玄虚理想。中国民族,颇似女性,脚踏实地,善谋自存,好讲情理,而恶极端理论,凡事只凭天机本能,糊涂了事……此刻所要指明者,知识说中国文化,本是以情为前提的文化,并没有难懂之处”(《中国文化之精神》,引自《中国文化概论》,第195页)。在裴少俊身上存在着两种情的斗争:一是本能之情(求个性自由,追求爱情),二是合人伦之情(合社会常规,主要是“三纲五常”)。当两种情在裴少俊心中交锋冲突时,他无法从感情上做出取舍,与两方(父亲和爱人)的任何一方决裂都非裴少俊所愿。尤其在他和李千金生活了7年之后、父亲发现时,一边是自己两个孩子的母亲,一边是养育自己的父亲。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家”(梁漱溟这么认为)以及“家”所包含的特有的情感更让裴少俊因为难以选择而痛苦。但是“家”的血缘亲情起到了调和互相矛盾的两种情(本能之情和合人伦之情)的作用。凡此种种原因都让裴少俊想疏离矛盾双方,避免冲突,无意中他就把自己当作第三方,使当时的情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恰恰是这第三方裴少俊是调和两方的关键人物。因而在完成调和双方的任务之前,裴少俊只好汲取中庸之道——对矛盾双方要亲都亲,要离都离,等待和解。

可见,裴少俊是一个恪守传统、而又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封建儒子,在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不管裴少俊走哪一个极端,都会导致失落、甚至毁灭。而裴少俊之所以能够两全,这全得益于中庸哲学。

猜你喜欢
嬷嬷后花园千金
美丽的欧洲后花园——塞浦路斯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小猴子的后花园
敬爱的“容嬷嬷”
柳叶湖畔的后花园——河洲休闲生态园
白嬷嬷和小常
巨人后花园
千金碎梦
千金醉琴
“第一千金”切尔西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