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卖花女伊莉莎的身份认定的思考

2011-08-15 00:49:04李静马英
关键词:卖花女萧伯纳身份

李静,马英

对卖花女伊莉莎的身份认定的思考

李静,马英

萧伯纳戏剧《卖花女》中的伊莉莎通过接受语言学教授的语言试验,从出身贫寒的街头卖花女转变为仪容优雅的小姐,仿佛出身于豪门贵族。这种转变给伊莉莎的人生带来了许多困惑,使她一度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促使她思考自我认定的问题。伊莉莎的转变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她内心深处的觉醒。分析了伊莉莎自我认识的心理变化过程。

萧伯纳;《卖花女》;伊莉莎;身份;蜕变;自我认识;觉醒

肖伯纳(1856-1950)写于1912年的作品《卖花女》,讲述了一个相貌清丽但出身贫寒的街头卖花女通过接受语言学家息斯金的语言训练及学习上流社会的礼仪,6个月后成功地转变为似乎出身于豪门贵族的谈吐高雅、仪态端庄的小姐的故事。伊莉莎的华丽蜕变证明了语言学家息斯金的成功,然而,这种转变却把一个艰难的问题摆在伊莉莎面前:改变后的伊莉莎回不去曾经卖花的伦敦街头,而且在事实上也成为不了与息斯金或者辟克林上校一样的所谓的上层人士,因为她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基础及社会地位。那么,适合伊莉莎的社会位置在哪里?实验结束,曲终人散,伊莉莎应该何去何从?萧伯纳给这部戏剧留下个开放式的结尾,引发了许多讨论。现从身份角度分析伊莉莎自我认识从朦胧到焦虑到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社会身份与女性身份

身份(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受到新左派、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特别青睐,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在他的《文化身份的问题》(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中将身份界定为启蒙主体、社会学主体和后现代主体。启蒙主体以核心的、统一的个体观念为基础,具有判断、自觉和行为的能力。社会学主体在自我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后现代主体,不仅没有固定的、本质的或者永恒的核心,而且还存在着矛盾的、暂时的身份,把人们拉向不同的方向。身份认同与很多理论问题相关联,诸如主体、语言、心理、意识形态、权力、阶级、性别、种族,等。在《卖花女》中,使改变后的伊莉莎感到困惑的因素应该是她从心理层面上对自我定位的提高与现实生活中依旧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身份二者之间的冲突。

剧中的伊莉莎出身于社会底层,刚出场时被作者描述成一个脏兮兮的,说话咋咋呼呼,举止大大咧咧,方言味儿浓重的卖花女。伊莉莎最初仅仅是想通过改变语音面貌获得可以在花铺里做个店员的机会,于是登门拜访息斯金教授,而息斯金教授也正借此机会和辟克林上校打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经过6个月的语音训练,伊莉莎华丽蜕变,凭借着完美的语音,优雅的仪容,维多利亚女王似的神气,使得大使夫人都特别夸奖,甚至让人以为是匈牙利王家的公主。但蜕变后的伊莉莎并未感觉到快乐,反而迷失了自我。面对沉浸在成就感之中如释重负的息斯金教授,她愤愤地发出的一连串追问:“我怎么办?我怎么办?”伊莉莎的追问其实表明了她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而这种定位给她带来了困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在伊莉莎的一路成长过程中,她的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身份、女性身份并未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二、内心深处的失落感

刚出场时,伊莉莎由于贫困而衣着破旧,显得有些脏兮兮的,其说话口音难听,息斯金教授认为那难听的程度,“在哪儿也不能待,根本就不该活着”。但此时的伊莉莎,是一位自立自尊的女性形象,虽然看起来一点也不优雅,却不乏机智、可爱的一面。小小年纪便不得不离家自谋生路的伊莉莎,生性快活达观而且有自己的原则和追求。虽然贫穷使得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她没有条件修饰自己,但是她尽可能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的。外表的粗俗磨灭不了伊莉莎勇于维护自己尊严的坚强的内心。在被弗莱迪碰坏了自己的鲜花后,在误以为息斯金教授记录的话可能于己不利时,在被息斯金教授嘲笑自己发音的时候,伊莉莎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展示给我们一个敢于维护自己权利,并依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好的生活的一个鲜活的形象。她不甘于在大街上卖花,想在花铺里做个店员,为此不惜花掉将近自己每天总收入的一半去学习语音。面对息斯金教授无情的评价,她据理力争,表明自己和所谓的上层人士一样是有自尊心的。这个时候的伊莉莎虽然贫穷,却可以经济独立,依靠自己卖花的收入做到自食其力。此时没有上流社会的文雅礼仪所包装的她,天真、简单、快乐,花铺里的店员职位就能够使她感到满足。

华丽蜕变之后的伊莉莎呢?本来就面目清秀的她凭借着优雅的仪容、完美的语音及维多利亚女王似的神气,使得人们竟以为是匈牙利王室的公主。但是在晚会结束之后,回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中,除去华贵的晚礼服、租来的珠宝,她依然是贫穷的伊莉莎。晚会上的她只是息斯金教授为了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活的工具。息斯金教授在宴会上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之后,回到家便觉如释重负,他根本看不到伊莉莎的悲惨表情,也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伊莉莎情绪低落。实验结束了,一场美丽虚幻的梦醒了,伊莉莎必须要面对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生存的问题。可是语音的训练和外表的包装并不能给她指明方向,带给她的却是重重困惑。外表的蜕变并不能改善伊莉莎的经济状况,提高她的社会地位,也无法使她真正成为上流社会的一位淑女。在目睹了另外一种生活状态之后,她又无法无视刚刚接触的文明而退回到曾经的无知状态。面对息斯金教授让其嫁人的建议,她无比伤感。她说:“我卖花,我并不卖我自己。现在你把我变成了一位小姐,除了卖我自己以外,我倒不能卖别的东西了。要是你把我留在原来的地方多好啊。”此时的伊莉莎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三、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身份

伊莉莎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身份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英国的社会学家艾伦(Sheila Allen)认为,妇女特别是已婚妇女是从她们的男性亲属关系中获得其阶级位置和地位。帕金(Parkin)也认为,女性不具有真正的阶级独立性。在20世纪初,妇女运动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社会长期赋予女性卑微的属性,造就了现实中两性在各方面的不平等。剧中的息斯金教授显然对女性抱有偏见和歧视:“我觉得只要女人和我做起朋友来,她就变得妒忌,挑剔,多心,总之非常讨厌……女人把什么都搞坏了。”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未从根本上意识到伊莉莎是作为独立女性存在的个体,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他当面称呼伊莉莎为“这块料”,“破烂的叫花子”,其不友好的态度令别斯太太和辟克林上校都感到过火,责备他“不能把人都那么不当回事”。

息斯金在同上校打赌之后,根本不顾伊莉莎的感受,只是简单而粗暴地命令她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伊莉莎,你要在这儿待6个月,学习正确的发音,像花店里店员太太那样讲话。你要是乖乖的……6个月后你就可以坐很漂亮的马车到白金汉宫去。要是国王看出你不是个上等人,警察就要把你带到伦敦塔,把你的头砍掉了警告别的不自量力的卖花女。他要是没看出你来,你就可以做个花店的店员。”在息斯金看来,伊莉莎没有人管,对谁都没有用,就对他做实验有用,就像是被他捡来的烂白菜叶,可以任由他摆布与控制,而且不用考虑做完实验之后她的去向——“等到我实验完了,我们可以再把她扔到泥坑里去;那以后就是她自己的事儿了。”

在第三幕,息斯金的母亲认为伊莉莎没有上等的收入,如果有了一些上等人的礼貌和语言习惯,反而使她不能自食其力。面对母亲的质疑,息斯金不以为然。在第四幕宴会归来后,伊莉莎伤心地提出今后她该怎么办的问题,息金斯的回答是:“我怎么知道你怎么办?你怎么办又算得了什么?”随后又建议伊莉莎可以通过嫁人找到出路。伊莉莎在接受改造的过程中,与朝夕相处的息斯金教授、辟克林上校及别斯太太都产生了感情,但是息斯金的冷漠使得伊莉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尴尬位置,她在不知情人的眼里已经像一位出身高贵的皇家公主,但在息斯金面前,她的女性身份给其造成的弱势地位并未有任何改观。

父权制观念的核心之一是认为女性在价值上低于男性,因此女性理所当然应受男性统治。伊莉莎在与息斯金交往的过程中,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像木偶一样被操控。即便是后来,息金斯虽然请求伊莉莎回到他的身边,但他依然不能摆脱自己大男子主义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伊莉莎提出的平等关爱的要求不屑地斥之为“小狗的把戏”。

四、渴望独立的勇敢性格

伊莉莎在还没有想清楚未来的时候,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如同最初,她为了一个简单的目标,无畏无惧地找到息斯金教授,在不确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的时候接受了挑战一样。这种渴望独立的勇敢的性格,是促成她觉醒的关键因素。伊莉莎不仅仅在外表上发生了改变,她的内心也有了新的需求,她需要寻找出路,完成精神意义上的蜕变。最后一幕里,伊莉莎不再慌乱,不再歇斯底里,她始终和和气气的,态度从容。不管她说要嫁给佛莱第是不是认真的,事实上,即使她不嫁人,她也找到了依赖自己的能力生存的方式。和息斯金的最后一场谈话中,伊莉莎说出了自己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渴望:“我需要点温情……我做这个不是为了漂亮衣服和汽车……我只要求彼此能够友爱一些。”她非常清醒地明白她和息斯金教授价值观的差距,所以并不要求息斯金教授会像佛莱第那样迷上自己,她只是希望能在精神上和他保持平等,希望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一位独立的个体并尊重自己,希望能获得他的关爱。此时的息斯金教授虽然对伊莉莎宣布独立工作的想法嗤之以鼻,但是不得不承认“五分钟以前你(伊莉莎)是一块绊脚石,现在你是独当一面,一艘护航的军舰了。你和我和辟克林将要是三个独身汉而不是两个男人和一个傻姑娘了。”

英国学者威廉·布洛姆对身份问题作了以下概括:“身份认同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维持、保护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全感。”伊莉莎通过自己的努力,确认了自己独立的身份地位,获得了心理安全感。寻求自我的路程虽然艰难,但最终伊莉莎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定,充分认识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

五、结语

萧伯纳创作《卖花女》的初衷虽然是提倡大众学习纯正语音,但也表达了他自己的社会理想。萧伯纳支持妇女经济独立,提倡妇女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中去,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曾经说过,妇女并不是理所应当地该干家务活。妇女有能力承担推动人类进步的重任,他们完全应当参加到社会变革的实践中去。不管是伊莉莎最初在街头卖花,还是最后选择通过学习语音获得经济独立,其实都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是其价值的体现,应该受到尊重。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出身卑微的伊莉莎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即使在经过语音训练之后,华丽的外表并不能提升伊莉莎的社会地位,外表的改变带给她的反而是自我迷失的困惑,但是内心深处的蜕变却使得她开始思考内在的自我认定的问题。她是独立、有思想、有尊严的个体,渴求人间的平等、友爱、温情。这种清醒地对自我的认识,是她完成蜕变的根本,也使她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1]佛兰克·赫里斯.萧伯纳传[M].黄嘉德,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2]佟新.妇女劳动的理论建构[J].国外社会学,2001(1-2).

[3]王晓路.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萧伯纳.卖花女[M].杨宪益,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5]萧伯纳戏剧三种[M].潘家洵,朱光潜,林浩庄,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6]George Bernard Shaw.Pygmalion[M].London:Penguin Books,1957.

[7]William Bloom.Personal Identity,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I106.4

A

1673-1999(2011)23-0110-03

李静(1986-),女,河南长垣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外国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马英,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2011-10-01

猜你喜欢
卖花女萧伯纳身份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萧伯纳与小女孩
乔治·萧伯纳的《卖花女》的文本分析
北方文学(2018年14期)2018-07-13 09:02:18
萧伯纳戏猜年龄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52
萧伯纳戏猜年龄
益寿宝典(2018年12期)2018-01-26 16:08:22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342次初见
环球人物(2016年1期)2016-03-07 07:09:08
互换身份
戏剧对白中的话语标记语与人物性格关系
文教资料(2014年26期)2015-01-06 04: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