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
- 《秀拉》人物命运之狂欢化理论新解
諾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第二部长篇小说《秀拉》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北部小镇的一个黑人社区为背景,探究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的男权社会里超越磨难、追寻自我的艰难成长历程。本文立足巴赫金关于狂欢化诗学理论的论述,结合小说中不同角色身上出现的登高与坠落的意象以及崇高与卑鄙、善良与罪恶、正确与错误这些对立的特征在角色身上交替轮转的描述,梳理小说中两位黑人女性角色的成长遭遇和心路历程,揭示美国黑人女性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经历的外在与内在的考验,探究小说家对狂欢
今古文创 2023年40期2023-10-30
- 从“ 他者”到反“ 他者 ”:托妮 · 莫里森小说中的树林空间书写
图示系统,空间是托妮·莫里森小说书写的重點之一。在莫里森的11部长篇小说中,树林空间被注入原始想象的力量,阐释了美国社会中黑人种族和黑人女性主体性的丧失、主体性的重建以及走向反“他者”的努力。树林空间的书写反映出莫里森对黑人百年心态转变的深刻体察,旨在揭示黑人突破种族和两性关系中存在的主客对立的思想,寻求种族和两性和谐状态。【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树林空间;“他者”;反“他者”【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3年32期2023-09-19
- 《秀拉》中奈尔与秀拉的加冕与脱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下半页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秀拉》是其多部长篇小说中批评热度颇高的佳作。基于巴赫金文论在莫里森作品批评中的广泛应用,本文立足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中关于加冕与脱冕的论述,探究秀拉与奈尔两个主要人物在成长历程中体现的加冕与脱冕的特征。秀拉与奈尔都多次经历了加冕与脱冕,体现了狂欢节庆贺的变更交替精神。同时,与两个角色的加冕与脱冕的交替进行相伴而生的是角色的精神成长。关键词:《秀拉》 托妮·莫里森 狂欢节 加冕与
文学教育 2023年8期2023-08-22
- 记忆的力量
的核心主题之一,托妮·莫里森在《宠儿》中对记忆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深思。主人公赛丝在故事的最后是在回忆起往昔团结氛围的社区里的黑人群体的帮助下,才摆脱了宠儿走出困境的。由此表明了记忆的力量,也象征着黑人个体应在黑人群体的框架中去回忆,通过集体记忆的力量才能走出困境,回归到凝聚生命力的社区。【关键词】记忆;集体记忆;美国黑人;《宠儿》;托妮·莫里森【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今古文创 2022年45期2022-05-30
- 《最蓝的眼睛》:文学伦理学解读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托妮·莫里森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作为一名非裔女性作家,莫里森以这一身份和视角,在这部作品里以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经历为中心线索,描述了美国黑人这一弱势群体在白人主导的社会里的不幸生活,同时也在另一条线索叙述者克劳迪娅的成长中指出了这一群体的救赎方法。本文以文学伦理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相关理论,探寻《最蓝的眼睛》的伦理环境,分析女主人公佩科拉陷入的种族伦理以及家族伦理困境,总结出美国黑人应塑造和谐家庭关系,并在种族关系中坚
雨露风 2022年2期2022-03-24
- 冲突与重构: 《最蓝的眼睛》中的族性认同
【摘要】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典型反思美国黑人种族文化的作品。小说塑造了以佩科拉和克劳蒂亚为代表的黑人形象,以反映非裔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互动和对照中产生的文化冲突,同时聚焦文化边界逐渐模糊化的“双重身份”黑人,以彰显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在文化殖民社会中的危机。作者也在小说中积极探索并警醒黑人社会,构建由内向外的族性认同和民族自信是对抗文化洪流的路径,由此实现不同族裔文化在碰撞和差异中共存,促进社会多元文化发展。【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
今古文创 2022年7期2022-03-02
- “记”与“忘”: 莫里森《宠儿》中记忆的伦理观照
内容摘要:托妮·莫里森在《宠儿》中不乏对记忆的思考,刻画了黑人个体及集体在“记”与“忘”之间的伦理选择。本文聚焦主人公丹芙,沿着塞丝母女回归黑人社群这条伦理线,试图分析基于“记”与“忘”体现的伦理意义。认为长久以来丹芙铭记家族创伤、忽略与他人相关的记忆加剧了自身被隔绝的伦理困境。而重构家族记忆、接纳黑人集体记忆有助于丹芙伦理身份的重塑,在“记”与“忘”的平衡中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通过对文化记忆及共同记忆的回溯,黑人社群重新凝聚为具有伦理关怀的共同体,对宠儿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3期2021-09-26
- “他者”身份建构与 “主体性” 回归
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为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代表作有《宠儿》《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等,作品多采用女性中心叙事探讨美国非裔女性生存困境。作为时代的特殊产物,其笔下黑人母亲群体形象兼具民族与文化属性,不仅肩负为人母延续生命、精神哺育的任务,更是作为种族社会与男权社会凝视下“他者化”的文化象征符号被书写,以揭露南方白人奴隶主的残暴行径,控诉蓄奴制的罪恶,提出 “反凝视”程式,为和谐世界的建构探索道路。【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身份建构;凝视;他者;主
今古文创 2020年8期2020-09-10
- 布莱德自我缺失背后的创伤解读
当代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她塑造的人物在创伤中“努力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各个方面:善良、邪恶、爱情、友情、美丽、丑陋、生存以及死亡”[1]。《孩子的愤怒》通过多重叙事视角以及魔幻叙事手法,讲述了奴隶制废除之后依旧笼罩于美国当代黑人的创伤阴霾。基于肤色主义的种族创伤以及不幸童年的家庭创伤是造成女主人公布莱德自我缺失根本因素。关键词:《孩子的愤怒》;托妮·莫里森;创伤;自我作者简介:郭晓睿(1999.9-),女,汉族,山东肥城人,聊城大学外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2020-09-06
- 布莱德自我缺失背后的创伤解读
当代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她塑造的人物在创伤中“努力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各个方面:善良、邪恶、爱情、友情、美丽、丑陋、生存以及死亡”[1]。《孩子的愤怒》通过多重叙事视角以及魔幻叙事手法,讲述了奴隶制废除之后依旧笼罩于美国当代黑人的创伤阴霾。基于肤色主义的种族创伤以及不幸童年的家庭创伤是造成女主人公布莱德自我缺失根本因素。关键词:《孩子的愤怒》;托妮·莫里森;创伤;自我作者简介:郭晓睿(1999.9-),女,汉族,山东肥城人,聊城大学外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2020-09-06
- 逃避主义视域下《最蓝的眼睛》的分析
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瑞森一直备受文学界的关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完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聚焦于一个普通可怜的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普遍的观点认为,佩科拉一家不幸的结局是与种族歧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另一个的角度分析导致佩科拉一家最终结局的原因,借助逃避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的逃避主义思想与表现以及主题与逃避主义之间的联系。关键词:托妮·莫瑞森;《最蓝的眼睛》;逃避主义作者简介:杨柳(1995.8-),女,陕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2020-07-26
- 美的暴力:重读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败结局。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景观 欲望 他者一.引言美国著名小说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就一直活跃在美国文坛,笔耕不辍,被目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1993年,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后愈发引来学术界的更多关注。随着理论思潮的更新,莫里森的作品所具有的复杂内涵得到愈发细致的探讨,尤其是她创作早期的小说,比如《最蓝的眼睛》《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2020-04-19
- 《孩子的愤怒》中的非裔美国女性的成长
内容摘要:托妮·莫里森是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孩子的愤怒》是其2015年出版的第11部小说,小说通过多个叙述者的声音展现了黑人女孩布莱德在不断认识自我和调整自身与他人关系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塑造了一个逐步走向自信、自立又自强的当代黑人女性形象。本论文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布莱德在与母亲、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的自我成长过程,分析布莱德如何在人生不同阶段中探索自我身份,阐释这个黑人女孩的文学形象对当代黑人女性成长的积极意义。关键词:
文学教育 2020年1期2020-02-14
- 托妮·莫里森《秀拉》中的“反伦理”书写
燕摘 要: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建构了一种有悖传统伦理观的书写模式。在小说主题表现层面,伦理道德不再是支配人物命运的主因;而在具体叙事中,作者也以一种解构方式呈现了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及整个黑人社群之间的伦理隔阂。莫里森通过这种“反伦理”书写,揭示了黑人传统家庭伦理秩序濒临崩塌的现状,深入探讨了黑人生活的真实环境,表达了她对黑人生活现状的批判和对整个黑人群体的深切关怀。关键词:托妮·莫里森;《秀拉》;伦理关系;“反伦理”书写中图分类号:I1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11-22
- 《柏油孩子》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郭俊霞摘 要:托妮·莫里森小说《柏油孩子》从黑人女性的视角阐释了女性的身体同自然一样被视为男性统治的对象,从而表明了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的立场: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真正目的上的生态平衡。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柏油孩子》;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平衡一、引文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以黑人女性为题材的小说,荣获了很多重要的文学奖项,她的《柏油孩子》在1993年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
大东方 2019年2期2019-09-10
- 电影《宠儿》人物改编的互文性解读
收与转化在改编自托妮·莫里森同名小说的电影《宠儿》中,显著表现于人物改编层面。通过渲染女性角色,影片试图扩大受众群体。同样,对男性角色的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原著中有关奴隶制创伤的描述,进而迎合了美国主流观众的口味和心理。关键词:《宠儿》;互文性;电影改编;托妮·莫里森一、互文性的理论铺垫1987年,托妮·莫里森发表了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次年即凭借该书获得普利策奖。《宠儿》延续了托妮·莫里森高超的叙事技巧。大量的艺术处理在莫里森的笔下呈现出缤纷繁复
青年时代 2019年21期2019-08-30
- 托妮·莫里森小说《恩惠》中“鞋”意象解读
本原因。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恩惠》 鞋 自由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112-03莫里森通过第九部小说《恩惠》将笔触伸向了18世纪80年代。当时马德里还在英国的统治之下,弗吉尼亚也处于葡萄牙的掌控之中,横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才刚刚起步。种族和肤色并不是一个人作为奴隶遭受奴役的标志,黑人可以是自由人,而白人和其他人种也会沦为奴隶,肤色和奴役没有必然联系。黑人、土著人、白人、奴隶、自由人、宗教狂
现代交际 2019年4期2019-04-01
-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文化身份研究
词:后殖民主义 托妮·莫里森 文化身份托妮·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迄今为止发表了十部小说。莫里森受黑人传统文化和白人主流文化影响,小说主题多为反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美国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传统文化的冲击、两种文化的交融,主人公多为黑人,内容注重反映社会现实以及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困境。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以帝国主义国家与后殖民国家之间的文化权利和话语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7期2018-10-20
- 解读莫里森《家》中的空间政治和文化表征
: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家》(2012)中讲述了非裔美国男性弗兰克·莫尼不满家乡南方小镇的凝滞生活,应白人主流文化宣传参加朝鲜战争,战后解救妹妹茜并由北向南一同返乡的故事。弗兰克和茜最初选择逃离家园,单纯认同白人主流意识形态,却屡屡受挫,始终无法获得完整的自我认同。但在追寻和回归的过程中,他们坚信亲情的联结和社区的力量,正视个人、群体的记忆和文化传承,反而获得自我。论文将着重讨论在这一过程隐匿在空间话语中的种族矛盾、权力角逐和文化张力。小说中的空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9期2018-09-02
- 《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
著名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托妮·莫里森在这篇文学作品中,通过描述黑人群体内部的一些问题,呈现出了部分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心理,进而从侧面证明了在白人价值标准的冲击下,美国黑人文化主体的丧失,间接表明了白人种族主义对于非裔美国人的伤害。【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非裔美国人;黑人文化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黑人女性文化发展十分的迅速,托妮·莫里森是众多美国黑人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这一,在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幻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8期2018-06-02
- 解读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叙述视角
具张力。关键词:托妮·莫里森;爱;叙述视角视角,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划分。法国学者热奈特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从而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在托妮莫里森这部2003年的作品《爱》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以及不同视角之间的转换甚至变异。这使得人物和故事更加丰满,作品的层次感、深度以及吸引力大大增强。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在《爱》中,内聚焦相对而言略多于外
北方文学 2018年11期2018-05-25
- 创造与毁灭的来源:读托妮·莫里森的《爱》
内容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而“爱”这一元素经常出现在她的作品当中,作为创造和毁灭的来源。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小说《爱》中四个主要人物的爱恨纠葛来分析爱在小说中如何发挥左右人物命运的作用,以及作者背后的深层意图。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爱 创造 毁灭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坛独一无二的黑人女作家,代表作包括《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等。不仅她的作品备受喜爱,奥巴马、希拉里、安妮·海瑟薇等各界人士都曾在公开场
文学教育 2018年2期2018-02-26
- 我们都曾爱过一个“国王”
里,平凡的女律师托妮遇到男主角,迷人的餐厅经理乔治欧。这又是一部“错爱”电影,但话说回来,爱情哪有对的呢?我们这一生,常常不都是这样吗?我们被一个人吸引,他成为我们的国王,被他世界里的绚烂所吸引;又或者,在一段感情里我们是高贵的女王,总有一个傻小子来到我们的世界。这一次,是他成为她高贵的国王。他幽默,风趣,出手大方,社交型人物。这使得平凡的她心生不安与嫉恨,却又欲罢不能。他注定挟闪电而来,在她的世界里掀起腥风血雨。她终于忍受不了了,于是也暴露出一个女人在关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17年12期2017-12-20
- 《所罗门之歌》中“绿色”的象征意义解读
摘 要:托妮·莫瑞森是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擅长用象征的手法充分地展现黑人文化以及黑人的生存处境。《所罗门之歌》是莫瑞森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在这本小说中,通过多处出现的颜色词——绿色的不同象征寓意深刻诠释了作品中想要传达的“生命与希望”、“平静与宁和”的意义。关键词:《所罗门之歌》;托妮·莫瑞森;象征意义;绿色作者简介:王月(1993-),女,汉族,河南夏邑人,现就读于郑州大学外语学院。[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2017-10-24
- “颜”外之意
神。而本文通过对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中的颜色词的分析,探索其与黑人精神的联系,旨在向读者展示作者是如何通过颜色词来反应黑人逐步堕入精神崩溃的深渊;从而反映奴役制对黑人精神层面的迫害。[关键词]《宠儿》;精神;颜色词;黑人;托妮·莫里森引言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著名的族裔文学家,一直以其高超的写作手法以及强烈的黑人意识闪耀在世界的文学论坛之中。而其作品也往往关注黑人弱势群体,尤其是黑人女性,以强烈的人文情怀为其过去惨绝人寰的经历修史,并同时为其未来的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0期2017-07-19
- 《所罗门之歌》中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分析
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小说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同时也是美国有关黑人的文学作品里第一部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托妮·莫里森极富有技巧地运用了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形象立体地再现了当时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使我们能够了解当时黑人在白人社会里的残酷生活背景,极具代表性。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多元聚焦叙事模式;托妮·莫里森作者简介:张佳茹(1992-),女,河北邢臺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5级硕士生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7期2017-06-21
- 丧失·觉醒·建构
的当代作家之一,托妮·莫里森是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是最杰出且最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在当代女性文学,尤其是黑人女性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托妮·莫里森以黑人女性独特视角,发人深省的文字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的生活。《最蓝的眼睛》、《秀拉》和《宠儿》这三部小说体现了黑人女性的主体意识从丧失到觉醒最会建立并在最终找回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关键词: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体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2期2017-05-18
- 摆脱创伤的枷锁:《上帝帮助孩子》中女主人公姓名寓意解读
的视角。关键词:托妮·莫里森;《上帝帮助孩子》;姓名;寓意小说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姓名往往都具有丰富的内涵,为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性格命运埋下伏笔,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折射出作家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思考和定位。小说中人物姓名既是人物身份的象征,也从某种角度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志向和命运,是作家创作思想的外在体现和对人物情感态度的含蓄表达,也是对小说文本进行鉴赏和分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托妮·莫里森第11部小说《上帝帮助孩子》自2015年4月出版至今得到了国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2期2017-04-15
- 托妮·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快感
马一鸣内容摘要:托妮·莫里森在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描写了许多怪诞而生动的死亡场景,这些场景对目击者的心理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主人公奈尔看到“小鸡”落水时所感到的令她困扰的快感为出发点,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探讨快感、“原乐”及其中蕴含的审美与伦理—政治主题。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秀拉》 精神分析 死亡 快感 原乐批评家大多赞同以下看法,即“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标志性特征是‘死亡观视:小说中的角色常常自愿或被迫地观看(自然的或非自然的)死亡的残酷画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4期2017-04-13
- 《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身份探究
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白人强势文化中对人的价值判断深刻影响了黑人的自我定位。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为研究底本,以黑人女孩佩科拉的人物命运为线索,试图对黑人身份进行探究。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文化;身份作者简介:薛丹(1988.10-),女,藏族,四川西昌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5级硕士。[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2一、
青年文学家 2017年5期2017-03-23
- 叙事伦理视阈下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伤害她。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叙事伦理;故事伦理;叙述伦理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托妮·莫里森成为了女性文学的一面旗帜。她的作品扎根于对美国黑人的独特身份和他们的现实生活,并且几乎是以黑人女性为主人公来进行刻画描写的。无论是从小说的艺术审美角度来看,还是从小说的社会说教责任来看都把黑人写作推向了一定的新高度。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于1970年出版,通过小说的叙述过程体现出小说的伦理向度。现代小说家大多通过对主人公的经历的叙事体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1期2017-03-15
- 《天佑孩童》中的自我成长之角色理论解读
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托妮·莫里森在《天佑孩童》中讲述了一个名为布莱德的年轻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之路。 布莱德背负着“黑人”角色和“孩子”角色, 她的自我完善过程也是她摆脱这两个角色的束缚、 创造新角色的过程。 莫里森通过描写布莱德从儿童时期的角色扮演, 到青少年时期的角色冲突, 再到最后角色创新的历程, 揭示出了她跨越黑白种族界限的人生观、 政治观, 以及她对童年创伤问题的关注——爱才是治疗创伤的良药。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天佑孩童》; 角色理论; 种族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2
- 托妮·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黑人音乐叙事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将黑人音乐元素引入文学创作中,在其创作的历史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和《天堂》中,借用黑人音乐的表现形式,即重复、召唤应答和即兴发挥等技巧,展现了黑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理,而且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音乐 重复 召唤应答 即兴一、引言音乐是美国黑人民间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布鲁斯和爵士乐是最具黑人特点、最受黑人欢迎的音乐,它们是黑人为求生存、争取自由的有力呐喊,是将痛苦转变为欢乐的有效途径。黑人作家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期2017-02-17
- 托妮·莫里森笔下康瑟蕾塔人物形象的原型分析
071000)托妮·莫里森笔下康瑟蕾塔人物形象的原型分析范晔(保定职业技术学院071000)摘要: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作家。《天堂》(Paradise,1998)是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小说。康瑟蕾塔·索萨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之一,是修道院的众女子走出精神阴霾的领路人,是鲁比镇觉醒的敲钟人。本文旨在运用原型理论来剖析康瑟蕾塔的人物形象。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康瑟蕾塔;人物形象
大众文艺 2016年3期2016-07-12
- 莫里森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解读
4000]摘要: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所著十余部作品均受同时代女权主义思想和生态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莫里森不同创作时期的三部作品《最蓝的眼睛》(1970)、《宠儿》(1988)、《慈悲》(2008),可探知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发展脉络,也可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另外一种启示与思考。关键词:托妮·莫里森生态女性主义《最蓝的眼睛》《宠儿》《慈悲》引言随着美国黑人地位的崛起,黑人文化也逐渐蓬勃
名作欣赏 2016年12期2016-07-12
- 精神分析视阈下的托妮·莫里森的《慈悲》解读
精神分析视阈下的托妮·莫里森的《慈悲》解读吴蕾(文华学院 外语学部,湖北 武汉 430074)[摘要]托妮·莫里森的《慈悲》描绘了美洲蓄奴制初期不同族裔人群的精神创伤。从小说遭受精神创伤的人物、自由联想的小说结构和文本空白间隙诸方面可以看出小说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特征。[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慈悲》;精神分析2008年,托妮·莫里森的新作《慈悲》一出版就成为当年《纽约时报书评》评选的十大最佳图书之一。《纽约时报》高度赞赏“这个故事不仅是对丢失的纯真与破碎的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6-02
-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记忆重现
。关键词:宠儿 托妮·莫里森 碎片叙事 记忆重现关于奴隶解放的传统小说一般都是描述黑奴争取身份自由的故事,托妮·莫里森的《宠儿》(Beloved)“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诸如黑人妇女这样的双重(多重)弱势群体的关照与关怀,为他(她)们和他(她)们的心灵作史”,①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奴隶精神解放的必要性,即治愈残暴的奴隶主给黑奴留下的精神创伤。《宠儿》取材于19世纪50年代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74年,托妮·莫里森在编辑反映黑人三百年来争取平等自
文学教育 2016年7期2016-05-14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代表作,该小说充斥着大量饱受摧残、遍布创伤的黑人身体形象。文章将分析白人奴隶主对黑人奴隶的身体控制和压迫,进而言说奴隶制下黑人被肆意蹂躏和戕害的身体困境。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宠儿》;身体困境作者简介:赵燕:女,出生于1981年,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方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2一、引言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0期2016-05-09
-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恐怖与死亡
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她早期的代表作品,作者力图借助文学叙事的力量,诉说那无法言说的历史痛楚。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中的恐怖场景,人物残忍和死亡情节的分析,来阐述白人文化冲击下对黑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以及黑人群体内部存在的自身分裂问题。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恐怖;死亡作者简介:王泽璇(1990-),女,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生,研
青年文学家 2016年5期2016-04-27
- 从《爵士乐》看莫里森的黑人悲剧美学思想
要:《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美国大都会的悲剧故事。爵士乐是黑人音乐中的“宠儿”,吹响了美国新时代的序曲,它将黑人音乐中的浪漫、自由、愤怒、诱惑、死亡等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诱使大都会上演一幕幕新潮、刺激、奢靡、性乱、杀戮的场景。此时,理性已让位于具有酒神精神的非理性,悲剧从音乐中诞生。从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视角,探讨《爵士乐》中体现的莫里森独特的黑人悲剧美学思想。关键词:托妮·莫里森;《爵士乐》;历史背景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4-04
- 论《宠儿》中托妮·莫里森对非洲传统文化的追寻与传承
)论《宠儿》中托妮·莫里森对非洲传统文化的追寻与传承张丹凤(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合肥 230601)摘要:《宠儿》是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经典代表作。莫里森以其如诗如画的文字向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幅优美的黑人文化的历史画卷。文章主要从非洲古老的宗教信仰、名字与命名的重要性和黑人音乐这三个方面来展现作品中所蕴含的非洲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被白人主流社会抹杀的黑人文化与历史的关注。莫里森通过写作的方式追寻和传承黑人文化,成为非洲传统文化的代言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3-16
- “天堂”还是“地狱”?
——解析托妮·莫里森《乐园》中的异托邦
狱”? ——解析托妮·莫里森《乐园》中的异托邦詹作琼(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托妮·莫里森的《乐园》涉及了性别、 种族、 阶级、 宗教等话题, 塑造了鲁比镇和修道院两个对立的异托邦。 《乐园》展现了美国黑人对自由家园的向往, 但是悲剧的结局否定了黑人在争取民族平等过程中采取的极端隔离政策。 人间天堂本该建立在平等包容的基础上, 但鲁比镇和修道院这两个异托邦的瓦解表明了莫里森对黑人种族主义势力抬头的担忧和种族隔离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1-23
- 论《宠儿》的爵士乐式叙事策略及文本特征
婷+权循莲摘要:托妮·莫里森(Tony Morrison)的巨作《宠儿》(Beloved)是一部具有明显爵士乐风格的开放性文本。本文试图将爵士乐的三大音乐特色——“摇摆”、多种乐器“即兴演奏”和“独特的声音”与《宠儿》中独特的叙事策略相结合,全面系统地阐释小说中爵士乐风格的叙事策略及文本特征。探寻黑人小说与黑人音乐的完美结合中所赋予的美国黑人文化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宠儿;爵士乐;叙事策略;文本特征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2015-12-02
- 女孩要自信
的。从前,有个叫托妮的女孩,从职业学校毕业后,很长时间都没找到工作,内心很压抑,夜里经常失眠。那段日子,托妮快要崩溃了。睡眠不足使她无法以正常的心态看待世界,也无法正常地看待自己。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低能儿。这时,一个叫凯蒂的女同学从另一个城市托人给她带来一份礼物。托妮打开一看,是一个很漂亮的瓷器,还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托妮的自信罐,需要时用。”罐子里面装着几十个小纸卷,上面写了很多句凯蒂送给托妮的话。托妮迫不及待地打开,只见上面写着:“上帝微笑着送给我
人生十六七 2015年25期2015-11-19
-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暴力研究
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暴力主题的描写十分丰富,本文在梳理莫里森这一写作特色的文学渊源及其现实基础的前提下,着重阐述了《宠儿》和《秀拉》这两部小说中母弑子这一极端暴力行为及其表现意义。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暴力主题 《宠儿》 《秀拉》 母弑子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它基于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因而它常常成为被称作“人学”的文学的描述和探讨对象。西方文学中就一直保有暴力主题这一传统,如希腊神话中有关美狄亚的故事、悲剧《俄狄浦斯王》、《麦克白》
考试周刊 2015年79期2015-09-10
- 托尼·莫里森三部曲中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重构
摘 要: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生动描绘了黑人从沦为文化孤儿到深陷文化选择困惑中,直至通过黑白文化的融合重构起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的痛苦经历,探索了以文化协商为中心来弥合黑白文化裂缝并重构非裔双重身份的途径的可行性:保存黑人性时需被适度的“美国化”,才能在美国现代社会中适应和生存下去。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历史三部曲 双重文化 身份重构作为当代美国文坛享有盛名的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经典小说《宠儿》(1987)、《爵士乐》(1991)、《天堂》(199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4期2015-06-09
- 论托妮·莫里森小说《爱》中的女性友谊
要:1993年,托妮·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今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黑人作家和第二位美国女作家。她对当今世界文坛最大的贡献在于用文字让世界聆听到了美国黑人的心声。她的代表作主要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宠儿》,《爵士乐》等。在作品《爱》中,她跳开白人主流文化对女性的迫害,从黑人内部问题入手,表明威胁女性自我赋权的根源首先是来自种族内部的父权制。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爱 女性友谊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9期2015-05-30
- 论《一点慈悲》对美国例外论神话的质疑
du.cn摘要:托妮·莫里森的近作《一点慈悲》回顾了美利坚民族起源,再现了美利坚民族萌芽阶段发生在蛮荒的北美大陆的宗教、文化冲突与种族、阶级隔阂。小说通过讲述来自不同种族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物经历的生存困境、精神困顿与挣扎,对基于二元分离原则的例外论神话在美国文化中的潜在逻辑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指出了这一原则的荒谬与危害。《一点慈悲》对美国例外论神话的质疑和解构对于来自不同种族与文化群体的人们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和谐共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托妮·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3-17
- 《天堂》的黑人女性主义叙事
义运动休戚相关。托妮·莫里森作为当代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除了立足于非洲的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养分之外,还紧抓住时代脉搏,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写作理念都紧随着西方文学运动与方向。在西方女性运动和黑人解放运动的影响下,其作品融入了时代烙印。在小说《天堂》中,莫里森将处于性别和种族双重边缘的美国黑人女性纳入了叙事中心,通过黑人女性的声音和经历记录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和家园的历史。关键词: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义;《天堂》;鲁比镇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
卷宗 2015年12期2015-01-07
- 托妮·莫瑞森《所罗门之歌》解读
[摘要]托妮·莫瑞森的创作代表了当代美国黑人文学中的一股新潮流。她主张“对世界持更广博的看法”,从多方面去探索人性的奥秘。本文认为这部小说用魔幻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新手法,成功地通过象征,隐喻等多种艺术技巧和变换镜头的蒙太奇手法描写了黑人民族和妇女,把今天的现实(包括黑人想要寻根的热潮)描绘成“现代神话”。[关键词]托妮·莫瑞森;《所罗门之歌》;象征;隐喻小说分两部,上部写主人公的身世,下部写主人公去南方寻根和埋藏财宝。小说主人公麦肯·戴德,小名奶娃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7期2013-02-01
- 重辟黑人文学的新领地
平 坦摘要:托妮·莫瑞森是羌国文学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她始终围绕黑人命运展开创作,并赋予这些传统题材以新的形式和生命力。她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不仅消极了传统的叙事权威。而且重现了一段曾经“缺失”的黑人的历史。可以说她的创作为非洲裔荚国人——这个处于边缘的人群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为黑人文学创作开辟出另一片园地。关键词:托妮·莫瑞森;后现代主义;叙事权威;荒诞由于黑人作家所处的特殊地位,“写什么”和“怎么写”始终是困扰黑人作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2期2010-06-28
-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对话色彩探析
刘 彬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巴赫金 对话色彩摘 要: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充满对话色彩。具体表现在:1.树立黑人女性主体形象,建构对话主体;2.呼唤—应答模式,唤起对话意向;3.双声性语言和多重叙事模式,营造对话情境;4.文本之间的意指,拓展对话空间。平等的对话精神是对种族性别话语的权威性的修正,表达了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性作家的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原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思想家巴赫金认为,“不深究各种言语体裁的对话性及其不同变体,就无法认识各种语言语体,各种思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10期2009-10-29
- 鲁迅与托妮.莫里森“看与被看”模式之比较
摘 要:鲁迅与托妮·莫里森在各自的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看与被看”结构模式,这一现象透露出“看与被看”结构的巨大研究价值。通过比较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民族悲伤的历史遗留在精神文化上的累累伤痕,同时也可以窥见带着伤痕过活的两个民族人民内心深处以集体无意识形式存在的阴暗,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看与被看”结构的个性特征。关键词:鲁迅 托妮·莫里森 看与被看 民族文化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的“看与被看”模式一直是鲁迅研究的热点。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0期2009-06-13
- 给黑色的亚当命名
和梳理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笔下黑人男性形象,评说黑人男性价值,便是给黑色的亚当命名。黑人女性对黑人男权批判意识历经三次苦辛流变:失望后愤懑燃烧,沉默后灵魂独舞,博弈后两性交融。三次流变解构了不合理的黑人男权体系,提升了黑人女性自身的意识,使两性关系趋向融合。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批判意识;黑人男权;解构;两性融合中图分类号:H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2-0138-5Renaming the Black MaleC
外语学刊 2009年2期2009-04-26
- 论《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的和谐观
董春萍[摘要]托妮·莫里森的《秀拉》和《所罗门之歌》是关于美国黑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自我认同、黑人身份认同等问题。《秀拉》中的秀拉在一味追求自我的成长过程中与内儿关系的冲突变化贯穿了她短暂的一生。《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男性之间与异性之间的冲突对奶人的心理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解决冲突、走向和谐中具有了责任感,正视并接受了自身的黑人身份和黑人文化,从而达到了精神上的成熟。[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冲突;和谐黑人民族在美国社会中所处身份的特殊性使得黑人女性不
电影文学 2009年23期2009-04-15
- 托妮.莫里森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与尝试
董春萍[摘要]托妮·莫里森的前四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娃》都是关于当代美国黑人所遇到的文化冲突,性别、种族歧视等问题。莫里森所关注的焦点从《最蓝的眼睛》中黑人个体的自我和谐到《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的家庭(两性)和谐、黑人社区和谐,最后涉及了《柏油娃》中的白人和黑人能够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显示出莫里森对于黑人新出路的探索和尝试。[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和谐;尝试托妮·莫里森的前四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和
电影文学 2009年22期2009-04-14
- 虾米的爱情
位罗马尼亚酒商的托妮终于如愿去了北部。同年,寄此照片以绝旧情。蹦达我的罗马尼亚之旅缘于几位萍水相逢的四十开外的男人,尽管在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寻求发展机会非常缺乏诱惑力,我还是充任了他们投资之行的翻译。我们选择了东部海滨城市---康斯坦察作为落脚点。这座城市的建筑几乎全是社会主义时期留下的。我们投资的餐馆在被称作"黑海之珠"的玛玛亚海滨度假村旁边。好比一副十三不靠的底牌愣是又吃又碰地打出了"听",我们花了两个月就把餐馆筹备得万事俱备了。语言优势迅速使我"沦落"
现代家庭 2000年6期200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