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
- 寻根
议,祖辈们开启了修谱寻源的艰辛旅程。车辆船舶,崇山峻岭,急流险滩,所到之处,或通讯不便,或环境恶劣,可三位族人毫无退缩之意,纵然困难重重,仍在途中积极搜寻祖迹,唯恐稍有遗漏,以伤宗谱谨密。最险要之处,当数车祸之难。三位族人行至灰山港一带,不幸遭遇车祸。三人均不同程度受伤,只好停滞数日,暂做休整。当时,三人暂居于其友之家,很是忧心,夙夜难眠。友问其故,他们只是垂眉低眼,难掩抑郁地说:“修谱之事,事关宗祖根源,有谱为据,才能使后世查根有源,长幼有序。而此次一停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18期2023-07-14
- 一肩挑起“非遗名片”
,造就了“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的宗族观念,修谱成了当地的风俗,活字印刷修谱也就成了几十年不变的传统。在王超辉的记忆中,他的爷爷就做得一手好谱。小的时候他总喜欢黏着爷爷,他崇拜爷爷在黄梨木上刻反字,在一盘一盘按照偏旁部首有序排列的汉字中,念念有词地背着160字捡字口诀捡字、码字入印版、润版、添墨。他被爷爷的一举一动吸引着,每次看着爷爷做这些修谱的细致活时,总是一脸羡慕。看多了,他也会伸出小手“添乱”一下,“‘安’在这儿,‘明’在这儿。”而每当这时爷爷总是
思维与智慧 2023年9期2023-03-13
- 一肩挑起“非遗名片”
,造就了“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的宗族观念,修谱成了当地的风俗,活字印刷修谱也就成了几十年不变的传统。在王超辉的记忆中,他的爷爷就做得一手好谱。小的时候他总喜欢黏着爷爷,他崇拜爷爷在黄梨木上刻反字,在一盘一盘按照偏旁部首有序排列的汉字中,念念有词地背着160字捡字口诀捡字、码字入印版、润版、添墨。他被爷爷的一举一动吸引着,每次看着爷爷做这些修谱的细致活时,总是一脸羡慕。看多了,他也会伸出小手“添乱”一下,“‘安’在这儿,‘明’在这儿。”而每当这时爷爷总是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3年3期2023-03-12
- 体制不一,存乎其人
——徽州谱学家方信的谱学成就*
政声[3]卷一:修谱表,明代方信英敏好学,博通于子史百家,以明经入应天府学生员,改本郡府学生员,补以廪禄,以例入太学生[4]小传。方信一生撰述宏富,纂有《金陵志》《徽州府志》《皇明文苑》等书[4]小传。尽管上述著作大都亡佚,然《新安志补》却流传至今。需要注意的是,方信一生编修过四部族谱:《新安宋氏宗谱》《竦塘黄氏统宗谱》《新安许氏世谱》《灵阳方氏谱》,这一现象在徽州颇为罕见。其原因大抵与其家族修谱传统有关。灵阳方氏家族修谱情况的梳理详见表1。表1 灵山修谱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10期2022-10-10
- 民国时期徽州宗族的修谱、理主活动
——以歙县南乡东源张叙伦祠文书为例
南东源张叙伦祠的修谱、理主1.修谱、理主之组织与具体实施东源张氏自前次道光年间修谱之后,到该册文书聚焦的民国年间修谱、理主,相距“约计九十年矣”。对此,书中的一份通知指出:……吾族祠内现在粉牌尚有可稽,即粉牌无考,或有支谱可稽,否则问之族老,所有生殁以及娶室姓氏,庶几可考,是以急宜实行其事。务宜各房各支以及在家在外、娶室姓氏,各房长理宜承值,尽心竭力,挨户细查,早日集齐。决于△月△日,请各房长到祠缴簿,万不可延。如再延久,粉牌损坏,支谱无存,耆老已殁,则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06-06
- 民国时期四种珍稀家谱文献考释
[2]11。盛世修谱,华夏民族自古就有尊宗敬祖的思想。修谱者认为修家谱同修国史一样重要,如广东廉江《庞氏族谱序》中载:“国有史,家有谱,名虽殊,义则一,皆所以纪实录而传后世也。然史别善恶,谱衍宗支,作谱之难,与作史等”[3]。在《程典·宗法志》中载:“人之生也,本之为祖,统之为宗,散之为族。祖也者,吾身之所自出,犹木之根也;宗族也者,吾身之所同出,犹木之支干也,是皆生理之自然,而不可忽者矣。”[4]吉林大学图书馆是国内收藏家谱文献较多的高校图书馆之一。本文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03-13
- 政治在场与话语转译:论明初士人的谱序书写
起,中国进入私家修谱时期,但历元季兵乱后各家谱牒多已损毁不存。明初,国家安定。洪武九年(1376)明王朝又颁布修谱诏(1)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第189-204页。,民间遂竞相修谱,谱牒数量远轶前代。值得注意的是,宋代也曾两次颁修谱诏,然止于提及谱牒的“世教”功能,更倾向寄望家族修谱以达“自立”(2)《宋真宗敕文武群臣修家谱诏》:“朕闻古者因生赐姓,故有著姓氏之书,别类分门,爰铭司姓氏之职,有关世教之大者,莫若谱也……秩秩昭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2-08
- 中国人为什么坚持修家谱
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的缘起、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主要是宣扬祖先功德,引导后人敬祖向善。其次,家谱里面的核心内容是家族发展的世系。即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家族排行、父祖何人、婚姻情况、官爵情况、生卒情况等。在排世系的时候,都是从始祖开始,通常情况下,家谱会以古代名人或传说中的人物作为家族始祖,例如姜姓家谱认为炎帝是姜氏的始祖,并会在家谱里面记载炎帝的历史传说。最后,家谱还会记录一些重要的家族文献。主要包括家训族规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6期2021-06-07
- 《思绥草堂藏稀见名人家谱汇刊》第六辑影印出版
赵嘉祥纂修,为四修谱。家谱名人有赵录绩、赵俪生。第二种家谱为湖南长沙《赤山张氏谱》,民国4年(1915)木活字本,缺卷十,存十三册,张百均等纂修,为七修谱。家谱名人有张百熙、张西曼、张怀。第三种家谱为安徽太湖《朱氏宗谱》,民国6年(1917)白鹿堂木活字本,八册,朱文忠主修,为五修谱。家谱名人有朱湘。第四种家谱为湖南汝城《朱氏族谱》,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十四册,朱眉峰等总理,为六修谱。家谱名人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第五种家谱为湖北黄冈、浠水
藏书报 2021年32期2021-05-30
-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陈若航出生在一个修谱世家,其祖辈最早从事修谱要追溯到清道光年间。陈家的欧体手写族谱技艺传到他这,已是第六代。2014年底,陈若航获评为“中国高级谱牒师”。在陈若航的记忆里,他的爷爷是修谱好手,在闽侯当地小有名气。8岁那年,陈若航便跟着爷爷苦练欧体字。18岁起,他就参与一同编写、修撰族谱。陈若航端坐在案台前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他表示,族谱是民间历史传统文化,一般都用手写。小学的时候,爷爷经常带着他去写字;在爷爷的熏陶之下,他慢慢写到十几岁,“后来,就开始帮他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12期2021-04-12
- 明代苏州宗族形态探研
: 明人追求通过修谱与祠祭表达祖先崇拜和宗族共同体的意识。明人的祖先祭祀,依据祭祖地点,可以划分为墓祭、家祭、祠祭。娄坚《徐氏宗谱序》分析了明代江南故家大族与谱牒不盛的问题,认为吴人不能聚族在于习俗的鄙、奢所造成的,强调通过宗族建设移风易俗。明代族谱更加盛行,表现出强烈的以谱法接济宗法的观念。苏州士大夫发扬光大了宋代范仲淹设置义田、义庄的传统,以此赡族进行宗族建设,官府倡导并保护义田与义庄,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宗族形态的特色。明代苏州处于宗族组织化的新阶段
史学集刊 2021年1期2021-01-13
- 族谱编纂之法与客家联修:以谢氏、刘氏族谱为例*
的《近观江西民间修谱活动》与《谁在修谱》两篇文章(《社会观察》,1995年第2、3期)都检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的修谱现象,探讨了修谱对于族人的意义;蒋国河的《赣南闽西农村修谱活动的组织过程分析》(《农业考古》,2010年第3期),对修谱过程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进行了大致梳理;王鹤鸣的《中国家谱通论》(2010年)关注了中国家谱体例及内容,对各个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与分析;郭志超的《新修谱牒的时代精神——评述》(汇编在《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200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4期2020-09-07
- 浅议新时期续修家谱
——以山东长白山马氏第六次续修家谱为例
家族文化的载体,修谱是推进家庭及家族文明建设的民族文化传统。家谱、方志、国史是中华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推陈出新,创新修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1 家谱是寻根的路线图回想起来,笔者接触家谱是从寻根开始的,是从研究马氏家族历史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初,大批海外华人华侨归国寻根祭祖,激起了人们的寻根热情,也唤起了自己的寻根意识。面对千里迢迢回国寻根的海外游子,自己身在祖国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0年2期2020-06-05
- 孔德墉:《孔子世家谱》不仅是血缘,更是文化
的流变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孔氏全族之正式有谱,始于宋朝元丰甲子年间(公元1089年),迄今已历九百余年。在此以前也有族谱,不过只收长支,不及旁系。孔子家谱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五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
中华儿女 2020年3期2020-05-11
- 族谱改良与近代徽州宗族文化的嬗变
察,民国时期各地修谱活动不仅未曾中断,许多宗族还纷纷对家谱编纂进行改良,以期与时俱进。④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8 -314页。而既往研究不免受到趋新意识影响,侧重于考察通商较早和革命活跃地区,诸如江浙、闽粤、湖湘等⑤林济《文化冲击、革命与近代宗族社会——以近代湖北黄州宗族社会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梁洪生《辛亥前后江西谱论与社会变迁——读谱笔记三则》,载《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2期2020-03-26
- 修谱仪式的教育学层面分析研究综述
071002)把修谱仪式作为一种文化行为进行教育学层面的专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至今还没有,这也是本选题可供研究的动因之一。但与本选题某些方面的内容相关或相近的研究则为数不少,这些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修谱、传统教育等两个方面。下面通过综述这两个维度,并使之建构成一个支架,力图最终将这个支架的交点共同指向修谱仪式的教育学层面分析的价值所在,以说明打通民俗学、文化学、历史学、人类学、教育学之间联系的可能性。一、关于修谱的研究(一)修谱目的冯尔康认为明清以来,宗族修
黑龙江史志 2019年9期2020-01-13
- 延续七百年的生命档案:湖北嘉鱼湖西李氏纂修族谱考述
共有十次大规模的修谱经历。为更好了解这个荆楚右族的历史传承及家族认同,兹从修谱目的、时间、参修人员及族谱特点诸方面,对李氏修谱情况予以考察。一、嘉鱼湖西李氏历代修谱目的探析南唐时,李璠由江西武宁迁到嘉鱼,世世耕读于此,以第四世李宗儒、李宗仪创立湖西义学而名播四方,故称其为湖西李氏,但此时段相关事迹留存较少。从第七世李格开始,不同时期,都有相关李氏子弟牵头编修族谱,借以维护和彰显一个地方望族的形象。许孚远在《嘉鱼湖西李氏族谱序》中称修谱的目的在于“尊祖故敬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06
- 漫从家谱说家风
,便催生了当下的修谱热。就我有限的观察,这一轮民间修谱热来势甚猛,且并非高门世家所独致,一般人家也在同宗同姓之间联系搜罗。基于此而催生的修谱生意,让一些有点传统文化底子的中老年人在民间大为抢手。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修家谱的号召力空前强大起来。另一方面,古旧书店的家谱、族谱等书籍也开始热销,有些尽管不是正规出版社出版,有的干脆由家人掏钱自费印刷,但也一样受市场欢迎。编和修的手法与思路,正在成为后来者很好的借鉴。先行者提供的参考,在书店和图书馆里很容易就被
中外文摘 2019年6期2019-11-13
- 因为修谱先生,木活字依然是“活”的
行走的“活字典”修谱师傅王超辉来自瑞安飞云江畔的东源村。60多岁的他,有着将近40年的修谱经验,是王氏家族木活字印刷第23代传人。正式修谱之前,他需要先搜集信息,核对族人姓名和血缘关系,这需要他花上大半年工夫,挨家挨户地上门调查。古代取名很有讲究,老人名字里的生僻字层出不穷。但王超辉总是能第一时间准确读出读音,而且对一些意义丰富的字词出处烂熟于心。村里有位老人名叫“明珰(dāng)”,没读过书的她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什么意思,王超辉就向她解释:“明珰”的
艺术启蒙 2019年4期2019-09-10
- 修缮家谱 传承好家风
后生们乡愁情结,修谱意愿倍增,深感时不我待。修缮家谱之初,我们先是征求最年长的长辈谷根才的意见,他老人家表示全力支持,并在病床上首先给《谷氏家谱》提名。我们家族的年轻后生们都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参与家谱的编辑工作。那一段时期,家族内的谷文鹏、谷龙龙、谷专元、谷妍妍、谷四四等人想方设法搜集资料,并拍摄了大量相关照片。过去,我们谷家没有一个识文断字的人,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后来,“家人苦供,娃娃苦学”成为家风,家族中涌现了研究生和本、专科后生数十位,如今开枝散
北广人物 2019年12期2019-04-19
- 蔡元培谱牒学思想述论
行,众多文人参与修谱活动,其中欧阳修、苏洵所采用的格式体例深受推崇;再至明清两代,我国家谱发展成熟,盛行民间[1]。清末及民国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新思潮不断冲击旧体制,而蔡元培的谱牒学思想也深刻印证了时代变迁。二、蔡元培所题谱序现存情况目前收集到的蔡元培所作家谱序文及相关讨论文共有15篇。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蔡元培全集》共收录6篇;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义乌墨韵》载有1篇;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毛泽东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9年2期2019-02-22
- 乡村宗族道德权威的治理影响:一项修谱案例研究
多的祭祖、建祠、修谱等宗族复兴现象,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宗族传统与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转变的关系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族传统既是一种信仰体系,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宗族的文化网络曾长期作为乡村的权威秩序结构而发挥社会治理影响。此种乡村社会治理传统被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称为“皇权和绅权”的“双轨政治”[1],亦被历史学家杜赞奇概括为“权力的文化网络”[2]323。而“权力的文化网络”亦构成了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权威形成的合法性基础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7期2019-02-20
- 木活字:谱师刻字,生死入册
家祖地拥有浓厚的修谱传统,木活字印刷术也因此得以传承至今。当地人习惯将用木活字修族谱的人称作“谱师”,他们大多以“堂”为单位,在村庄间游走修谱。然而当我们造访宁化时,这里仍以木活字为主业的谱师只剩邱恒勇一位,传统渐逝,谱师们早已各奔东西。八年前,“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仅剩福建宁化县和浙江瑞安东源村仍在使用这项传统技艺。外界大多认为宁化木活字能保留至今,皆得益于客家人有修族谱的习惯,他们敬祖穆宗的传统由来已久,更是
海峡旅游 2018年8期2018-12-29
- 一肩挑起“非遗名片”
,造就了“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的宗族观念,修谱成了当地的风俗,活字印刷修谱也就成了百年不变的传统。在王超辉的记忆中,他的爷爷就做得一手好谱。小的时候,他总喜欢黏着爷爷。他崇拜爷爷能在黄梨木上刻反字,能在一盘一盘按照偏旁部首有序排列的汉字中,念念有词地背着160字捡字口诀捡字、码入印版、润版、添墨。他被爷爷的一举一动吸引着,每次看爷爷做这些修谱的细致活时,总是一脸羨慕。看多了,他也会伸出小手“添乱”一下,“‘安’在这儿”“‘明’在这儿”……而每当这时,爷
初中生世界 2018年43期2018-11-26
- “明代三朝宰相”徐阶的家谱
族由盛转衰。保持修谱之风的华亭徐氏家族华亭徐氏家族长期保持着修谱的延续传统。据谱内记载,华亭徐氏最早的修谱者即为徐阶,他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亲自撰修了家谱,但徐阶并未将《族谱》付梓刊行,而是将其传授给长孙徐元春,指望其继之。后元春去世,族谱遂长期搁置而无增续付梓。之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徐氏第六世孙徐琳将《徐氏族谱》增辑并首次刊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徐氏第十世孙徐俭偶然从家中寻到修辑谱稿《世系》一册,“启卷披阅,怆然于怀,敬为装订添
家族企业 2018年6期2018-09-10
- 家谱里有什么?
统计、领谱字号、修谱及捐助姓名等。谱序和谱跋:谱序又作谱叙,谱序一般置卷首,谱跋置卷末,主要叙述修谱的意义、缘起、家族由来以及本谱的纂修历史与过程等。谱序除了记录最新一次修谱的序言外,还往往将历次修谱的旧序一并收录。一般来说,谱跋大多为修谱者所撰,谱序除了修谱者和族人题写外,或为外人所题赠,其中不乏名人作序。凡例:又作谱例,主要介绍家谱的编纂体例、收录范围、著录规则等说明条例。目录:罗列家谱收录的卷次及各卷的内容。姓氏源流:讲述家族姓氏的来源、演变及迁徙源
家族企业 2018年5期2018-09-10
- 一肩挑起“非遗名片”
,造就了“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的宗族观念,修谱成了当地的风俗,活字印刷修谱也就成了几十年不变的传统。在王超辉的记忆中,他的爺爷就做得一手好谱。小的时候他总喜欢黏着爷爷,他崇拜爷爷在黄梨木上刻反字,在一盘一盘按照偏旁部首有序排列的汉字中,念念有词地背着160字捡字口诀捡字、码入印版、润版、添墨。他被爷爷的一举一动吸引着,每次看着爷爷做这些修谱的细致活时,总是一脸羨慕。看多了,他也会伸出小手“添乱”一下,“‘安在这儿,‘明在这儿。”而每当这时爷爷总是疼爱地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8年5期2018-06-26
- 我们为什么要修家谱?
孝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京大学历史教授冯尔康认为,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根本。”道光年间湘乡匡氏修谱,彭心鉴为之作序云:“三世不修谱不孝,士君子家藏谱帙,因时增修,此孝悌之心油然之所致也。”古人观念以三十年为一世
家族企业 2018年3期2018-05-30
- 孔子后人孔德墉:修家谱是家事也是国事
儿说来太巧,原本修谱轮不到我,都“怨”一个韩国人,没他我就见不到谷牧了,也就用不着我修谱了。这韩国人是韩国圣人李退溪的后代,李退溪把儒学带到了韩国。这么一说,我跟这韩国人还有点同门师兄弟的关系。1987年,这个韩国人想到北京开个儒学研讨会,但那时候中韩还没建交,所以这事儿行不通。得给他想办法啊!去北京办儒学会肯定不行,但新加坡和我们建交了,我就让他从新加坡来,参加中国和新加坡合办的国际儒学讨论会,地点在曲阜,也不算亏了他。就是在这个会上,我被谷牧给逮着了。
环球人物 2018年2期2018-04-09
- 陆氏谱牒 源远流长
。因而世家大族纂修谱牒均由官方出面甚至由皇帝钦定,如陆氏谱牒即在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由十六世祖陆闳(字子春,任颍川太守,升尚书令)奉旨创修。谱牒之学也是世家大族(士族)维持门阀地位的工具。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簿状》,子孙相传,号为“贾氏谱学”。梁朝王僧孺因贾弼旧本,改撰《十八州谱》等书,号为“王氏谱学”。北魏太和年间,诏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次第为举选,名“方格司”。可见从汉魏到南北朝,士族阶级是依靠谱牒维系门阀势力的。这个时期,门阀势力对于社会政治的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5期2018-03-29
- 湖南翦姓维吾尔族文化融合研究
——以维吾尔族《翦氏族志》为例
分,少数民族原无修谱建祠的习俗,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也开始仿照汉族之例修纂家谱。”〔3〕湖南翦氏族人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64年)开始编修族谱,迄今已完成四次修订。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翦氏家族第一次修谱;二次修志,由翦氏后人翦焕南与恒发、恒泰、恒成等,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2年)完成;三修由翦氏后人敦颂、恒炳、万效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完成;四修族谱迄今也有20年了,由翦氏宗族德高望重的长者牵头于1996年修订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2018-02-01
- 孝感《王氏族谱》考(二)
的世系正文。此次修谱,应是孝感王姓族人第一次正式修谱。十一世孙珪如公在序言中提到乃父晴川公“情殷收族,而有志未遂”,曾嘱咐子弟修谱。兆康公序言也说“先父晴川公有志创建,未果而卒”。兄弟二人在同治庚午年(1870年)始商议“建祠序谱,我辈之责。苟视为缓图,将有愈远愈难者”,庚午年冬月带头捐钱,发动首人,决定先建祠,后修谱。同治辛未年(1871年)祠堂建成。兆康公建祠七律注文说“同治辛未年迎祖入祠,族内百余家,莫不备其礼,内揭其诚”。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
寻根 2016年6期2017-08-16
- 父亲的谱事
受到当时各地纷纷修谱的做法诱导,也可能是本来就溶于血液的家族情结起了作用,在其反复游说下,父亲动了心思。续修家谱,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正努力迈上正轨,但是“文革”的阴霾真正散去尚有一个过程。政治气候既不可捉摸,民间能否组织起来也是个问题。人们对这类一贯视为“封建”的东西心有余悸。从我家来说,“地主”的帽子父亲戴了三十多年,当时父亲已经六十多岁,承包地不过人均一亩三分,我又先后在县城省城读书,家中依靠种田为生,父亲常常为我的书学费而颇费踌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7年6期2017-07-26
- 族谱修纂与身份重构
——以清代清水江下游远口吴氏族谱为例
讨清水江下游区域修谱活动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一、清代远口吴氏的修谱活动远口吴氏始迁祖吴盛,在宋高宗时期曾官至大理寺丞,后来以言事忤宰相,于是弃官从江西庐陵安塘迁至远口。“吴盛,安塘第二世祖磐之仲子也,由宋高宗朝官至大理寺丞,以言事忤宰相,遂弃官避地于远口,子孙因家焉,为开基创业始祖,置由(有)二百余顷,存户税粮六百余石,世称为吴半州。”①嘉靖《吴氏族谱》之《吉安庐陵安塘分居会同远口之派》,天柱县博物馆藏本,第37页。吴盛有一子八郎,八郎有三子,即大
珞珈史苑 2017年0期2017-06-30
- 民间修谱悄然兴起 武汉有人花120万元修家谱
近年来,一股民间修谱热在武汉兴起。刚刚花了120万元修完家谱的蒋先生拿到家谱后,激动地说,终于有了一本属于蒋家人的教子秘方。家谱记录祖上家训“清正廉明”“拿外人当榜样,不如拿自家祖先当榜样更有说服力。”去年,蒋先生从网上找到武汉欢乐大道一家专业修家谱的公司,想将家庭成员的信息汇总,编印成家谱。经过一年多的编印,不久前正式完成,共录入本族30代成员、2万人左右,花费120万元。其中60万元左右交给了修谱公司,排版印刷了300册,其余的60万元,用于族人四处出
赤子 2017年5期2017-06-30
- 家谱用联寓意深
●焦相山盛世修谱。近两年来,年近七十的我被家族众人『逼上梁山』担当了南召焦氏家族联谊会会长,主修《南召焦氏族谱》,经艰难磨砺,劳心费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八个月后终使四百余年无谱无牒的南召焦氏家族有了一部较为完整的传世家谱,并在第三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上被评为『中华好家谱』最佳传承特等奖,成为中华焦氏家族第一部获大奖的精品谱牒。《南召焦氏族谱》分上下卷两册出版,大十六开宣纸印刷,仿古线装,共计五百零八页。 家谱编制规范,很具特色,除家谱专家认定的『世系完
对联 2017年12期2017-06-14
- 基于t检验的实测载荷置信度分析与修谱技术研究
载荷置信度分析与修谱技术研究吴堂珍,熊 欣,赵 江(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 景德镇 333001)直升机实测载荷谱的准确性是结构疲劳评定的关键。疲劳载荷的随机性特点,使得判断其准确性存在困难。以往设计员只能定性地去判断飞行各架次载荷的分散性,对数据的差异只能被动接受,这使得最终编制用于疲劳评定的载荷谱的精度不高,从而影响疲劳评定结论。提出了一种对实测载荷谱载荷统计检验的方法,通过计算载荷子样的置信度,以控制置信度水平,达到提高实测载荷谱精度的目的。载荷
直升机技术 2017年1期2017-04-10
- 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编修考述
为基础,彦康进行修谱,请坐馆其家的塾师凌文善协助编修。凌文善在修谱序文中称:“欲余作谱,为文以叙之,庶几久而不泯焉,诚为幸。”[1](卷首·旧序·凌文善序)在族谱编纂过程中,彦康之侄彦初、彦文“协赞厥事,谱遂克成”[1](卷首·旧序·江珑),也积极参与修谱。当时的编修采取,“每十一世为一图,支分派别,采取记载”[1](卷首·旧序·郑戬序),这样就达到“胥有足征,可谓详而核,简而明也”[1](卷首·旧序·郑戬序)的成效。谱成之后,并未刊刻,而是以抄本形成流传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28
- 财力与才能的施展
——明清徽商参与家谱纂修考论
述了明清徽商参与修谱的基本形态,一是捐资修谱,徽州家谱纂修与刊刻需要巨额经费,徽商财力雄厚而踊跃捐资;二是主持修谱,一些徽商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往往亲自主持修谱;三是协助修谱,一些徽商发起修谱倡议、积极联络宗族成员参与修谱,并在修谱过程中承担资料收集与资金管理等职责。这三种形态是徽商参与修谱中财力与才能施展的具体表现。明清;徽商;修谱;财力;才能普遍地说,明清徽商不仅善于经营、财力雄厚,他们还“贾而好儒”、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享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美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2-24
-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并发现宗族成员在修谱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分化。其中,老一辈是族谱重修的主要发起者与组织者,强调宗族的规范性与文化作用,以及基于宗族的集体归属感,对承载文化与象征意涵的族谱赋予重要意义。而宗族中大部分的青年成员,则将宗族纽带当作个体化的社会资源,试图凭借宗族关系实现自身利益,因而在修谱过程中,相比族谱本身,其附带的宗族“通讯录”编撰受到出乎意料的热情支持。作者认为,这其中体现的新宗族特性,与传统宗族不可同日而语,它是一種新型的“俱乐部式宗族”,成员之间的关
文化纵横 2017年1期2017-02-15
- 晚清江南望族的修谱动员
——以《申报》为中心
·晚清江南望族的修谱动员 ——以《申报》为中心康 健 郭睿君(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咸同兵燹对近代中国江南社会经济和宗族秩序造成重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江南望族重建宗族秩序提供了新的契机。战乱之后,江南望族纷纷在《申报》上刊登修谱广告,掀起修谱动员热潮,试图通过续修族谱来重建宗族秩序。修谱广告内容丰富,尤以修谱类型、谱资来源、修谱要求、通讯地址、谱局和落款等内容为主。虽然在近代化早期,由于战争影响和报纸阅读群体的限制,致使短期
安徽史学 2017年4期2017-01-30
- 明清时期徽州家谱编修的难题及解决措施
李姣修谱的发起、统修与支修徽州多世家大族,丁繁派多,一般在修谱之前,族人之间都要联络各支派,取得修谱的共识。乾隆婺源《庆源詹氏宗谱》:今乾隆辛丑,庆源又复邀修统谱。我派子孙素明尊祖大义者,恐族大支繁,夙被所愚之人仍蹲故辙,爰于壬寅孟夏约集远近宗支,开局祖祠,特于嘉靖谱底汇出云烟宗派,厘其支裔。庆源詹氏鼓励子孙后人秉承尊祖敬宗的观念,为厘清支裔后代情况,倡导编修、续修家谱。民国歙县《蔚川胡氏家谱》;庚辰秋,清华世贤堂传单会修统宗。于是本族国和,清一、森田等欲
寻根 2016年4期2016-11-18
- 修谱与削谱
·柳哲/文修谱与削谱·柳哲/文盛世修谱,值得称道;古之家谱,三代有之。中国是一个推崇道德、注重忠孝的文明古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圣贤,告诫后人,三十年不修谱,视之为不孝。即使在内忧外患之际,有识之士也无不克服重重困难,编纂家谱族史,延续血脉,传承文化,令人肃然起敬。甚至在天灾人祸面前,为保护家谱,敢于舍家弃命,从容“殉道”,“留取丹心照汗青”。翻阅家谱,编修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家谱,比比皆是。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之特殊时期,不少有
志苑 2016年4期2016-09-24
- 中国家谱研究的现状和应注意的问题
宇。台湾人民更有修谱的优良传统。近50年来,海峡两岸遭人为的隔离,台湾人民掀起了一股宗亲、修谱的热潮。早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南陈仁德就曾经发起和创立台湾族谱学会,为了调查和收集现存的台湾族谱,他四处奔波,从台南跑到台北收集有关族谱资料。1956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开始着手对民间收藏的台湾家谱进行普查。在收集家谱的过程中,台湾有些社会人士还请著名历史学家戴炎辉教授出面,于1977年成立台湾地区“宗亲谱系学会”,以此来推动台湾地区族谱的收藏、编修与研究。
中华魂 2016年7期2016-08-12
- 家谱的故事
十多年了,去前年修谱的宗亲还来借阅过,以考证我们是属于哪房支系。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我还在读书,闲暇之余也看下家谱,谱里记载谢氏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周宣王之母舅,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失去爵位,谢国为楚国所灭,子孙四处逃亡,以国都为姓,称谢氏。 谢氏到两晋南北朝时,英才辈出,谢安、谢玄、谢灵运等扬名海内,在朝为官者众,与当时另一豪族并称“王谢”。谢氏族人多居于河南,祖庭河南南阳东谢营村,因战乱迁徙流亡,四处分散安居各地。总谱保留了北宋著名诗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6年6期2016-03-04
- 东源木活字印刷工艺与修谱民俗
木活字印刷工艺与修谱民俗罗佳洋(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浙江瑞安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工艺是至今唯一留存的我国古代木活字印刷的活化石,遗存的原因一方面缘于自然环境的优越,另一方是因为以“修谱”为核心的传统民俗的根深蒂固的作用。该文力图通过讨论工艺与生产、手艺人与工艺、工艺与民俗的三对关系,进一步剖析木活字工艺存亡中的民俗学渊源。木活字印刷工艺;家谱;民俗;伦理需求浙江省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里,至今还完整保留着中国古代木活字的印刷工艺,可谓中国木活字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9期2016-02-13
- 苏洵谱法探析
体操作,后世家族修谱模仿者不多;有则都相应的对其进行变体改进后才用。苏洵大宗谱法是其修完族谱后补著的,更难操作,后世未曾见家族模仿过。苏洵;谱法;小宗谱法;大宗谱法;族谱众所周知,欧(阳修)苏(洵)谱法在中国谱牒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欧苏谱法中,欧法的探讨较多,而苏法研究尚未见过专文。清初万斯大曾言“世之为谱者,多从欧阳而不从苏氏”*万斯大:《宗法八》,《学礼质疑》卷2,清刻本。。鉴于此,笔者尝试通过分析苏洵所著族谱和后世其他家族用其法所修多部
安徽史学 2016年6期2016-02-03
- 文天祥的谱牒序跋及其价值
之现状,开始倡导修谱立祠活动,并创立欧、苏谱法,成为后世修谱典范。文天祥一生恪守封建礼法,在谱牒学方面,虽然没有欧、苏那样的巨大影响,但在流传下来的众多谱序中,也体现了一定的谱牒学思想。(一)修谱态度:求真写实、秉笔直书唐末五代以降,谱牒大多亡佚,人们已经很难描述清楚家族源流,在修撰家谱时,往往喜欢附会青史留名的人物,以此来提高家族的声望。于是,将先朝的某些贤人名士认作家族始祖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这种攀附前贤、乱认祖宗的行为,文天祥持否定态度。他在《跋彭和
山西档案 2016年4期2016-02-03
- 中国家谱沉浮
世纪90年代民间修谱开始出现萌芽,当时有很多人找他咨询如何修家谱,“都还不敢张扬。”1993年,有位老人找到他,拐弯抹角地讨教:家里有一个人是在1949年后被判刑的,还有两个于“文革”期间被划为右派的,能写进家谱吗?如果写进去,有关部门会不会来家里“抓人”?其修好家谱后也不敢出版。不过,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官方对民间修谱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修谱最先形成气候的江浙一带,则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率先复苏的区域。“一些南方省市的传统宗族制度很发达。”中国社会科学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18期2015-05-19
- 此身何处来
。”作为中国民间修谱人中的一位,甯长占在2003年挖出了关系祖先迁移的关键证据:被埋在地下的村碑。那年刚刚60岁的甯长占老泪纵横,难掩激动,心脏病复发,当场晕厥。人子知分晓,此身何处来。多少修谱人,仍走在寻根路上。家族的执念甯长占永远不会忘记那“神圣的一夜”。2005年,春节前的冬夜,黄帝陵的出山路黑漆漆的,只有手电筒一束孤零零的光柱,寒风卷着枯叶呼啸而过,两侧的高大松柏骤然作响,一片肃穆。心脏不好的甯长占再次心跳过速,强忍着脚被磨破的痛楚,和老伴牵着手,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18期2015-05-19
- 从族谱修撰看徽州的宗族控制
故现今存世的徽州修谱方面的原始文书尚不多。现存的文书档案中,仅有少数以备修谱之用的人丁簿、生卒簿、添丁簿以及修谱账簿、领谱字据等资料。上海图书馆馆藏民国12年(1933年)《绩溪洪川程敦睦堂统系谱》中收录了该族撰修族谱的历史过程,我们以此为例,尝试重构徽州宗族修谱的一般过程,以探讨徽州社会的宗族控制问题。一、洪川程氏宗族与《绩溪洪川程敦睦堂统系谱》家谱是记载宗族历史的典籍,“谱者,家之大典,姓氏之统于是乎出,宗祖之绩于是乎章,自姓之绪于是乎传,宗法于是乎立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2-13
- 木活字:不止活在记忆里
会产生的疑惑。“修谱。”王超辉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道出了缘由。据长期研究浙南族谱文化的吴小淮介绍,浙南一带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当地的先民要么是在宋代以前为避战乱迁到闽南地区,然后在明清时期迁到浙南一带,要么是在北宋南渡时迁徙到此定居。颠沛流离、聚族而居的生存背景,造就了当地人强烈的宗族观念,“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即使在“文革”期间,这一带的修谱传统也不曾中断过。王超辉家族的《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了木活字印刷术来到东源的历程。元泰定元年(1324年)前后,
中华手工 2014年8期2015-02-09
- 宁化,手上谱牒
要修族谱了,上次修谱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在位时的最后一年,即1912年,始修年代不详。著录人开始了忙碌的查证工作,这是一部童氏家族近百年的生死录。“可惜,日期不晓得,哪天死掉的。”“我要她卒的日子,有生就要死……清明节上谱,上午上添丁谱(红谱),下午上亡人谱(卒谱),还要上那个,比如娶进来的。这次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要半年时间才可以……”有些生卒不详的家族成员,著录人还要查询几公里之外坟碑上的记录。当童氏修谱理事会认为关于所有家族成员的记录都齐整了,他
海峡旅游 2014年9期2015-01-14
- 徽州家谱编修特点与价值研究——以《馆田李氏宗谱》为例
、敬宗、收族”的修谱思想,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乡村社会的原貌和变迁,为了便于学界更加了解该谱,本文拟就其内容、特征和价值做出如下探讨,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一、《馆田李氏宗谱》的内容以及编修过程据《宗谱》所载,馆田李氏始祖千三公于南宋理宗淳年间因避战乱始迁江南宁国府望仙馆田沟村,为馆田李氏始祖,自此后裔蕃衍,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宗族。由于“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已是清初以来的修谱惯例。[2]同时李氏族人鉴于“承平以来,男谷女桑,生齿日重,世系尊卑有知者有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6期2014-08-15
- 江西修水客家陈姓拟制宗族的个案分析
的乡绅,联宗建祠修谱、重建宗族一时蔚成风气。到道光年间,各姓建祠修谱已经普及,即使是人数很少的古、冯、连、卓、缪等姓,也都编修了宗谱。宗族形成的最初原点是“血缘关系”,比照“血缘关系”的结构原则,将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组合成一个同姓组织,社会学、人类学称之为“拟制宗族”。据统计,修水客家人有102个姓氏、近千个开基祖。他们同姓却不同宗,但他们互认本家,建立起区别于本地同姓的宗族组织。修水客家人宗族的拟制重建有一个较长的磨合时期。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族源复杂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2012-04-18
- 2万份家族“隐私档案”
、祖先像、目录、修谱名录、谱序、世系表、传记、祠堂、坟茔、契约、族产、字辈排行、领谱字号、家规家法、风俗礼仪、恩荣录、先儒谱论等内容。1997年,国家档案馆等合编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收录了家谱1.5万余种,但还远不够完备。2000年,上海图书馆的《中国家谱总目》项目正式立项,“我们想把2003年之前刊印的,全世界范围内公藏和私藏的华人家谱编成提要式目录。”王鹤鸣说。这项工程进行了整整9年。日前刚刚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中,收录了世界上留存最早的纸质中国家
瞭望东方周刊 2009年35期2009-11-17
-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一)
谱在谱名上即标出修谱的次数。如《(江苏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光绪五年,朱明旵纂修)、《(湖南)宁乡道林蒋氏九修族谱》(光绪十五年,蒋本璞等纂修)、《(浙江金华)东山傅氏十九修宗谱》(民国10年,傅以梯纂修)等。在谱名中,尽管有家谱、宗谱、族谱等名称区别,但大多是记述一姓一宗一房一支的家谱,也有少数称为通谱、统谱,就是统贯分布于各地各宗支于一的大型家谱。“通谱者,会诸谱而作也”,“会者,会其源万殊而归一本也。通者,通其派一本而达之万殊也”(明景泰二年
寻根 2009年1期2009-03-11
- 《中华姓氏史话》丛书面世
映便是各族姓间的修谱蔚然成风。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和万余个姓氏家庭组成的民族大家庭。5000多年来,许许多多姓氏的繁衍迁徙、悲欢聚散,反映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艰苦创业、生生不息的历程,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侧面。如果说撰修史志是朝廷和地方官府层面上的一种政治行为,那么,民间修谱则是族姓间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果说史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之海,那么,各族姓谱牒就是汇入这浩瀚之海的无数涓涓溪流。作为炎黄子孙,既应该了解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也要了解本族姓的“小历
全国新书目 2005年4期2005-07-09
- 重修家谱
老话说,三十年不修谱就是不孝。如果按着祖上所言,今日有相当多的人是不孝后人。好在,民间还有人在默默修谱。他们在寻找祖上的记忆,在续写家族的繁衍史。然而,随着城市化这一不能阻挡的势力横扫中国,随着地区间和人群间的不均衡发展,我们的家族中人为了争取不同的生存資料,注定要各自奔散。家族意识将越来越淡。如是,重修家谱,虽然重新勾起了人们对传统中国家族的美好记忆,但,面对渐去渐远的亲人的背影,我们无能挽留。
中国新闻周刊 2005年5期200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