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岩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25)
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氏族世系即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口口相传;文字出现后,就用来记述宗族世系。甲骨文完整地记述了殷商王族的世系。《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自谱牒旧闻。”说明上三代(夏、商、周)之时,即有谱牒传世。不过最早的谱牒只是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
东汉以后,门阀制度逐渐形成,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因而世家大族纂修谱牒均由官方出面甚至由皇帝钦定,如陆氏谱牒即在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由十六世祖陆闳(字子春,任颍川太守,升尚书令)奉旨创修。谱牒之学也是世家大族(士族)维持门阀地位的工具。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簿状》,子孙相传,号为“贾氏谱学”。梁朝王僧孺因贾弼旧本,改撰《十八州谱》等书,号为“王氏谱学”。北魏太和年间,诏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次第为举选,名“方格司”。
可见从汉魏到南北朝,士族阶级是依靠谱牒维系门阀势力的。这个时期,门阀势力对于社会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曹操是实际发起人,但盟主之位只得让给虽德薄能鲜但有着“四世三公”高贵门第的袁绍;刘备出身贫寒,但始终以“汉室宗亲”为旗号,后来汉献帝还果真通过稽查谱牒与他联了宗,称为“皇叔”。东吴孙氏政权是依靠江南世家大族“顾、陆、朱、张”支撑的,其中陆逊、陆抗、陆凯、陆晏等先后担任大将军、丞相,我们的嫡祖陆瑁(字子璋,又字仲言)任选曹尚书,成为孙吴政权的柱石。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政治格局。东晋司马氏政权依靠王、谢等大族的拥戴,并与以陆玩(字子瑶,晋元帝时宰相,赠太尉)为代表的江南士族亲密合作,在东南半壁延续了一百多年,王羲之、谢安等人文才武略,名垂千古。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君主,都出身寒门,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寒门势力开始掌握实权,与门阀势力激荡相争。争斗的结果是四个朝代相继短命而亡,门阀势力也遭受沉重打击。唐代门阀势力仍有巨大影响,崔、卢、郑、王四大姓至崇至贵。唐太宗李世民很聪明,他不与门阀势力进行正面较量,而是通过编撰《氏族志》,将“陇西李氏”抬高,与“崔卢郑王”并列(后来武则天也学样,再修《氏族志》将武姓抬高至同样地位)。即便如此,在人们心目中,李姓武姓仍不能与“崔卢郑王”相比。中唐时,宣宗皇帝想要给万寿公主招状元郑颢为驸马,宰相白敏中出面促成了此事。这在旁人看来是天大的好事,但此时郑颢正要与卢家议婚,无奈娶了公主,于是对白敏中恨之入骨。可见在郑颢心目中,皇家“陇西李”,远不如“范阳卢”尊贵。元稹写的《莺莺传》中崔老夫人反对莺莺与张生结合,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张姓门第配不上崔姓,而她娘家侄儿却是姓郑。唐朝的门阀制度已趋式微,少数寒庶精英如韩愈等人经由科举而崭露头角,但豪门士族的影响力仍不可小觑。
从汉魏到唐代,官修谱牒与门阀制度相伴相生。陆姓正是世家大族之一,几百上千年间,位列王侯将相、公卿大夫者代不乏人。唐元和七年,正议大夫、福建观察使陆庶上书宪宗皇帝,请准纂修陆氏族谱,皇帝准奏。陆庶以陆氏“历汉、吴、晋、宋、齐、梁、陈、隋、唐,子孙承受,文武不绝其间,公卿将相,高人尚士,无代无之,史牒蝉联,礼碑栉比”,“爰及东晋以来,枝叶繁盛,始分为四十九支,嗣袭轩裳,逐枝以卿大夫家世目称之”,于是陆姓始有“四十九支”之称。
宋代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中有《宰相世系》表,其中专列“陆姓”一章,详细编列了陆姓自受姓始祖陆通以来之世系情况,并列举唐朝“陆氏宰相六人:丹徒枝有敦信;太尉枝有元方、象先、希声;侍郎枝有扆、贽”,这可以看作最后一份陆姓之官修谱牒。与此相应,唐天祐二年,陆甚夷撰《陆氏宗谱序》中有“七相荣于后”之句,并自注“敦信、余庆、元方、象先、贽、扆、希声,并相唐室”,比之《新唐书·宰相世系》多出一人:余庆。陆余庆,高宗及武后时任凤阁舍人、太子詹事,其地位与宰相相近。
晚唐五代军阀混战,门阀制度被彻底摧毁,官修谱牒也随之成为历史。自宋代开始,朝廷只主持皇族“玉牒”之撰修。于是苏洵、欧阳修等人倡导私修家谱,“家谱”的历史由此正式开始(在官修谱牒时代,私家修谱是不被允许的)。但在宋朝乃至以后更长一段时间内,也只有士大夫官僚阶级纂修宗谱,并未遍地开花,每家有谱。
唐宋以来,陆姓于科举亦大有作为,取进士、中状元者比比皆是。唐有“八貂坊”之佳话,宋代更有陆诜、陆轸、陆游、陆秀夫及陆九龄兄弟等杰出人才。大诗人陆游亦曾重修陆氏族谱,他在“元和四十九支”基础上,增加了二十九支。
从陆庶到陆游,时间跨度为300年左右;从“元和四十九支”到增加了二十九支,当然可看作是一般意义上的继承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唐朝陆庶修谱,要奏请皇上恩准,是规范的门阀士族官修谱牒;而宋朝陆游修谱,则完全出于自发,是典型的官僚士大夫私家修谱。
樟村陆氏始迁祖元光公亦是进士出身,一代才俊。在士大夫官僚开始私家修谱的时代,陆氏宗族仍因在科第方面的不俗表现而紧跟时代步伐,为宗谱纂修添上新的一笔。故元光公当年来常州能够“携谱到任”,元代德舆公能够“独修樟村谱”。
《樟村陆氏宗谱》(图1、图2)自元代至正年间德舆公“独修”起,历明、清至民国近600年间,先后10次重修。现存民国九年庚申版《樟村陆氏宗谱》为木活字印刷,18卷,近60万字。该谱世系追溯自少典—黄帝—昌意—颛顼……而至战国时齐宣王少子通。通字季达,封陆乡元侯,子孙遂以其封地为姓,奉陆通为受姓始祖。该谱以卷六至卷八厚厚三大卷的宏篇巨幅,记载了自战国时一世祖陆通起至宋元之际五十五世,数以千计陆氏族人的世系图表。对始迁祖往前之世系追溯,竟至如此完整周详,与各姓族谱相较,确为仅见。樟村陆氏世系自五十一世陆元光(苏东坡晚年挚友)起,至民国九年,亦有800年之久,传了30余世。樟村陆氏宗族共分10大房派30余支,遍布常武城乡,亦有播迁他方。至2004年再次重修宗谱,入谱族人及3 000。
10余年前,本族前辈凤岐先生细读民国九年版《樟村陆氏宗谱》,作了如下统计:“从陆通因邑受姓起(约公元前300年),到清末2000余年间,我们的老祖宗中出了16位宰相(相当于当今国务院总理、副总理),52位尚书(大部长),30位侍郎(副部长),229位卿、郎中、大夫(中央级中层领导),71位刺史、节度使、州牧(省部级首长),112位太守、府台(地市级领导),145位县令(县长级),71位将军,67名进士,4名状元……还有不愿为官,而在诗词、书画、儒、道、佛、医、乐、剑、侠、工、商等方面出类拔萃、造诣极深,有专著传世者,均不在统计之内。这说明我陆氏门中历来重视教育,读书人多,才智不凡,他们经过十年寒窗的艰苦磨练,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对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史添上了光辉的一笔。”现今看来,凤岐前辈所作统计之方法、标准、口径是否科学合理,所作结论是否准确无误,尽可商榷,然其精神实质却毋庸置疑。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各地普遍重视建祠修谱。宗谱的社会政治功能也从明贵贱、订婚嫁、别科举,转化为强化敬宗收族伦理道德规范、加强封建宗法势力了。从晚清到民国,民间修谱蔚然成风,几至无家无谱。不予上谱,成为最沉重的惩罚;“没有家谱的东西”,是最恶毒的一句骂人话。
综上所述,谱牒修纂经历了唐以前门阀士族官修谱牒、宋元时期官僚士大夫私家修谱、明清以来民间普遍修谱三个阶段。近年来,全社会似乎又进入了新一轮“盛世修谱”的热潮,所能见到的家谱种类数以百千计。但纵观所有,几乎都是创修于第三阶段即明清以来民间普修的家谱,保存有第二阶段官僚士大夫私家修谱痕迹的凤毛麟角,而能清晰显示唐以前门阀士族官修谱牒样式的更是绝无仅有。由此看来,陆氏谱牒的价值和意义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