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功能的影响

2015-04-22 09:31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陆氏患肢偏瘫

顾 芹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在存活的患者中,有3/4 的人都会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高达40%以上[1]。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照顾负担和经济负担[2]。为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我院对脑卒中患者运用常规的康复治疗运动、物理因子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及护理,同时结合“陆氏”穴位按摩疗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 年7 月~2014 年6月收治的7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选取标准:(1)在经CT、MRI明确诊断,筛选病变部位、损伤面积大致接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并符合1995 年全国第4 次脑血管病学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2)意识清楚,能够配合患者。(3)家庭知识层面高且富有孝心。将70 例患者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男20 例,女15 例;年龄48 ~91 岁,平均(70.11±10.70)岁;病变性质脑梗死22 例,脑出血13 例;右侧偏瘫21 例,左侧偏瘫14 例;病程7 ~30 d,平均(15.20±4.81)d。对照组男19 例,女16 例;年龄45 ~89 岁,平均(69.34±12.28)岁;病变性质脑梗死19 例,脑出血16 例;右侧偏瘫19 例,左侧偏瘫16 例;病程5 ~35 d,平均(15.71±6.31)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相应常规药物治疗内科基础护理,待病情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 h 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4]。康复治疗即可与临床诊治同时进行,两组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PT 和OT)同时,治疗组增加“陆氏”穴位按摩疗法。

1.2.1 PT 急性期(2 ~4 周)患者在床上肢体宜置于抗痉挛体位,被动活动关节,Bobath 握手,桥式运动及针灸电刺激疗法;恢复期(1 ~3 个月)如神经肌肉促通术、床上翻身运动、坐位平衡及步态训练,每天1 h,14 d 为1 个疗程。

1.2.2 OT 指导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包括进食、更衣、如厕、转移及家务活动等训练,并予以选择性作业课题治疗,如和面、捏饺子、打算盘、踏车,橡皮盘游戏等活动训练。

1.2.3 陆氏按摩护理 整个操作过程患者取仰卧位,利用点、按、揉、滚、摇等手法分别对患者头面部、偏瘫上肢及下肢进行按摩。(1)头面部取穴及按摩手法。首先推印堂至神庭10 ~20 次,推印堂至睛明、阳白、鱼腰、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人中等,住返1 ~2 遍。取百会穴,按揉百会穴50 ~100 次,力量由轻到重,再由百会穴横行至耳廓上方发际,往返3 ~5 次,依次点按风池穴1 min。取太阳穴,双手大拇指指腹分别点揉双侧太阳穴约50 次,两手示指、中指按压耳后高骨,以耳根支点,推耳根及耳后高骨,推揉约50 次。最后用掌根部轻揉面颊部,拿五经做3 ~5 次。(2)瘫痪上肢取穴及按摩手法。先拿揉肩关节前后部3 ~5 次,滚法施于肩关节周围,再移至上肢,依次滚患肢的后侧、外侧、前侧各2 ~3 次,点按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等穴位,每穴位1 min,然后点压患者合谷穴,示指或中指按压内关穴,另一拇指点压患者曲池穴,示指或中指按压少海穴,把瘫侧上肢托起,使前臂伸直外旋,活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每个部位8 次,捻五指,最后拿捻上肢5 遍,搓抖上肢3 遍。(3)瘫痪下肢取穴按摩手法。先滚患肢外侧、前侧、内侧返往3 ~5 次,依次按摩髀关、风市、伏兔、血海、膝眼、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照海等穴各1 min,操作者拇指、示指分别捏压瘫侧双膝眼,另一手示指、中指按压照海穴,拇指按压昆仑穴,虎口对患者跟腱,双手抬起患者下肢,活动髋关节,有屈伸、内旋、外旋、内收、外展。然后拇指或示、中指捏压患足涌泉穴同时另一手托起膝关节,使膝关节屈伸运动。再托膝关节的手移开,握住小腿下端,另一手不变,活动踝关节各个方面,捻五趾,最后拿捏大腿部肌肉5 遍,拿捏小腿部肌肉5 遍,搓下肢3 遍。

1.2.4 对症护理

1.2.4.1 情志护理 保持良好的情绪是治疗和康复成功的基础和保证,避免“七情”刺激。患者常因突然起病,同时该疾病病程长,患者难免会产生恐惧、焦虑、绝望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开导患者,认真聆听患者的痛楚,让其释放压抑情绪,并多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使患者打消顾虑,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分散其对疾病的注意力[5],从而使患者尽量减少对自身残疾的过度注意。

1.2.4.2 日常生活调护 偏瘫患者因一侧肢体运动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尤应加强基础护理,置患者卧于气垫床,每2 h 翻身拍背1 次,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吸痰,同时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经常检查受压部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持患肢功能位的摆放,变换体位或搬运患者时,避免牵拉患肢,以防患侧关节过度被动外展,避免在患肢输液[6],防止发生患肢的肿胀及影响运动功能的恢复;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粗纤维及新鲜蔬菜、水果为主,进食时每口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同时了解患者睡眠质量,对失眠者及时调理,高质量饮食和睡眠可改善患肢肌力和确保患肢营养充足,并可提高患者免疫力,促进患肢功能恢复[7]。

1.2.4.3 施治护理 穴位按摩时要注意保暖,取穴准确,年老体弱者手法可稍轻,身强力壮者可稍重,开始时手法力度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刺激量。在施治中,要强弱合适,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按摩手法和力度;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按摩时防止用力过猛造成意外或疼痛。按摩结束前强度慢慢减慢,以轻手法结束操作,每日进行1 ~2 次,每次20 ~30 min。按摩期间应根据患者肌力恢复程度配合选择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使康复的效果达到最佳。

1.2.4.4 康复训练指导 优质的康复训练必须要持之以恒,在此期间需要通过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为此从患者入院的第1 天,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的重要性,并评估患者的家庭功能,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与家属协同制定康复的施治计划,使家属成为患者行为改变的有效动力[8]。待病情稳定后,由专业护士对患者行早期的“陆氏”穴位按摩疗法,并通过操作视频、现场示范逐步分解动作,指导家属进行操作,调动家庭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以利出院后能为患者提供轻松优质的延续性康复服务,使康复计划顺利进行。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ADL 量表改良Barthel 指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 周后进行评分[9],评分结果:<20 分为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 ~40 分为重度依赖;41 ~60 分为中度依赖;61 ~99 分为轻度依赖;100 分为完全独立。对按摩后的肌力进行比较,肌张力Ⅴ级为痊愈(显效),Ⅲ~Ⅳ级为有效,0 ~Ⅱ级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ADL 能力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ADL 能力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肌力临床疗效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肌力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中风后偏瘫,中医学称中风后遗症,多因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饮食不节、五志过极将息失宜,致使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夹痰夹火,横窜经脉,形成本虚标实。一般中风昏迷患者醒后由于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多有后遗症,治疗以扶正祛邪,益气养血、化痰通络为宜[10]。经研究显示,越早进行康复训练,刺激神经元冲动传导,使患者残存脑细胞不断增生,患者各种功能缺损恢复可能性越大。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1]。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循行的通道,具有沟通上下内外、联系脏腑肢节的作用,穴位是经络在人体表面的反应点。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的病理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外邪侵袭体表时也可以通过经络传入内脏,而体表的各种刺激也可以传到内部的脏腑[12]。应用“陆氏”穴位按摩方法按压一定穴位,通过刺激腧穴达到疏通经络,提高肌肉组织的气血运行,强化了患肢感觉刺激,进而调整脏腑功能,激发人体内在的抵抗力,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改善了体内气机调畅,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侧支循环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总之,早期的穴位按摩干预,结合康复训练能提高康复速度和质量。

[1] 尤黎明,吴 瑛.内科护理学[M].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07.

[2] 丁 蕾,史宇颖,耿桂灵.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7):60-61.

[3] 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3.

[4] 李贵芹,刘香菊.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55-56.

[5] 李廷明,曾德利.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放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6):1365-1367.

[6] 吕红姣,崔丽笙.针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3,12(7):696-697.

[7] 范凤媚,欧秀琴,成 嫣,等.脑卒中53 例早期康复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102-103.

[8] 江思思,沈利平,阮恒芳,等.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与健康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7):849-853.

[9] 卫芳盈.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4-55.

[10]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版社,2007:305-306.

[1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92.

[12]姚秋丽,郑 萍,邬继红.穴位按摩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97-1199.

猜你喜欢
陆氏患肢偏瘫
《陆氏三世医验》攻法特色探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日本汉方医学对陆渊雷学术思想的影响研究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浅析《陆氏三世医验》痰证论治*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上海书隐楼史略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