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客家陈姓拟制宗族的个案分析

2012-04-18 03:56刘经富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修谱陈姓宗谱

■刘经富

清康、雍、乾时期,闽、广、赣(南)的客家人纷纷向赣西北修水县(清代称义宁州)移民。一百多年后,修水的客家移民各姓人口大量增加,并且崛起了具有科举功名的乡绅,联宗建祠修谱、重建宗族一时蔚成风气。到道光年间,各姓建祠修谱已经普及,即使是人数很少的古、冯、连、卓、缪等姓,也都编修了宗谱。

宗族形成的最初原点是“血缘关系”,比照“血缘关系”的结构原则,将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组合成一个同姓组织,社会学、人类学称之为“拟制宗族”。据统计,修水客家人有102个姓氏、近千个开基祖。他们同姓却不同宗,但他们互认本家,建立起区别于本地同姓的宗族组织。修水客家人宗族的拟制重建有一个较长的磨合时期。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族源复杂,且迁入修水后居住地极为分散。要把这些来源不一、距离遥远、互不相识的各家各户串联起来,建立一个新的宗族联合体,其难度可以想见。但一旦拟制重建成功,便有很强的稳定性,与本地同姓宗族绝不相混。

一、从小家户到“房”“族”

客家人迁入修水,或是一小户或是几兄弟甚至单身一人,分散在深山老林耕作生息,所以初期没有形成像本地人那样绵延不绝的单姓或主姓血缘村落,也没有“房”的称谓。只有在三四代以后,才渐渐形成屋场村落。屋场是最底层社会的客家“棚民”跻身编户齐民的外在表现形态。正是这些具有“族”的外延与内涵的乡村屋场,成为整合、凝聚、重建移民圈子里同姓宗族的主要力量,在建祠修谱等重建宗族的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修水客家陈姓的族源出自于著名的江西德安义门陈氏。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义门陈氏奉旨分庄,有进士陈魁挈眷徙福建汀州,成为客家陈姓的始祖。魁公生育五子:昆、仑、嵩、岳、峰,后人称“五山”。峰公传十二世有中兴公,生子十八,称十八郎公。在康、雍、乾时期客家人向赣西北的移民潮中,十八郎后裔、嵩公后裔接踵而至修水。

修水客家陈姓最早迁入的一批是康熙二十六年到四十四年间(1687—1705),到嘉庆初年,已有一百余年四、五代的历程。经过艰苦漫长的原始积累,已经产生了一些“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的屋场,拥有了最早的一批“家族”。按照过去建祠修谱的惯例,某个家族能够在卷首文谱上登录较多的人物传记和屋图、坟图,以及在祠堂享有较多的神主牌位,一般都是较有实力的家族。本文拟根据陈氏宗谱、祠志材料和田野调查,选择比较兴旺的屋场来进行探讨,并以居住地作为这个家族的称谓。这些屋场到现在还在居住使用,仍是十里八乡同姓宗亲的中心联络点。

双溪陈家:雍正四年(1726),陈健岩从江西泰和县迁入修水安乡双溪创业定居,属十郎公支裔。陈健岩生子四:光祖、光庭、光缙、光弼(称双溪四房)。[1]

竹塅陈家:雍正末年,陈鲲池(陈寅恪六世祖)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中都乡迁入修水泰乡竹塅里创业定居,属十一郎公支裔。陈鲲池生子四:克绳、克调、克藻、克修(称竹塅四房)。[2]

令公洞陈家:康熙四五十年间,陈伯焕从广东兴宁县迁入修水崇乡令公洞创业定居,属十四郎公支裔。陈伯焕生子四:友义、友声、友德、友信(称令公洞四房)。[3]

新庄里陈家:乾隆四十九年(1784),陈运生兄弟三人奉母从广东平远县迁入修水安乡新庄里创业定居,属十郎公支裔。陈运生生子四:良虎、良凤、良豹、良缘(称新庄里四房)。[4]

莺源陈家:康熙四十年,陈尚林从广东平远县迁入修水奉乡莺源创业定居,属十郎公支裔。陈尚林生子二:南典、南金(称莺源大房、二房)。[4]

杨坑陈家:雍正六年,陈凤依携次弟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迁入修水武乡二十九都杨坑创业定居,属四郎公支裔。陈凤依生子三:启元、启光、启霄(称杨坑三房)。[5]

从以上几个家族的简略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某个客家移民间关远道而来,备尝困苦之后,得以组建一个家庭,再扩大到一个家族的大致情况。当一个家庭的子孙繁衍到三、四代后,“房”就产生了。“房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由于房是相对于父亲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房存在的首要条件就是祖先要有几个儿子,有几个儿子就分成几房,每代都是如此。所以,分房实则是分家。宗族的发展过程就是每一代不断分家析产的过程。”[6](P37)“房”不仅是家族内部长幼亲疏的标志,也是经济利益、社会活动的基本管理单位。“房”实际是“族”的雏形,相对于原来的“族”它是“房”,相对于后来的“房”它又是“族”。作为外来移民,如果家庭内部房份发育成熟,上升为族,立祖堂、修家谱、办蒸尝就会提上议事日程。

二 、在“族”的基础上联宗

从嘉庆十九年(1814)到1943年,130年间,修水客家陈姓共修六届宗谱,平均二十多年一次。上述几个家族起了极大的中坚作用。

一修谱由双溪陈家主持,这次联宗的范围较小,只有属于十八郎公系统的三四支。

二修谱由竹塅陈家主持,所联络的宗亲仍以十八郎公系统为主体,共十支。

三修谱由竹塅陈家、令公洞陈家主导。这两个家族于咸丰元年(1851)恩科乡试崛起了陈文凤、陈宝箴两位举人。客家陈姓欢欣鼓舞,敦促陈文凤、陈宝箴领头纂修通谱,积聚多年的能量终于借科举成功的喜庆契机释放出来。咸丰五年春成立谱局,至同治二年(1863),通谱得以告竣。三修谱吸纳的分支仍以峰公名下十八郎公系统为主,旁及峰公名下贽公支,嵩公名下万三郎支、万五郎支、三六郎支、梅山公支。另有三支没有世系联系的小族作为附修,共二十四支,突破了峰公支裔的范围。三修谱颁布了“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凤飞占远耀,振采复西江”二十辈新派号,规定从十八郎公下延至二十一世,一律按新派号取名。新行派的确立颁布,是联宗成功的标志之一,也是三修谱的最大成果。

四修谱仍由令公洞陈家、竹塅陈家主事。四修谱所吸纳的分支比三修谱还要多,除三修谱原有的二十四大支外,又增加了理不清世系联系的十余支小族,共三十多支。四修谱的最大成果,是确立了共修各支都统一在客家陈姓始祖魁公的名下。主修陈文凤坚持认为,如果各支都以自己的一世祖来排世次,则三修谱颁布的新派号将失去意义。既然全州客家陈姓以峰公、嵩公支裔为主体,则宜尊峰公、嵩公之父魁公为一世。至于附修的各支,世次一时难以向魁公系统靠拢,则任其按自立私派取名。这个新旧并用、类似于“双轨制”的决定,得到了谱局的认可。由于魁公得以确定为一世祖,而魁公出自著名的“义门陈”,因此这次合修通谱的谱名正式定为“义门陈氏宗谱”(此前的道光二修谱名为“陈氏宗谱”,同治三修谱名为“陈氏合修宗谱”),这表明修水客家陈姓的上层士绅经过八十多年四次联族修谱,对本族的归属,族史的追寻,最后尘埃落定。

五修谱从支系到体例无大的变化。它的成果,是吸纳了不属于魁公系统的西向陈家、黄石源陈家入谱。这两个家族的世系是“存道裔泰和庄濂江房”。得名缘由是义门陈氏奉旨分庄时,陈承壹房分在江西泰和县,为泰和庄始祖。承壹公传十四世有存道公,在江西安远县任训导,卒于任上。其子遂定居安远上濂村(因位于濂江上游而得名),奉存道公为一世祖。也就是说西向陈家、黄石源陈家本不是闽、广、赣(南)的客家移民,但迁入修水的时间与客家移民同步,且与客家人同落脚在山区,因为与客家人长期在一起生活、活动,他们在语言、习俗与客家人一体同化了。这两个家族于康熙年间从安远县迁入后,曾多次参加原籍的修谱。同治元年才脱离原籍,自己独立修谱,光绪十七年(1891)续修。两次修谱均以西向陈家举人陈茂萱为主要组织者。陈茂萱去世后,西向陈家、黄石源陈家终于放弃独立修谱,依附全州客家陈姓的联宗修谱,与其他一些不属于魁公的支系作为附修放在全谱的最后。

六修谱进一步将全族始祖上溯到天下陈姓始祖满公。主修陈三昆认为无论是十八郎公系统尊魁公为一世,还是附修的各支以本族的开基祖为一世,追根溯源,其实都是受姓始祖满公的苗裔。这就彻底解决了魁公系统的世次与不属于魁公系统的附修小支世次不合的矛盾,参加合修的所有支系都统一在受姓始祖满公名下。

这种不纠缠全族的一世祖与自己这一支世系是否连得上的联族修谱,与浙江平阳县的陈姓联宗修谱极为相似。据钱杭研究,平阳县陈姓在联宗过程中也遭遇了各族世次不齐、与受姓始祖满公之后的世次难以衔接的困扰,但他们最终实现了把全县陈姓扩张为同一姓氏的联盟组织目标。研究者对此有一个很好的总结:“经过陈氏族人精心整理追溯的平阳陈姓各宗族的宗亲源流,虽然仍不能提供自皇祖以下能与各派高祖直系衔接的任何证据,但互相之间主要的历史联系应该说已经建立起来了……把现在的陈姓人们与这个古老姓氏的历史联系了起来。至于这个为各族所一致认同的历史是否符合真实的情况,似无必要再给以过多的注意。为了实际需要,陈姓各族不在乎全部细节的真实与否,而是大胆地跨越了历史世系的界限,成功地把几十个世系独立、居住分散的同姓宗族联合成一个观念上的整体,在遥远的共同祖先的旗帜下,实现了观念形态上的联合。”[7](P306)

三、结语与思考

(一)“联宗”的过程与“古史辨派”理论暗合

中国各民族相传之上古史,如筑塔积薪,大都有逐层增建的过程。时间越后,虚构成分越多。“古史辨派”认为中国传说的古史系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由不同的时代“层累式地造成的”。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时期愈长,例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圣贤是禹,到了孔子时代出现了尧舜,到了战国时代又出现了黄帝、神农,到了秦代又出现了三皇,到了汉代以后则出现了盘古。

修水客家陈姓宗族重建的过程,与“层累地造成古史”这一民族历史演进规律也有暗合之处。首先,从时间上看,时代越后,族史就越向前延伸。嘉道时期,这个宗族的族史上限仅追溯到明朝;咸光时期,上限追溯到北宋;民国时期,上限追溯到西周。其次,从一世祖的确定来看,一世祖越古老,传说的成分就越多。嘉道时期,确定十八郎公为一世祖;咸光时期,则延伸到分庄迁闽的魁公为一世祖;民国时期,更延伸到天下陈姓受姓之始祖满公为一世祖。用以数目字组成的“郎”名称呼自己的祖先,是客家口述族史中明代以前往事的遗存,已经注入了传说的因素。魁公作为客家陈姓的始祖,其入闽时间、原因和身份,也有多种说法,缺乏足够的文献材料予以考证落实。而作为虞舜之后的天下陈姓的始祖满公,半人半神的成分比十八郎公、魁公更为浓厚。再次,从范围上看,联宗的地域越广、圈子越大,吸纳的支系就越多。嘉道时期联族修谱,只吸纳与本族居住地较近、有世系联系的近亲旁支;咸光时期,进一步吸纳与本族同源但血缘关系已经遥远的全州境内的远亲支系;民国时期,更扩大到吸纳全州境内的所有客家陈姓家族,世系联系让位于移民背景联系。

上述三点,前两点是因为第三点促成的。只要参加合修的支系越来越多,原有的族史不足以涵盖所有支系的世次,族内的文士乡绅就必定会寻找更古老的一世祖,重建族史。横向的圈子越大,纵向的长度就越长,世次就越多。各个不同支系、房派的族人聚合在一起,就会扩张为泛血缘关系的地缘组织。

(二)“拟制宗族”更能反映“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概念是费孝通提出的,旨在描述依据血缘差序划分亲疏远近的社会关系格局。如同水面上的涟漪一般,由己身为中心,向外一圈一圈延伸开去,按与中心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8](P21-28)

如上所述,修水客家陈姓宗族重建过程是以其迁入修水以后发展起来的血缘家族为原点,向外扩展到明代十八郎公系统的圈子,再扩展到宋代魁公系统的圈子,再扩展到天下陈姓受姓始祖满公的圈子。这样,修水客家陈姓宗族内部就出现了由小到大的四个系统圈子,成员之间的支派参差复杂,要分辨出他们来源不同的远近亲疏关系并不容易。而乡民们自己却非常清楚,他们用形象生动的词汇来反映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亲疏远近。凡共一个迁修水开基祖的后裔谓之“共一炉香”,凡十八郎公支裔谓之“共一篼姜”,超出十八郎公支裔系统则谓之“共祠堂”。“一炉香”指在同一个祖堂灵牌前祭祀开基祖;“一篼姜”从姜的根系茂盛这一植物现象,引申出同根生发之意;“共祠堂”则表示共一个始祖关系。正是这朴素直观的意念表述,一纵一横之间,判别着以“血缘关系”为基点的亲疏远近,维系着家与族、族与宗梯系结构的运转延续,也折射出传统宗族拟制重建过程的历史信息。

(三)“拟制”与“联宗”的关系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对泛血缘的联宗研究步步深入。如钱杭对浙江平阳陈姓联宗的研究,陈支平对福建宗族联宗的研究,罗勇对赣南客家宗族联宗的研究,日本学者濑川昌久对广东东莞邓姓联宗的研究,都有着范式作用。

但中国近世人文学科的解释工具、理论框架都导源于西学,宗族研究也引进了许多诸如“拟制家族”、“氏族”、“族群”等社会学、人类学的概念术语,使“拟制”与联宗的概念边界有些模糊。按照冯尔康概括的拟制血亲八种类型之“同姓不同宗者之间的联宗”,则修水客家各姓宗族符合“拟制”“联宗”的定义,它虽然与建立在真实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族实体有所不同,例如没有全族共有的祀田学田,也没有固定的族长,但它拥有族众一致认可的祠堂、通谱、派号,作为一个宗族联合体已经名成义立,有了区别于本地同姓宗族的标志;按照钱杭所说的“同姓宗族通过认同始祖而实现的联合习惯上被称为‘联宗’”,则修水客家各姓宗族的重建是“拟制”但不是联宗。他所指的“联宗”,是一个地区的同姓宗族都共祠共谱,而修水的各姓宗族活动一直没有走到这一步。

在客家各姓移民迁来之前,修水就已存在众多的宗族组织。以陈姓为例,本地陈有五个宗族,两个出自著名的义门陈:宋仁宗嘉祐七年奉旨分庄时,有陈宗大挈眷徙修水;另有陈承成挈眷徙建昌(今永修县),其后裔于明永乐年间再徙修水。另外三个出自“义门陈”始祖陈旺的四世祖陈鍠,他于唐德宗年间迁修水龙峰山定居。其后裔分成三支,都称“龙峰陈”。加上后来拟制重建成功的客家陈,修水就有六个陈姓宗族。他们都各自建祠修谱,自成体系。如果说本地陈与客家陈难以共祠共谱是因为支派谱系、语言风俗的障碍,那么本地陈的五个宗族同根共源,世系清晰,最有条件共祠共谱,但其却没有走到一起。即使是在1992—1994年间湖南、江西一带农村掀起的修谱热潮中,也没有借此契机形成全县的同姓联宗组织。比对钱杭、陈支平的著作中所举的联宗例子,修水的这六个陈姓宗族实现大联合才是“联宗”。因此,从社会学、人类学对修水的客家各姓宗族重建的过程、性质予以定义,还需要做更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对于修水的原居住民各姓宗族来说,他们早已走完从小到大、扩族联宗的程序,寻找其族史形成的轨迹已颇为困难。而后来的客家移民重建宗族的时间与现在距离较短,保留下来的屋场村落、祖茔、祠堂、宗谱为我们提供了寻找他们从家到族、从族到宗的脉络线索。值得我们以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为指导,既做好一姓一宗的个案研究,也力求找出其中蕴藏的共性关联。

[1]修水客家陈姓民国六修.义门陈氏宗谱(卷十三)[M].修水:江西修水县,1943.

[2]修水客家陈姓民国六修.义门陈氏宗谱(卷十一)[M].修水:江西修水县,1943.

[3]修水客家陈姓光绪四修.义门陈氏宗谱(卷二十)[M].修水:江西修水县,1894.

[4]修水客家陈姓民国六修.义门陈氏宗谱(卷十二)[M].修水:江西修水县,1943.

[5]修水客家陈姓民国六修.义门陈氏宗谱(卷十八)[M].修水:江西修水县,1943.

[6]刘大可.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M].香港:客家国际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2002.

[7]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猜你喜欢
修谱陈姓宗谱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明代苏州宗族形态探研
延续七百年的生命档案:湖北嘉鱼湖西李氏纂修族谱考述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因为修谱先生,木活字依然是“活”的
从族谱修撰看徽州的宗族控制
明清时期洞庭秦氏家族研究——以《洞庭秦氏宗谱》为中心
泰兴市接收《倪氏宗谱》进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