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一)

2009-03-11 10:10王鹤鸣
寻根 2009年1期
关键词:家谱图像

王鹤鸣

中国家谱发展到明清时代,已趋成熟、完善,体例完整,内容丰富,尽管收载内容有多寡,编纂形式有不同,但一部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体例内容。

一谱名

当我们捧起一部家谱时,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谱名:家谱、宗谱、族谱、房谱、世谱、支谱、谱系、谱传、渊源、统谱、通谱、谱牒、玉牒、家乘、会谱、合谱、主谱、坟谱、祠谱、联宗谱、世系图、族系、世家……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中最常见的是家谱、宗谱和族谱。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如《皖桐高岭汪氏宗谱》,清光绪三十一年汪钝侯总纂,表明是安徽省桐城县高岭这个地方汪姓的宗谱。《萧山史村曹氏宗谱》,清光绪六年曹瀚等纂修,表明是浙江萧山史村这个地方曹姓的宗谱。有的家谱虽表明谱籍里居,但仅系村镇,如《章镇张氏宗谱》,光绪十一年张祖良等纂修,什么地方的章镇呢?经翻阅此谱,才确定是浙江上虞的章镇。还有的家谱,仅有姓氏,如《夏氏宗谱》、《张氏家乘》等,这给检索查阅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编纂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录时,对凡是没有谱籍或谱籍不明晰的家谱,均一一查明,标出一个完整的谱名。如《夏氏宗谱》,光绪六年夏鹤溪等纂修,标为《(江苏丹阳)夏氏宗谱》;《张氏家乘》,民国5年张元善纂修,标为《(浙江平湖)张氏家乘》等。有了明确的谱籍,便于检索和查阅。

有些家谱将本家族历史上所属堂号、郡望标在谱名里。如《(江苏苏州)三槐堂王氏续修家乘》(乾隆年间,王巨源等纂修)、《(江西萍乡)雅积堂黄氏三修族谱》(民国12年,黄序鸩纂修)、《(福建上杭)清河郡张氏宗谱》(光绪三十四年)、《(浙江仙居)乐安珍水堂朱氏宗谱》(光绪十二年)等。三槐堂、清河郡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堂号、郡望,将其标在谱名上,除表明本家族的归属外,也带有炫耀的味道。

还有些家谱将先祖的名、行也标在谱名里。如《(湖南)武冈廖氏德行公裔四修合谱》(民国32年,廖鸿翥纂修),该谱始祖发祥,明初携子德行、德文、德贞、德据自江西泰和迁来武冈,后德文、德贞、德据支系先后迁移他处,德行支仍居武冈,是谱即德行支谱。又如《(江苏丹徒)大港赵氏第八大分大二公裔下汉杕渼槐分宗谱》,该谱始祖子褫居丹徒大港镇,传至7世,支分十八,是谱专记第八大分祖由寿(行名大二公)位下世系,系汉杕、渼槐两支所修。由于标明先祖的名行,从谱名即可知晓是谱所属的支系。

中国家谱有续修的传统,因此不少家谱在谱名上即标出修谱的次数。如《(江苏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光绪五年,朱明旵纂修)、《(湖南)宁乡道林蒋氏九修族谱》(光绪十五年,蒋本璞等纂修)、《(浙江金华)东山傅氏十九修宗谱》(民国10年,傅以梯纂修)等。

在谱名中,尽管有家谱、宗谱、族谱等名称区别,但大多是记述一姓一宗一房一支的家谱,也有少数称为通谱、统谱,就是统贯分布于各地各宗支于一的大型家谱。“通谱者,会诸谱而作也”,“会者,会其源万殊而归一本也。通者,通其派一本而达之万殊也”(明景泰二年《新安程氏通谱序》)。通谱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长期和平环境和家族人口迅速繁衍而流行起来的一种规模宏大的家谱。如《王氏通谱》(光绪二十年,王庸敬等纂修),就将分属多派散居各地的王氏世系,主要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等派系统贯于一谱,计102卷,82册,成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王氏家谱。又如明代嘉靖十四年纂修的《张氏统宗世谱》,就是一部将分散在祁门、婺源、休宁、歙县、绩溪、黟县、旌德、泾县、南陵、石台、贵池、浮梁、德兴、乐平等地的张氏各宗支统贯于一的大统谱。

从谱名中,还可看到一种称为联宗的家谱,即含有两个姓氏以上的联宗编修家谱。如《(江西婺源)萧江家乘》(清道光三十年,江赓纂修),是族原姓萧,一世祖祯,唐季易姓为江,隐居歙县黄墩,后世散居皖南及外省各地,均以萧江联宗子孙自居。类似的家谱还有《张廖简氏族谱》(张清风主编,1959年台湾台中新远东出版社铅印本)、《姜卢纪氏族谱》(姜卢纪氏族谱编委会纂修,1967年台湾彰化商工文化出版社铅印本)、《赖罗傅联宗大族谱》(赖国民、赖济汾主编,1970年台湾台中赖罗傅宗亲会排印本)等,这类联宗谱的异姓之间,历史上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二祖先像赞

当我们翻开家谱时,首先看到的往往是置于卷首的本家族祖先的图像和赞语。宋代以后,中国家谱以“尊祖、敬宗、收族”为编修宗旨,将本家族列祖列宗的遗像置于家谱的前面位置,这是可以理解的。

家谱中的祖先图像,少则几幅,多的达数十幅,大体分三类:

一是本家谱的始祖、始迁祖。以中国第一大姓王姓为例,王姓主要出自周灵王太子晋,太子晋后裔在秦汉时一分为太原、琅琊二望,于是不少王氏家谱首列的祖先图像就是周灵王、太子晋、琅邪王等。《(浙江)山阴前梅王氏宗谱》首列“太祖周宣灵王像”;《(江西婺源)檀岭王氏宗谱》则首列“周灵王太子晋公像”,其赞语为“仙骨太子,肇姓王氏。乘鹤吹笙,飞升天市”;《(浙江剡县)王氏家谱》首列彩色“琅琊王王悼公遗像”,称其为“琅琊王氏之鼻祖也”。

又如《(安徽祁门)方氏宗谱》,以姜姓炎帝神农氏9世的帝榆罔之太子雷为得姓始祖,其家谱首卷即列“方氏得姓始祖太子雷公像”。《(福建浦城)渤海西吴宗谱》称宋代吴龙(字起云)为迁浦城始祖,图像标为“宋由浙迁浦始祖尚义冠带起云公遗像”,标题将吴龙在什么时间(宋代)、什么地点(由浙江迁浦城)、家族中地位(始迁祖)均一一标明。

二是五服之内近世先祖。宋代以后祭祖礼仪,一是祭本家族的始祖、始迁祖,一是祭五服之内的高、曾、祖、祢四代祖先。与此适应,家谱中的图像,除始祖、始迁祖外,大量的是近世先祖。如光绪十年(1884年)王亨添编纂的《(浙江)剡北灵芝乡王氏续修宗谱》中的图像,五服之内的祖先图像共30幅,最早的是锡字辈的“锡能公遗像”,生年为乾隆七年(1742年),元字辈图像3幅,亨字辈图像12幅,利字辈图像11幅,贞字辈图像3幅,其中最近一幅贞字辈图像为“贞灿公喜容”,生年为同治元年(1862年)。如果说,始祖、始迁祖的图像是带有想象成分的话,那五服之内近世先祖的图像则比较逼真,因五服之内祖先的音容笑貌及服饰,绘图之人是可能见到或听人描述过的。当浙江剡北灵芝乡王氏族人祭祖时,仰望这些祖先图像,必定会大大加深对这些祖先的印象,从而增强灵芝乡王氏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本族名人。始祖、始迁祖与近世先祖之间,往往间隔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不可能将中间的历代祖先一一绘成图像,于是各家族就选择期间的名人,尤德、爵、功、文著称者加以绘图。《(江苏昆山)砂山王氏宗谱》序言中,概述该族自魏晋迄清光绪年间,计有1500年历史,就中唐代祖先仅选择著名文人王勃一人绘成图像,标题为“唐朝散郎子安公像”。《(江苏宜兴)石塔吴氏宗谱》就将该族先祖中任过宰相的吴存惠、吴宇的图像刊在家谱里,吴存惠图像标为“后唐宰相存惠公遗像”,吴宇(字本虚)图像标为“后唐宰相本虚公遗像”。道光十三年包梦奎等修《(江苏镇江)润州包氏族谱》,刊有宋代包公图像,题“礼部尚书包孝肃公像”。光绪十八年史晋纂修《(浙江)萧山史系宗谱》,刊有第49世祖先史可法图像,标“明东阁大学士讳可法像”。

上述图像旁一般都有数十字的赞语,对图像主人的相貌、业绩、功德等,画龙点睛地予以颂扬。此类赞语大多为后世子孙所为。如同治八年方金声等修《(安徽祁门)方氏宗谱》,其中图像“清登仕郎本教公像”赞语:“品诣端庄,孝友传家,巍然人表,名重金华”,就由该族裔孙国进撰写;另一幅图像“清登仕郎兆燐公像”赞语:“省身克己,忠恕待人,德征仁寿,俗美化纯”,则由其侄孙、即该家谱纂修者金声撰写。不过也有不少家谱中的图像赞语是当时的名人所书写的,其中级别最高的当属皇帝的赞语。如《(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就刊有宋代名相吕蒙正像,其旁就是皇帝的赞语:“敕赞先相许国文穆公吕蒙正:度量宽宏,学问充实。校艺居先,奏名第一。大政早参,中书三人。相业推隆,为今良弼。”浙江山阴王佐,历任南宋工部、户部尚书,于绍熙二年(1191年)去世,《(浙江绍兴)山阴前梅王氏宗谱》刊有“户部尚书佐公像”,宋光宗于绍熙五年(1194年)二月十日赞曰:“敕赞:豪杰之才,公辅之器。对策大廷,状元及第。柱石当朝,模范后世。”称王佐为当朝柱石,评语是够高的。

各家谱祖先图像的赞语,也有不少是历代名臣、名相所书写的,如《(浙江绍兴)绍邑邵氏宗谱》中,第一幅绍平图像“秦东陵讳平宗衡仁公像”,其赞语为汉长沙太傅贾谊题,赞曰:“秦以虎视,汉以龙兴。封侯作相,宠锡频膺。晚作布衣,种瓜东陵。绵绵五色,泽及云仍。”《(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刊有宋宏图像“汉宜平侯宏公之像”,其赞语则是宋代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司马光题,赞曰:“学大而博,积厚而诚。尤资辅翼,社稷之臣。威容德器,群僚莫能。中兴人物,分其首称。”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其理学思想曾对南宋以后的家谱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少家谱祖先图像的赞语题为朱熹所写。如《(浙江绍兴)绍邑邵氏宗谱》中邵乘图像“晋散骑将军讳乘字元盛公像”,为“宋晦庵朱熹题”,赞曰:“奋武扬威,义昭金石。实维有功,标名赫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日有御侮,千古驰名。”需要指出的是,家谱中署名朱熹题写的图像赞语,有的是伪作。如《(江苏泰县)王氏族谱》图像中,所谓朱熹为王肈基图像题写赞语就是突出的一例。朱熹为“肈基公遗像”题写赞语:“道丧千载,至远言湮。不有先觉,敦开我人。书不尽言,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王肇基何许人也?家谱中明白刊载:“生于洪武十年丁巳二月初三,寿七十有三,卒于正统十四年。”即生于1377年,卒于1449年。朱熹是南宋人,其生卒年为1130年至1200年,生于南宋的朱熹竟然为200多年后明初的王肇基题写赞语,尽管赞语上煞有介事刊有“朱熹”、“晦庵”的印章,但其编造得也实在太离谱了。

三目录

翻开家谱,紧接着祖先图像的往往就是目录,提纲挈领地揭示该家谱的主要内容与次序排列。

下面列举安徽徽州地区明代、清代以及民国时期一些家谱目录。

《(安徽)新安毕氏族谱》(正德四年)目录:

首卷:谱前序,包括新旧谱序计十二篇、凡例十五条、地方志二十五处;

卷之一至卷之八:世系志;

卷末:诗文、谱后跋;

附录:墓图、领谱序号。

《(安徽祁门)王源谢氏宗谱》(嘉靖十六年)目录:

卷首:考辨二;

卷之一:姓原纪略;

卷之二:统宗表略;

卷之三:统宗世系;

卷之四:孟宗世系;

卷之五:孟宗世系;

卷之六:统宗事略;

卷之七:传、孟宗事略;

卷之八:敕命、序;

卷之九:记;

卷之十:训、说、赞、铭、传、墓志、赋;

附录:贞节事略。

《(安徽歙县)古睦清溪紫峰项氏宗谱》(康熙十八年)目录:

第一卷:谱序、凡例、历代序;

第二卷至第六卷:谱系图;

第七卷:诰敕、诗、序、铭、赞、传、说;

第八卷:诰敕(渡渎、贵溪合录)、序、赞、传、记(贵溪、仙溪、慈溪合录)、书、疏、诗、传、记(补辑古今诸文翰)、人物志、谱跋。

《(江西婺源)官源洪氏总谱》(乾隆五十三年)目录:

卷首上:官源总叙、目录、各派旧叙;

卷首下:姓原疑辨、谱说、凡例、仕官、诰命、容像、杂著、各派墓图、祠图、墓图、祭田录、捐银、字号簿数;

卷之一至卷之十八:各派世系;

卷末上:各派诗歌、婺传赞、祁传赞;

卷末下:休传、歙传、孝子传、横溪传、神道功、各派墓图、行状、墓文、墓志、构讼案卷。

《(安徽祁门)王氏宗谱》(光绪十五年)目录:

卷之一:水源本末、礼仪家风、收执谱记、字号、目录、新旧谱序、圣谕十六条、诰敕、凡例、家规、家礼图、谱、宗说、族说;

卷之二:族谱引、像赞、行状、墓志、三槐辨考、源流引、渊源图、世系;

卷之三至卷之九:各派世系;

卷之十:世系、境地图、墓图、祠堂图、赞秩类、排行、执谱字号、跋。

《(安徽祁门)文堂陈氏家谱》(民国17年)目录:

卷之首:新序、凡例、旧序、世系考、墓地、文卷规章、祠庙、村墓图、坟山图、肖像、十景志;

卷之一至卷之十三:谱图;

卷之十四:文献录、科第选举、儒林文苑、艺文书目、孝友忠义、义行隐德、宦绩、约法、古迹志目、名胜志目等。

《(安徽绩溪)绩溪程里程叙伦堂世谱》(民国29年)目录:

卷首:目录、序例、凡例、墓祠图、庙图、祖先像、墓图、契据、告示;

卷一至卷十:世系;

卷十一:诰敕、疏、传记、诗、铭、书;

卷十二:谱序、规范、庭训、家苑、排行、祭祀、后序、修祠理谱职员表、颁领世谱单;

卷末:产业、墓图。

比较上列明代至民国时期的七种家谱目录,可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一、从明正德四年(1509年)至民国29年,历经400余年,家谱目录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明代家谱目录有新旧谱序、凡例、姓原、世系、墓图、诰敕、传记、诗文、像赞、家训、领谱字号等内容,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家谱目录,基本上也是类似内容,只是次序、名称略有变化,反映了中国家谱发展到明代已经成熟、完善、定型,已奠定了中国家谱的基本格局,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家谱,在内容体例上,只是明代的延续,并无多大发展与创新。

二、世系是中国家谱的主体,记载自1世祖至编纂该家谱时历代名录,包括姓名字号、生卒年月、仕途简历、妻室子女、坟墓地址等内容,在家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上述七种家谱,世系的内容均占整个家谱3/4左右的篇幅。有的家谱世系内容比重更高,如《(安徽休宁)休宁金氏族谱》(乾隆十三年),自卷一至卷十九共19卷,自卷一开始即简介该家族各派世系,卷一简介的是京兆、南阳、建康、姑苏、桐庐五派,卷二以后,依次介绍分居各地的各派世系,至卷十八,简介汤镇派、竹林派,仅卷十九内容为家传,也就是说,各派世系内容占了家谱的95%,所谓《休宁金氏族谱》亦可称之为“休宁金氏世系图”。

三、在编纂体例上,家谱继承了正史、方志记载叙述的方法,有史,有图,有表,有志,有传,形式多样,兼容并蓄,而其记载内容的宗族性,记载手法如遗像、宅基、祠堂、坟墓等采用图文并茂等表述手段,则明显带有家谱自己的特色。

四 修谱名目

不少家谱,在目录后,列有“修谱名目”标题,开列本届与历届修谱人员名单、职务。

如《(安徽绩溪)泉塘葛氏宗谱》(宣统三年)就列有“古今修谱名目”标题,列出该宗谱历届修谱人员名录:

《(安徽绩溪)泉塘葛氏宗谱》是宣统三年纂修的,因此本届修谱人员名单比较详细:

督理:履桂、承锭、承垣

司理出纳:明湛

分修丁捐:明汉、承樟、明义、代鉴

编修:光汉

总核:明湛、明义

校刊:履桂、明义、明湛、光升

《(江西婺源)萧江家乘》(道光三十年)则以“修辑名次”标题揭示该谱历届修谱人员名录:

以上一一罗列《(江西婺源)萧江家乘》历届修谱人员名单,从中可以知晓该谱历届续修简况。朱熹曾说:三代不修谱,是为不孝。因此古代向有“六十年续修家谱”之说。该谱自宋元丰谱起,至道光戊申谱,计770年,共修14次,平均55年续修一次,做到了这一点。

《(安徽歙县)歙西汪氏重辑支谱》(民国8年)则将历届修谱时间、谱名以及撰序人姓名列为专表:

上面不厌其烦地将《(安徽歙县)歙西汪氏重辑支谱》历届修谱名目一一列出,是因为其中透露出许多重要信息:

一、安徽歙西汪氏家族修谱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东晋咸康年间,至民国初年,家谱续修时间长达1600年,而且其中基本没有中断,这在家谱中是不多见的。最早的东晋“婚官职状”、唐代的“婚姻职状”,尽管没有带上“谱”字,但因当时叙述本族有关族人“职状”时,必须将本族姓氏来源、家族迁徙、历代世系一一和盘托出,因此所谓“职状”,已具备家谱的要素,所以汪氏将其列为最早的家谱是有根据的,也是合理的。

二、东晋、唐代私修家谱,先要由家族代表(一般是朝廷命官)上报朝廷,经皇帝审批,“奉敕考定”。私修家谱所以要上报朝廷,由皇帝把关,与当时的家谱所具有的政治功能有直接关系。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官吏由名门望族把持世袭,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牒”,家谱与仕官、婚姻密切相关。为保持家族血缘的纯正,防止他姓混入或冒名顶替,国家设立了谱局,专门组织管理谱牒的编纂,私修家谱则必须上报朝廷审批。到了宋代以后,科举考试更加完善,仕宦、婚姻讲究的是才能,家谱仕宦的政治功能已转化为伦理功能,因此私修家谱也就没有必要再上报朝廷,这也就为家谱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三、该谱没有将一般的家谱纂修人员名录列出,而是列举历届修谱的主要谱序作者,有的是本族的功、爵著称者,如东晋淮安侯汪旭、唐代越国公汪华等,有的是社会名人,如南宋朱熹、元代廉介夫等,这就大大提高了本谱的含金量。

当然,并非所有家谱都将历届修谱名录一一列出,有的只列本届修谱有关人员。如《(安徽绩溪)坦川越国汪氏族谱》(民国14年)列有“续修职名”,将总理、副理、主修、赞修、编辑、探访、图绘、缮录、校对、监印、征收、庶务、承刊印等有关修谱人员一一列出。该谱是进入民国时期续修的,因此修谱人员名目分工更细,称呼也更加现代化。

有的家谱不仅没有历届修谱名目,也没有本届修谱名目,而是在谱序中,将修谱缘起、修谱名录等一一道出。如《(安徽祁门)桃源洪氏宗谱》(光绪二十六年)在“记新修宗谱缘起”一文中就有一段文字论述本届修谱人员:

光薰、道善老练者也,为之督,以励厥功。绍闻、绍宣有干济者也,以之理其网维、综其出纳,无不宜。至于劝捐,焕文之力多。一时之家居者,咸与有劳。若夫编之,辑之,校之,正之,修明之,补订之,惟钊是司……迪惠善画,命以绘图,而谱之事,备矣!

这段文字将该谱督修、出纳、劝捐、主修、绘图等人员一一列出,而且叙述任职的理由,比起单纯的罗列名单显得更加丰满。(未完待续)

—————————————————————————————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

猜你喜欢
家谱图像
雨伞
利用社会力量 做好家谱收集整理工作
A、B两点漂流记
潘光旦嗜治家谱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