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固始”的历史文化解读

2009-03-11 10:10张新斌
寻根 2009年1期
关键词:光州固始县闽台

张新斌

“光州固始”,一个将豫、闽、台三地永远联结在一起的历史地名,一个闽台人心目中的圣地,一个南北文化交流的永远的历史印记。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光州固始”

1.“光州固始”与地理沿革

“光州固始”连称,始于唐代。固始,为光州的属县,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民国建立。

关于固始之名,《括地志辑校》卷二云:“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县,偃姓,皋陶之后也。《左传》云:子燮灭蓼。《太康地志》云:蓼国先在南阳,故县今豫州郾城县界,故胡城是也。”又:“光州固始县,古蓼国,南蓼也。春秋时蓼国,偃姓,皋陶之后。”皋陶,为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舜时为掌管刑法之官,他的后人受封于蓼。《左传·文公五年》:“冬,楚子燮灭蓼。”蓼,即廖姓,可见固始县也是廖姓的一个重要源头。

固始之名,始于东汉。《后汉书·郡国志》载:固始,“侯国,故寝也。光武中兴更名”。该书《李通传》:“建武二年(26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可见,东汉时不仅有固始县,也有固始侯。在此之前,秦与西汉时固始为寝丘邑。自东汉之后直到唐代,除梁时固始改称蓼县外,均以固始名县。但是早期的固始县治,在今固始东北,隋开皇年间正式移治今县。

固始之属光州,时间较晚。固始位于三省交界之地,隶属变化极为复杂。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分属于汝南郡、六安国、庐江郡;东汉时分属于汝南、庐江二郡;三国时,域地内分置6个县,分属于汝阴、弋阳、安丰、庐江四郡;两晋时,分置6县,分属于4郡;南北朝时,政区变化频繁,亦分属于新蔡郡、安丰郡、弋阳郡、边城郡等。隋朝建立后,固始县属弋阳郡;唐代时,光州与弋阳郡互有替代,但《旧唐书·地理志》云: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阳郡置光州。光州治所,早期在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移治定城县(今河南潢川)后,直到明清没有变化。

2.“光州固始”与地理环境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属信阳市管辖。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人口达163万。固始县有如下特点:一是人口多。为河南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全国人口数量较多的县之一。二是面积大。固始县域总面积甚至超过了河南的某些省辖市面积,如鹤壁、济源等,因此固始也是河南面积较大的县之一。三是地形多样。固始境内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境面积的40%以上,山地面积占全境面积的1/10。全县最高峰位于县南的曹家寨山,主峰海拔1025.6米,最低的地点则在县域北部淮河之滨的三河尖,海拔高度仅有23米,也是河南最低的地点。四是三省交界。固始东部与安徽西部的六安市金寨县接壤,南部隔商城与湖北省黄冈麻城市相望,为三省交界之地与接合部。五是中原水乡。固始地处江淮之间,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湿润,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达1066毫米。固始县物产丰富,有“固始鸡”、“固始鸭”、“固始笨蛋”以及水牛、茶叶、板栗、腊味等名优特产,境内水渠纵横,鸭鹅成群,稻谷飘香,可以称为“中原江南”,有“南方人见了亲,北方人见了新”之感觉。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知,“光州固始”尽管在唐代以后,已成为习惯性连称,但以唐代开端最具意义。固始人口多,面积大,过渡特征明显,区位优势突出,为南方与北方的结合点。

从史料文献的角度看“光州固始”

1.唐高宗时期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使闽南发展步入新阶段。

陈氏家族在闽南的事迹,几乎不见于正史,但陈元光的《请建州县表》一文,收录在《全唐文》卷一六四,陈元光的诗文则辑录在《龙湖集》中。在地方文献,如《闽书》、《福建通志》、《广东通志》、《漳州府志》、《云霄县志》中,对陈氏家族的事迹均有较多的保留。从《光州志》中可知,陈氏家族与祖籍地固始还保持着较多联系。《光州志》卷六载,陈元光的孙子陈泳已被称为闽人,曾受命为“光州司马”与“光州团练使”。陈泳的儿子陈章甫,后代称之为“光州司马”,陈泳死后,“章甫扶柩归葬于漳”。可知在当时,陈氏家族已将漳州作为故里。该志卷八亦载,陈元光的孙子陈酆,为辰州宁元令,到京师(今西安)进见权贵李林甫、杨国忠时,专程“访弋阳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他不仅回到了祖籍地,而且将旧居翻新后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到闽南任漳州刺史,为当地民众所爱戴。

陈元光的故乡固始,至今还有在旧居基础上建造的陈将军祠、陈氏祖茔以及敬奉魏太母的太山奶奶庙。陈元光被福建人奉为神祇,明初封为“威惠开漳圣王”。因此,云霄县的威惠庙被称为“开漳圣王祖庙”,漳州也有保存完好的“陈元光墓”。开漳圣王庙不仅在福建有较多的分布,在台湾亦有70余座,遍布全岛。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的陈元光诞辰日,闽台两地居民,同祀开漳圣王,以表达对陈氏父子的崇敬之情。

2.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建立闽国,为福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潮、王审知兄弟的事迹,见于正史。如《资治通鉴·唐纪》中,提到了光、寿二州举义之事等。《新唐书·僖宗皇帝纪》亦有简述。《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有《王审知传》、《闽世家》。《全唐文》中,收录有相关碑文。在地方文献中,《十国春秋》成书较早,记述的史实较为丰富。《福建通志》、《福州府志》等方志,亦多有记载。王潮、王审知的墓园,至今在福建还有保留。1991年在《文物》杂志上公布了王审知夫妇合葬墓的清理情况的报告,出土的《大唐故扶天匡国、(王羽)佐功臣、威武军节度、观察处置三司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兼中书令、福建王都督府长史、食邑一万五千户、实封一千户闽王墓志并序》中,专门记载王审知曾祖王友则居家于光州固始的情况。

从以上的记述可知,以陈政、陈元光父子,王潮、王审知兄弟为代表的两次固始移民活动,在正史上有所记载,但以地方文献记载为主。他们为发展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作出了较多贡献,他们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对于当地的文化提升、族群融合均具有积极意义。他们都经历了由人到神的转化过程,在闽台以他们为神祇的庙宇,成为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氏父子与王氏兄弟所代表的“光州固始”,实际上亦是中原文化的象征。

从家乘谱牒的角度看“光州固始”

家乘谱牒,是家族历史的反映。在闽台的家谱中,保留了较多“光州固始”的印痕。据研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固始姓氏为84姓,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固始姓氏为83姓,去掉重复的姓氏,入闽的固始姓氏达116个。而据我们查证家谱及方志资料,入闽的固始姓氏,至少有王、陈、杨、郭、叶、廖、何、萧、罗、高、詹、魏、孙、曹、傅、蒋、姚、唐、石、汤、欧、邹、丁、韩、钱、柳、刘、黄、李、郑、许、方、曾、吴、谢、尤、沈、施、余、颜、吕、龚、柯、蔡、彭、宋、潘、康、涂、苏、赖、卢、董、洪、戴、庄、张、侯、林等60个。

从目前收集到的家谱资料看,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姓氏较随陈氏父子入闽者要多,也有的姓氏家谱分别记述了这二次迁徙,或者说与这两次有关。

家谱资料中,也有的记载西晋末年的入闽活动与固始有关。如,《金墩黄氏族谱序》云:“晋永嘉中,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而我黄迁自光州之固始,居于侯官。”《崇正同人系谱》卷二云:“林氏,系出比干之后……秦汉以降,聚族于河南光州。东晋永和三年,林世荫守晋安,因家焉。晋安,今闽侯也,是为入闽之始。”从目前见到的方志资料可知,西晋末年中原姓氏入闽者有八姓,林、黄、丘、何等,均为入闽的早期姓氏,但从正史及其他资料中,还找不到这次入闽与固始的关系,家谱所记,则应另当别论。

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福建的族群对“光州固始”是十分认可的。一方面说明,唐代的两次移民活动,对福建的影响非常大。闽台家谱,实际上最早的先祖为入闽始祖,入闽之前的世系,则有更多的虚构成分,但入闽始祖之后的族系,应该说是基本可信的。另一方面,“光州固始”之移民,在当时均处于上层社会,社会的认知度也高,不排除当地的一部分居民,包括西晋末年的“入闽八姓”,甚至土著,攀附而上。这种风气,其实由来已久,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家谱》后序中云:“吾祖出荥阳,过江入闽,皆有沿流,孰谓固始人哉?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王绪入闽,王审知因其众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曰固始,其实滥谬。”当然,郑樵的话不无道理,但有些言重了。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有弃恶扬善、攀附名人之风,但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文化认同,“光州固始”实则是中原文化的化身,也是中国正统文化的代表,这可能是族谱认同的本质所在。

“光州固始”作为一个较长时段的行政建制,因两次大规模的入闽活动,在闽台族谱文化与方志文化上烙上了深深的印痕。直到今天,“光州固始”已成为豫闽台一脉相连的纽带,它所体现的象征性、根亲性与神圣性,已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地域文化之中。毫无疑问,在闽台人的心中,“光州固始”就是唐山,就是原乡,就是中原,是他们永远的根。

—————————————————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光州固始县闽台
闽台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固始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年味儿
学礼仪
第七届“手抄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河南省固始县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光州街头雕塑见闻
固始县香菇产业发展浅析
不同知识呈现方式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闽台旅游业合作制约因素及其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