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州家谱编修的难题及解决措施

2016-11-18 03:49李姣
寻根 2016年4期
关键词:宗族族人徽州

李姣

修谱的发起、统修与支修

徽州多世家大族,丁繁派多,一般在修谱之前,族人之间都要联络各支派,取得修谱的共识。乾隆婺源《庆源詹氏宗谱》:今乾隆辛丑,庆源又复邀修统谱。我派子孙素明尊祖大义者,恐族大支繁,夙被所愚之人仍蹲故辙,爰于壬寅孟夏约集远近宗支,开局祖祠,特于嘉靖谱底汇出云烟宗派,厘其支裔。庆源詹氏鼓励子孙后人秉承尊祖敬宗的观念,为厘清支裔后代情况,倡导编修、续修家谱。

民国歙县《蔚川胡氏家谱》;庚辰秋,清华世贤堂传单会修统宗。于是本族国和,清一、森田等欲继宗祖之志,尽子孙之责,商榷于源,谓待修统宗难,不若独修本支易。此言也,触源素怀,岂云成其美而已。乃卜辛巳孟春上浣之吉,开局总理。有的统谱对未参加修谱的支派则另有说明。民国《清华胡氏宗谱》;顾自康熙己未岁,因祁邑太史士著欲辑宗谱,预传知单,令各派先修支谱。对于不参加会修的支派,当然在统修谱中缺乏该支的世系和其他资料。民国《清华胡氏宗谱》:迁派凡会而未集者,咸于本支名下注“未续”二字,俟将来统会。其有迨谱书将成而始至者,许附列卷后;至无传者亦不书止,以免馁而之痛。

经费的筹措

徽州修谱一大问题就是经费的来源,修谱工程浩大,对于谱牒材料的收集、修谱人员的酬劳等都需要大量经费来支持。所以宗族修谱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经费的筹措。宗族修谱经费来源主要是向族人和各个支派进行摊派和认捐,因是募捐,所以要尽量节约开支。

1.制定详细的预算

嘉庆《黟县南屏叶氏族谱》:谱用聚珍字版,谱司系婺邑人,先立定议单,文献每盘元银二钱,世系每盘银一钱一分,墓图每盘银二钱。两图合一盘,加填字注,作世系一盘算。公镌至五代,余图俱各自认工价,村图、叙文计工扣算。或补换字,子孙本家自办梨木,另倩小木造成大小谱子字料以备临时补刻,所有镌工饭食等项俱谱司自认。外,逢朔望及起、完工,本家各送神福一次。谱纸采在青阳县隔山杨西冲地方甘维翰槽,一百斤约一万一千张,其价足钱二十三千八百文,一张作谱一页,须先期定槽,拣选白净,免致临时受急。嘉庆黟县南屏叶氏在修谱前针对整个修谱工程所耗费的经费进行预算,首先订立议单,将所需要的各项经费详细规定至“文献、世系、墓图、合图、作注、村图、叙文、制作板材、谱纸的采集,起、完工时间”等,事无巨细,都一一登载在议单上,从而为家族修谱能够顺利进行做出了铺垫,是家族修谱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2.依照各项预算摊派经费

经费的摊派一般都是按照丁数、房数进行摊派,为了不错乱,徽州宗族会预先修人丁册,按照册中所录入的人口、房屋信息进行人员经费的摊派。如清光绪《婺源詹氏宗谱》;(1)丁费每生丁敛洋银壹员,发红格,后各派清查丁数,即缴一半以为起局经费,编次时女Ⅱ数缴讫,然后镌板。(2)各派丁费必须亲自送局,由局给发骑缝收票,并盖经收入戳记以杜弊窦。如果因为局费浩繁,丁费不能接济,各派务随时敷用,候领谱抵算。(3)局送信等件不取各派分文,各派人来局者工资亦由各派自给。

对经费进行摊派,有利于经费实际收纳的落实,但是偶尔也会出现经费摊派不公平的情况。同冶婺源《湖溪孙氏宗谱》载文云:庚午年,乡绣溪来议汇修宗谱,有格外勒出经费意,我派坚辞不就,因商诸族众,另修湖溪宗谱。对于上面出现的族人认为摊派经费不公的情况,大多出现在编修宗谱的情况之中,一些派别认为被摊派的经费过多,他们不会就此缴纳,会积极与族中人商量解决办法,然后提出异议。

3.积极鼓励、倡导族人认捐

摊派与认捐是徽州宗族在编修家谱过程中,筹措修谱经费的两个主要渠道。认捐,主要是在族人经济实力不一的情况下,倡导族人各派为家谱、族谱的编修实行经济捐助,各人量力而行,应承捐钱,签订一些所默认捐款数的协议,为将来续修家谱的经费提供经l济支援。民国《清华胡氏宗谱》:谱牒失修愈久,则世系愈多,而搜辑亦愈难。况值兵燹,流离迁徙,生丁式微,丁费不足敷用,仍借各派量力捐输,捐数人名载明谱内,以志不朽。清华胡氏宗谱失修已久,宗族发展繁盛,世系繁多,在续修家谱时,又遇到兵燹,经费不足,为了家谱编修过程的顺利进行,宗族便开始寻求“认捐”的办法,鼓励族人量力捐输,为了表彰在此时伸出援助之手,慷慨捐输的族人,宗族提出对于捐助者,将载入谱内,以示感谢。

4.节省开支,反对铺张浪费

徽州人自古就勤劳、简朴,在修谱时,更是强调“节省开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嘉庆《黟县南屏叶氏族谱》:修谱使用俱系各支轮输,并非动支公项,支丁到局司事者,公局不设伙食,惟备茶水,免致多费。黟县南屏叶氏修谱时,更是坚持公事公办,公局内不另设伙食,只提供茶水,避免奢侈腐败之风。

秉公求实,不能存私心

谱牒是承载宗族文化历代发展情况的白皮书,不仅要一视同仁地规范族内所有人的行为,达到联宗、睦族,而且在编修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绝对不能存有私心,对于人物、事迹的记载首先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彰善求实。乾隆《新安徐氏宗谱》:修谱须秉公心,不可各执私见,查皇呈,傅溪两族旧刻谱及南陵花山族旧刻统宗谱均有讹错。至歙休各邑写谱,差谬愈甚,几分门别户另为一家。幸《新安名族志》所载各族源流,彰彰可考,尚能转涣为萃。今总以唐书徐氏宰相世系表为宗,参校更定,凡从前舛谱悉作废纸也可。

清光绪《婺源詹氏宗谱》:修谱临文最忌怀私,凡有不雅训者,须改正,毋偏执。婺源詹氏在卷首就提出“怀有私心是修谱临文最忌讳的时期”。民国歙县《蔚川胡氏家谱》:旧谱所载有大醇小疵之弊,难为识者评衡,不敢依样葫芦。兹当秉公考核,浮宜芟,阙宜补,果属不刊之笔,悉录之。知我、罪我,听诸后人。

重视资料的收集与取舍

徽州自古修谱就重视对历代祖先事迹的传承,祖宗之事有可传而不传者,为不孝。因此修谱需要广泛地收集各种有关族人及各支派的资料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取舍或修正。但是,如何在旧文献的收集和老世系的校雠之间权衡好,做好取舍,是非常艰难的事。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乱之后,徽州在遭到兵燹带来的经济生活破坏的同时,许多先代的族谱、资料也受到损坏,因此在后来的修谱事宜中,对于资料的收集及取舍成为一个难题,宗族商量先由各派系负责提供本支派的资料,然后各派成员再进行共同的协商。

乾隆《棠樾鲍氏三族宗谱》在其卷首列出了大量谱牒编修征引的书目,除了相关时代的正史如《宋史》《明史》,同时还参考借鉴了大量文集与地方志,包括县志、府志、氏族志等。清光绪《婺源詹氏宗谱》:谱所以明世系,如有继支或本宗或异姓,责成各派注明,不得混淆。各派先设分局查核详明,然后誊写红格,如有弊端,归该派司事人是问。

杜绝冒认与牵强附会行为

有些宗族支派很多,且散处各地,如何杜绝冒认呢?徽州族谱上附会祖先的情况非常普遍,并招来很多讥讽,因此,有些谱牒在这上面也是非常小心的,力求源流清楚、世系明确。

清光绪《婺源詹氏宗谱》:谱所以明世系,如有继支或本宗或异姓,责成各派注明,不得混淆。

清光绪《三田李氏宗谱》:清迁派,盖以谨源流、杜冒认也。故谱牒之修,在会者悉以考实,不轻收入。其或涉于遥远而不及会,狃于薄俗而不知会,厄于贫困而不能会,则仍存迁派以俟后会详收。若名不正、言不顺及自以为是而妄云宗者,则直削之不与此谱。三田李氏为防止冒认现象的出现,也在修谱之时就提出“谱牒之修,盖以谨源流、杜冒认”,对于牵强附会者,名不正,言不顺则视为“妄云宗者”直接除名,不入族谱。

结语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为了联宗、睦族,积极倡导编修家谱,一份家谱是在克服多种多样困难的过程中完成的,首先宗族内部要做好表率,取得族人修谱的共识,然后拟定修谱经费的来源,最后在族中选择较为有权威的族人组成谱局,进行后期一系列的族谱编纂工作。后期的工作中关于具体到谱牒统修或是支修,内容的筛选、体例的确定、修谱人员的选定、要求、经费等各种问题由族人在开局修谱时拟定在册、谱牒资料对于研究区域家族文化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明清时期徽州大量频繁的修谱活动为后世的徽州族人遗留了大量的谱牒善本史料,明清时期徽州修谱过程遇到的难题及对难题的研究也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为其他地区的谱牒研究提供帮助。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徽州的实践、传承与创新”(11JJD750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猜你喜欢
宗族族人徽州
无梦到徽州
徽州人
我的爱和恨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走徽州
重建了506次的大索桥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
死亡谷里的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