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
- 《载酒园诗话》中的比兴诗学
中国文学史上,“比兴”是一个具有多义性和历史流动性特征的审美范畴。从先秦起,有对“比兴”从经学立场的诠释与文学立场阐发的两条脉络。清初,面对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贺裳的《载酒园诗话》强调运用“比兴”来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的关系。本文试从“比兴”的内涵以及探索贺裳《载酒园诗话》中比兴诗学观念的内涵及其所有的特质,并分析此影响。【关键词】比兴;《载酒园诗话》;李商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獻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3年48期2023-12-26
-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中的比兴特征管窥
黄丹麾关键词:比兴;人物品藻;书肇于自然;迁想妙得;妙悟自然比兴是比喻和起興的连称,就是将不同性质的两个或多个事物组成比喻结构以便发生想象上的联系,或是以某物兴起另一不同之物,也是依托于想象。同样是借助联想,在前者,比喻的两物并举共现;在后者,另一物仅是通过联想被忆念或两物一先一后出现。比兴看似随意,实则在古代是遵循着一整套规则而运作的[1]1。从大类上看,比兴都是基于人类与自然的比照,即类比关系。比兴较早见于《尚书》《周易》中,东汉大儒郑玄在注《周礼·春
书画世界 2023年9期2023-11-30
- 比兴研究新领域的开拓及反思
——评张节末《比兴美学》
文学与美学领域,比兴问题向来艰深。先秦文献中,“比”“兴”概念单独出现频率不高,虽有“六诗”(风、赋、比、兴、雅、颂)这一总括性的称谓,但都缺乏具体解释。汉及以后,“六诗”变为“六义”,对其解释仍属罕见,且众说纷纭,含义不清。“六诗”是六种乐歌还是六种教诗的方法?比、兴是郑玄《周礼注》所说的对政治得失的“美刺”,还是汉儒解诗时所指认的诗之作法?尽管如此,学者、创作者仍在不断探讨比兴问题,寻求比兴意义的存在空间,推动比兴研究的逐步深入。在今天的研究中,海内外
文艺研究 2022年8期2022-08-30
- 看似平易却婉曲
——漫谈诗词比兴
意境时,都离不开比兴表现手法。某一意象之所以具有特定的意蕴,是诗人长期运用比兴表现手法逐渐形成的。这些词语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今天的中华诗词,承载着无数诗人词家的寄托和怀想,历经风霜雨雪,不断打磨和锤炼,便形成了特定的内涵。因此,研究并掌握意象中包含的比兴手法,便是理解诗词创作主题的“捷径”和“钥匙”。起初,儒门的“比兴”概念属于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的范畴。据《周礼》记载,乐师之长从事诗教使用的“比兴”术语,是指《诗经》的语用功能,即公卿、士大夫言谈
课外语文 2022年5期2022-03-17
- 论《战国策》对比兴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性的创作方式是对比兴手法的继承,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发展的结论。关键词:《战国策》;香草美人;比兴;传承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21)02-0075-06收稿日期:2020-06-11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9A0988);安徽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6jyxm0122);安徽高校省级教研重点项目(2017jyxm0788)作者简介:夏芳莉(1982- ),女,安徽安庆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6-15
- 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多义性解读
之意 汉语语法 比兴 意象 诗家语中国古代诗歌的“多义性”和理解多元化向来是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多义性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以词害意?笔者认为只有弄清楚汉语诗歌多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去体会诗歌语言精警、含蓄、蕴藉之妙。“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1]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征
文学教育 2021年2期2021-04-12
- 浅议古诗五绝的表现方法
、跌宕起伏,运用比兴、形象生动,动静结合、相互衬托,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综合运用,呈现出妙不可言的或情或理或趣或画的效果。关键词:绝句 凝练 相扣 起承 比兴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明珠。它摇曳生姿的光彩备受瞩目。在中国,孩童从牙牙学语开始,唐诗就敲击他们的耳鼓,使之耳熟能详,唐诗如同清澈的甘泉令人陶醉。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至今,令人欲罢不能。它或悲或喜,或清雅或浓烈,成为我心灵的出口之一。尤其我潜心揣摩五绝时,自有行云流水般闲适,墨香扑鼻小窗开,别开
小学生学习指导·当代教科研 2021年1期2021-03-17
- 诗经“比”“兴”论争概述
要:《诗经》中的比兴修辞手法是我国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典型手法,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从古至今,对《诗经》中“比”“兴”的特点规律一直争论不断。文章从运用目的、表现手法、逻辑思维三方面对以往对比兴的争论做简要概述并阐明笔者想法。关键词:诗经;比兴;手法;思维《诗经》是我国可考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比兴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对我国各类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比兴名称最早载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
读天下 2020年22期2020-09-22
- “比兴”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表现
)。摘 要:“比兴”是中国诗歌的根本大法,其概念是由汉儒界定的,然自宋代以来,“比兴”的研究早已轶出汉儒思想的范围,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更广泛的意义表达。“比兴”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物我同构,引譬连类,主文谲谏,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诗歌委婉抒情的传统。关键词:比兴;物我同构;引譬连类;主文谲谏作者简介:刘佳(1995.2-),女,硕士在读,现就读于南通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图分类号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2020-09-06
- “比兴”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表现
)。摘 要:“比兴”是中国诗歌的根本大法,其概念是由汉儒界定的,然自宋代以来,“比兴”的研究早已轶出汉儒思想的范围,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更广泛的意义表达。“比兴”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物我同构,引譬连类,主文谲谏,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诗歌委婉抒情的传统。关键词:比兴;物我同构;引譬连类;主文谲谏作者简介:刘佳(1995.2-),女,硕士在读,现就读于南通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图分类号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2020-09-06
-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摘要:“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根本,“比兴”含义十分复杂多变,随着时间地不断变化而逐渐被改变、被充实。通过梳理“比兴”有一种方向,兴的作用,通过情感将比喻和抒情的作用来得到强化。同时,“兴”也逐步成为一个重点的审美对象。关键词:“比兴”;《诗经》;审美作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随着《诗经》的广泛传颂,其中的比、兴手法也在以后的文学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诗经》历经时光的洗礼,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被广泛运用,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一、比兴《诗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6期2020-08-14
- 谶纬比兴:伪满戏剧发生的文化阐释
政治话语转化为“比兴”的艺术手法,由此构建当代的政治巫术。关键词:伪满戏剧;谶纬;比兴;文化阐释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9)01-0074-06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9.01.013古代戏剧起源于巫术,伪满戏剧的事件化则表现了现代戏剧的史学功能与诗学精神。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建立在戏剧和史诗基础上,历史剧、诗剧、剧诗等也是戲剧与史诗共生的互文性体裁。戏剧和史诗的艺术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年1期2019-09-10
- 用典犹如用比兴
罗辉比兴是传统诗词的主要修辞手法,历代学者多有论述。刘勰《文心雕龙》认为“比”是比附事理,“兴”是起兴引情。比附事理,要用贴切的类比方法指明事物。起兴引情,要凭借隐微含蓄的方法寄托用意。当代学者从现代修辞学的角度,将《诗经》中的“比”和“兴”,分为“直喻”和“隐喻”。有研究者认为:“‘比和‘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比是‘兴中之比,是隐的。狭义的‘比,是‘赋中的比,是显的。‘这与英文修辞学里面的直喻相似。”此外,还有更通俗的说法:“什么叫诗?‘诗,用一个
东坡赤壁诗词 2019年3期2019-07-05
- 试论辛弃疾咏春词中一本万殊的愁怨之情
疾 咏春 愁怨 比兴一.风格多样的辛词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中的巨擘,其创作成就之高,后世影响力之大,早有公认。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评价说:“其突起为深陵奥谷、为高江急峡,若昌黎之为诗者,稼轩也”。[1]他将辛弃疾比作诗坛中的韩愈,足见其在词坛之中的“屹然别立一宗”的地位。今人提及辛词多以豪放词冠名,但事实上辛弃疾的风格不是仅用“豪放”就能简单概括的。辛词的创作内容包罗万象,风格复杂多变。早在南宋,词人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就评价:“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2019-03-11
- 浅探阮籍《咏怀》诗中的比兴、用典及其寄托
怀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兴和用典使得其诗歌诗意更为深微,让人难以揣测,其诗复杂深邃的寄托使得阮籍成为魏晋之交文学第一人。关键词:比兴;用典;寄托;诗意深微阮籍留下来的诗不多,一共八十七首,八十七首诗中有八十五首直接题名“咏怀”,最出名的是那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和左思的咏史一起成为文学史上的千古流传之作。阮籍咏怀诗中最著名和经典的一些诗也被选入《昭明文选》,一共有十七首。本文即是从《昭明文选》所选录十七首来浅探阮籍咏怀诗中的比兴、用典及其寄托。1 咏怀诗中的比兴、
卷宗 2019年34期2019-02-18
- 比兴:中国文学中政治诉求的叙述策略
,中国古代选择“比兴”的方式。“比兴”是中国古代“言志”“缘情”时找到的最好叙述方式,也是表达道德判断和政治诉求的最好方式。关键词:比兴;政治诉求;叙述策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文学与政治的联姻与疏离深刻地反映着文学的演进与变革。如何通过文学表达政治诉求,实现文学的教化功用,中西方文学也有着不同的叙述策略:与西方的“隐喻”方式不同,中国选择了“比兴”手法。探讨文学中政治诉求的叙述策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政治”?如何界定“政治
求是学刊 2018年5期2018-11-05
- 不知相思落谁家:《摽有梅》赏析
摽有梅》 相思 比兴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首诗歌出自《诗经·国风》中的《召南》,题为《摽有梅》,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一位待嫁女子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各章一层紧逼一层,与诗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相适应。“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她是在寻觅、催促和呼唤爱情。如今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不能不令人情急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8期2018-09-02
- 李商隐《无题》诗中女性角色的情感隐痛及其比兴意义
是基于此,两者的比兴关系方能得以建立,所谓“借美人以喻君子”的说法亦才能得以成立。关键词:无题诗;李商隐;女性;比兴;媒;婚嫁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1.022一、问题的提出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唐诗中算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历来为人所推崇,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其艺术的独创性的。这一类诗数目并不多,总共不过十来首,但因为其意旨非一,而难以归入一类。论原由,大概作者的初衷也并非刻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8-11
- 古典诗词比兴研究漫论
与批判所遵循的“比兴”之义,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因此,有人认为,中国诗道之成,就是立足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但是,当初儒门的“比兴”概念是属于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的范畴。据《周礼》记载,乐师之长从事师教使用的“比兴”术语,是指《诗经》的语用功能,即公卿士大夫在言谈中引用《诗经》中一章或几句,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谓“赋诗言志”。后来,“比兴”含义逐渐变化,多转指诗篇命意的讽喻作用和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成为《诗经》学的概念
博览群书 2018年12期2018-02-14
- 探究《离骚》的比兴艺术和比兴体系
硕探究《离骚》的比兴艺术和比兴体系张 硕《离骚》是屈原的心血之作,它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诗。它通过如歌如画的语言深刻地表现出了诗人对理想不能被实现、祖国即将灭亡、家国凋零的悲痛与无奈之情。诗歌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屈原内心对国家的爱戴和他的理想与抱负,后半部分描写了梦想被打破,理想沦为梦幻的伤心绝望。诗歌大气磅礴的语言中透露着诗人心中的家国之爱,一字一句中流露着百经磨难的诗人心中仍然屹立不倒的信念与抗争精神。《离骚》在
唐山文学 2017年11期2017-11-25
- 比兴观之演变
生了深远影响。“比兴”乃是中国诗歌的根本大法,朱自清称之为中国古代诗论的金科玉律之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越说越糊涂”[1]。本文拟从《文心雕龙·比兴》篇入手,将历代讨论比兴的资料做初步整理,盼理清比兴说大体的流变轨迹,探讨其在比兴认识方面的独特贡献。1比兴的概念由来是从对《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中总结而来。比兴首次出现于《周礼·春官》:“大师掌六律、六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2](P795—796),这里只是说它们各是“六诗
小说月刊 2017年23期2017-10-28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通感”;“比兴”;“遣词”作者简介:郭芷彤(1996-),女,辽宁省辽阳人,汉族,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东隅十里秦淮,雕栏玉砌应犹在;桑榆朱颜已改,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作为南唐之主,从称主到称臣,从靡靡之音到亡国之调,当真是“天上人间”。由失之东隅起,他的下坠带来的冲击就像一声声的叩问:问“雕栏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1期2017-05-18
- 郑文焯词学理论体系的审美之维
焯;钟嵘;直寻;比兴;清空:审美摘要: 清末词家郑文焯深受南朝钟嵘《诗品》论诗的影响,强调了词人填词须遵循“直寻”原则,要求“不使才、气”,尊重审美直觉能力真实呈现词家心性的艺术追求;针对借传统的“比兴”实现“意能尊体”的道德目的的词论倾向,重释“比兴”,主张以“无表德,只是实说”的艺术形象以及委曲婉转的美感方式自然显现意义;延续了《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精神向度,反对务博、典博、炫博以及用典冷僻,主张“由博返约”,道出了填词过程中将学识修养以清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6期2017-04-24
-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二冯”通过其“比兴”说,适时地从理论方面对“绮艳”诗风与传统“诗教”的矛盾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新平衡和调整,从而使形成于晚明侈靡世俗中的“浮艳”诗风,能够适应清初“美刺教化”、“经世致用”的新的社会需要,发展为讲求“比兴寄托”的虞山诗学,进而促使了虞山诗派发展和兴盛。关键词:虞山诗派 晚明 吴中诗风 比兴虞山诗派是清初的三大诗歌流派之一,在明末清初的诗坛上与云间、娄东两派鼎足而立。它虽是一个地域性流派,却有“凌中原而雄一代”之势,是“明末清初转移一代风会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3期2016-12-09
-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性德;文学思想;比兴在纳兰性德活跃的清初,这一时期最尖锐的矛盾就是满汉民族矛盾,而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满族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实现满汉融合,而纳兰性德就成长于这一环境中。虽然纳兰性德本人自小便处于锦衣玉食的生活之中,但他自小便胸怀大志,而后其通过科举身居高位,但骨子里却一直是一位伤感至极、悲情至性的贵胄公子,这对于其文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诗学思想作为清朝最著名的满族诗人,纳兰性德十分钟爱作诗,甚至于在年少时便屡得佳句,这也使得其诗学思想是其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9期2016-12-08
- 论隐语与诗骚的比兴传统
)论隐语与诗骚的比兴传统王慧娟比兴是中国诗学之创作、审美、批评的重要范畴。由诗骚开启的比兴传统,成为两千多年来引领中国诗学发展方向与审美追求的鲜明旗帜。比兴不仅是个人委婉抒情、劝谏讽刺的重要艺术手段,还深藏于追求含蓄蕴藉、复义多姿文化风格的民族基因中,并内化为一种连类共通的诗性思维模式。而这与隐语的创作方法、艺术追求和思维习惯不约而同。关键词: 比兴;隐语;诗骚;思维模式一、 何谓“比兴”由诗骚开启的比兴传统是中国诗学的一大特色,而“比兴”的含义却历经迁延
中国文论 2016年0期2016-11-25
-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词:乐府;孔雀;比兴;考释乐府民歌是汉代最有艺术和思想价值的诗歌,《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反应爱情婚姻问题最成功的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叙事诗,还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长诗。诗歌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订的《玉台新咏》卷一,题目为“焦仲卿妻”,《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全诗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写了男女主人公刘兰芝与焦仲卿因封建家庭,从结婚到分手,以及死后合葬的全过程,情节完整,语言通俗,刘兰芝的能干、美丽、聪明、坚强,焦仲卿的忍辱负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7期2016-11-10
- 《诗经》阐释与刘勰的诗学理论
意识的发生;以“比兴”论《诗》突出“比兴”的文学与美学意味,这些都推进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进展。[关键词] 刘勰;《诗经》阐释;唯务折衷;情志;比兴[中图分类号] I20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5—0095—07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Liu Xie's poetic the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10-11
- 论海虞“二冯”“比兴”说的内涵及影响
论海虞“二冯”“比兴”说的内涵及影响李亚峰1,王兵2(1.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2.南洋理工大学 国立教育学院,新加坡 637616)作为“虞山诗派”“疑丞”的海虞“二冯”,其诗学理论虽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但其中最核心、最富有创新性的“比兴”说,却未被突显出来,甚至其基本含义,至今都混沌不清。“二冯”创造性地阐释“比兴”之义,并将其与“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融为一体,概括了诗歌“以比兴寄美刺”的体用本质。其“比兴”说虽有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9-18
- 托寓香兰美玉
——论比兴传统下的物我贯一情怀
香兰美玉 ——论比兴传统下的物我贯一情怀李雪岩(首都师范大学100048)摘要:比兴,作为古代诗歌的常用技法,既是借微言隐语免于贾祸的抒情策略,也是唤起联想、拓辟诗境的修辞手段。本文拟征引相关文论及诗作,抉发比兴传统下寄载的古代文人的物我贯一情怀。关键词:比兴;物我贯一;微言;寄托比兴是诗经的两种主要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古代诗歌的惯技。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1,简单来讲就是通常所说的类比和比喻,比如《诗经·周南·桃夭》中将新嫁娘姣好的容貌比之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2016-07-12
- 浅谈从《诗经》到现代民歌起兴手法的传承
传承,也能体悟到比兴手法对于中国诗歌抒情功能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比兴;传承;抒情作用起兴手法,古人往往将它归入“六义”之说。唐代孔颖达在他的著作《毛诗正义》中解释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西汉毛亨认为所谓“兴”,就是“触物以起情”,“它物”是本首诗歌主要描写的景物和事物,而这种景物或事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引发的情思和感慨。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兴”是一种极为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一般认为,起兴手法的运用最早出现在《诗经》里。以《蒹葭》为例,诗歌
新课程·下旬 2016年2期2016-04-19
- 唐代诗学“兴”体系研究
。[关键词]兴;比兴;兴寄;兴象古人以“兴”论诗自古有之,“兴”成为古代诗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范畴,经历了由上古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多个时间的变化和发展,至唐代以“兴”论诗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唐代诗歌创作以“兴”作诗,“兴”成为唐诗的核心特征;唐人诗歌理论以“兴”论诗,“兴”成为唐人论诗的核心观念。以“兴”作诗、以“兴”论诗其中还包涵着儒、释、道三家深刻的美学内涵,包含唐人对整个诗歌创作活动:创作的发生、创作实践、接受审美规律的客观总结,因此我们可以将“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4-19
- 论“二冯”“比兴”说的内涵及影响
)论“二冯”“比兴”说的内涵及影响李亚峰1王兵2(1.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637616)摘要:作为“虞山诗派”“疑丞”的海虞“二冯”,创造性地阐释“比兴”之义,并将其与“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融为一体,概括了诗歌“以比兴寄美刺”的体用本质。其“比兴”说虽有狭隘之嫌,却也深合我国古代的论诗传统,对清代诗词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关键词:虞山诗派;“二冯”;比兴;诗教“虞山诗派”是“明末清初转移一代风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3-18
- 孔颖达“比兴”之释义与唐诗比兴生态世界审美
03)孔颖达“比兴”之释义与唐诗比兴生态世界审美李金坤 (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摘要:唐代大儒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对唐诗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率先提出“三体三用”说,在“比、兴”释义上虽承旧说,却又有一己之新见,即:“美、刺俱有比、兴”。其“比、兴”相融的萌芽思想,促使了唐代“比兴”融合理论的成熟。在“比兴”融合理论的影响下,在唐代诗人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的影响下,在政治事件迫害士人的情况下,唐代诗人以其广纳博采、兼容并包的学术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8
- 严粲《诗缉》的诗法研究
诗缉;字句章法;比兴;二雅文体论Yancan’s Poetic Method Research on ShiJiXIONG Xiang-jun (College of Literature,Guizhou normal College,Guiyang550018,Guizhou)[Abstract]Yancan was a well-known schola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Yancan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6
- 浅谈从《诗经》到现代民歌起兴手法的传承
传承,也能体悟到比兴手法对于中国诗歌抒情功能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比兴;传承;抒情作用起兴手法,古人往往将它归入“六义”之说。唐代孔颖达在他的著作《毛诗正义》中解释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西汉毛亨认为所谓“兴”,就是“触物以起情”,“它物”是本首诗歌主要描写的景物和事物,而这种景物或事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引发的情思和感慨。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兴”是一种极为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一般认为,起兴手法的运用最早出现在《诗经》里。以《蒹葭》为例,诗歌
新课程(下) 2016年2期2016-03-05
- 浅析屈原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诗词;比兴一、浪漫主义的概念及特征浪漫主义一词最早是来源于西方的文艺思潮,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者“小说”)一词,就昭示着浪漫主义的起源。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正是一个资产阶级蓬勃发展的年代,所以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情形下,追求个性成了一种时尚,因此浪漫主义得以发展,[1]后来传到中国,用来解释中国诗人的文体形式,这样浪漫主义就成了一种文学风格,也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相对应,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一种思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2016-02-04
- 含蓄隽永出奇兵,先声夺人看比兴
需掌握的技巧就是比兴。比兴,在一般读者眼里,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表现手法,但在执着写作的骚人墨客看来,它却是“精神菜肴”不可或缺的一道调味品。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含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通俗地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5年43期2016-01-04
- 《毛诗正义》“比兴”观论略
摘要:“比兴”问题历代解释纠缠不清,《毛诗正义》虽没有卓然创见,但在遵循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扩大了“兴”的范围,又引“象”释“比兴”,详尽考查“兴”与“象”的关系,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为实用的理论借鉴。但是,《毛诗正义》中的比、兴不分而且不断牵引进其他问题的做法更使这两个概念纠缠不清,后人越发难以分辨,比、兴并称遂大行其道。以今天的学术眼光看,《毛诗正义》中的比兴观并非绝对正确,比和兴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人尽管区分不够明晰,但从来也没有否认它们各自的
中州学刊 2015年10期2015-12-03
- 钟嵘“直寻”说新解
。关键词:直寻;比兴;滋味;用事绪论钟嵘的《诗品》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论诗专著,其在《诗品》中提出的一些诗学范畴,历来被奉为诗歌理论之圭臬。诚如章学诚先生在其《文史通义》中所说 “:《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尤其是他的“滋味”说,不仅影响了历代诗歌创作,更影响了诗歌批评与诗歌欣赏。但是对于“直寻”说的解释并不像“滋味”说那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6期2015-08-04
- 建安五言诗比兴艺术考察
语及精神皆然。而比兴艺术,尤其如此。刘勰虽谓汉代以后作者“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但对建安五言诗比兴运用作详细考察,可知亦不尽然。尤其建安五言诗比兴艺术较之《诗经》,在继承之外,亦有所发展变化。而且通过考察建安五言诗比兴运用,不仅可窥见作者创作之情形,也有助于把握比兴艺术之流传,并可藉以审视先儒对比兴之理解,从而发现比兴艺术之丰富内涵。关键词:建安 五言诗 比兴一、引言建安以前诗歌及诗学,以《诗经》与《楚辞》为大宗。而比兴作为诗歌的一种表现方式及表达手法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7期2015-07-22
- “意象”与“比兴”碰撞融合的意义
——以《文心雕龙》为例
530023)“比兴”和“意象”都是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术语。从发生学来看,“比兴”是源于古人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一种抽象解释,赵沛霖认为“兴”是“原始兴象”的规范化产物,而“原始兴象”“是观念内容与物象之间的一种联想”。①究其起源,一般认为“比兴”可以追溯到《周礼·春官》的“六诗”说,而“比兴”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概念则是以汉人的注疏为滥觞。“意象”最早则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出现的,源出《周易·系辞上传》:“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其中的“象”只是为了“尽意”而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4-11
-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比兴寄托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比兴寄托陶金鸿摘要:在中国画看似普通的视觉图像中,蕴含着丰富而微妙的画外之意,它们往往借助比兴寄托等方式,隐而不宣地传递出来,使得中国绘画具有了意味深长的象征性。比兴寄托为心与物、意与象的交融提供了桥梁,也成就了典范。它不仅影响到绘画的题材选取,而且影响到绘画的笔墨呈现。关键词:比兴 寄托 象征清盛大士云,作诗须有寄托,作画亦然。旅雁孤飞,喻独客之飘零无定也;闲鸥戏水,喻隐者之徜徉肆志也;松树不见根,喻君子之在野也;杂树峥嵘,寓小人之暱比也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3-09
- 《诗经》草木意象探析
。关键词:草木 比兴 婚恋寄情 祭祀《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向后人展示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画面,而其篇章中所涉及到的草木鸟兽意象,不仅增加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更成为后人探讨先民思想情感的重要基础。孔子所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揭示出《诗经》中鸟兽草木意象的最直观的作用,即增长认识,而《诗经》所涉及到的鸟兽草木意象,其更重要的作用是使后人通过鸟兽草木这些外在的客观物象,来析求其中所蕴含的先民的主观情感。《诗经》中,尤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9期2014-09-26
- “比兴之法”创意产品设计
董月祎摘 要:“比兴”之法是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手法,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文章研究探讨了将此法用于产品设计创意之中,旨在发掘我国自身传统创造文化,探求中国式的创意方法,为变“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做出从思维根源上的创新尝试。关键词:产品设计 比兴 创意 中国设计一、引言150年前,“中国制造”是一个意味着高级、精致和卓越品质、文化品格和生活趣味的概念。而在今天,“中国制造”却已沦为低劣、廉价与无处不在的代名词。近10年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的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1期2014-03-31
- 刘勰的比兴观及其诗学地位
5035)刘勰的比兴观及其诗学地位汪德宁(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浙江 温州 325035)关于刘勰比兴观的丰富内涵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龙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对其比兴观在我国诗学中的地位却少有论及。刘勰的比兴观,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比兴的诗学理论,同时又孕育了“兴象”、“意象”、“意境”等审美范畴,是我国诗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刘勰:比兴;艺术手法;艺术思维比兴,作为我国传统诗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在其历史的嬗变过程中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内涵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4-13
- 《离骚》的比兴艺术和比兴体系
62)《离骚》的比兴艺术和比兴体系刘生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文章认为:《离骚》不但发展了比,而且发展了兴,创造性地将比兴融为一体,共同推向了象征的高度,成为比兴完美结合高度统一的象征艺术;《离骚》的比兴象征,按其不同的对象和层面,可以分为单个事物、典型情节和通篇比兴三个系列,也就是说《离骚》中包含着三个层次和形态的比兴象征,从而构成宏伟完整的比兴象征体系。这是屈原对我国诗歌比兴艺术的极大丰富、发展和创新,并且把它推向了前所未有、后难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11-04
- 刘勰《比兴》篇或比兴观研究述论
关于《文心雕龙·比兴》篇的研究大致有四个方面:关于刘勰《比兴》篇美学思想的挖掘;梳理刘勰前后不同时代“比兴”范畴意义的转化;刘勰的“比兴”观比较研究;关于《比兴》篇中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对刘勰的比兴观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研究述论素有“龙学”之称的《文心雕龙》的研究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诸学者以前较多地关注对整部著作的整体观照,而今愈来愈多的人重视对《文心雕龙》中各篇章的研究。而比、兴是我国诗学的重要传统,《文心雕龙》专辟一章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2009-12-02
- 《离骚》比兴手法特色谈
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其特点主要有:丰富性、系统性、象征性、想象性。本文主要浅近地分析了《离骚》比兴的这四个特点。关键词:屈原 《离骚》 比兴《离骚》是我国杰出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多数学者认为,《离骚》开创了中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主要是比喻、想象、象征等手法的运用。《离骚》中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3期2009-06-03
- 比兴手法在诗文中的“味精”效应
需掌握的技巧则是比兴。比兴,在一般读者眼里,只不过是一种表现手法而已;但在执著写作的骚人墨客看来,它却是“精神菜肴”的调味剂。是诗文创作的“味精”。通过它神奇而又灵妙的调和作用,总能将“精神菜肴”的诗文作品调和得脍炙人口,佳趣横生。坦率地说,将比兴手法比喻为诗文创作的“味精”,并非毫无根据而“空手套白狼”的无端发明。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早就有一种理论叫做“诗味说”。无论是它的原始孕育,还是后来的发生发展。都与比兴手法的深入研究而息息相通。到了上世纪60年代
新闻爱好者 2009年3期2009-05-22
- 是比喻,不是比兴
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二句用的是直书其事的赋笔。”(《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选了此文)薛金星先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也认为:“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手法,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之瑰宝”,“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实,这首词既没有运用比兴手法也没有运用赋笔。首先,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2009-05-13
- 比兴与古典诗歌的意境
唐慧菊摘要:比兴作为一种艺术手法通过类比联想促成了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的交融,创造了诗歌的意境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直得到发展的抒情手法。关键词:比兴 意象 意境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中国古典诗歌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中国古典诗歌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09年7期2009-02-04
- 愁肠难发寄比兴
所有的愁肠只得用比兴抒发,铸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朵朵奇葩。关键词:曹植 《赠白马王彪》 比兴身为“建安之杰”,又曾是曹操心倾的太子人选,曹植的前半生可谓春风得意,前程明媚,顺风顺水。但是天意似乎不遂人所愿,给了曹植才气和志气,却没给让他实践功烈的机会。也许,其诗人气质甚于做一代帝王的霸气,最终他只能屈为人臣,三迁都城,将一腔悲愤吟哦于纸。兄长曹丕称帝后,曾多次加害于手足,在写《赠白马王彪》一诗前,即毒死了胞弟曹彰。曹彰本是魏国一员骁将,曹操在位时,并没想将他立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8期2009-01-29
- 浅谈刘勰“比兴”观对严羽“兴趣”说的影响
赏为主要内容的“比兴”的文论理念,其中“兴”的缘情起物、吟咏性情的特性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兴趣”理论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体现了古代诗论演进的轨迹。“兴趣”说可看成是刘勰“比兴”观的发展与继承,没有刘勰“比兴”观,就没有严羽对“兴趣”理论的综合。[关键词] 刘勰;严羽;比兴;兴趣[中图分类号] I206.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6-0071-03[收稿日期] 2009-07-21[作者简介] 廖志斌(1972-)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6期2009-01-27
- 对“唧唧复唧唧”的质疑
唧 拟声 促织 比兴 意境汉乐府《木兰诗》的第一句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其中的拟声词“唧唧”,一般有两种解释:叹息声;织机声。前一种说法多为权威的工具书如《辞源》《说文》等所采用,后一种解释通常为中学教师所选取,而现行中学教科书直接给出“【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①的解释。但如果我们联系语境,进行更深入地考察会发现,“唧唧复唧唧”实际上就是摹拟蟋蟀的叫声,是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的运用。一认为“唧唧”是叹息声,主要是从音韵角度说的。《辞源》中:
现代语文 2006年6期200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