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肌

  •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对比
    手段,其中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的应用较多[3]。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56 例基本型IXT 患儿,对比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以期为后续基本型IXT 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 例基本型IXT 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8 例。对照组男性患儿17 例,女性患儿11 例;年龄5 ~12 岁,平均 (7.2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12期2023-12-27

  • Ⅲ型眼球后退综合征双眼外直肌非对称量后徙手术疗效的定量分级评估
    征Ⅲ型患者双眼外直肌非对称量后徙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回顾性分析12例单眼外斜的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内转受限,内转时睑裂缩小,伴有上下射,外转受限伴外转时睑裂开大。所有患者均有异常头位。保持头正位情况下测量双眼分别注视的斜视度。手术设计选择双眼外直肌非对称量后徙术,患眼外直肌后徙量小且同时行Y形劈开,健眼外直肌后徙量大,根据患眼注视斜视度设计或较患眼多1~3mm。结果:手术前后健眼注视斜视度比较有差异(Z=-4.15

    国际眼科杂志 2023年10期2023-09-27

  • 共同性外斜视猫的眼内直肌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观察
    以手术为主,通过直肌手术来矫正患者眼位,但临床治疗效果不一[3]。共同性外斜视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眼眶解剖结构、眼外肌的解剖异常、筋膜结构的异常、异常神经支配的集合和分开功能失衡等有关[4]。因此,了解眼外肌的病理变化,对于进一步认识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眼外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骨骼肌,具有组织重塑和持续自我更新的特点,能够持续表达肌球蛋白重链的未成熟亚型、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

    山东医药 2023年18期2023-08-05

  • 直肌联结术与改良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的疗效比较
    时内斜更为明显。直肌连结术(Jensen术)和部分直肌转位术(Hummelsheim术)是治疗麻痹性内斜视的经典手术方式,对于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且斜视度数大的患者可联合拮抗肌后退术或Foster缝线。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10/2020-10收治的直肌联结术与改良部分直肌转位术(均联合拮抗肌后退术)治疗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患者35例44眼的临床资料,并对疗效进行比较以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对象回顾性分析我院

    国际眼科杂志 2023年2期2023-02-13

  •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分析
    手段,其中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术式,但采用哪种方法治疗效果最好仍然存在争议。鉴于此,本研究选择于本院就诊的84 例IXT 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小儿IXT 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8 月~2020 年8 月于本院就诊的84 例IXT 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22期2023-01-05

  • 游离上极腹直肌前鞘修补TRAM 腹壁供区缺损 ——自体组织制作补片的尝试
    关注。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usculocutaneous flap,TRAM)乳房重建术再造乳房,术后形态自然美观,且术中无需显微血管吻合,使得TRAM 乳房重建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乳房重建术式之一[2-3]。但该术式导致腹部供区缺损而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1.3%。为了减少腹部供区并发症,额外进行人工补片修补,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4-6]。基于目前的数据,我们对TRAM 乳房重建术中的腹壁修补进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年5期2022-12-03

  • 硅胶带部分直肌肌腹联结术治疗重度高度近视眼固定性内下斜视的疗效
    硅胶环扎带进行上直肌和外直肌部分肌腹联结术(硅胶带改良Yokoyama手术)且同时联合内直肌减弱术对8例(12眼)重度MSF患者进行治疗,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纳入标准:①高度近视病史,等效球镜度≤-12.00 DS或眼轴长度≥26 mm;②临床诊断为重度固定性内下斜视:眼球固定于极度内下斜位,眼球不能外转和上转;③被动牵拉试验证实患眼外转、上转存在明显限制因素;④术前MRI或CT显示患眼上直肌向鼻侧移位,外直肌向下方移位。排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2年8期2022-08-17

  •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治疗方案。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是斜视常见治疗术式,且近期疗效良好,能改善其视觉功能[2-3]。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08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30∶24、31∶23;平均年龄分别为(7.40±1.25)岁、(7.45±1.12)岁;平均病程分别为(6.16±1.40)个月、(6.22±1.35)个月;斜视度数分别为50~60棱镜度、50

    贵州医药 2022年7期2022-08-08

  • 针刀对膝骨关节炎兔股直肌组织硬度和纤维化的影响
    发现KOA 兔股直肌弹性应变率比值增高[4]。那么,针刀治疗KOA 的作用机制是否与调节股直肌组织硬度和改善其纤维化相关,目前鲜有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从股直肌组织硬度和纤维化角度探讨针刀治疗KOA 的作用机制,为针刀治疗KOA 的力学效应提供实验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与分组选取24 只6 月龄普通级健康雄性新西兰兔,体重为(2.2±0.3)kg。实验动物的购买和饲养均由许可证号为SYXK(闽)2019-0007 的福建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5期2022-06-20

  •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疗法治疗斜视的临床应用效果
    治疗方式为单眼外直肌后徙与内直肌缩短术、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其临床操作均能够对患儿眼位予以矫正,并改善其外观状态, 帮助患儿恢复或者重新建立双眼视觉功能, 但不同治疗方式在临床中的应用优势存在一定争议[4-5]。 鉴于此,该研究随机抽取2019 年1 月—2021 年2 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斜视患儿80 例,探讨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内容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

    中外医疗 2022年5期2022-06-14

  •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治疗多采用双眼内直肌截除术和单眼内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术,但两种术式何者更具优势尚存争议[4]。本研究旨在探讨双眼内直肌截除术和单眼内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术对小儿集合不足型IXT患儿视觉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于琼海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64例小儿集合不足型IXT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IXT诊断标准[5];(2)年龄3~15岁;(3)术前看近比看远时斜视度≥15△;(4)看近斜视

    临床军医杂志 2022年2期2022-02-25

  • A型肉毒毒素在麻痹性内斜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常在一条或两条外直肌麻痹中比较常见,或双侧外展神经麻痹,引发麻痹性内斜视[1]。其中最常见的是外展神经麻痹,这一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远距离注视时偏斜程度大于近距离,麻痹眼注视时偏斜角大,向麻痹眼侧注视时偏斜程度最大。临床中,针对麻痹性内斜视患者来说,早期治疗非常重要[2]。在使用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之前,临床多通过针灸、按摩、针对病因药物等方式予以早期治疗,但因麻痹外直肌功能不能完全恢复,所以需要在发病后6个月开展手术治疗,使得患者出现拮抗肌内直肌挛缩问题,进

    中外医疗 2021年15期2021-07-31

  • 高频超声对腹直肌及其周围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
    )高频超声用于腹直肌及周围疾病的诊断,已成为临床成熟的技术,可以作为诊断腹直肌金标准。高频超声具有实时性、快速性和无射线损害的特点,用于疾病的,可以直观测量到患者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像学特点,可以通过图像对腹直肌及周围疾病进行动态的观察,为临床确诊和治疗提供准确数据[1]。腹直肌作为人体前腹部重要的肌肉,其位置处于浅表处,使用高频超声测量容易显示出腹直肌的情况。由于腹直肌周围结构复杂,病种类别较多,周围疾病的分布有不同表现特点。如果通过超声观察不能准确判断腹直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7期2021-06-16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对比
    外斜视中。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均是临床上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常用术式。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比较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是运城市眼科医院收治的118 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符合《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 版)中关于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诊断标准。2)其病情经各项检查被确诊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3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8期2021-04-29

  •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疗效
    发可能位于双侧外直肌后徙术、单侧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后的早期或晚期[1]。以往对于双侧外直肌后徙术后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治疗通常采取对侧眼行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2]。单侧内直肌截除术疗效预测性较好,且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避免术后过矫的情况发生,还可以保留另一条完整的直肌为再次手术做备用,具有减少手术和麻醉时间,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等特点。本次研究纳入本院2019 年1~12 月期间收治的外斜视患儿74例(74 眼),对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7期2021-01-03

  • 直肌边缘切开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后双眼视觉分析
    矫正,但是传统的直肌后徙缩短术效果有限,存在一定弊端,现发现直肌边缘切开术应用在斜视治疗中效果更好。故对直肌边缘切开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后效果研究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医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随机分成甲组25例,乙组25例,其中甲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20岁,平均(6.92±1.24)岁,乙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18岁,平均(6.97±1.21)岁,两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0期2020-12-28

  • Helveston综合征3例
    术,1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并内直肌缩短解决水平斜视,垂直分离性斜视上漂不明显,未行上直肌后徙,2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解决水平斜视,双眼上漂明显,行双眼上直肌后徙,改善垂直分离性斜视。上斜肌后徙术:上斜肌后徙是不定量手术,解决A征下方开口与上斜肌亢进程度有关。采用鼻侧结膜切口,钩取上斜肌,将其缝合固定于上直肌鼻侧。外斜视手术:根据患者远近斜视度数设计手术量,外直肌后徙1 mm解决2~3Δ,外直肌后徙1 mm加内直径缩短1 mm解决8~10Δ来计算。根据原在位垂直

    武警医学 2020年10期2020-12-08

  • 改良Parks切口直肌调整缝线术治疗水平斜视患儿的近期随访研究
    良Parks切口直肌调整缝线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水平斜视患儿94例(2017年8月~2019年6月),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47)、常规组(n=47)。常规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2~9岁,平均(5.26±1.23)岁。研究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2~10岁,平均(5.18±1.30)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且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1.2 选取标准 ①纳入标准:经视力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20期2020-11-04

  • 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 麻痹性内斜视的效果分析
    采用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纳入2015 年3 月—2017 年6 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眼科诊治的外展神经完全麻痹性内斜视患者。纳入标准:后天性单眼外展神经完全麻痹性内斜视,眼前段及后段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共纳入9 例患者。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 检查方法手术前行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屈光度、眼底、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7期2020-09-23

  • 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评估正常成人眼外肌
    明辉眼外肌包括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可使双眼协调运动,对视力及其重要。常规超声通过测量眼外肌厚径评估其病变程度,但无法对眼外肌挛缩变硬程度行定量分析,部分患者在厚径改变前硬度已发生变化[1]。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作为评估组织硬度的无创新技术,为软组织弹性特征提供定性和定量评价[2]。本研究旨在尝试应用SWE建立正常成人眼外肌硬度的参考范围,为临床医师早期准确诊断眼外肌疾病提供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0年8期2020-09-04

  • 改良Knapp术在难治性双上转肌麻痹中的疗效
    ,仅适用于下无下直肌限制因素或已经解除限制因素的DEP,且矫正的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不超过40PD[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Knapp术(1/2内外直肌移植术)在治疗伴有下直肌限制且原在位垂直斜视度较大的双上转肌麻痹者中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双上转肌麻痹病例6例6眼,年龄从15-43岁,男5例,女1例,其中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病例4例,均自幼发病,无明显复视表现,后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病例2例

    江西医药 2020年6期2020-07-01

  •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比较研究
    疗[3]。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为临床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常用术式,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但二者远期疗效及疾病复发率仍存在较大争议[4-5]。本研究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8例,旨在从远期疗效及疾病复发率等方面比较BLR-rec、R&R的临床应用价值。1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4期2020-06-10

  • 眼外肌术后眼前段缺血的研究进展
    、下、内、外4条直肌和上、下2条斜肌,其中外直肌只有一条ACA,其余直肌都有两条ACAs,4条直肌的7支ACAs提供了眼前段70%~80%的血供[1]。但有研究发现各条外直肌中ACAs往往不只2条,在走行上也有差异[3-4]。眼外肌手术时直肌的离断会使眼前段血供减少,若超出机体代偿范围,眼前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表现。ASI是与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海绵窦瘘、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放射治疗、眼带状疱疹、风疹视网膜脱离、镰状细胞病等多种疾病有关的综合征,是眼外肌

    国际眼科杂志 2020年12期2020-03-03

  • 改良的Yokoyama手术治疗固定性内下斜视的临床观察
    。然而传统的内外直肌的退缩术对固定性内下斜视术后眼位及眼球运动的改善疗效并不理想,术后易复发,在一些病例中甚至加重其内下程度。2011 年亢小丽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改良的Yokoyama 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所致的固定性内下斜视,效果显著,但是对于其他因素所致的固定性内下斜视目前国内鲜有报道。我院收集近一年在我院就诊的固定性内下斜视患者行Yokoyama 手术后,对其有效性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5 年 8 月至 2018 年 8

    江西医药 2020年5期2020-02-14

  • 高度近视性斜视的CT诊断分析
    测量眼眶冠状位各直肌最大横截面积及其长径、宽径,计算长径、宽径比值(LWR),将测量数据与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01—2019-01月于张家口市宣化区眼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高度近视性斜视患者14例(共24眼)设为观察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6~73岁,平均(56.4±5.8)岁;病程1~40年,平均(12.5±3.1)年;单眼发病4例,双眼发病10例;33 cm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50△,屈光度>-6.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1-14

  • MSCT眼内直肌损伤对筛骨纸板骨折的评价价值
    而形成误判。眼内直肌与筛骨纸板关系最为密切,筛骨纸板骨折多是眶内压传到所致,常合并内直肌的损伤,关于内直肌损伤对筛骨纸板骨折的评价价值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收集眼外伤患者120例MSCT影像资料,分析筛骨纸板骨折程度及内直肌损伤情况,以提高对筛骨纸板骨折的诊断鉴别能力。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与临床表现收集我院2015年7月—2018年4月期间120例(240只)眼外伤患者MSCT资料,男92例,女28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8.5岁。车祸伤7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期2019-12-10

  • 个体化矫正手术对不同年龄段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的影响
    手术方案,单眼外直肌后徙术:采用贝诺喜滴眼液(0.4%)点主斜眼表面,放置开睑器,并于手术眼外侧结膜下采用2%利多卡因行浸润麻醉,剪开外眦球结膜,并钩出外直肌,并对球结膜、肌间膜、节制韧带实施纵行切开处理,将外直肌暴露,于外直肌附着点后1.5mm部位做肌肉双套环缝线,并从肌肉附着点处将肌肉分次剪短,对球结膜实施间断缝合,术后冲洗术眼结膜囊,待抗生素眼膏涂抹后,包扎术眼。双眼外直肌后徙:待主斜眼外直肌后徙术完成后,对眼位进行检查,眼位欠矫后,于另一只眼外侧结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6期2019-10-15

  • 直肌转位术治疗外转严重受限的内斜视
    法主要是通过垂直直肌的部分或完全移位来加强眼的外展功能,完全移位对于治疗展神经麻痹是最有效的[2]。但是6%~30%的患者会出现新的垂直偏斜,还有可能产生眼前节缺血,特别是当内直肌需要同时后徙的时候。Johnson等[3]2006年首次报道应用单条上直肌转位术(superior rectus transposition,SRT)就能够解决原在位的内斜视,改善眼球外转和代偿头位。我们采用患眼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24例外转严重受限的内斜视并观察效果,现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9年4期2019-08-06

  • 鼻内镜下经筛窦治疗右眼眶内侧壁骨折伴内直肌嵌顿1例
    眶内侧壁骨折。内直肌嵌顿在眶内侧壁骨折患者中并不少见。眶内侧壁骨折伴内直肌嵌顿患者,可以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甚至眼球内陷。传统的经鼻外内眦切口入路眶内侧壁骨折整复手术,存在术后面部遗留瘢痕、眶内容物易受牵拉、刺激等缺点。随着鼻内镜的广泛应用,以及鼻眼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经鼻筛窦入路治疗眶内侧壁骨折伴内直肌嵌顿,弥补了经鼻外内眦切口手术入路的不足,手术效果肯定。1 临床资料患者,女,36岁,因“被人打伤鼻背部、右眼部、头部,伴头痛及鼻出血3 h”于201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3期2019-03-22

  • 头后小直肌与颈性眩晕关系探讨及从筋论治颈性眩晕
    颈椎稳定的头后小直肌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头后小直肌属于脊柱深层肌肉,位于寰枢关节处,其下即为椎动脉循行处。头后小直肌可维持头颈部的稳定。因此,头后直肌功能失调及萎缩可使头颈的稳定性降低,进而引起头晕、头疼等症状。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认识到头颈部稳定性的维持与头后小直肌有着密切关系。1 头后小直肌是维持头颈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从颈部的解剖来看,脊柱稳定性主要由以下3个系统组成:椎骨、椎间盘和韧带构成的内源性静力系统;脊柱周围的肌肉和肌腱构成的外源性动力系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8期2019-03-18

  • 直肌悬吊术在水平斜视矫正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621000)直肌悬吊术指在斜视矫正手术中对后徙的肌肉用缝线悬吊于原肌止点上,从而达到减弱肌肉力量的手术目的。此术式在国外报道较多[1-3],而国内常用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限制性斜视[4-6]及大角度的知觉性外斜视[7]。这样在术中不需暴露深部巩膜,同样可以达到超常量的外直肌后退效果,在大角度的斜视矫正术中带来操作上的更多便利,还便于术中调整直肌的后退量。由于甲状腺相关眼病长期慢性炎症对眼球巩膜的损害,在直肌止点前进行缝合更利于手术区域的暴露,减小缝穿巩膜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9年6期2019-02-10

  • 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斜视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
    分斜视患者行水平直肌移位术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斜视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0例),具体如下:研究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为16、14例;年龄范围上限值:48岁,下限值5岁,年龄平均值(25.31±5.18)岁;其中共同性斜视者13例,无斜肌功能异常V型者10例,由斜肌功能异常A型者7例。对照组—男、女性患者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7期2018-10-19

  • 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明显增宽,双侧腹直肌对称、分离,双侧腹直肌前鞘变薄,向两侧分离,腹直肌于腹中线处联系完整,腹直肌稍显拉长、变薄,脐上1.2cm水平腹直肌间隙分离最明显,最宽处分离约7.6厘米,脐水平前腹壁局部前突(如图2-4),CT诊断为腹直肌分离。(测量方法:使用横断+冠状重建,测量双侧腹直肌前鞘附着部的距离)。2 讨 论腹直肌分离是一种先天性腹壁发育不全的畸形疾病[1],临床少见。所谓腹直肌分离,是指腹直肌的肌纤维拉长,原本平行连接的左右两束腹直肌逐渐分离。笔者认为,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9期2018-09-14

  • 水平直肌移位术对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在退后或缩短内外直肌的同时将两眼同名水平肌肉附着点向上或向下移位来矫正A-V型斜视[2]。本文通过对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6例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术对该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6例斜视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斜视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符合水平直肌移位术的适应症。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8期2018-08-06

  •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疗效
    临床多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内直肌缩短术联合或单纯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本研究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60例,分组研究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及对立体视功能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80)和对照组(n=80)。观察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3~12岁,平均(6.73±3.61)岁;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

    中国疗养医学 2018年7期2018-07-12

  • 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斜视现象,但其垂直肌功能未明显异常[1]。部分学者认为,在将水平斜视矫正的同时,应该同时完成垂直肌上下移位处理,以此来将水平斜视与垂直斜视同步矫正,最大程度上将患者的手术次数减少,将手术痛苦降低[2-3]。该研究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水平斜视伴垂直斜视患者行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院接受治疗的水平斜视伴垂直斜视患者中选取63例,年龄范围从3~41岁,平均年龄

    系统医学 2018年24期2018-02-19

  • 研究高度近视所致固定性斜视的手术方案及疗效
    。手术方法:对外直肌功能较好的29眼采用内直肌后退联合外直肌部分截除并转位术,根据需要进行手术眼不同的斜视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斜视度较低的使用内直肌后退术,斜视度较高的使用后退联合悬吊术。对外直肌无力的9眼采用内直肌后退联合上直肌部分截除并转位术。1.3 观察指标手术治疗后进行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调查,并在治疗完成后的两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分析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2.结果手术后一周38眼中35眼恢复正常,剩余的3眼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行轻度的矫正(内斜视在

    医药前沿 2018年3期2018-01-19

  • 比较单侧内直肌后徙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效果
    00)比较单侧内直肌后徙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效果孙京晶(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眼科,辽宁 丹东 118000)目的 研究和探讨单侧内直肌与双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患儿56例,随机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各28例。单侧组患儿采用单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双侧组患儿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儿内斜视矫正情况。结果 随访6个月

    当代医学 2017年32期2017-11-20

  • 改良Yokoyama术联合内直肌悬吊治疗重眼综合征8例研究
    于内下转眼位,内直肌发生挛缩,引起固定性内下斜视,严重者瞳孔可被完全遮挡,眼球极度内转而不能视物。既往传统手术方式有: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术,Jensen直肌连接术或内直肌减弱术联合外直肌眶缘固定术,虽有一定效果,但容易复发。通过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重眼综合征患者共8例(12眼),行改良Yokoyama术联合内直肌悬吊,术后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8例(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20期2017-04-03

  • 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77200)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疗效观察侯俊志(河南省鹿邑真源医院眼科鹿邑477200)目的:观察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对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和眼球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57例(57眼),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超常量手术组29例和常量手术组28例。常量手术组行单眼常量外直肌后徙(≤8 mm)联合内直肌缩短(≤6 mm)术,超常量手术组行单眼超常量外直肌后徙(>8 mm)联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8期2017-04-03

  • 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治疗中的作用
    13000)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治疗中的作用吴 丹(抚顺市眼病医院斜视弱视小儿眼科,辽宁 抚顺 113000)目的 综合分析水平直肌移位术(transposition of horizontal rectus)在斜视(strabism )治疗中的作用,为治疗斜视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 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选取在我院收治的49例斜视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能采取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5期2017-01-13

  • 第一眼位神经兴奋水平下人眼外肌收缩的本构模型
    ,模拟了两条水平直肌被剪断的情况下,左眼被动转动的情况;左眼从鼻侧向颞侧水平被动转动过程中,左眼外直肌的主动力、被动力和总力均呈非线性减小的趋势,内直肌的主动力、被动力和总力均呈非线性增大的趋势;当眼球处于鼻侧20°到颞侧5°的眼位范围内时,剪断两条水平直肌的模拟结果与前人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当眼球处于鼻侧20°到颞侧5°的眼位范围内时,眼外肌收缩的本构方程有一定的合理性,可用于相应的眼球运动模型。本研究为临床眼科手术中手术量的确定提供个性化的理论依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6年5期2016-12-14

  • 直肌返折术治疗水平斜视60例临床研究
    132011)直肌返折术治疗水平斜视60例临床研究王润彪1,贾秋菊1,刘祥龙2(1.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2.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目的 探讨直肌折返术治疗水平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0例共同性斜视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行直肌返折术,B组行直肌截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正位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周、1个月、1 a眼正位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眼心反射发生率A组为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10-17

  •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
    003)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刘彦芳,林萍(西安市儿童医院眼科,陕西 西安 710003)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行单眼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试验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8期2016-09-20

  • 部分直肌转位治疗单条直肌完全麻痹斜视的疗效分析
    月,李凤云部分直肌转位治疗单条直肌完全麻痹斜视的疗效分析吴小影,王洁月,李凤云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8, Hunan Province, ChinaCorrespondence to:Xiao-Ying Wu.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Xiangya Hospital,

    国际眼科杂志 2016年8期2016-08-08

  • 共同性斜视再次手术的术式和手术矫正量
    过矫者:后徙的内直肌行前徙9例,矫正量(5.51±2.63)△/mm;内直肌前徙+外直肌后徙9例,矫正量(6.25±1.59)△/mm;内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3例,矫正量(4.26±1.04)△/mm;仅行外直肌后徙2例,矫正量(4.21±1.91)△/mm。共同性内斜视欠矫者:行外直肌截除6例,矫正量(4.03±0.98)△/mm;外直肌截除+内直肌后徙6例,矫正量(6.86±1.32)△/mm;内直肌后徙3例,矫正量(4.33±0.29)△/mm。共同

    国际眼科杂志 2016年7期2016-03-09

  • 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斜视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37000)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斜视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陈园园(吉林省白城市白城中心医院眼科,吉林 白城 137000)目的 探讨选择水平直肌移位术对斜视患者进行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斜视患者4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临床选择水平直肌移位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临床采用水平直肌移位术完成治疗后,对于表现为共同性水平斜视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但是未合并出现垂直肌功能异常患者共包括14例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6期2016-01-29

  • 大角度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的功能及美学研究
    探讨采用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前后双眼的功能及美学变化。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21例大角度斜视患者(斜视角最小为20°,最大为45°。)采用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的方法进行矫治。观察手术前后双眼的功能及美学效果。结果 21 例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术后观察12个月,除1例患者单眼出现5°外斜外,其余20例均达到正常眼位。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美学效果。结论 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方法,既减少了眼外肌与筋膜的粘连范围以及手术操作

    中国医疗美容 2016年4期2016-01-15

  •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方式分析
    6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5.71%;斜视度30~55△的138例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90.58%;斜视度≥60△的62例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8.71%。2.2 术前和术后的平均斜视度及视近和视远斜视度差值经u检验:≤25△的患者术前视近和术后视近斜视度的比较P2.3 术前和术后双眼视功能经χ2检验:≤25△组、30~55△组和≥60△组,术后与术前双眼视功能比较均有统计学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年15期2015-04-20

  • 仰卧起坐运动中上腹部肌肉肌电变化特点分析
    肌训练的方法。腹直肌在仰卧起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腹直肌是核心区力量训练中的主要核心肌群[1],它不仅能提高技术水平,而且提高运动成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腹直肌锻炼效果的评价,可以用表面肌电仪来测试。采用引导电极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电压变化,可记录单个运动单位甚至单个肌纤维的电活动。表面肌电(sEMG) 是从人体皮肤表面通过肌电记录下来的神经肌肉活动时发放的生物电信号,它与肌肉的活动状态和功能状态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因而,

    体育科学研究 2014年6期2014-03-22

  • 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的效果
    100)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的效果谢照林(株洲县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株洲 412100)目的分析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患者80例(121只眼),在行外、内直肌手术时,把附着点进行上、下移位。结果80例(121只眼)患者中43例的垂直斜度5°~7°,把单眼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5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5.82±0.68)°,治疗效果很好,28例的垂直斜度8°~2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2期2014-01-26

  • 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内直肌损伤外斜视的手术治疗分析
    临床资料,探讨内直肌断裂所致外斜视的手术临床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眼科收治的4例患者,均为鼻内窥镜下行鼻窦手术导致眼内直肌断裂的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患者均为单眼患病,左眼3例,右眼1例,性别均为男性,年龄45~70岁,平均(55.3±6.8)岁。患者均行眼外肌手术治疗。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眼科全面诊断,检查结果为所有患者眼底与眼前节均正常,受伤眼睛的视力与受伤前无显著差异。专科诊断包括牵拉试验、眼球运动复视像与线状镜检查,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32期2012-08-21

  • Jensen直肌联结术联合超常量内直肌后徙术治疗老年固定性内斜视的疗效
    1)Jensen直肌联结术联合超常量内直肌后徙术治疗老年固定性内斜视的疗效毛梦佳 杨隆艳 徐春玲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吉林 长春 130041)固定性内斜视;高度近视;Jensen直肌联结术联合超常量内直肌后徙术固定性斜视是指由于后天或先天因素及某一组拮抗肌高度挛缩或纤维变性,导致的一眼或双眼固定于某一斜视位上,不能向其他方向转动的现象〔1〕。固定性内斜视与广泛纤维化综合征属于同一类型,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高度近视眼患者,发病过程多为渐进性,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22期2012-01-26

  • 直肌的解剖学研究
    473000腹直肌属腹前外侧群,位于人体腹前壁正中线两侧,有较恒定的血管供应和神经分布,是临床骨科、整形外科、普外科、胸外科、妇产科等用于创面修复、畸形矫治、功能重建的常用肌。为更好利用腹直肌,本文就腹直肌的形态、血供、神经支配及临床应用的现状,进行初步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选取我校解剖实验室200具成人尸体标本,相关结构按设定要求进行解剖,观察腹直肌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1.2 方法 将福尔马林固定的200具成人尸体标本,采用大体解剖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16期2011-12-09

  • 聚丙烯补片预防下腹直肌瓣术后切口疝
    脉为蒂的游离下腹直肌瓣血管蒂可靠,变异少,允许实施所谓的“双组手术”,可以制备成肌皮瓣,还可制备成不携带肌肉的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2]。制备不携带肌肉的穿支皮瓣时,不破坏腹直肌,一般不会发生术后切开疝。但制备下腹直肌肌皮瓣时,由于破坏了部分腹直肌,术后可能会发生切开疝。为了防止术后切开疝,2009年12月~2010年10月我们应用聚丙烯补片修复游离下腹直肌肌皮瓣后腹部创面,临床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 2009年12月~201

    云南医药 2011年3期2011-05-28

  • 学龄前儿童与成人眼直肌滑车连接带内胶原差异的研究△
    组织的研究发现,直肌滑车系统包括四条直肌滑车、各滑车间连接带及悬吊韧带[1]。胶原纤维作为直肌滑车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在保证滑车连接带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学龄前期是各种斜视病多发时期,斜视多发病的病因是否与儿童眼直肌滑车连接带功能异常有关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比较学龄前儿童与成人眼直肌滑车连接带胶原的差异,对更好地研究斜视的发病原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取材 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正常尸体头颅10

    眼科新进展 2011年3期2011-03-12

  • 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分期手术疗效观察
    械性限制因素及外直肌是否有残存功能。1.2.3 影像学检查:①眼眶轴位+冠状位扫描,排除眼外肌变形、移位等异常表现;②颅脑MRI检查,了解颅内有无病理性改变。1.3 手术方法 (1)一期手术:麻痹眼水平直肌手术,将外直肌后徙10~12 mm,内直肌缩短 8~10 mm。(2)二期手术:根据残余斜视度,行健眼外直肌后徙8~10 mm,内直肌缩短6~8 mm;和(或)麻痹眼上斜肌转位(将上斜肌移位至内直肌止缘上方或上直肌止缘鼻侧)。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间隔时间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15期2011-02-09

  •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的临床研究
    设计按一眼单纯外直肌后徙1 mm矫正2~3△、一眼单纯内直肌缩短1 mm矫正3~4△ 、一眼同时外直肌后徙1 mm内直肌缩短1 mm矫正8~9△计算。对于<40△者根据视近视远斜视角的大小选择双眼对称式术式,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最大量可后退8mm,内直肌缩短量不超过8mm;>40△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斜视角度大者行一眼外直肌后徙量内直肌缩短联合另一眼外直肌后徙。手术时做穹隆部结膜切口(Parks切口),暴露并分离外直肌与周围组织,于肌止端后1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12期201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