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瑞佳 高扬
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是进行矫正手术后较为常见的问题,外斜视术后复发可能位于双侧外直肌后徙术、单侧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后的早期或晚期[1]。以往对于双侧外直肌后徙术后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治疗通常采取对侧眼行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2]。单侧内直肌截除术疗效预测性较好,且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避免术后过矫的情况发生,还可以保留另一条完整的直肌为再次手术做备用,具有减少手术和麻醉时间,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等特点。本次研究纳入本院2019 年1~12 月期间收治的外斜视患儿74例(74 眼),对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疗效进行分析,现做如下报告。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12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外斜视患儿74例(74 眼)。所有患儿均有单侧外直肌后徙术或单侧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史,为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其中,男46例(46 眼),女28例(28 眼);第1 次手术年龄(5.08±2.14)岁,第2 次手术年龄(7.64±2.52)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25.94±19.92)个月。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儿年龄均≤15 岁,且无弱视;②无垂直非共性水平斜视(A、V 症)且无合并斜肌手术史;③12 PD≤外斜视度数≤25 PD 且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④垂直斜视度≤5 PD;⑤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
1.3 方法 术前、术后均进行交替遮盖法测量第一眼位以及第二眼位的斜视度,并对立体视敏度进行测定。依据测试结果对患儿进行单侧内直肌截除术,其中曾行单侧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患儿选择术眼,行单侧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截除术的患儿选择对侧眼。所有患儿均进行全身麻醉,行鼻下方进穹隆球结膜切口,并将球结膜与筋膜组织剪开,充分暴露巩膜。采用单齿STEVENS 拉钩将肌止端钩住,并分离暴露肌止端,另取GREEN 钩从肌肉下方穿过,并将直肌肌腹部充分暴露,将需要截除的眼部肌肉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标记。采用可吸收缝线在肌肉标记处做双臂套环缝线,将风险缝合于肌止端处,并将多余肌肉剪除,并另采取可缝合线将球结膜进行间断缝合。
1.4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6 个月,观察患儿的术后疗效(包括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手术前后的融合功能以及立体视锐度。
2.1 术后疗效 术后1 d,手术正位率为91.89%(68/74),欠矫率为1.35%(1/74),过矫率为6.76%(5/74);术后3 个月,手术正位率为89.19%(66/74),欠矫率为6.76%(5/74),过矫率为4.05%(3/74);术后6 个月,手术正位率为87.84%(65/74),欠矫率为12.16%(9/74),过矫率为0(0/74)。
2.2 手术前后的融合功能以及立体视锐度 72例患儿能够配合融合功能检查,术前,中心融合患儿占比为34.72%(25/72),仅有周边融合患儿占比为54.17%(39/72),无融合患儿占比为11.11%(8/72);术后,中心融合患儿占比为62.50%(45/72),仅有周边融合患儿占比为23.61%(17/72),无融合患儿占比为13.89%(10/72)。68例患儿完成术前及术后立体视锐度测定,立体视锐度有显著提升患儿占比为51.47%(35/68),不变患儿占比为32.35%(22/68),有所下降患儿占比为16.18%(11/68)。
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矫正后问题,外斜视术后欠矫的发生率较高[3],对患儿的恢复效果产生一定阻碍。以往对于残余性以及复发性外斜视的患儿多采取双侧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对于使用过该术式的患儿多采取双侧内直肌截除术[4]。当前对于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方式较多,且多依据患儿实际情况开展,因此始终无法形成较为统一的手术方式。手术医生多根据患儿的手术年龄,斜视度数以及患儿的实际需求开展手术[5]。据相关报道[6],内直肌截除术在治疗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本次研究对单侧内直肌截除术的患儿进行治疗并开随访调查。经随访未发现有眼球外转功能受限以及眼球运动非共同性患儿,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说明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是治疗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相关研究表明[7-9],单侧内直肌截除术主要适用于有过双侧外直肌后徙术的间歇性或恒定外斜视患儿,能够在不应影响单侧内直肌的情况下提升手术的正位率,主要是通过采取不同的术式对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进行治疗,以确保更好的疗效。
本次研究所有患儿均行单侧内直肌截除术进行治疗,其中曾行单侧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患儿选择术眼,行单侧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截除术的患儿选择对侧眼。结果显示:①术后1 d,手术正位率为91.89%(68/74),欠矫率为1.35%(1/74),过矫率为6.76%(5/74);术后3 个月,手术正位率为89.19%(66/74),欠矫率为6.76%(5/74),过矫率为4.05%(3/74);术后6 个月,手术正位率为87.84%(65/74),欠矫率为12.16%(9/74),过矫率为0(0/74)。②72例患儿能够配合融合功能检查,术前,中心融合患儿占比为34.72%(25/72),仅有周边融合患儿占比为54.17%(39/72),无融合患儿占比为11.11%(8/72);术后,中心融合患儿占比为62.50%(45/72),仅有周边融合患儿占比为23.61%(17/72),无融合患儿占比为13.89%(10/72)。68例患儿完成术前及术后立体视锐度测定,立体视锐度有显著提升患儿占比为51.47%(35/68),不变患儿占比为32.35%(22/68),有所下降患儿占比为16.18%(11/68)。本次研究与王涛等[10]研究结果保持基本一致性,其研究显示,术后第1 天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2/48),过矫率为13%(6/48);术后第6 周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一例过矫。
综上所述,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患儿的手术疗效,改善患儿术后融合功能以及立体视锐度,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