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度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的功能及美学研究

2016-01-15 11:00程笑冬
中国医疗美容 2016年4期
关键词:直肌斜视美观

程笑冬

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眼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大角度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的功能及美学研究

程笑冬

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眼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目的 探讨采用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前后双眼的功能及美学变化。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21例大角度斜视患者(斜视角最小为20°,最大为45°。)采用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的方法进行矫治。观察手术前后双眼的功能及美学效果。结果 21 例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术后观察12个月,除1例患者单眼出现5°外斜外,其余20例均达到正常眼位。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美学效果。结论 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方法,既减少了眼外肌与筋膜的粘连范围以及手术操作时易导致的巩膜损伤,又达到了矫治大角度外斜视,恢复眼部美观的目的。同时该手术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外直肌;外斜视;美学原则

外斜视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眼病,斜视不仅影响患者的视物功能,还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1]。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专业对从业人员的视觉功能要求逐渐提高,很多外斜视患者因此失去了很多专业选择的机会。近几年来,我院眼科采用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手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疗效较佳,无1例出现明显外转功能障碍,同时也取得了患者较满意的美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共回顾分析了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南岗院区眼科就诊的21 例大角度外斜视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8 例。患者年龄在8~51岁之间。平均年龄27.35岁,术前采用角膜映光点法加三棱镜中和,视野弓法测量斜视角,斜视角最小为20°,最大为45°。同视机检查同时知觉、融合及立体视功能;眼球外转角膜缘超过外眦为外转功能过强。其中共同性外斜视13例(占61.0%);知觉性外斜视5例(占23.81%),伴有动眼神经不全的麻痹性外斜视3例(占14.28%),所有病例均为初次手术,同时所有患者不伴有明显的垂直斜视和眼球震颤。除3例麻痹性外斜视以外,眼球运动功能均正常。所有患者均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无糖尿病史,无癫痫病史,无精神神经障碍,均自主参加手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术前检查

所有病例均由同一位具有五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主治医师进行检查,先行常规眼科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双眼视力检查,经散瞳验光后,记录屈光度数及矫正后视力。采用角膜映光点法及三棱镜中和,视野弓法测量斜视角,麻痹性外斜视仅采用三棱镜映光法;并于手术前后进行眼球运动的检查;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的同时知觉、融合及立体视三级视觉功能。

1.3 手术方法

麻醉方法:对于不能耐受手术,配合程度欠佳的12岁以下儿童选择全身麻醉,对于有较好配合能力的1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可行局部麻醉。麻醉后首先剥离双侧眼外直肌,随即进行超常量后徙,后徙距离根据斜视程度确定,大约7.8-10 mm,为避免肌肉滑脱的可能,我们从外直肌腱部位缝合结扎,然后于外直肌止点后相应徙后距离处板层巩膜悬吊缝合。如果此时还有斜视残余度数,则再行单眼的内直肌缩短术。如果是知觉性外斜视,则先将视力较差的斜视眼睛进行眼外直肌的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后徙距离大约为8.2-12 mm,同时行眼内直肌缩短术,缩短距离同样根据斜视程度大约为6-8 mm,如果单只眼行矫正手术仍不能达到效果,则再行对侧眼外直肌悬吊后徙术。对于伴随动眼神经不全的麻痹性外斜视者采取将伴发麻痹的单眼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根据麻痹程度和斜视程度后徙距离为11-13.5 mm,同时截除长度大约为10 mm麻痹眼的内直肌[2]。

我们对于13例外转功能过强的共同性外斜视患眼, 8例患者采取了双侧眼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5例采取双侧眼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协同双侧眼内直肌缩短术。5例知觉性外斜视患者中,3例采取单侧斜视眼外直肌悬吊后徙术加同侧内直肌缩短术,2例同时进行了对侧眼外直肌的后徙术。3例伴有动眼神经不全的麻痹性患者,2例采取麻痹眼单侧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加同侧眼内直肌大量缩短术,l例较严重双眼动眼神经麻痹者采用了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加双侧眼内直肌大量缩短术。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其中每三个月复诊一次。以第12个月的复诊情况作为手术效果及面部术后美观效果判断指标。

2 结 果

21 例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术后观察12个月,除1例患者单眼出现5°外斜外,其余20例均达到正常眼位。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眼部美学效果。患者均对术后结果满意。

3 讨 论

大角度外斜视的矫正手术常常需要对眼部数条肌肉进行手术,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长,对患者眼部肌肉的创伤大,术中缝针易穿透眼球壁,术后患者组织水肿严重,瘢痕组织多。对患者的面部美观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增加了二次手术的难度。国内外的眼科医生一直致力于简化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手术流程和步骤及工作量,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减少术中累及的眼部肌肉,提高手术成功率。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为矫治大角度外斜视提供了更安全,简便,疗效和术后美观功能恢复更好的矫治途径[3]。而且该术式不会引起肌肉功能障碍,有学者认为:肌肉后退只要不超过眼球的功能赤道部,是不会引发肌肉功能障碍的。在我们这21例大角度外斜视的矫治手术前后的眼部功能和美观的对比研究中发现: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矫治大角度外斜视的手术方法。大部分患者术中仅需切开两条眼部肌肉,外斜角度大的需要增加内直肌缩短术。该术式巧妙避开了在黄斑部反复操作,从而造成的黄斑水肿、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巩膜撕裂等术中术后并发症[4]。同时可以极大增加外直肌的后徙量,从而减少手术分离切开肌肉的条数,简化了手术步骤,同时该手术术后组织反应轻,水肿不明显,愈合快,远期效果稳定,术后患者的面部美观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也较高[5]。

总之,超常量外直肌徙后手术,因为切开肌肉少,既减少了术中巩膜损伤的概率及术后眼外肌与筋膜的粘连范围,又达到了矫治大角度外斜视,恢复眼部面部美观的要求。同时该术式简便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1] 黄爱平,喻平平,张建良,等.外直肌超常量后徒矫治大角度外斜视42例[J].国际眼科杂志,2003,3(3):127-128.

[2] 龙登虹,欧波.不同类型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2):195-197.

[3] 苏茜,林伟.大度数外斜视的手术思考[J].医学美学美容.2013,5:33-34.

[4] 万胜新,李凤,马媛媛.60例大角度外斜视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12):59-60.

[5] 李峰.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2):81.

猜你喜欢
直肌斜视美观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丙烯酸树脂基人造花岗石美观性提高的方法
汽车轮胎与翼子板视觉美观性分析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Maglady遮阳伞
目不斜视
部分遮盖法联合角膜塑形镜治疗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短期疗效观察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直肌返折术治疗水平斜视60例临床研究
友宏科技:实用比美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