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及其历史逻辑
徐泱泱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功制、秦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以降的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两次断裂式转向和多次渐进式制度变迁,其历史逻辑是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选官制度的调适性变革,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从而维持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既促进了社会人才的自由流动,推动了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又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僵化与
炎黄地理 2023年7期2023-08-12
- 谈高中历史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拔与管理——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第二步:①据考点,题型现:历时比较找变化(科举制前后地位变化)、共时比较找差异(科举选官没落、留学毕业生选官现象兴起);②据题型,概关键:晚清科举制度逐渐废除,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之一。第三步:①据关键,来正选:晚清科举制度逐渐废除,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反映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选官制度改革必然会使官吏来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也推动社会结构变动,故选C;②正选毕,排除余:A项题干的关键信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7期2023-08-03
-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文明的显著特点。选官: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人才之进退,关涉吏治之清浊,政治之得失。选好人才,就是从官员来源上确保官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古代求贤若渴、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既体现在选官理念、选官标准的不断更新和日益多元,也体现在选官方法、选官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日臻完善。在选官观念和标准上,无论是“门荫特权”还是“唯才是举”,是“以功赏爵”还是“尚智重才”,是“以德为本”还是“德才兼备”,都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社会形态、政治生态
新传奇 2023年17期2023-05-30
- “制度忠诚”:唐太宗用人的“至公之道”
重危害,唐太宗在选官用人方面非常重视“制度忠诚”原则,强调必须遵循“天下为公,无私于物”的“至公之道”,即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中书令房玄龄奏请为秦王府旧部未得官者授以官职。唐太宗指出,选择贤才为官,造福百姓,才能使政治风气从私人利益转向人怀公心。同年,唐太宗因尚书左丞魏徵的推荐提拔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他说,并不要求杜正伦报答提拔的私恩,而是勉励其做有利于百姓的事。贞观六年(公元632 年),唐太宗对魏徵说:“古人云,王者须
新传奇 2022年24期2022-11-05
- 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邢忠利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的演变,作为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它对政权的维系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人才选拔由从士族中遴选到向社会全面开放,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下面让我们走近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体会选官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发展的重大意义。先秦——世卿世禄制特点:爵位和官职世袭,通过家族血缘关
求学·理科版 2022年11期2022-05-30
- 阅读与补白
A.门阀世家把持选官特权B.选官制度出现根本性变化C.官吏选拔日趋公平公正D.科举制选官方式开始出现依据后汉这个时间,可以排除A、D,其实B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也当在排除之列,但在总复习阶段,还是应该把问题研究透彻一点。题干所提到的“试”即考试,难道考试在西汉就有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察举制和科举制的真正区别是什么呢?又以怎样的标准来认定科举制的进步性呢?一、教材表述我重新阅读了新老教材,在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表述中,察举制是“汉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2年10期2022-05-30
- 科举考试如何处罚作弊考生
小安科举作为一种选官考试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 300年。它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人才选拔本身,它对国家政治建构、学术思想、学校教育、社会意识,无不发生影响。古代科举作弊者被查获会受到处罚,对作弊者的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1. 一是枷號。凡临场枪手、冒籍、顶替、夹带、抄袭、传递、不坐本号者立即由监考官吏给戴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2. 二是斥革。生员即秀才,是须经童子试考取的功名,一旦违反考场纪律,生员称号立即被革除。3. 三是刑责。舞弊情节严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2年5期2022-05-09
- 阅读与补白
——一道题引发的思考
A.门阀世家把持选官特权 B.选官制度出现根本性变化C.官吏选拔日趋公平公正 D.科举制选官方式开始出现依据后汉这个时间,可以排除A、D,其实B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也当在排除之列,但在总复习阶段,还是应该把问题研究透彻一点。题干所提到的“试”即考试,难道考试在西汉就有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察举制和科举制的真正区别是什么呢?又以怎样的标准来认定科举制的进步性呢?一、教材表述我重新阅读了新老教材,在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表述中,察举制是
中学政史地 2022年30期2022-03-07
- 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整合的实践策略探析
——以选官制度科举制为例
例与特点入手,以选官制度“科举制”学习为例,探析对现行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教学内容整合的实践策略,希望能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所裨益。一、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特点现行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按照通史方式,中国与外国历史分别编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现人类社会从古代至今天、从孤立到整体、由早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教材的整体架构看,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实验版教材相比,新教材突出明显的时序性特点。它遵循通史体例要求,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时序特点编写,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3-01
- “抽盲盒”式当官
,这就是明清用于选官的“掣签制度”。在古代,想要做一名高级官员,首先要做的,是通过科举获得为官资格。不过,给这些优秀的人才安排到重要岗位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究竟应该如何分配这些人呢?把他们都安排回各自的家乡吗?似乎有点儿不太平均。因为古代各地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贫瘠之地考上的人员相对较少。况且,古代官员一直有回避制度。官员不仅不能回自己原籍为官,同时他们也不能在原籍方圆500里内做官。那是由吏部直接命令他们前往某处吗?似乎也有点儿不太公平。明代前期,吏部在
当代工人·精品C 2021年5期2021-12-27
- 选官制度
——封建政治制度的保障
吴建华1.我国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到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先秦时期实行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是指由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朝廷举荐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的特点是自下
中学政史地 2021年26期2021-11-28
- 从辟召制度看两汉的吏治建设
上视角出发,聚焦选官系统中的辟召制度,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考察学生对汉代政治文明的深刻认识。应该说,明晰辟召制度的内涵和外延,既是理解两汉吏治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有效利器。为此,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梳理相关史实,阐释重要概念,抛砖引玉,敬请方家指正。一、时代发展是催化剂汉初君臣从平定天下和固权治世的现实出发,在沿袭秦制的基础上,实施了多种选任官员的途径。一是察举制和征召制,不过这项制度在当时只是临时性质的选举制。自高祖掌权到武帝即位的五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0期2021-10-29
- 选官制度
吴建华1.我国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到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先秦时期实行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是指由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朝廷举荐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的特点是自下而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21年9期2021-10-27
- 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下落地核心素养的实践
除科举之后至今的选官制度,内容广度有余但深度不足。在涉及本课内容上,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单元学习要求提炼为“了解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基于此,我把本课放置在单元整体结构下,提炼本课的内容主旨:近代以来,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面临巨大变革,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也经历着艰难蜕变。在近代从传统科举取士到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变革中,既有西方文官制度的异质细胞,又有中国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5期2021-08-10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举制度如此,其他选官制度也无不如此,只是演化的时段长短不同、标志性事件的鲜明程度不同而已。例如,战国的军功制,人们往往用商鞅变法作为标志,实际上,根据史料追寻,在春秋到战国的作战方式由车战向步战的转化过程中,军功制就已开始萌芽,到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变法,形成了军功制的雏形,有了上百年的经验积累,到商鞅方能集其大成。仔细考察各种选官制度的兴衰过程,就能发现,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变化具有普遍性,大凡历史上存在过的制度,稍加探究,都能发现其演化痕迹。所以,把研究视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03-04
- 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在制度史研究中运用的三个维度
。本文以北洋政府选官制度为例,对制度史研究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如何深入进行比较,如何准确运用史料等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制度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理论维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是以唯物史观作为本体论基础,侧重于从历史联系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思想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虽然直接使用“历史主义”的地方不多,但诸如“历史观点”“历史地看问题”“历史的态度”“历史观点”等,都是在表述历史主义的思想,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2期2021-01-28
- 杭州“破界”选官:向民企“要人”
开选拔。“破界”选官虽不常见,但有先例。杭州此番“向民企要人”的力度、规模更大。肯定此举的同时,也有人提出疑问——选拔过程是否公开透明?没有从政经验的民企管理人员能否胜任领导干部岗位?浙江康盛科工贸有限公司人事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数月前,市、区组织部门曾派人到公司落实“优秀年轻干部综合比选”工作,因为该公司是当地“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入了组织部门划定的名单范围,厂长、经理级别以上的职工可以参加此次选拔活动。拿到符合条件的职工名单后,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35期2020-12-23
- 两汉防范选官腐败的历史镜鉴
创新和完善。两汉选官制度即是在此意义上的更新,提高了执政效能和管理质量。同时,对于产生的以腐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弊病,也通过政治引导、道德教育、法律约束和舆论评议有所防范,有所纠治。察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理解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种形式的递进。“世官制”即世系官职的制度,汉初依然施行。《史记·平准书》说:汉初社会安定,“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仓氏、庾氏是也”,反映了“世官制”的传统。汉文帝时,已有从
幸福·悦读 2020年9期2020-11-06
- 希望不是作秀
回应“杭州‘破界选官”2020年9月10日《南方周末》时局版与已屡见不鲜的体制内公务员下海相比,杭州“破界”选官之举显得很是另类。体制内打破常规从“海上”捞人,体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求贤若渴”的初衷。希望“破界”选官不是浅尝辄止的作秀,而是通过总结试点扬长补短,使“破界”选官成为有章可循的制度性安排,既能成为选拔适合从政的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又可形成“鲇鱼效应”,使公务员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山东无棣❘孟德辉❘县政协公务员
南方周末 2020-09-172020-09-17
- 大数据“选官”的法理思考
将其作为“大数据选官”的实践探索纳入本文分析的范围。表1 各地在大数据选人用人方面的探索实践统计(共47个)如图1所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自2014年开始尝试使用大数据管理、监督和选拔干部,且呈逐年递增之势。仅2018年一年就有13个地方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大概是意识到地方政府数据平台重复建设问题严重,自2019年数量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从城市级别上来看,47个地方中设区的市有10个,区县(旗)35个,国家级新区2个,区县级城市创新的动力和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 2020年4期2020-08-11
- 闲话唐代科举
延续上千年的一项选官制度,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士子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有多种报名科目,“分科举人”,故称科举。科举制出现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基本定型。西周时期,官制基本是依靠血缘世袭的,即所谓的“世卿世禄制”。战国至秦汉,很长一段时间实行“军功爵制”,即按照军功授予爵位和官职。汉武帝时期,选官形式多样,有“察举制”“征辟制”等。所谓察举制,即地方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人才选拔制度;所谓征辟制,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
百科知识 2020年7期2020-06-01
- 两汉防范选官腐败的历史镜鉴
创新和完善。两汉选官制度即是在此意义上的更新,提高了执政效能和管理质量。同时,对于产生的以腐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弊病,也通过政治引导、道德教育、法律约束和舆论评议有所防范,有所纠治。察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理解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种形式的递进。“世官制”即世系官职的制度,汉初依然施行。《史记·平准书》说:汉初社会安定,“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仓氏、庾氏是也”,反映了“世官制”的传统。汉文帝时,已有从
幸福·悦读 2020年1期2020-04-20
- “苏东坡之问”与司马光的困局
题的形式,提出了选官制度中如何做到人与法并重的问题,题为《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概括说,就是选官用人过程中如何化解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二者的矛盾,既要保证用人部门长官具有自主选官权,又要防止标准不统一和规则不严密而导致的恣擅与徇私。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然而苏轼概括得最为到位,故可称之为“苏东坡之问”。在苏轼的理解中,唐朝及以前的选官制度,既无礼部“糊名易书之法”,亦未有吏部“长守不易之格”,部门的长官可以按照各自的需要和独立的判断来选拔官员。这个判断未必完全
领导月读 2020年10期2020-03-03
- 清代职官的复杂等次及相关问题
关系官员的特权、选官制度。同时也存在某些问题,比如同一机构的堂官与属员司官档次差别较大,在因才选官上存在不合理问题。清代与职官等次有关的现象还出现某些重要变化,如京官高于外官的传统差别,在清代中期以后的官场观念中有所改变,有的官员追求外任。官场中的这种价值观,对于官员选任制度也有所冲击。关键词 官员等次,京官,外官,选官中图分类号 K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2-0010-13众所周知,清代官员有品级的划分,为九品18级,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20年1期2020-01-17
- 两汉怎样防范选官腐败
创新和完善。两汉选官制度即是在此意义上的更新,提高了执政效能和管理质量。同时,对于产生的以腐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弊病,也通过政治引导、道德教育、法律约束和舆论评议有所防范,有所纠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理解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种形式的递进。“世官制”即世系官职的制度,汉初依然施行。《史记·平准书》说:汉初社会安定,“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仓氏、庾氏是也”,反映了“世官制”的传统。汉文帝时,已有从社会
幸福 2019年35期2019-12-30
- 两汉防范选官腐败的历史镜鉴
创新和完善。两汉选官制度即是在此意义上的更新,提高了执政效能和管理质量。同时,对于产生的以腐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弊病,也通过政治引导、道德教育、法律约束和舆论评议有所防范,有所纠治。察 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理解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种形式的递进。“世官制”即世系官职的制度,汉初依然施行。《史记·平准书》说:汉初社会安定,“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仓氏、庾氏是也”,反映了“世官制”的传统。汉文帝时,已有
公务员文萃 2019年9期2019-09-25
- “苏东坡之问”与司马光的困局
题的形式,提出了选官制度中如何做到人与法并重的问题,题为《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概括说,就是选官用人过程中如何化解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二者的矛盾,既要保证用人部门长官具有自主选官权,又要防止标准不统一和规则不严密而导致的恣擅与徇私。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然而苏轼概括得最为到位,故可称之为“苏东坡之问”。在苏轼的理解中,唐朝及以前的选官制度,既无礼部“糊名易书之法”,亦未有吏部“长守不易之格”,部门的长官可以按照各自的需要和独立的判断来选拔官员。这个判断未必完全
公务员文萃 2019年8期2019-09-19
- 两汉防范选官腐败的历史镜鉴
创新和完善。两汉选官制度即是在此意义上的更新,提高了执政效能和管理质量。同时,对于产生的以腐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弊病,也通过政治引导、道德教育、法律约束和舆论评议有所防范,有所纠治。察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理解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种形式的递进。“世官制”即世系官职的制度,汉初依然施行。《史记·平准书》说:汉初社会安定,“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裴驷《集解》引如淳日,“仓氏、庾氏是也”,反映了“世官制”的传统。汉文帝时,已有从
畅谈 2019年10期2019-06-27
- 两汉防范选官腐败的历史镜鉴
”是汉代一种新的选官形式。当时针对随即出现的“选举不实”等现象,对官吏严格“考校”,通过监察、举劾、弹治,严厉惩治不称职官吏,“举吏不实”也成为罪名。“举非其人,并正举主之罪”,即推荐者也必须承担责任。民间谣谚等社会舆论对选官腐败现象的谴责,也对社会政治生活有积极的影响。【关键词】两汉 察举 选官制度 腐败 【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自秦代统一的高度集权的政治格局形成之后,汉王朝执政者继承了这一体制并有所创新和完善。两汉选官制度即是在此意义上的
人民论坛 2019年11期2019-05-28
- 再修“选官”条例重点有这些
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时隔5年多后,中共中央对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进行的再一次完善。干部选任有哪些原则和导向,什么样的干部可以破格提拔,条例都予以明确,带您一图了解。选任领导干部要坚持哪些原则(一)党管干部;(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三)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四)公道正派、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五)民主集中制;(六)依法依规办事。把政治標准放在首位树立注重基层和实践的导向,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年4期2019-05-09
- 不为人知的三国,不为人知的人物
个人改变了当时的选官制度,他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陈群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 2019年1期2019-03-18
- 经学对两汉选官制度的影响
领域,封建政权的选官制度也打上了深深的经学烙印,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学促使选官制度的产生、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官吏队伍的经学化。察举、征辟、茂才等汉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其“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或出于儒家经典,或合于经学之旨”,故对汉代经学与选官制的进一步探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经学与两汉选官制度的关系。一、经学的涵义经学,就是一种解释儒家经典字面意义、阐明蕴含道理的学问。经学的产生可追溯到先秦儒学,春秋晚期,孔子整编出六经,被奉为儒家经典。
长江丛刊 2018年15期2018-11-15
- 从“求才三令”看曹操的人才观
曹操摒弃了两汉的选官制度,重新确立了人才审核标准,实施“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1]这在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上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而曹操的“求才三令”正是“唯才是举”政策的深刻体现。赤壁之战的失败,使得曹操更加意识到人才在军事、内政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曹操颁布了第一道求才令。其中写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2]在这道求才令中,曹操第一次提
长江丛刊 2018年3期2018-11-14
- 一位清代官员日记中的仕进之途
了生动素材。清代选官渠道清代州县主官的来源渠道主要是科举取士,并有捐纳、恩荫等各类辅助渠道。在科举取士中,以进士科为选官最优最快途径。按惯例,取得举人身份的士子,可以参加每3年在京师贡院举行的会试。因试期多在3月,所以也称春试(春闱)。会试中额各科多寡不同,一般为百余名或二三百名。会试四月放榜,中试者称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此后,又举行复试和殿试,殿试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
畅谈 2018年6期2018-08-28
- 简述元代不重视科举的表现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元代并不重视科举。本文先简介唐宋两代推行科举的概况,然后简述元代不重视科举的主要表现,为研究元代不重视科举的原因奠定基础。元代;不重视科举;表现一、唐宋两代推行科举的概况隋朝开国之初,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选官的主要轨制,但中正官往往由世家大族、贵族权要担当,九品官人法遂成为培植魏晋士族的温床,成为了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郡岁贡贤才三人,参加明经、秀才等科
山西青年 2018年1期2018-01-25
- 汉代诏除郎制度变迁探析
的权术,考试成为选官的重要环节以及选官标准重视才能等,是导致东汉诏除郎变迁的重要原因。汉代;选官制度;任子制;诏除郎两汉时期,郎吏是一个数量庞大的低级官吏群体,其来源多样,有以父兄荫任为郎者,有以訾财为郎者,有举孝廉为郎者,有以军功为郎者,有迁转为郎者等。根据任子之制,以诏除为郎者,即所谓“诏除郎”[1]22。诏除郎是汉代郎吏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小群体。对于汉代郎吏,学者研究较多,但对于诏除郎,学者关注较少,在此对有汉一朝诏除郎的变迁作一简单探索,揭示其变迁的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10-11
- 武帝喊你来当官
,从此举孝廉这条选官路子才真正变成了“为岁举”。东汉时期,汉和帝觉得所有地方都用统一标准有点不太公平,又规定:20万以上人口的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10万到20万人口的郡国,每三年举荐孝廉一人;边疆地区虽然人口较少,但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放宽人口限制。至于察举制度的特科,又分为两类,一种是常见特科,一种是一般特科。在整个西汉时期的常见特科主要是举秀才和举贤良。举秀才就是单纯看才能,汉武帝增设秀才科,主要还是因为当时人才凋零,急需一批新的优秀人才来协助自己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6期2017-09-11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意义
01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意义孙大伟 许诺(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选官制度是关系到国家治理好坏乃至长治久安的重要制度。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夏商周至清朝期间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总结历史是为现实服务,当代国家的治理应借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成功的经验,以期培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肇始于奴隶社会的世袭制。到两汉时期,封建社会大一统的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2期2017-03-08
- “崇文”抑或“尚武”
——秦汉选官思想探析
尚武” ——秦汉选官思想探析王凯旋(辽宁社会科学院 文化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秦汉时代的选官思想总体而言是一个由“尚武”向“崇文”方面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选官制度中由秦代的“军功爵”向汉代的“察举”和“征辟”转变。随着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日渐常态化和制度化,“崇文”思想日益取代“尚武”思想成为汉代选官的主流思想。直至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察举”和“征辟”均为世家大族垄断,士族门阀政治出现,汉代“崇文”的选官思想名存实亡,遂演变成为一种既非“崇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3-06
- 从秦汉选官制度的发展看官员来源的变化
川 王本书从秦汉选官制度的发展看官员来源的变化四川 王本书说到秦汉选官制度,我们往往会对察举制记忆深刻,但是,如果我们对其前因后果进行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它前承军功制,后启九品中正制,从而构成了秦汉选官制度发展的主线,透过这一主线,我们还会发现,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官吏来源也随之发生了三次巨大变化。第一次:由世袭贵族为主转向“布衣将相”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各国变法,都将废除“世卿世禄”制作为其主要内容,“仕进之途,唯辟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4期2017-02-17
- 尘封历史的老北京游戏“升官图”
又名“彩选格”“选官图”,历代“升官图”都有变化。目前普遍说法是由明代倪元璐所创,但并无实据。该游戏往上可追溯到唐代,唐代的李郃、宋代刘敞有过《汉官仪新选》,称为《选官图》。宋代徐垓有绝句:“砚乾笔秃墨糊涂,半夜敲门送省符。掷得么么监岳庙,恰如输了选官图。”“选官图”游戏首次出现在诗词中。近年来有考古发现,汉代画像砖中已有“升官图”游戏场景,而孔家坡出土的汉简《日书》很可能就是最早的“升官图”棋盘。升官图通过转动陀螺来博戏,陀螺上有文字,分别是“德才功赃”
红岩春秋 2016年12期2017-01-14
- 汉王朝选官制度研究
0000)汉王朝选官制度研究雷颜箐(湖南师大附中广益实验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0)选官制度是国家和政府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是职官制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汉朝选官制度是我国封建时代选官制度的分界线,汉以前实行世官制和军功爵制,注重血缘和军功。从汉开始,选官制度转向为察举和征辟。汉朝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有重人治、选考不分以及重文轻武等。这些都表明与封建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汉朝选官制度的目的是为皇权服务,但它与封建社会后期还有较大差距。选
大科技 2016年5期2016-07-20
- 太祖选官
太祖选官□夜读抄国初,四明人王桓与二儒者同赴召,见太祖于便殿。上问二儒者:“在家何业?”一对曰:“臣业农。”上曰:“卿业农,亦知禾麦之节有不同乎?”对曰:“知之。禾三节,而麦四节,是不同也。”上曰:“禾、麦,类耳。节之不同,何也?”对曰:“禾播种于春,至秋而获,凡历三时,故三节;麦则历四时始成,故四节。”上曰:“是能知稼樯之艰难者。”即擢某州知州。其一儒对曰:“臣业医。”上曰:“卿为医,亦知蜜有苦而胆有甜者乎?”对曰:“蜂酿黄连花,则蜜苦;猿猴食果多,则胆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2016年1期2016-07-19
- 古代选官要“看脸”?
在古代,相貌却是选官标准之一。清朝“大老虎”和珅,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颜值爆表”,又会拍马屁,在乾隆帝身边一站就是20多年,让皇帝看得老顺眼了。最悲伤故事里的人则应该是钟馗,虽然才华出众,却因相貌丑陋落选科举,在殿阶一头撞死。看顺眼,升得快选官中“以貌取人”最初来源于儒家对容止和威仪的重视,礼仪中有专门的“容礼”,随着后来君主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就完全将个人好恶体现在官员的选拔上。有时候,帅哥与丑男在官场的发展大为不同。宋神宗提拔王迥做官,原因就是颜值高。王迥
廉政瞭望 2016年3期2016-04-28
-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马凯以秦汉至明清时期不同阶段占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为对象,研究这些选官制度的演进可以发现,选官制度在具体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防范舞弊措施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但同时在2个方面又一以贯之:一是选官的根本标准,即与君主专制政体和农耕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德与才;二是不论制度设计多么成熟,选官制度都会因监督约束力量的缺位和软弱以及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走向僵化,最终被淘汰。秦汉至明清时期;选官制度;演进情况古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0期2016-03-24
- 积极破解“吏治困局”
的干部制度尤其是选官任官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诱导官员腐败的因素;三是,多年来干部管理部门也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积极探索选官任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以努力建构一套民主、科学的选官任官制度,并致力于提升选官任官制度的公信力和认同度,但是有些地方的实践表明,成效并不明显;四是,官职的吸引力日益下降,有可能使得社会精英的分布格局发生直接间接的影响。人们注意到的是,不仅已为官员的开始弃官从商,而且一些未能涉官的人也多有表示出不愿被提拔的取向。凡此种种说明,我们正面
公务员文萃 2016年3期2016-03-23
- 略论两晋南朝的吏部郎与官员铨选
吏部郎也不能独裁选官事务,如其独断专行,其意见也会遭到否决。吏部的选举要由所有的“选官”共同参加商议,协调,然后署名,呈请皇帝批准,方能生效。总的来看,吏部郎在两晋南朝的选官体系里占有重要的位置。两晋南朝;吏部郎;高门士族;流品;选官吏部郎之职为三国魏、蜀始置,隶属于吏部尚书,主管官吏的选任、铨叙和调动等事务。学界过去的研究,多偏重于对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六曹尚书等重要官员的研究,而对吏部郎的研究则比较少。本文就吏部郎的任职资格、铨选权限的历史变
山西档案 2016年4期2016-02-03
- 逃不开的现实语境
不过从反腐目标、选官模式的变化等角度讲,三晋大地的反腐之路正在越来越顾及现实语境。2014年9月,王儒林临危受命,履新山西省委书记时提出过“弊绝风清”的反腐目标,但是不久后改为了“弊革风清”,这也是山西反腐之路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靠拢的一个例子。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到山西选官模式时,王儒林明确表态“要在全省范围内选干部,为腐败重灾区配齐配好干部”,但是2015年7月,山西却打破“省内选干部”的惯例,从陕西省调入两名70后县委书记。省内选官的年龄也有所
领导文萃 2015年23期2015-12-16
- 论韩非子选官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以汉代察举制的衰亡合理性为例
举制度。韩非子的选官理论体系可以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世袭选官向世俗选官的转变。但是由于秦二世而亡,韩非子的官员选举理论并没有受到比较完整的贯彻执行和实践的检验。这一套理论体系是否具有科学性呢?汉承秦制,有韩非子理论的影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察举制,使得社会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南北朝时期又沦为九品中正制的附庸,最终走向衰亡,前后历时三百余年。这使韩非子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有了受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机会。一、韩非子选官理论体系韩非子的选官体系首先提出:“治国之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2期2015-10-26
- 论三代选官制度与血缘政治的衰落
150080)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可见血缘性不断减弱而地缘性不断加强的特点。选官制度所遵循的原则逐渐从任人唯亲的血缘原则转变为唯才是举的才能(地缘)原则,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这一基本特点。政治生活和选官制度中的血缘性来源于古老的血缘氏族,其主旨在于通过血缘家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来确保本家族的权益。以才能为标准的选举制则作为这种世袭制的必要补充,为国家提供维持其存在所必须的行政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统治
黑龙江史志 2015年4期2015-08-15
- 汉唐时期的“另类”选官制度
期一些“另类”的选官制度,或许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张大春小说《大唐李白》写李白的同族叔叔李衍,追随其兄、即李白的父亲李客从安西进入中原后,颇倾心于士大夫衣冠,便脱却商籍,谋划起了“流外官”的生计。后来李衍取得了胥吏的任用资格,因干练之才受越州都督府长史褒举,得以出任嘉兴县令,从此“流外入流”,得遂所愿。李衍其人,历史上未保真有,但唐代“流外入流”的选官制度倒是客观存在。这个选官制度当起于隋末唐初。随着官僚集团的膨胀,朝廷和地方政府要应对繁多的行政事务,赖以
看历史 2015年9期2015-05-30
- 《资治通鉴》:一部选官用人通鉴
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总结。“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篇的,司马光为了论述其关于用人标准的理论,在叙述三家分晋的事件之后,追述了50年前三家灭智伯之事,并由此引发了一段长篇的关于才德关系的议论。原本是智家的势力最大,为什么没多长时间就被赵家消灭了呢?司马光通过鲜明的对比,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智伯之所以亡,关键是“才胜德也”,智氏在选接班人的时候,过于看重了才
公务员文萃 2014年1期2014-02-18
- 近二十年两汉选官制度研究综述
本文就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研究做一综述,从两汉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以利于从古代选官制度中找到适合当今公务员选拔的思想启示。一、选官方式赖华明《汉代察举制度概论》(《天府新论》,2003年第6期),认为察举制是汉代公卿列侯奉诏甄拔人才,推荐给朝廷任用为官的政策。本文着重从三个大方面来阐述汉代察举制的。首先,讲述察举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过程,其次讲述了察举制的主要内容,最后,讲述了察举制的功过得失。这对于我们弄清汉代的察举制度,对于研究汉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和政
黑龙江史志 2012年5期2012-08-15
- 陆陇其选官浅论
0036)陆陇其选官浅论姜婧姝(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0036)清初名臣陆陇其在选官用人方面主张鼓舞之道和变通选举,他提出的清理仕途,严格考察,辟召以及停止捐纳保举的疏通选政方法与清代传统选官制度相比,有一定的灵活性与优越性,这些选官与选政方法对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陆陇其;选官制度;选政方法陆陇其,初名为龙其,后改为陇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清朝著名政治家、理学家,一生十年为官,三十年从教。集“醇儒、循吏、直臣
黑龙江史志 2011年3期2011-08-15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
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替使用。以后,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的科举制。察举制:乡里按“德学能廉”标准推荐人才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主要是四条,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
时代农机 2010年4期2010-08-27
- 以全新的视角优化高三历史复习
在学习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变化内容时,可以这样选择史料和设问:[例题]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和国家强盛的重要举措,官吏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后来职官制逐渐取代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历史动因》材料二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09年12期200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