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对两汉选官制度的影响

2018-11-15 01:48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两汉经学儒家

■张 杰/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两汉时期,统治者常以经治国,经学影响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封建政权的选官制度也打上了深深的经学烙印,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学促使选官制度的产生、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官吏队伍的经学化。察举、征辟、茂才等汉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其“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或出于儒家经典,或合于经学之旨”,故对汉代经学与选官制的进一步探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经学与两汉选官制度的关系。

一、经学的涵义

经学,就是一种解释儒家经典字面意义、阐明蕴含道理的学问。经学的产生可追溯到先秦儒学,春秋晚期,孔子整编出六经,被奉为儒家经典。战国时期,儒家的社会影响逐渐扩大,甚一度超过道家。终秦一代焚书坑儒后,儒家遭受到巨大打击,文化经典或被焚烧,或被埋藏于地下,或散轶。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都可以用经命名,“但始改成为经,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这时只有儒家经典才能够称之为经,其他学说不可以用经命名。”

二、经学产生的原因

两汉经学的产生与当时政治面貌和文化渊源有着直接的联系,政治发展和文化底蕴有力地推动了经学的产生。一方面,汉王朝建立之初,政府采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政策,至汉武帝时,国家实力大增,却也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匈奴侵扰、王国诸侯割据等,严重影响着国家统治。在此基础上道家思想已无法达到统治者强化权力、平定匈奴的目的。此时儒家学者所提倡的关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大一统的思想恰好适应了统治者治国理念的需要。随之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独裁主张,继而将之付诸实践。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家政治发展诱发了经学的产生。另一方面,西汉初年儒家学者继承了先秦儒学,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各派的优点,将儒学逐渐推进为经学,这“是一个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其原因是经学的形成和我国的文化传统关系密切,“它是儒家学者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研究先贤圣哲们的修齐治平体系以及他们对这一体系的主观认识和评价;通过训解、阐发经典的微言大义和旨趣,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哲学和历史的依据。”

三、经学对两汉选官制度的影响

经学与选官制度结合后,汉政府一改秦朝以来按军功定等级的选官制度,其明显变化是“由重武功家世转向重德行道术、重为政才能”。导致转变的主要缘由是集权者要增强自己的独裁统治。故而此时,学习经学便成为人们走上仕途之路的一种途径,大批经学者被选取为官,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

(一)促使经学官员的产生

汉初,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国家统治者多尊崇黄老之学,在选官制度方面也无太大变化,仍然以秦朝的军功制为主。从汉初百废俱兴到文景之治再到汉武帝时,国家实力大增,尤其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已经可以抗击匈奴、消除外患。然而汉初的黄老之学、政治选官制度、用人标准等方面已无法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无法满足汉武帝加强君权、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更加需要一种新的社会思想观念来加强意识形态的统一。此时,儒家学者所提倡的以经治国、以德治国、通经致用等思想正好适应了国家的这一变化。这就证明了是时代的发展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于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儒生被统治者所起用,在中央或地方为官。

(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为巩固统治地位,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采纳了丞相魏绾的建议,罢黜研习法家之学的贤良,儒家学术成为当时选用官吏的标准,儒学自此被推上独尊的地位。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在太学设立了五经博士,传播研习儒家经典。之后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和兴办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诸生的建议,尽被武帝所采纳并付诸于实践。随后武帝听取了公孙弘,设置五经博士弟子的倡议。自此经学就成为了博士弟子考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内容,而以经取士又成为太学博士弟子考试的核心思想。“徐复观认为自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博士官职守才开始具有‘政治上的法定权威地位’。”夏侯胜常对弟子讲:“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读经已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而对于经学的知晓也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

察举制作为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与经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联系,且经学对其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内容来看,察举制选拔官吏大夫的基本标尺是孝义和廉洁,简称孝廉。孝廉在察举制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察举制的代表性特征,同时孝和廉又是儒家思想所倡导和推崇的基本道德标准,为安身之根本、从政之方法。儒家学说之所以会衍生出经学,就是因为孝的理论思想能作为统治者维护延续下来的宗法等级制度以及加强统治阶级中央集权的有力且有效手段。而孝廉制恰好具有这一特征,且被政府定为岁举,即朝廷每年令各郡县按照规定的名额推举孝廉,朝廷对其进行审核,审核之后再授予其官职。“两汉孝廉的个人资历以儒者为最多。儒生和兼有儒、吏双重身份的人合计起来,在孝廉中所占比例接近二分之一。”故而经学对两汉知识分子、士人通过察举制作官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推动官吏队伍的经学化

因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和博士弟子考试都是以经为主要内容和标准,所以对于治经儒生来说,有了更多的入仕机会。故朝廷选拔的官员大部分都是经学者,全天下的仁人志士都可以通过治经儒生这一途径大批地涌入政界。这拓宽了国家的用人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使当时的社会呈现出经学人才辈出的现状。由经学主导的察举制的大发展造成了朝廷官吏队伍的逐渐经学化。官吏队伍的经学化,有利于巩固和加强政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繁荣。但需要指出的是“以儒家经学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的选官制度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奠定了后来科举取士的基础”。美国著名学者赖肖尔在谈及汉代儒学的胜利时说:“遵从儒家传统的学者们进入起初是纯粹法家类型的政府。……结果受过教育的人成为国家的支持者而不是反对者。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和未来官员的选拔制度,一个有效率的官僚阶层开始发展起来。总之,中国早已开始发展一种以功绩为依据的现代类型的文官制度。只是几乎在两千年以后,西方才采用了与此相似并部分受到中国影响的文官制度。”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学产生后,不仅对两汉社会选官制度产生着深刻影响,也标志着我国文官制度的确立。两汉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制、博士弟子考试、征辟等,通过这些选官方式被任命为官者,几乎以治经儒生和知识分子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确了以文官为主的选官制度,更为科举制在隋朝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关于汉代经学对选官制度的影响,我们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探索经学与汉代选官制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涛.经学与汉代的选官制度[J].史学月刊,1998(3):11.

[2]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8.

[3]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1.

[4]吴雁南.中国经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54.

[5]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53.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523.

[7]刘朝谦.经学在汉代的体制化道路[A].曹顺庆.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1辑)[C].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50.

[8]班固.汉书·夏侯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822.

[9]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143.

[10]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46.

[11][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71~72.

猜你喜欢
两汉经学儒家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音乐辞条的技术与话语——论先秦两汉辞书中的音乐知识和观念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日本经学史著分期分派说述评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经学与当代中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