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
- 荒诞与现实
——浅谈余华《第七天》先锋叙事的重现
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余华在这部作品中描述了荒诞离奇和冷漠暴力的世界,小说中延续了余华早期的先锋叙事风格,重现了先锋叙事的特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余华回归传统写作后作品中先锋叙事的新突破。《第七天》以死者杨飞的视角讲述了他死后七天的经历,通过一个死魂灵描写了生与死、彼岸和现实的荒诞世界,展现了小人物的生存苦难和死亡遭遇。《第七天》中包含着先锋叙事的因素,继承了先锋文学的荒诞性,可以说是余华的先锋文学回归现实主义之后的新探索和新超越。一、变形荒诞的叙述
名家名作 2023年3期2023-08-22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第七天》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学家白亚仁的《第七天》英译本处处体现着以“译者为中心”的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适应过程。一方面,译者白亚仁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并长期从事中国明清小说和中国当代小说的研究,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译者白亚仁作为英语母语人士,对英语国家文学作品的遣词造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译者白亚仁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对余华小说《第七天》进行了翻译,将具有强烈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迁移到西方文学生态之中,并成功适应,在美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6期2023-08-07
- 《伊豆的舞女》与《第七天》文风比较
华的后期作品《第七天》和川端康成作品中最初影响余华文学创作的《伊豆的舞女》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探得余华后期作品对川端康成写作风格的继承与发展。关键词: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余华 《第七天》 悲情之美作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余华受到过许多海外作家的影响,在这些作家当中,川端康成可以说是余华创作道路上的第一个老师。文学研究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余华的创作历程中由于前期受川端康成的影响,后期受西方卡夫卡的影响,所以经历了两次转型。甚至余华自己也说过“
文学教育 2023年5期2023-05-26
- 雾霾召唤话语的建构与余华现实主义的探索
键词:余华 《第七天》 雾霾 底层主体困境 现实主义余华在颇受好评的新作《文城》中再次转向历史书写,由此回望《第七天》所引发的巨大争议,反映的则是余华及当代作家迫近现实的书写,以及在现实主义道路探索上所遭遇的风险与挑战。在《第七天》中,余华抛弃了以往乡土与历史的书写经验,彻底转向都市书写,在先锋经验与现实主义的辩证融合中,对雾霾这一意象进行整体性把握,这一转变反映在小说中即是以雾霾在杨飞视角下所呈现出的情感变化,续写精神真实的先锋特质,而在小说结构上,则以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异世界的构筑与现实关怀
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以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为框架,以个人的经验辐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为生死空间的构筑赋予了新的写作内涵。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透视《第七天》与《野草》文本中的主题书写,从异世界的虚构叙写、连缀生死的现实关怀、个体生命的终极叩问三个方面,探究《第七天》如何延续《野草》藉由死亡探讨生命哲学、批判现实的文化传统。关键词:《野草》;《第七天》;异世界;构筑;互文性;现实关怀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4-03
- 论余华《第七天》的人文关怀立场
面荒诞余华的《第七天》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七天的见闻,故事的主线,是一个男人死后寻找安宁的旅程,而这故事的复线,则缠绕承载着各种人物的人生,以及多件曾经的社会热点新闻。常有人说,人生而平等。而余华为我们描绘的,是一群生前不能平等、死后也不能平等的人,死无葬身之地,连将自己火化都要排队摇号,分普通、贵宾和豪华等级的故事。“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叫做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
散文诗世界 2021年10期2021-10-25
- 余华《第七天》:用荒诞敲响爱的警钟
摘 要:《第七天》中,余华以小人物杨飞的鬼魂游走在虚幻世界的七日见闻拆解现实谜团,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取材于现实新闻的荒诞故事。这些荒诞是中国社会可笑可悲却司空见惯的种种现实,是人们为欲望为保有生存之地的思想扭曲,也是余华借以呼唤至纯至美的警钟。余华用一系列密切联系的荒诞情节向读者搭建了一个荒唐悲哀的世界,同时借这个世界的诡异唤醒人们对荒诞的反思,呼唤亲情、爱情,唤醒对社会的关怀与爱。关键词:《第七天》 荒诞 爱 警钟一、《第七天》超越现实的荒诞“荒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9期2021-09-26
- 余华《第七天》框架结构探析
捷内容摘要:《第七天》是余华所创作的一篇典型的“框架结构”小说。“框架结构”分为“内容”与“框架”两部分,“框架”指“讲故事者的故事”,即小说中所构造的大的故事背景,“内容”则是“讲故事者所讲的故事”,即泛指大故事背景下所发生的一个个小的故事。《第七天》中的“框架”部分构建了一个亡灵世界,通过雾与雪两个重要的意象作为“框架”部分的情感线索串联起来,又以主人公“我”(杨飞)的第一视角作为故事线索将“框架”与“内容”进行融合。“框架”部分和“内容”部分将小说组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2021-09-06
- 余华《第七天》框架结构探析
捷内容摘要:《第七天》是余华所创作的一篇典型的“框架结构”小说。“框架结构”分为“内容”与“框架”两部分,“框架”指“讲故事者的故事”,即小说中所构造的大的故事背景,“内容”则是“讲故事者所讲的故事”,即泛指大故事背景下所发生的一个个小的故事。《第七天》中的“框架”部分构建了一个亡灵世界,通过雾与雪两个重要的意象作为“框架”部分的情感线索串联起来,又以主人公“我”(杨飞)的第一视角作为故事线索将“框架”与“内容”进行融合。“框架”部分和“内容”部分将小说组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2021-09-06
- 后《活着》时代
摘 要:《第七天》相较于余华之前的作品,掺入了更多感性叙述。一个不受现实经验和逻辑制约的“死无葬身之地”在他的写作想象中被構造出来,通过建筑的崩塌及人物的群体性死亡传达出了作者对理性世界的反叛与解构。而文本结构与阐释符码则作为传递的通道,实现了对荒诞现实的逃离。关键词:余华 《第七天》 感性 理性 《活着》余华讲述的是一个亡灵处于生与死的模糊之地时七天内的流浪过程。死亡是人间世最理性的东西,是永远客观存在的人生无法避免要走向的结局。然而,缠绕在死亡身上的附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期2021-02-08
- 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华的最新作品《第七天》为例,分析了译者采用了何种策略在翻译中再现原作者风格。并探讨了翻译一个好的译本对译者的要求。关键词:翻译;风格;《第七天》作者简介:何宇佳(1992.3-),女,四川德阳人,2017级硕士,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3一.引言在当代作家中,余华是较早被介绍到西方国家的一位。早在1994年,随着张艺谋电影在戛纳电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2020-10-26
- 别样的荒诞
了《兄弟》和《第七天》这两部作品荒诞性更为浓烈。但是,余华并未放弃对荒诞的悲悯与救赎,他不满足于先前的温情疗救,向我们展现了别样的荒诞消解法则。关键词:《兄弟》;《第七天》;荒诞;消解;别样余华的小说《兄弟》、《第七天》一经发表便极具争议,“先锋的回归,温情的叛离”评论界对此的议论纷纷扬扬。而笔者却认为,作家并没有远走叛逃。余华始终立足现实,只是他不似先锋时那般冷漠,竭力叙写着的是更真实可感的荒诞;他也没忘却90年代作品中温情对苦难的救治力量,而是以更别样
成长 2020年8期2020-10-21
- 从“生不如死”到“虽死犹生”
华;《活着》;第七天余华在当代文坛上是一个相当特别的存在,他因一部《活着》享誉世界,被称为“中国的海明威”,九十年代获得了堪比诺贝尔文学奖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种种荣誉让余华成为了当代文坛之上的佼佼者。一、青年——生不如死余华的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活着》,1994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获该年戛纳奖评审团大奖、人道主义奖。而葛优凭其中“福贵”一角获封戛纳影帝。可经过改编的《活着》所展现的种种悲情,不过原著的一半而已。但书写得比起电影,远没有那么戏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0期2020-09-10
- 假如明天就是下一生
要:舞蹈诗《第七天》近日于厦门市“李成义·张治华音乐厅”首演。这部舞蹈作品亦是厦门大学2017级舞蹈研究生的毕业作品,集中体现了他们三年硕士阶段的学习成果。这部作品在力求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同时,较好地挖掘了作品的深度,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性,让观众在体验艺术美感之余,亦能发人深省。关键词:舞蹈诗;第七天;思想性“假如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将如何度过今天?”,这句歌词出自一首优美的合唱曲,也让很多人在聆听后引发了对于生命的相关思考。而今天,我不由自主地将这句歌词与刚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6期2020-09-10
- 余华《第七天》的底层叙事策略研究
一,在其作品《第七天》中,通过对底层小人物生活状态的描绘,为底层人强势发声。在叙事策略上,余华运用了亡灵视角、荒诞风格和诗意语言等叙事策略进行底层书写。通过亡灵视角将生死两个世界衔接,突出底层人的无力与绝望。通过荒诞的风格讽刺了社会麻木不仁等现象。同时又运用诗意的语言给予底层阶级爱的幻象。从以上叙事策略中可以看出余华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他的底层情结,同时可以得出其底层叙事的价值所在,也是本篇论文的意义所在。关键词:余华 《第七天》 底层书写 叙事策略目前学界对
文学教育 2020年7期2020-08-27
- 荒诞与真实 丑陋与美好
——从余华的《第七天》谈起
16000]《第七天》自2013年出版,至今已有七年时间。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杨飞离世后七天的见闻,虚实相间,生与死相互交换。小说中作者没有过多地评判和议论,而是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待这七天中的世间百态。一、刺破现实的“气球”与冷眼观世余华的写作老练而稳重,笔触的锋利对现实世界有着别样的“穿透力”。余华的成长是有痕迹的,现在的余华已经不需要在作品中灌注过多的情感,只需独处一旁,以局外人的角度来描述现实,愈加成长的阅历与写作功底成就了余华的写作角度逐渐走向中性。也
名作欣赏 2020年32期2020-07-13
- 等值的假象:《第七天》英译的文学文体学评析①
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以亡灵视角叙写死者杨飞死后七天的所见所闻,用温情线索连接荒诞不经的动荡人间与柔和安详的亡灵世界,展开从现实经诗意到宗教的递进式描写,由此彰显余华隐寓于此作的一些崭新的精神诉求(李蓉,2013:82)。小说自2013 年首次出版后反响热烈,受众甚广。出版商以“七年磨一剑”推销该作,据称上市首日便卖出约70万册(Lu,2014:146)。《第七天》更是凭借英译本的付梓享誉海外,被《纽约时报书评》赞为余华“批判中国当代现实的摧枯拉朽之作”(
翻译界 2020年1期2020-02-24
- 荒诞与真实 丑陋与美好
人物的怜悯,《第七天》是余华对于底层写作回归的重要作品,小说的内容荒诞却又反映了真实的现实,人性的丑陋暴露无遗之下又将美好的曙光留下,作者将自己从亲历者的身份中脱离,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作,或隐或显地反映了现代情感的现状。关键词:批判 《第七天》 余华 先锋文学《第七天》自2013年出版,至今已有七年时间。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杨飞离世后七天的见闻,虚实相间,生与死相互交换。小说中作者没有过多地评判和议论,而是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待这七天中的世间百态。一、刺破现实的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1期2020-02-04
- 英籍汉学家白亚仁的译者惯习探析
构;他在翻译《第七天》时采用的个性化翻译策略包括:删繁就简,将间接引语改为直接引语,针对中国文化专有词总体上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关键词:白亚仁;译者惯习;翻译观;《第七天》;翻译策略Abstr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ors habitus of Allan Barr, the British sinologist and primary English-language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4期2019-11-28
-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天堂的美景,《第七天》也就有了宽慰和温暖的希望。关键词:《第七天》、余华、语言语言在小说这一中文体中拥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不仅仅能表现其作品风格,更是连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创作的最新的长篇小说。为了批判现实社会,余华在书中营造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乌托邦,这些死无所依的人们在这个地方不再对前生感到怨恨,而是互帮互助,人人平等,享受着幸福的生活。抛开刻意的网络事件堆积,内核还是余华一如既往的黑色和绝望。《第七天
青年生活 2019年18期2019-10-21
- 浅析余华《第七天》的叙事特征
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自出版以来在文坛引起轰动。亡灵叙事贯穿其整部小说,文章厘清亡灵叙事的脉络,对其概念进行梳理,对其内在价值进行挖掘。从拼接社会事件的实践和《第七天》青睐社会重大事件的原因两方面探讨该小说的架构过程。从音乐化叙述的角度分析音乐对《第七天》的情感和形式方面的影响,以求更好地把握余华创作的最新动向和当代文坛精英文学的发展走向。关键词:《第七天》,亡灵叙事,事件拼接式结构,音乐化叙述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
长安学刊 2019年4期2019-09-24
- “生前”与“死后”
对余华的长篇《第七天》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主要是认为《第七天》流于一种浮泛的新闻速递而缺乏文学之审美属性,但细读文本可知,余华《第七天》依然展现了其一贯的小说叙述才能,通过强化情境叙述、运用“多声部”叙述和言简义丰的审美风格而令作品中所营构的“生前”与“死后”两个世界互为镜像,引领读者对生离死别、生死错位之人生荒诞悲剧予以哲学反思,小说叙述的人物在阴阳两界之间游弋,叙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既具有较大的艺术美感,又使存在之“异化”主旨得以呈现,可视为当代批判现
当代文坛 2019年4期2019-07-15
- 《第七天》:心安处即是天堂
生不如死”,《第七天》则是虽死犹生。一个叫杨飞的人意外死去,可他的灵魂却还没消散,他在阴间与故人相遇后决定踏上寻父之路。在寻父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以及与生前亲友的爱恨离别。《第七天》依然延续了余华小说一向的悲惨风格:强拆、袭警、弃婴、车祸、啃老、鼠族、冤死、卖肾、自杀……各种死于非命,各种荒唐离奇。这些荒诞在生活中早已被人们习惯,作为新闻也只不过是一闪而过,余华却以一个死者死后七天的见闻将它们原生态地保存在一部13万字的小说中。正如他本人在一
中学生博览 2019年5期2019-06-11
- 余华《第七天》获2018年意大利Bottari Lattes Grinzane奖
余华凭借作品《第七天》荣获了2018年意大利Bottari Lattes Grinzane文学奖,该奖致力于表彰过去一年里最好的意大利和外国小说。意大利Bottari Lattes Grinzane文学奖的前身是创立于1982年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Grinzane Cavour Prize),历届的国际小说奖得主包括多丽丝·莱辛、奥尔罕·帕慕克和保罗·柯艾略。余华也曾在1998年凭借《活着》获得该奖。2010年该奖项组织主席被曝出贪腐丑闻,由Botta
文学教育 2018年12期2018-11-30
- 论《第七天》中“死无葬身之地”的叙事建构
挚爱,在小说《第七天》中余华索性就“明目张胆”的仿其片段进行创作构造,从第一天起、第二天、第三天……七天的故事,采用了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围绕游魂杨飞作为链接人物展开叙述。第七天,很显然文章的重心是放在最后一天,在字数不足十分之一的“第七天”里,那些游魂,消逝了所有的灰暗,在“死无葬身之地”得到了身心的安息。文章描写了游魂世界,各色游魂穿插在整个叙事中,现实世界倒成了倒影。一.死亡意识的持续响了一宵的拆迁声在“我”开屋门时突然消失,“我开门的动作似乎是关
文学教育 2018年33期2018-11-29
- 余华《第七天》的主题思想探析
郑冬玲《第七天》自从出版以来受到了评论界的热议,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否定《第七天》的大部分学者认为《第七天》就是一部热点新闻拼凑起来的“新闻串串烧”,丧失了对文学虚构的想象力,缺乏对社会生活深层的思考,只是一部媚俗的新闻烤串;否定《第七天》一小部分学者认为小说不仅语言苍白,而且人物形象单薄,甚至叙事逻辑也存在一些问题等。而支持《第七天》的学者主要看到了余华对现实苦难一如既往的关注,对乱象丛生的社会现实批判和忧虑。对于否定派的“新闻热点”批判,支持派一方面认为
文学教育 2018年25期2018-11-28
- “离地三公尺的飞翔”
要: 余华的《第七天》具有强烈的当下性与现实感,反映了作家在创作中尝试无限接近现实与仿真现实的努力,但是同时为了保持小说的虚构性又不得不采用荒诞化等叙事手法来与现实不断拉开距离。在这背后,本文深入探究了当下作家在保持作品与现实之间距离时的尴尬困境,从而肯定了余华的《第七天》在处理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方面所具有的突破性意义。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现实 距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余华小说的印象都还停留在《活着》中的残忍与绝望,那是一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扼
文教资料 2018年27期2018-11-16
- 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新变
品相比,余华《第七天》中的女性形象发生了变化。女性渐渐地从男性阴影下走出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母亲形象的李月珍因为与“我”没有血缘关系,不受制于父亲,且指导着父亲,体现出对父权锁链的挣脱。其次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余华以往小说中局限于妻子、母亲这样的附属性角色相比,《第七天》中积极抗世的李月珍、力图掌握自身命运的李青则体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最后是在小说中,与女性相比,男性开始变得无力、妥协,不复以前小说中男性的完美、强大和野性。随着时代的变化
文教资料 2018年27期2018-11-16
- “审丑”到“悟美”
要: 余华的《第七天》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文学的审美体验。作品之中充斥着令人惊悚的骷髅形象,死亡的气息也弥漫着整部小说,作者运用一个死去的亡灵视角,讽刺和揭示了世俗中种种丑陋,同时构建出了一个名叫“死无葬生之地”的理想世界。通过对丑陋形象的描绘与罪恶行为的控诉,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寻,对温善的人性的呼唤,从中体现出了余华的理想向度。关键词: 《第七天》 死亡 罪恶 理想余华对《第七天》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的死亡、暴力、恐怖、血腥,都秉持着一种冷漠的
文教资料 2018年27期2018-11-16
- 论《第七天》中“死无葬身之地”的叙事建构
率越来越多。《第七天》的出现似乎也因此没有多大惊艳,在人物塑造、章节构造,叙事内容等方面受到了些质疑。小说中“死无葬身之地”一词按余华所说是整本书的叙述支撑,小说以它为中心叙述了七天的种种“巧合”,揭示出“死即是永生”的小说叙述主题。余华以惯常的讽刺手法将荒诞寓于其中,讲述了游魂穿梭在生前与身后的“现实”与“回忆”中,将大量的“真实”放大、堆积,从而模糊了现实与虚幻。关键词:“死无葬身之地” 死亡 叙事在过去的人类文学创作中以游魂、亡魂世界为主要叙述内容或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1期2018-11-11
- 《神曲》和《第七天》之比较
创作的长诗。《第七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二者虽然历史环境与文化背景不同,但是都呈现出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以揭露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给予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理想主义情怀。 本文从文体类型、人物塑造、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结局构建等几个方面对两部著作进行对比分析。关键词:《神曲》;《第七天》;比较一、简介《第七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9期2018-10-22
- 论余华《第七天》里的“空间”
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是主人公杨飞作为亡灵在现世飘荡七天的故事,看似以死后七天的经历即一种线性时间和事件的发展作为其叙事依据,空间只是作为背景和外壳服膺于时间之下;然而从空间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发现这部小说有很多精彩和独特之处,比如空间寻找的情感结构、多面空间呈现出的交流和距离,以及创建异于世界的其他空间的意义等都为逼仄的空间打开了深度和广度。关键词:余华 《第七天》 空间空间在小说内部应属于一个重要的元素,但其实际地位往往低于时间,只是用来作为故事背景或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7期2018-10-20
- 余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救赎
要:余华小说《第七天》由“虚”入手,“以死观生”,通过“死人”的呐喊,来唤醒“生者”对这个社会制度、规则进行变革的使命。余华采用对现实生活罪恶事件的反思和批判诉说一种期盼社会及社会中的人通过追求公平正义而得到真正救赎的愿景,本文将深入探讨余华这种对现实社会批判性救赎的成因及表现。关键词:余华;第七天;批判性救赎法国《世界报》曾评论余华为“一个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则评论“余华并不是要揭穿或者控诉什么,他的写作兴趣在于描写人类的行为”,
青年时代 2018年19期2018-10-13
- 余华《第七天》的主题思想探析
年后,余华在《第七天》中又用他怪诞的笔法描绘了一幅当代中国社会的浮世绘。怪诞的社会现实使他再次看到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苦难与温情,同时也表现出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关键词:怪诞的现实 苦难 温情 理想社会《第七天》自从出版以来受到了评论界的热议,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否定《第七天》的大部分学者认为《第七天》就是一部热点新闻拼凑起来的“新闻串串烧”,丧失了对文学虚构的想象力,缺乏对社会生活深层的思考,只是一部媚俗的新闻烤
文学教育 2018年9期2018-09-10
- 余华《第七天》中的双重书写
刘爽摘 要:《第七天》是余华的创作实验,是一次突破与创新,虽然受到争议,然而其探索性的创作方式依然值得肯定。在文本结构的上,余华受到中西方文化双重影响;从文本表层看《第七天》中虚构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亡灵世界;从内在主题来看余华通过对两个世界的戏剧化呈现,旨在揭露现实的荒诞残酷,呼唤回归人性之善。总体而言,《第七天》的双重书写成为该小说的一大亮点。关键词:《第七天》;余华;结构;双重书写《第七天》虽是余华时隔七年的作品,然而获得的除了广泛的关注,还有纷至
青年时代 2018年12期2018-07-23
- 论余华《第七天》里的“空间”
一步被发现。《第七天》是余华在21世纪以来又一部震动文坛的长篇大作,讲述了主人公杨飞作为亡灵在现世飘荡七天的故事。小说看似以死后七天的经历即一种线性时间和事件的发展作为其叙事依据,空间只是作为背景和外壳服膺于时间之下;然而从空间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发现这部小说很多精彩和独特之处,比如空间寻找的情感结构、多面空间呈现出的交流和距离,以及创建异于世界的其他空间的意义等都为逼仄的空间打开了深度和广度。因此应该重新挖掘空间在这部小说中作为主体性的价值。一、空间寻找的
名作欣赏 2018年21期2018-07-13
- 零距离的当代性现实叙事
——以余华《第七天》为例
”①。于是在《第七天》里,他与现实背水一战,借助一个死人的魔幻故事外壳——主人公“我”(杨飞)在去餐馆吃饭时遭遇车祸意外死亡,由此展开7天通往死亡的游荡之旅。故事构创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想象境地,将一群人置于其中,写尽当代社会中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怪诞与悲剧。或许,只有将自己设定成一个无依无靠的游魂,游走于生命和死亡互为映射的世界,才能真正进入作家笔下叙述的残酷离奇的生活,领悟其对生命的饱含温度的无限深情与无可奈何。一、偏重现实的叙事策略余华自1983年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6期2018-03-29
- 余华《第七天》与鲁迅文学精神
写作的影响。《第七天》是余华的最新长篇小说,其对现实世界险恶丑陋的揭露颇有鲁迅在百年前的“呐喊”之风,细读文本可以看到余华对于鲁迅小说中“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叙事结构的运用与深化,以及二人共同的简洁的语言风格和批判性,同时也能感知余华基于自身创作目的以及时代环境的变迁所作出的变异。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鲁迅《第七天》首版于2013年6月,是余华继《兄弟》之后的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讲述了主人公杨飞在死后七天里的见闻,小说采用荒诞的笔法打通了死者世界
文教资料 2017年33期2018-03-27
- 探析作家个人写作困境
——以余华小说《第七天》为例
兄弟》,小说《第七天》无论是从内容结构、语言运用,还是情节设定和安排上,都发生了改变。由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及素材内容都是来自新闻报道和网评,让读者及评论家们都唏嘘不已,而网络上对余华的质疑声和讽刺、谩骂声也纷至沓来。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从余华长篇小说的写作风格对比和大众对《第七天》的评论现状,以及对《第七天》的差评原因分析三方面来进行阐释,最后以《第七天》所引发的一系列读者的反映来探讨余华所遭遇的写作困境樊篱。这种樊篱很大的原因是源于作家在写作上的改变,而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3-08
- 《第七天》读书笔记
姜英杰《第七天》,余华先生最新的一本小说。封面即让人眼前一亮,有些时下流行的悬疑小说之味道,读后发觉内容相较于前两本的确有了不同,故事来源于我所生活的社会,讲述了我曾未听闻过的那些事。先生的小说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总是分不开的。殡仪馆火化有等级分化,权钱人士坐在贵宾区,讨论着价格比房价还昂贵的墓地,使用的火化炉从国外进口……市长是超级贵宾,火化优先。因为能力不够,经济条件不足,妻子与他人远走。收入微薄依舊想哄女朋友开心,用山寨机当礼物致使两人最终阴阳相隔。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2期2018-02-12
- 先锋性与现实性融合构筑的小说世界
要:余华的《第七天》是其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他关注现实生活、批判人性的冷漠与自私,而小说中的鬼魂叙事又可以看出余华先锋性的重显,也是他早期先锋性的突破。关键词:《第七天》;余华;先锋性;现实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一经出版就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人说《第七天》是“新闻串烧”,有生搬硬用之嫌,余华并没有处理好新闻向文学的转化,也有学者认为《第七天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2017-12-26
- 余华《第七天》简论
105)余华《第七天》简论黄志强(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5)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创作主题主要是:暴力,血腥,苦难,死亡,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反映着人和世界的黑暗。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一如既往地坚持小说中生活的非理性,非常态,又将小说的细节和人物置于非理性,非常态的现实生活之中。在新作《第七天》中,余华继续沿用荒诞风格,用出人意料的写法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他在小说中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2017-12-01
- 鲁迅与《第七天》的生死叙事
23]鲁迅与《第七天》的生死叙事⊙杨 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23]余华是一位不断从鲁迅那里摄取“资源”的作家,他的最新作品《第七天》显示了他对鲁迅精神传统的延续和继承,这种延续和继承主要表现在《第七天》的生死叙事中。本文主要从生和死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叙事结构和一种批判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余华的《第七天》在形式和内在的精神血脉中对鲁迅的继承,显示鲁迅的创作传统和精神资源在新世纪的发展。余华 《第七天》 生死叙事 鲁迅余华以先锋作家
名作欣赏 2017年30期2017-07-17
- 从感觉的真实到现实的真实
——从《第七天》论余华越来越当代性的现实写作
真实 ——从《第七天》论余华越来越当代性的现实写作⊙杨 帆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南京 210023]传统观念中向来以古为雅,文学作品也往往是越有历史的底蕴越为大众所追捧和推崇,但如何处理好现实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如何使现实写作在兼具文学性的同时也越来越近距离地反映现实,成为当前中国文坛所面临的窘境。余华作为当前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坚持现实写作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越来越贴近现实,同时也越来越具有当代性。那么他的现实创作风格经历了哪些变化,他的写作是
名作欣赏 2017年12期2017-07-13
- 在场的怪现状与缺席的乌托邦
作家余华新作《第七天》,以死观生,直逼生活,在绝望与温情的交织中,揭露底层小人物生之苦难。本文主要从“反讽”切入,解读余华新作的反讽叙事及突破。关键词: 结构反讽 情境反讽 《第七天》“反讽”一词古已有之,且这种“现象先于它的名称而存在”①,拥有悠久的艺术生命力。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修辞学反讽,到德国浪漫主义文论,英美新批评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修正与扩充,反讽理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反諷”逐渐超出修辞学层面,外延至小说世界,演化为一种叙
文教资料 2017年12期2017-07-07
- 浅谈余华《第七天》的“幽灵叙事”
5]浅谈余华《第七天》的“幽灵叙事”⊙李 昊[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余华的《第七天》自问世以来反响十分强烈,有激赏,有肯定,也有尖锐的批评。与其说《第七天》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部亡灵书,主人公杨飞就是这亡灵书中的“幽灵”,作者用一个无力彷徨的“幽灵”身份来叙述和看待当今中国的生之荒诞。古今中外让鬼魂或是幽灵来担当小说的叙述者或主人公的写法在小说史上并不鲜见,但就中国当代小说而言这种“幽灵叙事”的模式还有待完善。本文将从生之荒诞,死无葬
名作欣赏 2017年17期2017-06-19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余华《第七天》的双重平行世界
轻 ——余华《第七天》的双重平行世界许珂(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1100)余华在自己的小说中,一直坚持对于苦难的叙述,《第七天》同样对苦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叙述。而在《第七天》中,作家另辟蹊径,同时建构了“现实世界”与“亡灵世界”,两个世界平行发展,互相照应。他正是通过“亡灵世界”的欢乐祥和来反衬“现实世界”的悲苦冷漠,这样的欢乐祥和,却正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现实世界在《第七天》中,余华对于现实世界的构筑是通过一连串的新闻事件,这也是该小说至今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1期2017-04-06
- 论余华《第七天》中的叙事艺术
评论】论余华《第七天》中的叙事艺术李佳桐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叙事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作品的审美效果。20世纪80年代,余华的先锋叙事通过对人性、现实的讽刺,对暴力、死亡的描绘,在当代文坛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开启了先锋文学的时代。本文以《第七天》中的叙事艺术为中心,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即作品中圆形的叙事模式、以荒诞击穿现实的叙述方式、悲喜交融的叙事风格。余华;《第七天》;叙事艺术一、圆形的叙事模式余华在《第七天》
文化学刊 2017年6期2017-03-11
- 虚构与非虚构:论余华的《第七天》
构:论余华的《第七天》□王毅继续了在《活着》中展现得非常充分的才华,余华《第七天》成功的地方在于,尝试着以新的方式处理新的现实,并再次率先表现了对小说和现实之间关系的特殊敏感;失败的地方在于,余华还没真正找到支配社会新闻这种新材料的恰切技艺。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余华尝试着跨界写作以追求现实与艺术之真,但最后还是不幸滑落到了虚构一边。如何艺术地把捉两者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余华以及所有当代中国小说家面临的难题。《活着》; 《 第七天》; 余华; 虚构; 非虚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2-26
- 阴阳两重天情溢两世界
——浅谈余华《第七天》中的真情
——浅谈余华《第七天》中的真情⊙ 贾娜[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本文通过论述余华《第七天》折射的三种情——悲情与温暖相交织的亲情,真诚却残酷的爱情,最凄凉的“死无葬身之地”却是最动情的“乌托邦”的爱——表达了余华的情感创作方向:利用文化思想中相反相成的观念,给读者以震撼的力量。情感 相反相成 文化在中国文化思想中,《易经》用阴阳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阐释着万事万物。《老子》提出世上每一事物都是好坏兼有,喜恶并存。后世的哲学家也常用分合
名作欣赏 2017年5期2017-01-28
- 论《第七天》中象征的修辞手法
0715]论《第七天》中象征的修辞手法⊙李京灿[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在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中,作者多次使用了象征修辞手法,并与以往的象征在意象和意义方面都有所不同。本文从书中多次提到的三个意象“死亡”“雨雾和雪花”“死无葬身之地”象征的特点和意义来解读小说的深层含义,体现了余华对人类生存世界的描绘和思考,以及他用悲悯的情怀观照社会的态度。象征 《第七天》 余华文学创作总是少不了使用象征的修辞手法,这不仅使小说文本充满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名作欣赏 2017年18期2017-01-28
- 网络之网与批判之绊
——从《第七天》看余华创作的限制因素
之绊 ——从《第七天》看余华创作的限制因素张中驰一、个体的偶然性与日常生活的可贵十七世纪的荷兰绘画展示了“无需再向神圣历史借主题”[1]的画法,茨维坦·托罗多夫认为这些画“向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即便摆脱儿童时代的蒙昧状态,我们仍能继续生活下去。”[2]伊恩·P·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中认为,对以神话和史诗为题材或模板的文学作品的抗拒是英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的原因,某种意义上这是界定小说与非小说的标志[3]。它将创作从群体化的,宗教意识形态化的书写中解
扬子江评论 2016年3期2016-12-08
- 对余华的《第七天》作品的解读
0)对余华的《第七天》作品的解读陈婷婷(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与余华以往小说的生存叙事一样,《第七天》也仍然以现实生存的艰难为主题,仍然弥散着死亡、荒诞和温情的元素。但小说通过亡灵视角的设置、温情乌托邦景象的营造和现实新闻的拼贴,对死亡图景进行了再置和重新叙述,对荒诞和温情进行了重新思考,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处理。这些叙事上的新变,折射出中年过后的余华生命态度上的更为冷静平和,以及美学观念上向后现代主义的贴近和靠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4期2016-11-26
- 站在地狱仰望天堂
——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论
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论○施军缪晓庆《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的最新长篇小说。它自问世以来,一直处在文学批评的风口浪尖上,一些批评者甚至指出,《第七天》不过是新闻串烧,是一部失败的小说。初读《第七天》,确实满目的新闻热点令人震惊:豪华墓地、暴力拆迁、食品安全、器官买卖、医院弃婴……但越往后读,我们的注意力就不自觉地从新闻热点转移到了杨飞的寻父之旅以及鼠妹和伍超的爱情悲剧上来。《第七天》贴近当下的题材书写,让我们直面的是社会现实的正在“进行时”
文艺论坛 2016年12期2016-11-21
- 论余华《第七天》的叙事艺术
的叙事内容在《第七天》中营造了死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元对立的空间,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焦虑和思考。本文着重分析《第七天》的叙述艺术,以体会余华波谲云诡般的想象力和对现实最为深刻的感受。关键词:《第七天》;余华;宗教式叙述;底层叙述作者简介:毕道慧(1993.3-),女,安徽省亳州市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2余华的作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2016-10-18
- 《第七天》死亡叙述的延续和先锋叙述的继承
【摘 要】《第七天》是余华最新的长篇力作,小说中带有鲜明的余华写作的烙印。其中两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方面小说延续了余华的死亡叙述主题,这一主题成为了《第七天》与余华之前小说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小说继承了先锋文学的荒诞性,用荒诞的笔调讲述死亡的主题。这两个主题使《第七天》成为了余华最逼近现实、拷问现实的作品。【关键词】《第七天》;死亡叙述;荒诞性;现实性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277-02随
戏剧之家 2016年17期2016-10-17
- 荒诞下的温情
——论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
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董瑞鹏(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第七天》是余华的最新一部长篇小说,它描述的是一个灵魂死后七天之内发生的事,一个孤魂游荡在死后与现实的世界,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死后面临的火葬、墓地等事情,同时夹杂着对生前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描绘。不可避免地,在这部小说中依旧充斥着余华特有的“与现实的一种紧张关系”,死亡、暴力、血腥依旧充斥其间。但在这荒诞叙述的背后却闪现着人性的温情,本文拟从爱情、亲情、友情、博爱之
人间 2016年23期2016-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