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与《第七天》文风比较

2023-05-26 13:29:56王洁
文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第七天川端康成余华

王洁

内容摘要:川端康成可以说是余华写作道路上的启蒙导师,对余华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文风方面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他的后期作品当中。因此,从注重细部描写、抒情氛围的营造和悲情之美的塑造这三个方面出发,对余华的后期作品《第七天》和川端康成作品中最初影响余华文学创作的《伊豆的舞女》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探得余华后期作品对川端康成写作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余华 《第七天》 悲情之美

作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余华受到过许多海外作家的影响,在这些作家当中,川端康成可以说是余华创作道路上的第一个老师。文学研究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余华的创作历程中由于前期受川端康成的影响,后期受西方卡夫卡的影响,所以经历了两次转型。甚至余华自己也说过“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i]这样的话。不可否认余华的创作风格的形成确实深受卡夫卡的影响,然而笔者认为余华后期作品风格并不是完全摆脱了川端康成对他的影响,而是在融合了来自不同作家的影响的基礎上发展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就是说余华的后期作品既有对川端康成写作风格的借鉴和吸收又有转换和创新。本文就以余华最初受川端康成影响的作品——《伊豆的舞女》和他自己的后期作品《第七天》为例来比较分析余华作品中对川端康成的写作风格潜移默化的体现和他自身写作风格创新的体现。

余华与川端康成的比较研究的成果不多,认为“川端康成是余华写作导师,是余华写作的启蒙者”这一观点是近年来余华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的主要观点之一。这一观点的直接源头,应该是余华自己的自述文字。研究者徐正林较早注意到外国作家对余华的影响,他在《先锋余华》中专门讨论了九位外国作家对余华的影响,其中谈到川端康成的时候,认为是川端康成引领余华步入了写作之路,开启了他文学创作的大门。[ii]129他的这一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深究余华到底在哪些方面受到川端康成的影响。另一位学者洪治纲在《余华评传》中认为川端康成是余华的启蒙老师,从《伊豆的舞女》开始余华就被川端康成深深地吸引,他的那种书写细节的审美气质在给予余华巨大启迪的同时也对他的早期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iii]33他不仅看到了川端康成对余华早期创作的影响,还更进一步的探究了余华在什么地方受到川端康成的影响。川端康成“美丽与哀愁”交织在一起的带“颓废美”的特殊审美气质,对余华产生不自觉的深远影响。[3]34这里洪治纲明确的认为川端康成的审美气质无形中影响到了余华,推进了余华与川端康成的比较研究。所以比较余华与川端康成作品之间的文风的相似性也十分的有迹可循,因此本文主要以《第七天》和《伊豆的舞女》为例,从文学表现手法和文学思想两个层面论述分析余华后期作品受川端康成作品的文风影响以及其后期风格与川端康成写作风格的差异。

一.文学表现手法的相似性

《伊豆的舞女》是余华接触的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作品,讲述了“我”在与巡回艺人的短暂相处的时光里,对舞女生活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20世纪80年代余华在接触到这篇唯美的爱情悲剧小说时中国正处于伤痕文学盛行时期,然而同样是写感伤的情怀和悲剧的作品,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却并不同于那种直叙悲惨的控诉式的表达,而是“能够把痛苦写到‘不动声色,像海洋一样弥漫在你周围的地步”[iv]。这种温暖柔和的写法让余华体验到了文学的另一片天地,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启发他投入创作的同时也推动了他后期创作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余华的作品当中我们也可以窥得川端康成注重细节描写和抒情文风的塑造等写作风格的影响。

(一)细节描写

余华曾言:“川端康成最迷恋我的地方是他的那种细部的描述……他刻画细部非常好……你觉得他是用一种目光去注视,而不是用手去抚摸……”[v]这种用“目光注视着”的细部描写在《伊豆的舞女》中几乎随处可见,例如文章开头描写“我”所看到的小舞女的外表形象:梳着“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vi]4,衬着她“严肃的鹅蛋形脸庞”[2]4更加娇俏,这寥寥数语却又精致细腻的细部刻画仿佛让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目光看到了小舞女那表面成熟实则稚嫩的美丽可爱形象,让人感觉朦胧而又真实,同时这别扭而又奇特的“小孩扮大人”似的装扮也为下文舞女的乖巧懂事和天真纯洁埋下了伏笔。而在《伊豆的舞女》这整部作品之中,川端康成更是没有用直白的笔墨去描写巡回艺人一行生活的艰辛和“我”与小舞女悲剧的爱情,而是通过一些景物的渲染以及细部的刻画来衬托和反映人物的心境变化以及“我”与小舞女之间朦胧的情意。

“我”从汤岛邂逅巡回艺人后,想要再次与她们相遇的迫切心情催促着“我”不断加快前进的步伐,连“大粒的雨点都开始敲打着我”[2]3;途中入住汤野的第一个夜晚,听到艺人们与客人的嬉戏声和女人的尖叫声而担心舞女被玷污的“我”“一次又一次地到浴池去洗澡”[2]10“暴躁地来回划着温泉水”[2]11,焦急烦躁、坐立难安的心情几乎跃然纸上;而舞女为“我”端茶时脸色羞红,“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2]9,青春萌动、纯洁无暇的少女心思更是显露无疑……这种含糊而又精确,朦胧而又细腻的表达方式比直抒胸臆式的简单直白的描述更有力量,更抓人心。正是这种高超的描写方式让初涉文学创作的余华受益匪浅。即使后期在受了卡夫卡的影响之后经历了第二次转型,这种注重细部描写的叙述方式依然存在于他的作品当中,只是比川端康成多了一些余华早期作品的某些先锋性特点。比如《第七天》中第二部分描写“我”与李青初次邂逅的场面时余华也运用了一些含糊而又精确的细节描写:李青在公交车上敏捷地抢占了“我”的座位,甚至都没有看“我”一眼,但“我”依然愉悦,因为在车上可以不时地欣赏她“让人为之一惊的美丽”[vii]32。“她的脸微微扬起”、面对车上男人们“流连忘返”的目光“表情旁若无人”[3]32;经过“我”身边时带起一阵轻风飘过,衣裙扬动,“飘逸迷人”[3]32。这是李青在文中的第一次出场,然而作者却没有直白地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展开具体的介绍,而是通过这样一段简短而又细致文字让我们几乎能够跟随着“我”的“目光”看到一个拥有“引人瞩目”[3]32的美貌和高贵冷艳的气质的女性形象,即为下文李青不甘平庸、独立果敢的行事作风做了铺垫,也为“我们”异质的爱情和悲剧的婚姻埋下了伏笔。

《第七天》中的“我”是一个甘心平凡,沒什么太大野心的人,却遇上了不甘平庸、心怀野心的李青,这样的两个人的爱情似乎注定了会是悲剧收场。然而余华在描写“我”与李青短暂又异质的爱情时却同样朦胧而又细腻:“我”会因为在办公室的座位与她相近而感到内心愉悦;在公司与她目光不期而遇时“我”便“立刻扭过头去”[3]36不敢“再向那里看去”[3]36,内心的自卑和李青的冷艳使“我”从未主动向她靠近,但即使这样“我”也依然感觉心里愉快;李青第一次约我下班后见面时,“我”更是一整天都魂不守舍,与同事说话时也答非所问,觉得时间过的“拖拖拉拉”、“越走越慢”[3]40,那种面对心仪之人初次邀约的紧张与期待,兴奋与不安几乎在字里行间中展露无遗……而表面上高贵冷艳的李青内心也有着质朴柔软的少女心思:她会出于对“我”的好奇之心而借工作之由暗暗地观察“我的眼睛”[3]42,在确定对“我”有好感之后,也会在大家都哄笑一堂时“悄悄看着我”[3]43;早晨在公司相遇时,“她的眼睛会闪现一丝欣喜”[3]38之色;连晚上做梦梦到过“我”都会简单直接地告诉“我”……这种单纯细腻的小女生心思和确定心意后主动出击的直白与坦率,丰富和完善了李青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我”与李青相恋时的温暖与爱意,懵懂与柔情,为后文“我”与李青悲伤的结局奠下了情感的基调。

(二)抒情的文风

川端康成作品的另一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抒情文风,淡淡的温馨中常常夹杂着淡淡的忧伤。这种哀伤不是用浓重的笔墨渲染出来的,而是用平和细腻的笔调书写出来的,所以他的作品中的哀与爱不是多么的强烈或直白却更加牵动读者的心绪和情感。比如《伊豆的舞女》中描写“我”与艺人们即将分别的最后一个夜晚,处于朦胧情意中的“我”与小舞女想一起去看一场电影,然而在征求阿妈的同意时,阿妈却冷静拒绝了小舞女的哀求,小舞女因此“怅然若失”[viii]25,失去了“抬头望我的勇气”[1]25,也使我在夜深人静时“扑簌簌地”[1]25流下了眼泪。全文没有强烈地去叙述哀与悲,却就是能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之间忧伤、哀怨的情绪。而在写到“我”要离开的那天早上分别的场景时,文章更是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我”与小舞女之间的爱与不舍,哀与无言:当“我”走到小舞女身边时,她只是一动不动地默默耷拉着头,用沉默掩盖失落。“我”不停的与小舞女搭话,然而外表成熟懂事实则内心天真稚嫩的小舞女却已然陷入无法排解的怅然之中,虽然也很珍惜与“我”最后相处的机会,却只知道用点头和摇头来回应,连“我”登上船后即将出发之际,小舞女也只是“想说声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点了点头……直到船儿远去,舞女才开始挥舞手中白色的东西。”[1]26-27这段全程都是动作神态的描写虽然并未出现任何直接表白小舞女难过或悲伤情绪的文字,却几乎给读者一种如果小舞女一但开口或许就会忍不住哭出声来的错觉。这无声的送别和欲语还休的模样既体现了她对“我”的不舍以及想要挽留却又无法说出口的怅然,也预示着“我”与小舞女之间这段短暂朦胧爱情的结束,从而让整篇小说充斥着感伤的情调。

这种凄婉柔和的美和淡淡清雅的哀,深深地吸引了余华,使他一直到1986年为止都在不停地研读川端康成的小说。川端康成作品中那种透露着淡淡的哀伤的美与余华“自幼所感受到的那种婉约柔美的江南地域文化构成了一种心灵上的默契”[ix],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启发:“我记得那个时候,伤痕文学还没有完全退潮,所以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以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人家写伤痕是这样写的,不是以一种控诉的方式,而是以一种非常温暖的方式在写。”[x]43

尽管余华的小说中充满着荒诞与绝望,甚至暴力与死亡,但是川端康成温暖柔和的抒情文风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后期作品。比如《第七天》中同样描写到了一段抒情又沉默的离别场面:当“我”要随亲生母亲回城里生活时,精心养育“我”多年的养父既在心里为“我”找到亲生父母并即将过上富足的生活而感到高兴又对以后即将面对的长久的分离而感到不舍,但是想到大学刚毕业的“我”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会有更好的工作和前途,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的养父欣然地同意了“我”的离开,甚至比不适应新家庭的“我”还要主动:为了让“我”看起来体面,他拿出了自己3000元的全部存款,为“我”买了一身价值两千六百元的西装;他知道“我要去的城市十分寒冷”[xi]87,特意“为我织了很厚的毛衣毛裤”[4]87;他爽快麻利地为“我”收拾好了“一年四季的衣服”[4]87,似乎没有任何犹豫和踌躇,然而他却在“明知”“我”的生父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物”[4]83的情况下,依然向别人借钱为“我”置办了一些崭新的衣物。当“我”拖着承载着满满父爱的行李箱等在站台的时候,养父还是把“我”当小孩子一样替“我”剪好票,并不放心似地“嘱咐我好好保管”[4]87。父爱无言,在站台漫长的等待之中,养父一直“低着头一声不吭”[4]87,只在火车已经缓缓进站时“抬手摸了摸我的肩膀”[4]87,透过这段短短的文字,我们几乎可以看出养父似乎怀着一肚子的不舍与关怀想要嘱咐和诉说,然而,为了让“我”安心离开,养父终究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有空时给我写封信打个电话,让我知道你很好就行,别让我担心”[4]87。这似乎是父亲最后能对孩子说出口的关怀与爱意。为“我”放弃婚姻的养父,为“我”孑然一身的养父,甚至到离别前的最后一刻都没对“我”说出一句挽留,或者“常回来看看”之类的话语,心心念念着的,只有“我”的将来,“我”的以后,“我”是否安好……当火车驶离车站时,他孤独地“站在那里看着离去的火车挥手”[4]87,这个随着火车的驶离逐渐缩小的身影,承托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所有爱与不舍。都说血浓于水,然而“我”与养父之间的爱却正是因为缺少了这血缘的羁绊,才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父爱如山,沉默而又厚重;父爱如风,轻柔而又飘渺;父爱如雨,浓密而又绵延。这种无声的送别和无言的不舍与哀伤同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中“我”与小舞女的送别场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文学思想的相似性——悲情之美

川端康成的早期作品常以女性为中心,通过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悲苦生活的描写和美好性格品质的塑造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情的流露,表达了他对身份卑微的女性的同情和怜悯。在《伊豆的舞女》中纯洁美好的小舞女善良可爱、天真无邪,却因为巡回艺人的身份处处遭受排挤和轻视:在茶馆避雨时老太婆把“我”请进了里屋取暖,艺人们却只能在茶馆门前简单地躲雨;在汤野的旅馆艺人们演出回来时一一向走廊的方向问候和施礼,而纸店商人却连瞧都不瞧她们一眼;甚至在旅行途中经过的每一个村庄入口处都会有一个写着“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进村”[xii]的牌子,这种种细节无一不透露着世人对巡回演出艺人毫不掩饰的轻蔑态度。正是因为身份的卑微才使对舞女暗生好感的“我”时常担心舞女的纯洁会被玷污,而也正是这卑微的身份几乎注定了“我”与小舞女悲剧爱情终将不会有结果。但无论是孤儿根性的“我”还是被现实束缚的小舞女,都在这段伊豆的旅行中收获了短暂的快乐和珍贵的感情与回忆。作者以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写作手法书写出温暖的悲剧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舞女悲惨生活的同情和怜爱。

与川端康成相比,余华的作品中缺少对女性细腻的哀怜,多以男性为主角,但是其中的悲情气质却并不乏见。《第七天》中余华同样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悲悯,但是他不同于川端康成纤细温柔,平易秀美的文字表达,而是在平和中透露着荒诞,悲苦中夹杂着诙谐,温暖中又透露着平淡。比如作品中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鼠妹和伍超,两人一开始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热情与期待,一起努力打工挣钱想要拥有一家自己的小店然后结婚生子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然而,现实的残酷和冷漠却让他们受尽了“社会的毒打”,将他们这小小的梦想一寸寸彻底地粉碎:在发廊打工时,鼠妹为了男友与发廊女吵架却遭到经理不分青红皂白的辱骂,不忍女友受委屈的伍超毅然带鼠妹辞掉了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在餐馆打工时,漂亮的鼠妹被安排到包间服务商人、官员等身份地位比较高的所谓“上级人士”,却遭到了客人的性骚扰而因身份卑微不能讨回公道[xiii],愤怒的伍超冲上去打人,却反被人多势众的他们痛打了一顿,坚贞耿直的他们因此而失去了他们的第二份工作;为了不再受欺负,伍超不愿再让鼠妹找工作,日子越过越穷的他们后来也饿过肚子,捡过垃圾,乞过讨……然而即使两人生活一直贫穷且艰苦,但是他们哪怕吃不上饭、睡地下防空洞也一直为对方坚守着自己的忠贞,即使有时会因生活中的矛盾吵架,两人也始终同甘共苦,不离不弃。就是这样一对刻苦奋斗的小情侣,最后却荒谬地因为一部山寨iPhone手机前后双双离世,荒诞而又悲凉。作者通过对这些小事件的叙述和描写即体现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平淡生活中的温暖与真情,又揭露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悲苦。苦难中饱含着温情,荒诞中又渗透着悲情。这种夹杂着诙谐与荒诞的悲情美既有川端康成对他潜移默化地影响,又有余华自己独特的风格。

总之,川端康成作为余华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启蒙导师,深刻地影响了余华的早期创作,虽然余华后期作品中也经历过卡夫卡等其他作家的影响,但不可否认他的《第七天》中仍然保留着川端康成在文学表现手法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某些特点,具体表现在细节描写和抒情文风的塑造以及悲情之美的营造上。正如余华后来承认的,正是川端康成的引领使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即使后来汲取了更多其他元素的余华在写作风格方面较之他之前的作品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出现暴力、血腥、荒诞等主题元素,但是川端康成对余华在文风方面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中止,而是以另一種面貌潜移默化地呈现在其后期作品之中。作为先锋派文学的主将,川端康成在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上都对余华产生重要影响,但余华在对川端康成文风学习、借鉴和吸收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实现了创新和转化。

参考文献

[1]王永兵.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与新时期小说审美范式的变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02):21-28.

[2]徐正林.先锋余华[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3]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4]余华.说话[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5](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叶渭渠(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8.

[7]吴义勤主编.余华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注 释

[i]王永兵.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与新时期小说审美范式的变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02):21-28.

[ii]徐林正.先锋余华[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第129页.

[iii]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33-34.

[iv]余华.说话[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v]余华.说话[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vi](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叶渭渠(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11.

[vii]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8:32-43.

[viii](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叶渭渠(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5-27.

[ix]洪治刚:《余华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32.

[x]吴义勤主编.余华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43.

[xi]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8.:83-87.

[xii](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叶渭渠(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3.

[xiii]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8:206.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

猜你喜欢
第七天川端康成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中外文摘(2022年2期)2022-11-11 11:30:18
一颗假糖的温暖
川端康成肖像(素描)
海燕(2021年9期)2021-08-29 10:16:44
论余华《第七天》的叙事艺术
《第七天》死亡叙述的延续和先锋叙述的继承
戏剧之家(2016年17期)2016-10-17 12:55:37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0
扩展阅读
当代作家(2016年5期)2016-05-28 22:03:28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爱你(2015年1期)2015-11-17 13:27:41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爱你(2015年2期)2015-11-14 22:43:29
余华《第七天》的言说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