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 我最喜欢的作家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余华伯伯。我读过余华伯伯的很多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十八岁出门远行》,有些段落还不太理解,但不影响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因为他是个有趣的人。余华伯伯说,他是边哭边写小说的,但是他最喜欢笑着看读者哭。 谁能想到在成为作家之前,余华伯伯居然是一位牙科医生。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去做自己熱爱的事和擅长的事,那样一定会成功。 我认真地读了好几遍《活着》这本书。这里没有华丽的文字,平淡朴实的语言却展现了平凡小人物无穷的力量
好孩子画报 2023年8期2023-09-25
- My Favorite Writer
欢读书吗?你认识余华吗?是的,就是他!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他为什么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呢?因为他写了很多我喜欢的好作品。他来自浙江省。我认为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去年,我买了一本他写的书,书的名字叫《活着》。他的话触动了我的心。哎呀,太棒了!从那之后,我非常喜欢余华。我也很喜欢读书。余华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因为他,我觉得阅读是一件很棒的事。因为他,我也想成为一名作家。现在让我们来多了解余华一些吧!你最喜欢的作家是哪位
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 2023年7期2023-09-11
- 一颗假糖的温暖
□ 龙祖胜余华上学时,教他的刘老师被批判,有学生在她吃饭时,从窗外向她丢一把沙子,还会在她被罚打扫操场时,故意去摇树,让树叶多落一些。余华从来没干过这样的事,同时他总想给老师一点安慰。一天,小伙伴军军送给余华一颗“奶油太妃糖”,那时糖果可是稀罕物,余华几次想要剥开来吃掉,却一直没舍得。余华走到刘老师身后掏出糖,说:“刘老师,您吃糖。”刘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呆滞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她哽咽着说:“谢谢你,孩子!”可是晚上,军军笑着问余华:“我给你的糖吃了吗?”余
中外文摘 2022年2期2022-11-11
- 温暖的假糖
龙祖胜余华上学时,教他的刘老师被批斗,有很多学生也跟着欺负她,余华从没干过这样的事,他总想给老师一点安慰。一天,小伙伴军军送给余华一颗“奶油太妃糖”。那时糖果可是稀罕物,余华几次想剥开来吃掉,却一直没舍得。他来到刘老师身后,掏出糖说:“刘老师,您吃糖。”刘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呆滞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哽咽着说:“谢谢你,孩子!”晚上,军军笑着问余华:“我给你的糖吃了吗?好吃吗?”余华回答说:“好吃。”“你骗人!”军军说,“我在里面包的是肥皂。”坏事了!余华心里
故事会 2022年4期2022-02-21
- 一颗假糖的温暖
龙祖胜余华上学时,教他的刘老师被批判,有学生在她吃饭时,从窗外向她丢一把沙子,还会在她被罚打扫操场时,故意去摇树,让树叶多落一些。余华从来没干过这样的事,同时他总想给老师一点安慰。一天,小伙伴军军送给余华一颗“奶油太妃糖”,那时糖果可是稀罕物,余华几次想要剥开来吃掉,却一直没舍得。余华走到刘老师身后掏出糖,说:“刘老师,您吃糖。”刘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呆滞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她哽咽着说:“谢谢你,孩子!”可是晚上,军军笑着问余华:“我给你的糖吃了吗?”余华说
做人与处世 2021年20期2021-12-14
- 一颗假糖的温暖
龙祖胜余华上学时,教他的刘老师被批判,有学生在她吃饭时,从窗外向她丢一把沙子,还会在她被罚打扫操场时,故意去摇树,让树叶多落一些。余华从来没干过这样的事,同时他总想给老师一点安慰。一天,小伙伴军军送给余华一颗“奶油太妃糖”,那时糖果可是稀罕物,余华几次想要剥开来吃掉,却一直没舍得。余华走到刘老师身后掏出糖,说:“刘老师,您吃糖。”刘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呆滞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她哽咽着说:“谢谢你,孩子!”可是晚上,军军笑着问余华:“我给你的糖吃了吗?”余华说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41期2021-10-31
- 莫言、余华 同窗二载一生情
,比莫言小5岁的余华还是一名牙医,正在准备弃医从文。余华考过两次大学,都落榜了,到镇上卫生院做了一名牙医。余华说:“从1978年到1983年,我拔了整整5年牙,绝对有1万颗。我其实特别不喜欢每天看着别人张开的嘴巴,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有一天,我突然很悲凉地想,难道自己要在这看一辈子千篇一律的风景吗?我决心改变,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我想走不一样的路,看不一样的风景,想多看看比嘴巴更丰富的东西。当时我发现自己除了写作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短时间掌握的技
做人与处世 2021年16期2021-10-13
- 余华已老,尚能“文”否?
梦。今年61岁的余华,在最新长篇小说《文城》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说,《文城》远不及他的巅峰之作《活着》;有人说,写得中规中矩,此书可有可无;也有人说,小说里的人物不够鲜明,反倒是一些无用的角色更加鲜亮。“文城”是余华的叹息。林福祥的找寻,就是余华对心中“故乡”的找寻。其中,有一位老作家的耕耘劳作、重头再来。1960年,余华出生。父母都是医生,他从小住在太平间边上,聆听各种哭声。1977年,高考落榜后,17岁的余华在家乡当起了牙医。拔了1万颗牙后,2
环球人物 2021年8期2021-05-06
- 余华早期创作情况及笔名再考察※
民内容提要:关于余华早期的文学创作情况,学界尚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仅余华于1980年代发表但后来未被他收录进作品集出版的作品至少有31篇,而余华的处女作是哪部也有不同的说法。事实上,余华于1982年使用笔名“花石”在《海盐文艺》(1982年度)上发表的《第一宿舍》是目前已知的他最早发表的作品。据现掌握的资料来看,“寒冰”也很难被确证为余华曾使用过的笔名。笔者近年从事对余华的阅读史及早期创作的相关研究,且在撰写《余华年谱初编》,因而对余华研究领域的新材料格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5期2021-04-17
- 论余华先锋小说创作九十年代创作转型
锋小说创作潮中,余华的作品无疑具有代表性。进入九十年代,余华从先锋文学中孤独的叙述人转型为“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讲故事的人,这个转变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评论界关于余华创作转型的研究已不在少数,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其一,以吴义勤、陈思和的观点为代表。按吴义勤《切碎了的生命故事——余华长篇小说[后更名为《在细雨中呼喊》。]论评》[吴义勤:《切碎了的生命故事——余华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论评》,载《小说评论》1994年第1期,第59页。]所述,“《细雨与呼喊》
散文百家 2020年12期2020-11-19
- 你读过《活着》,但并不知《活着》创造的奇迹
文/度公子一余华的名字取自于母亲和父亲的姓余和华,低调如同他本人。1977年,余华中学毕业,参加了恢复的第一次高考,但是落榜了。于是便由父母安排,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余华上班第一天就给人拔牙,他的师傅是没有上过医学院的,师傅上来就让余华看拔牙,说“你看一遍,下一个就你干了”。等到余华上场的时候他很紧张,好在病人主要是农民,农民都是到牙齿已经不得不拔的时候才会来,所以一看就知道是哪颗牙,很顺利地拔下来。他拔了整整五年,大概拔了一万颗牙,实在是不
文苑 2020年3期2020-04-21
- 你读过《活着》,但并不知《活着》创造的奇迹
度公子一余华的名字取自于母亲和父亲的姓余和华,低调如同他本人。1977年,余华中学毕业,参加了恢复的第一次高考,但是落榜了。于是便由父母安排,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余华上班第一天就给人拔牙,他的师傅是没有上过医学院的,师傅上来就让余华看拔牙,说“你看一遍,下一个就你干了”。等到余华上场的时候他很紧张,好在病人主要是农民,农民都是到牙齿已经不得不拔的时候才会来,所以一看就知道是哪颗牙,很顺利地拔下来。他拔了整整五年,大概拔了一万颗牙,实在是不想再
文苑·经典美文 2020年3期2020-04-19
- 余华:他唤醒身居汉语的幸福感
讨论的经典作家是余华。余华这一代先锋作家是幸运的,他们写作的黄金时代正碰上当代文学轰轰烈烈的“重写文学史”思潮,遂迅速在当代文学史叙述中获得一席之地而完成经典化,在随后到来的1990年代的市场化浪潮中屹立不倒。但余华跟其他先锋作家还是不一样的。据专业筹办书香节的业内人士称,纯文学作家中就只有余华的讲座不愁听众,他永远自带流量、人满为患。其他作家的讲座则常常要担心冷场。2019年,珠海某书店邀请余华做讲座,天公不作美,活动当晚雷雨大作。但平时人流并不大的书店
广州文艺 2020年3期2020-04-14
- 20 世纪余华创作研究综述
究目前,学界对于余华小说主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生存与死亡、苦难与真实、血腥与暴力三大部分展开。可以说,这三个主题贯穿了余华的所有创作,也从更深的层次反映出作家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一)生存与死亡余华的小说中到处充斥着对于生与死的描述。学者冯亚在文章《关于余华小说主题研究》中对于余华生存与死亡的主题进行了深度的阐释[1]。该学者认为,虽然小说中的主人公最终都走向死亡,但即使面临再多苦难,也要顽强地活下去才是余华小说生与死的深层本质。在余华前期和后期的小说中,死亡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2020-01-09
- 余华的“优点笔记”
郝金红作家余华中学毕业后,当了几年的牙医,后来弃医从文,在一家县级文化馆上班。那时,文化馆的工作并不忙,余华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一些伟大的作品。有一次,余华的一位朋友来访。当时,余华正在一边看书,一边做读书笔记。朋友来后,余华起身去为他沏茶。趁这工夫,朋友好奇地翻看余华的读书笔记。笔记上的字迹很工整,但令朋友称奇的是,在每天的读书感悟一栏里,余华都是记下了所读书目中的优点,包括一句话、一处场景描写,或者一处精妙的人物对话。难道他看到的都是优点?即使再伟大的作品
故事家·花开不败 2019年11期2019-09-10
- 译介与重构:余华作品在美国的翻译出版
【摘要】 余华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先锋作家,其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译介出版,持续至今并达到鼎盛。这既得力于海外权威出版机构的推广,也由于其个人与外国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作品符合美国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追溯了余华作品在美国译介出版历经的序幕、拓展和鼎盛三个阶段,并总结各阶段特点,探求余华作品在美国译介出版的原因,为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关 键 词】余华;美国;译介;出版【作者单位】刘堃, 湖南科技学院。【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出版广角 2019年11期2019-08-13
- 叛逆的余华,写出了人类不敢忍受的真实
告别》,回头再读余华《第七天》,我感觉就像是从珠穆朗玛峰坠入了死海——我有点接受不了这种落差,失重感太强了。不过,这种感觉在一个小时之后,慢慢发生了变化。这本书的精彩,是从“第三天”开始的。在此之前,无论是对于死亡的描绘,对社会热点新闻的描绘,还是对爱情的描绘都不精彩,甚至有点俗。但“第三天”父子情的描写,直接让我泪崩了。读到这里,已过午夜。酝酿已久的睡意,说没就没了,我干脆一气呵成看完了这本书。关上手机的时候,已凌晨两点多了。我有点不淡定了——它太现实、
中关村 2019年4期2019-06-03
- 那件棉大衣
4年寒冬的一天,余华裹着一件棉大衣,向我走来。两天前,他从海盐县城打来电话,说让我陪他去乡下走走看看。我知道,他是为积累创作素材而来。天气出奇的冷。轮船从县城出发,开了3个小时,赶在午饭前到达我工作的地方——海盐县齐家乡集镇。我已等他多时,远远看见余华从路的南边走来。他穿了一件黑灰色的棉大衣,衣摆垂到膝盖下。西北风吹得急,余華两只手插在大衣口袋里往前箍,把臃肿的大衣裹出束腰的样子。那件棉大衣从此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我陪余华去乡集镇附近的村子里游荡,村民热情地
读者 2019年11期2019-05-15
- 《夏季台风》:余华转型的钥匙
)一1986年是余华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之前,余华的创作已经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余华读到了卡夫卡(Franz Kafka),并结识了李陀(1)“80年代初的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川端康成……但过于喜欢,影响太大,也有不好的方面,因为他在无形之中就限制了我。86年开始读卡夫卡。……可以说,卡夫卡解放了我的思想。”(余华、李哲峰:《余华访谈录》,《博览群书》1997年第2期,第46页。)“我写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当时我很兴奋,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3-05
- 见证人性中的悲悯情怀
——读《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是什么》作 者:余华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简 介:本书是作家余华亲自编选的一本杂文集,收入了他近些年在国际文坛游走时,所写的思考型杂文和随笔。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一手写小说,一手写随笔,是一位左右开弓的优秀双栖作家。时隔多年后,余华出版新书《我只知道人是什么》,字里行间流淌而出的深邃思考,见证了余华人性中的悲悯情怀。《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这个书名,源自余华2010年5月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期间参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经历。一个波兰人说出了一
杭州 2018年36期2018-10-10
- 余华:作家与厨师
很多年以前,余华和一个厨师聊天。厨师问余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余华说:“要想成为一个好作家,先要成为一个好读者。”厨师又问:“那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读者?”余华说:“第一,要去读伟大的作品,不要读平庸的作品。长期阅读伟大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都会很高,写作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用很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长期读平庸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也会变得很平庸,寫作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平庸里。第二,所有的作品都存在缺点,包括那些伟大的作品。读的时候,不要去关心
北广人物 2018年28期2018-07-30
- 余华认为历久弥新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余华日前在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现实与梦想”文学讲座。面对青年学子,余华围绕踏入文坛的经历,近几年所遇到的荒诞又真实的故事侃侃而谈,通过风趣的语言道出自己的感悟。当得知《活着》仍然受到年轻读者欢迎时,他笑称“《活着》创作完成后,我只重读了一遍,哭得不行”。同时他还表示:“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的作品这些年来能持续受到不同年龄层读者的欢迎,或许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历久弥新。”余华透露:“《活着》是一部主题先行的作品。”原来,余华在1992年初开始构思下一部小说
文学教育 2018年5期2018-05-26
- 论先锋时期余华隐喻创作的特征
)评论界一般认为余华的先锋创作时期始于1986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止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其间与余华齐名的马原、格非、苏童等作家的作品被视为先锋文学。余华针对始于《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段时期的写作和先锋文学的关系说道:“应该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我成功的第一部作品,在当时,很多作家和评论家认为它代表了新的文学形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先锋文学。”[1]当时的评论家如年轻的陈晓明曾撰写《无边的挑战》研究先锋文学,认为中国先锋文学创作是在20世纪80年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4-03
- 余华荣获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纪念奖”
举行。推介会上,余华凭借《活着》获得了由作家出版社颁发的“超级畅销纪念奖”。自2008年5月起,余华将《活着》等13部作品授权作家出版社出版,累计销售总量达866.8万册。其中,《活着》的销量达到了586.9万册。吴义勤在致辞中談到,余华是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在面对当下现实和特殊历史经验时独一无二的切入方式和强悍的叙事手法使得其作品获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和感染力量。余华也是最早“走出去”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美、英
文学教育 2018年3期2018-03-24
- 论余华小说中先锋性的弱化因由与坚守继续
容似乎没有深度。余华前期的作品是以血腥和暴力为主旋律,发展到后期,更多体现的是人性温情。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出一个作家从对生活冷眼旁观到走进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不合作走向“妥协”。这是一位具有极强的创作风格的作家破茧化蝶的突破。作品先锋性的减弱,但依然有坚守继续,故事性的增强为余华带来更多的读者。本文拟就探讨促使余华在其作品中先锋性弱化的根本原因,以及余华在小说中先锋性的固守继续。一、余华小说中先锋性弱化的原因(一)商品经济浪潮的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5期2018-02-11
- 浅谈余华散文的表达艺术
235000)余华作为当代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和个性的作家之一,以“先锋旗手”的姿态在小说界占据重量级地位,作品虽产量不高,但质量精致,极少失败之作,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文坛小说界的宠儿,他的小说作品被人们深入细致且充分地研究,但人们在对其小说高度重视的同时,却忽略了余华作为散文家的一面。如果说余华用血腥、暴力、非理性的小说来表达他对世界愤怒的呐喊和指认,那么在散文世界里,余华则是以一种相反的姿态,用细腻、平静、理性的文字来阐述他对文学创作、音乐欣赏、洞察人世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1-26
- 余华谈文学
是包罗万象的。”余华说,形形色色的故事,是小说的精髓所在。余华举例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茨威格的《拜占庭的陷落》、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讲了很好的故事。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既是一部社会文本,也是一部历史文本,其中的很多对话,依旧映照当下,余音绕梁。“一边走路,也可以一边看书。”余华称,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者非文学作品时,生活阅历丰富的人,可能比缺少生活阅历的人更加容易感受到作品的意义。反过来,阅读也会反哺自己的人生经历。人们常说,“听君一席话,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9期2017-09-22
-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7年1月版本书是余华从一九八六年至今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珍藏版,是余华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短篇小说全编。包括《鲜血梅花》《十八岁出门远行》《爱情故事》《黄昏里的男孩》等二十一篇。由余华亲自编选。余华在本部作品中,对命运的叩问、对人性的探究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无限怜悯和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在一种黑色幽默里,有洞穿世事的苍凉透出纸背,扑面而来。余華的短篇小说有手术刀一样冰冷的质感,锐利,一针见血,一剑封喉。
书城 2017年3期2017-03-25
- 浅谈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红浅谈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赵继红余华是当代先锋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余华的作品从创作之初到后来的蓬勃发展、宣传开来,确实实现了很大程度地跨越,这主要是因为其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相对较大。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的涌入,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面貌和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早期的先锋小说到后来的创作转型,或显或隐,都可以看到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深刻影响。这种转换同时意味着中国当代最有活力的先锋小说写作终于突破对外国小说的借鉴,形成真
剑南文学 2016年10期2016-11-21
- 余华清华开讲谈《活着》
清华大学大礼堂,余华携《活着》温情而来。作为一本具有时代意义的小说,直至今天,《活着》仍是读者了解余华的必读书目,“人为何而活”的主题依旧被探讨。但鲜为人知的是,最早创作《活着》时,余华选择了旁观者(第三人称)的视觉,然而描写的“苦难”却脱离真实。“如果让一个人来讲述他(福贵)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其实他苦难的人生中,‘苦难是别人的看法,他其实是充满了幸福感的。”对于写作思路的改变,余华做了这样的解释。“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10期2016-05-30
- 扩展阅读
1. 余华贴吧 http://tieba.baidu.com/f?kw=%D3%E0%BB%AA&fr=ala02. 余华新作《第七天》被指出道最差:其实是新闻杂烩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3-06/17/c_124863556.htm3. 余华:“不复前《兄弟》时代” 还是“仍需沉淀” http://ent.ifeng.com/zz/detail_2013_06/25/26767712_0.shtml4. 余华
当代作家 2016年5期2016-05-28
- 参考资料
1. 余华《兄弟》搬上话剧舞台 日本人演绎中国故事 http://book.sina.com.cn/news/a/2016-04-02/1022798711.shtml2. 活着电影 http://video.baidu.com/movie_intro/?id=26085&page=13. 余华作品集 http://book.kanunu.org/files/writer/7190.html4. 余华经典语录 http://jingdian.bvgv.co
当代作家 2016年5期2016-05-28
- 余华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其中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2016年1月22日,余华入选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endprint
当代作家 2016年5期2016-05-28
- 人物荣誉
余华 2010年12月29日,由腾讯网携美涛品牌合作举行的腾讯网2010星光大典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年度最具影响力微博”颁发给了余华老师。作为目前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余华在腾讯微博的150条发言平均转发量都在千次以上,话题触角从文学、哲学深入至政治、社会等领域,信息含量丰富,极富启发性与感染力,互动性强,充分体现微博的社会话题属性。著名作家余华暌违七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吊足读者胃口,但是在上市首日就引起争议。,不少读者在网络上吐槽,“起初几页翻下来,
当代作家 2016年5期2016-05-28
- 分析余华作品中的人性
刘洋余华并不多产,但是他的作品非常精致,他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品的叙述方式以纯净细密见长,他的作品大多突破常规,不拘一格,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余华曾经说过“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所以,余华作品中的真实是难以为人所理解的,余华早期的作品充满了血腥、暴力、死亡,笔法艰深晦涩,只有少数先锋读者能够理解。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从《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6期2016-05-14
- 余华小说与外国文学在创作上的比较
赵莉余华小说与外国文学在创作上的比较赵莉内容摘要:余华作为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其本身的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余华的作品从创作之初到后来蓬勃发展、宣传开来,确实实现了很大程度的跨越,这主要是因为其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相对较大。本文就将针对余华创作的整体风格与创作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理出其创作历程的具体脉络。同时分析余华小说与外国文学在创作层面存在的差别,探究外国文学对余华小说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凸显余华小说创作中
文学教育 2016年25期2016-04-03
- 浅析余华小说主题的三个方面
张婉姝浅析余华小说主题的三个方面张婉姝内容摘要:小说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更是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生死、存在以及善恶三个方面阐述余华小说的主题,以体现其小说作品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关键词:余华小说生死存在善恶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之一,余华的小说受到文学爱好者的热烈推崇,其代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十八岁出门远行》、《献血梅花》、《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一九八六年》等,以不同的理由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余华小
文学教育 2016年15期2016-04-03
- 分析余华作品中的人性
岛黄海学院)分析余华作品中的人性◆刘 洋(青岛黄海学院)余华并不多产,但是他的作品非常精致,他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品的叙述方式以纯净细密见长,他的作品大多突破常规,不拘一格,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余华曾经说过“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所以,余华作品中的真实是难以为人所理解的,余华早期的作品充满了血腥、暴力、死亡,笔法艰深晦涩,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17期2016-02-15
- 试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
0000)试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张 玥(辽宁大学文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余华的小说如《活着》、《在细雨中呐喊》等对我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他的小说一直被翻拍成各种电影,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这与余华小说独特的写作视角是分不开的,本文就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余华小说;叙事视角;变化1 引言余华小说的特征从《十八岁出远门》开始显现,此后的《活着》、《现实一种》、《在细雨中呼喊》以及《鲜血梅花》等小说更是对当时的文坛产生
小品文选刊 2015年24期2015-11-17
- “爱政治”的地球环游者
,最聪明狡猾者非余华莫属。如果说贾平凹们是敦厚的刺猬,那么余华则是一只百变的狐狸。从残酷冷血到温情脉脉,再到无可附加的愤世嫉俗,短短30年见证了余华的一次次华丽转身。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余华以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的认真在极大程度上挑战了人们的胃觉极限,血肉模糊的《现实一种》带来的噩梦尚未散去,那些在不断的灾难和死亡中乐观而坚挺地生存下来的福贵和许三观们就把余华伪装成一个仿佛沧桑历尽的老者,他歌谣般的叙事让1990年代的铜臭味儿里留下了些许温暖的回忆,而新
出版人 2015年7期2015-07-20
- 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余华小说创作的救赎之旅
端康成到卡夫卡:余华小说创作的救赎之旅⊙吴晓妹[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呼和浩特 010010]川端康成与卡夫卡对余华的小说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余华的创作是从迷恋川端康成开始的,而川端康成给予余华文学营养的同时,也使得余华在不久之后陷入了文学想象力相对枯竭和缺失的窘境,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余华与卡夫卡在文学上“相遇”,作为西方现代主义大师的卡夫卡“解放”了余华的文学想象空间,从川端康成的束缚中拯救了余华。本文主要运用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的方法,站在
名作欣赏 2015年12期2015-07-12
- YuHua’sBrothersinandoutofChina:ACriticalReview
士玮,许明芳.给余华拔牙:盘点余华的“兄弟”店[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12]郭建玲.异域的眼光:《兄弟》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J].文艺争鸣,2010 (12):65-70.[13]王侃.《兄弟》内外(上)[J].当代作家评论,2010a (5):40-57.[14]王侃.《兄弟》内外(下)[J].当代作家评论,2010b (6):40-52.[15]王世诚.向死而生:余华[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7-238.[16]余华.兄弟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6期2015-07-10
- 余华的文学真实观与其创作转型
62)一直以来,余华的作品为当代学术界所津津乐道,几乎每一部作品的推出都伴随着热议。综观余华的创作之路,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轨迹。余华不断地通过创作实验寻求自我完善,寻求形式与真实之间的契合点。在众多的批评中,就余华的写作风格而言,大部分批评文章是具体到某一时期来评论的,如先锋时期的“冷漠”和现实主义创作的“温情”是两个常见的关键词。就转型问题来说,显然余华从先锋写作到现实主义写作的成功转型更加惹人注目。余华在先锋写作之前的创作几乎是被忽略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3-27
- 疼痛的写作
——余华小说方法论新视角
疼痛的写作 ——余华小说方法论新视角叶木桂(湛江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37)余华小说写出了人的肉体、成长、生存、死亡、人性以及国家的疼痛,故将其视为“疼痛的写作”。成长经历影响和良知促使余华执着于写“疼痛”主题。余华不断逼近和介入现实,《第七天》深刻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时代疼痛,由关注人的生理疼痛、精神疼痛,到国家民族的社会疼痛。余华将“疼痛”的主题不断地进行更宽广的思考,也将思考的层次由个人的小我空间扩展到国家民族大我的空间,疼痛的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2-14
- 余华在北师大坦言:警惕把个人嗜好当真理
余华在北师大坦言:警惕把个人嗜好当真理京华时报消息,2014年3月14日,作家余华受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之邀,正式成为北师大的驻校作家。随后的研讨会中,文学批评家们点评了余华近年来的创作。余华坦言,希望大家对他不要期望太高,他已经很累了,“我要警惕把自己个人的嗜好当成真理,永远不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是莫言和余华在北师大作家班学习期间的指导老师。当天的活动中,童庆炳教授也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余华在北师大的硕士论文。这份从档案袋中拿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4期2014-03-20
- 余华小说的创作流变及阐释
【编者按】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常能引起轰动和争议的作家,他最近的一部长篇新作《第七天》(2013年),未及出版已在坊间热议沸腾,出版后更是引来沸沸扬扬的口水战一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学科作为余华研究中心的所在学科,对于余华的旧作新书和创作流变,自应负起研究探讨的热情和兴趣,下面的一组笔谈文章即为这一研究讨论的部分成果。这一组文章,围绕余华小说创作的流变和发展,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其中既有偏向于针对余华单篇作品的品评和解读,也有专注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2-05
- 再论余华的“主观”现实观
(生)论坛·再论余华的“主观”现实观王 苗(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兄弟》的强势推出,余华再次成为小说界议论的中心。除了小说承袭自《活着》以来的温情叙事以外,余华沉浸在雕琢修饰语言的狂欢中,并没有给读者带来应有期待。究其原因,小说没有超越“主观”现实的美学艺术,沦为形式和内容都相对平稳而并没有相得益彰的作品。温情叙事;精神真实;主观现实余华在小说创作沉淀十年后,于2005年相继推出长篇小说《兄弟》(上、下),这两部小说携着作家本身的余威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8-15
- 在裂变与沉淀中行进
——2009年余华研究综述*
——2009年余华研究综述*史莉娟, 刘 琳(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当代众多作家中,余华是极具个性的一个,也是在创作上极富才情的一个,其作品亦备受评论家关注。2009年余华研究论文篇数近百,比历年都多,无论是对叙事、语言还是作品意蕴都有深入解读。文本研究方面,《兄弟》依然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颇有意味的是,前两年达炽热状态的《兄弟》研读今年在国内渐趋冷却,只剩喧哗后的余响,而在国外却方兴未艾。另外,很多评论家似乎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余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2-17
- 贫困女大学生医好富豪千金“亲情缺乏症”
阳山区的同班同学余华,让她做做自己的“生活秘书”,并想尽办法折磨贫穷的余华。为了学业和有病的母亲,余华忍气吞声,但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苏子敏为什么要那样对她。直到有一天余华无意间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苏子敏患上了严重的亲情缺失症,她是在嫉妒自己拥有的厚重亲情。怎么办呢?亲情缺失,富家千金聘请“生活秘书”2007年月1日,苏子敏的父母让司机开车把苏子敏送到了郑州市某大学报到,随后又为女儿高价租了一间单身宿舍,并请人把屋子装修一新,木地板、席梦思、健身器、笔记本电
现代家庭 2009年4期2009-05-22
- 友情为她医好亲情缺失症
了自己的同班同学余华做“生活秘书”,并想尽办法折磨刁难这个来自贫困山区的穷学生。为了学业和有病的母亲,余华忍气吞声,但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苏子敏为什么要那样对她。直到有一天余华无意间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并开始了她的心灵救助之旅……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灵扭曲2007年9月1日,苏子敏的父母让司机开车把苏子敏送到了郑州一所大学报到,随后又为女儿高价租了一间单身宿舍,并请人把屋子装修一新:木地板、席梦思床、健身器、笔记本电脑。恍如星级宾馆一般。一批又一批前来报到的同学和家
蓝盾 2009年5期2009-05-13
- 遇见余华
遇见余华。他是最好的活着的作家,我这么认为。我见他的第一面,我们握着手,我郑重地说,你是活着的最大的一个作家。余华说,哪里,哪里。但确实是这样的。他很朴实,有一个朴实的名字。我们坐在一起开会,名字都印在纸板上。但他的名字是太响亮了,在很大的时空里都这样。虽然他也是个常人,然而他还是有着不同,因为他写的好,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他解决了几个重要的问题。至少他解决了怎么把小说写好的问题。把小说写得像小说的问题。解决了小说的形式问题,一种中国小说的形式问题。他解决了
作家 2008年1期2008-10-19
- 余华小说研究述评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自初登文坛以来,作品的数量并不多,但大多有影响并受到评论界的好评。评论界对余华小说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成因;创作风格的变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比较研究等等。本文正是从这些主要的问题出发,系统地勾勒余华研究的运行轨迹,梳理研究成果,供关心喜爱余华研究的学者参考。(一)1987年余华发表了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个人感知及所开拓出来的与传统不同的艺术天地而受到关注,这其中要数莫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3期200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