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学视角为MOOC本土化觅名

2023-05-26 23:13:13晏刚张健
文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本土化

晏刚 张健

内容摘要:自从2012年MOOC技术传播到中国以来,学者们对其译名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他们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标准各异,所以,很难达成一致意见。鉴于此种情况,本文拟从隐喻学视角系统分析MOOC的翻译问题,着重阐释MOOC和其汉语译名“牧课“的契合度,以期为广大师生深刻理解MOOC的内涵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MOOC 本土化 隐喻学 牧课

自2012年起,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逐渐风靡全球。根据该缩略词的发音,我国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2012)将MOOC翻译为“幕课”[1],大家先入为主,现在似乎普遍接受了这種译法,而很少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当然也有少数富于批判精神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译名,比如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教授(2013)在自己的博文中建议将MOOC译为“魔课”[2],原因有三:1、这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恰似一股风暴,给教学改革带来了神奇的变化和魔力。2、它有着聚集、重组、定制、传播的特点,在基于巨大规模、共享协议之下的网络课程,对学习者有着巨大的魔幻般的吸引力。3、黎加厚先生曾将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翻译成魔灯,MOOC与之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又如丁立福(2014)建议将MOOC译为“模课”[3],并提出了如此翻译的三个理据:1.切合“MOOC”的本质特征。2.符合术语翻译的基本标准。3.暗合缩略词翻译的一般规律。还有学者甚至主张零翻译,直接将其英文缩略形式拿来为我所用。不管是将MOOC译为“慕课”,“魔课”,“模课”,亦或是零翻译,我们都觉得不合适。具体来说,“慕课”只是根据MOOC这个缩略词的发音音译而来,没有任何特别的含义。所以,这种译名只能是权宜之计,不是最佳译法。“魔课”虽然彰显了MOOC的神奇效果,但是,颇有夸大之嫌。毕竟,任何一种教育技术手段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怎能武断地将其贴上富有“魔力”的标签来标榜呢?再者,很多西方现代教育技术似乎都有“魔力”,难道我们统统以“魔课”冠名?至于“模课”,丁立福(2014)天真地认为大家见到该译名,自然会与“大规模”[3]联系在一起。殊不知,我们看到“模课”,会根据目前的语境有多种解读,比如:“示范课”、“模拟课”、“模型课”、“模特课”等。最后,对于有些学者建议对MOOC采取零翻译的策略,我们认为,这是翻译界、教育界、官方的不作为。因此,以上几种译法都不尽如人意,不是MOOC的理想译文。

一.引言

2018年12月13日,西南交通大学龚晖教授来到山东理工大学作了题为“牧课:凤已起,潮将至” [4]的报告,结合自身的材料力学课程详细阐述了MOOC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对于报告的详细内容,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因为这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而我们聚焦的是MOOC的译名问题。我们非常认同龚晖教授的研究团队将MOOC译为“牧课”,因为该译法能够更好地反映MOOC的内涵。有利于我国师生借助隐喻思维,深刻理解MOOC的本质特征,继而恰当使用该现代教育技术。接下来,我们将在隐喻理论的框架下系统分析MOOC和“牧课”的契合度,从而为争论不休的MOOC译名问题找到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案:“牧课”。

二.理论基础:隐喻学

随着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家发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Lakeoff & Johnson)对隐喻所下的定义:“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5][6]换言之,人们通过寻找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利用已知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认识新事物,帮助我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这个世界。其中,被说明的事物,我们称之为本体;说明的事物,我们称之为喻体。因此,隐喻涉及两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特殊的图式结构。被说明的领域称作目标域(target domain),说明的领域称作源域(source domain)[6][7]。实际上,隐喻意义是喻体的部分特征向本体转移的结果[6]。所以,隐喻意义的理解就是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隐喻是人们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隐喻是两个语义域在在概念上的映射(mapping),是两种观念对应关系的建立过程。

英译汉隐喻翻译实际上是将英语中的喻体意象(image)(作为源域)投射到汉语中的喻体意象(作为目标域)的过程。因此,在英译汉隐喻翻译中,我们应该将英语的喻体意象和汉语的喻体意象能否建立相应的对应关系作为衡量译文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当然,要实现成功的隐喻翻译,还有赖于我们的百科知识和生活常识。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英语原文要传达的意象恰当得体地传达给汉语读者,让他们在认知中产生相似的意象。刘法公提出的“喻体共知性”[8]49概念很好地解释了译者在将源语转换为目的语时,目标域隐喻意象选择的重要性。英译汉时,隐喻发挥作用的关键就是用目标读者熟悉的事物解释英语原文的事物或者事件。王寅(2007)认为“翻译具有体验性”[9]584,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认知和理解都是来自生活的体验性活动,三者因为享有基本相同的现实世界,所以,他们才有了大致相同的思维,使得具有鲜明跨文化交际特征的翻译成为可能。因此,翻译是一种基于体验的认知活动。体验性认知决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通性和不同语言间的可译性。同时,人类认知的主观性又导致了同一文本会有多种理解和译文现象的产生。人们的认知一方面具有体验性,另一方面具有差异性和创造性。[9]587可见,由于译者的主体性,使得相同的源语被翻译为目标语时,会出现多个版本,就像MOOC的多种译文一样。

三.隐喻学视角下解读MOOC的汉语译名“牧课”

根据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全称,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三个特点:大规模、开放性和在线性。

首先是大规模。一方面,学习资源的规模大。MOOC为学生提供了涉及各个学科的海量学习资源,供其观看学习;另一方面,学习人数数量庞大、来源广泛。使用MOOC的学生成千上万,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家庭和不同教育背景,这就打破了地域限制和阶级藩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时空和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目标。当我们一看到“牧课”当中的“牧”字时,很容易联想到牧民“放牧”的场景,甚至联想到那首耳熟能详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幅画面浮现在我们眼前:牧羊人将一群羊赶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它们悠闲自在地吃着青草,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草原上遍地的青草就像MOOC给学生提供的海量学习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在草原上吃草的羊儿们和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使用MOOC的学生们何其相似,数量庞大,情况各异,资源共享。因此,“牧课”译名能够激发我们对于规模大的无限遐想,这就是隐喻思维在发挥作用的表现。

其次是开放性。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MOOC是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向社会开放地提供教育服务的一种渠道,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取消校际、国别和受众层面限制的教育目标。换句话说,MOOC是对所有愿意学习的人开放,不分民族、种族、阶级和地域,这就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开放包容,不含偏见,各取所需。而该平台与空旷辽阔的大草原相仿:草原上的青草是大自然赐予羊儿们的新鲜食材,来到这里的所有羊儿,不分胖瘦,不分高矮,不分主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一片心仪的草地,尽情享受美味大餐,这和学生们进行MOOC学习一样,不分高矮胖瘦,不分五官样貌,不分智商水平,不分家世背景,都可以从MOOC平台根据自己当前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实际需要获取学习资源。所以,以草原的辽阔隐喻MOOC的广阔,人们自然而然就会理解MOOC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再次是在线性。MOOC依托互联网而存在,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更加灵活,学习者具有极高的“自主性”。任何学生都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自主决定何时、何地进行学习,也可以自主对不同平台上开设的同一门课程进行选择;还可以自主掌握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学习方法等。也就是说,只要学生们身边有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联通网络,足不出户,海量学习资源就会蜂拥而至,学生们所要做的就是打开网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即可。所以,在线性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学习。而且,学生们还可以集中学习自己不会的,反复学习自己不懂的;而对于自己熟悉的内容,可以略过不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学生们成为了“因材施教”的主导者。回到“放牧”这个隐喻,牧场上的青草一直就在那里,羊儿们可以随时来吃,吃多少,怎么吃,自己说了算,真可谓是我的草原我做主。这和学生们学习MOOC平台上的课程何其相似。因此,MOOC的在线性、便利性和草场资源获取的便捷性非常相似。

最后是交互性。MOOC能够很好地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架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有效沟通的桥梁。MOOC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来进行个性化学习;MOOC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并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原因如下:在MOOC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还要完成相关练习并提交作业;基于MOOC学习分析技术,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习者的课程学习状况,以帮助学习者攻克难关,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MOOC还能提供丰富多样的平台和工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习惯和偏好进行选择以实现个性化的交互学习。一方面,可以保持良好的學习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课堂讨论中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新观点、创造新知识。[10]22-23

总之,将MOOC译为“牧课”,兼顾了该缩略词的语音和语义,将音译和意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和认知方式,极易引发我们对牧民牧羊和学生学习MOOC资源之间相似性的隐喻性联想,进而为广大师生更好地理解MOOC的内涵,利用MOOC资源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将MOOC译为“慕课”、“魔课”、“模课”,甚至零翻译为MOOC,都无法真正达到音意兼顾、还原该缩略词内涵的目的。有鉴于此,本文从隐喻学视角分析了MOOC的翻译问题,着重阐释了MOOC和其汉语译名“牧课“的契合度。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该译名能帮助广大师生建立起两个场域(学生使用MOOC和牧民牧羊)之间的隐喻性联想,从而为他们深刻理解MOOC并合理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极大的启发引导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就像“可口可乐”已然成为公众认可的 “Coca Cola”译名的不二选择一样,“牧课”也可以成为MOOC的一个绝佳译名。

参考文献

[1]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7-18.

[2]张一春.关于魔课MOOC的中译名[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vs.html.[2013-04-23].

[3]丁立福.为“MOOC”本土化觅名[J]. 北京社会科学,2014(10):35-41.

[4]龚晖.牧课:凤已起,潮将至[R]. 山东理工大学,2018-12-13.

[5]Lakeoff,G &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Lake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8]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2007(06),47-51,96.

[9]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兰国帅,王岚,李慧娟,路爽,张一春.“MOOCs”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高教探索,2015(02):2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淄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语用失误研究”(项目编号:22ZBSKB042)和2022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淄博陶瓷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YZ09270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晏刚,博士,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张健,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论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本土化
东南法学(2015年1期)2015-06-05 12:21:34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